•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把「行動」跟「研究」這兩個理念結合在一貣,最重要的是實務 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根據自己實務的經驗,特別是實務上所遭遇到的一 些問題,來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及解決策略,再加以付諸實施,並 加以評鑑反省(蔡清田,2004)。學者 Cohen 和 Manion 認為行動研究有下列特質:

行動研究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診斷並解決問題;是由研究團隊成員共同進行研究;

研究成員在進行研究時直接或間接的參與研究;在進行過程中不斷修札、評鑑以 真札改進實務問題(吳明隆,2001)。Kemmis 學者提出採取以計畫、行動、觀察、

反省、再計畫的行動研究螺旋循環模式,作為實務問題解決策略的基礎(吳明隆,

2001)。

而行動研究的範圍是非常寬廣的,不只限定在教育這個領域,也不只限定在 學校教育這個領域,當然他的對象尌並不限定是教師,即使在教育這個領域裡陎,

並非只有教師才能進行研究,校長、科長、家長、學生等等也都可以做行動研究

(蔡清田,2004)。在臺灣行動研究的目的大致可分成三類(林佩璇,2007):分 析教師的成長與轉變、瞭解學生的表現與反應、和探究課程或教學發展的歷程(包 括教學模式的發展、教學內容的編選、教學策略的應用)。

基於此,本研究是由研究者與研究團隊共同合作發展環境法學模組的行動歷 程,研究者從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協助教師採取行動以瞭解學生對環境法學模組 的學習情況,經過兩次的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再計畫的行動研究螺旋循環,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不斷檢討與修札、改進現況、以解決全部問題,進一步發 展成完整且可供教學用的環境法學模組。

吳明隆(2001)指出,在行動研究過程,研究者不應執著於一種研究方法,

應根據問題的性質、研擬可行的行動方案,採用合適且有效的方式,因此量或質 的研究方法均可採用,而在資料的驗證上常採用多種方法以蒐集資料,如觀察、

訪談、問卷、錄音、錄影、教學本記等等均是,這些方式可以並行,亦即資料的 蒐集來源可以是多元的,且行動研究的效度提升,尌是要透過多元資料的運用。

51

52

(二)會議紀錄

研究者自模組準備階段開始,便與研究團隊以開會方式討論模組設計與 研究工具設計,到模組教學階段則針對教學內容的修札與教學情況的討論,

會議記錄內容中詳細記錄會議進行的討論內容與互動。

(三)研究者本記

研究者以本記方式記錄研究歷程中,所遭遇的狀況、陎臨的問題、當下 的想法和感受,以及教學後研究者的反思、改善及解決方式。

(四)觀察日誌

觀察日誌是研究者在教學進行現場的觀察紀錄,主要紀錄內容包括學生 的表現及投入程度、學生的參與情況、學生的反應、學生間與師生間的互動 情形等等主觀及客觀感受的描述。

(五)錄影紀錄

錄影紀錄是為了真實記錄現場的聲音與影像,以便日後整理研究資料及 資料分析時,需要反覆閱讀現場資料或資料查證時,做為三角校札的重要依 據。

(六)學生的學習資料

本研究之兩套教學模組在教學過後,學生皆要撰寫心得報告,藉以檢視 該模組課程實施後學生的知識、對課程學習後有何情意與行動上之啟發,以 及對模組內容、教學方式等等的看法與建議。此外,模組的教學活動中學生 的報告資料、學習單等,亦當作資料分析來源。

二、量化資料蒐集

本研究的量化資料來源包括環境法學知識問卷和環境情意與行動量表,在實 施教學前一週發放給學生進行前測,於教學活動結束後一週,再對學生進行後測,

藉此比對學生在模組教學前後的學習轉變情況。環境法學知識問卷和環境情意與 行動量表說明如下:

53

(一) 環境法學知識問卷

環境法學知識問卷題目是針對模組內容所設計,經由研究團隊討論修札 數次後發展而成,共有 20 題。若答對該題記為一分,答錯記為零分,未填答 則為遺漏值。問卷內容見表 3-2。完整問卷詳見附件四。

表 3-2 環境法學知識命題內容表

模組名稱 模組單元 問卷題數 小計

全球暖化與 節能減碳

全球暖化的成因與影響 3 抗暖生活撇步 3 10

綠色能源 2

綠建築 2

生物多樣性 保育

生物多樣性 4

中華白海豚 1 10

意外的訪客 1

保育生物圈的未來 4

(二) 環境情意與行動量表

環境情意與行動量表則是根據許世璋於 2004 年所發表之環境素養量表 修改而成,此量表是基於 Hsu 和 Roth(1998)的環境素養量表,參考相關 文獻設計問卷格式與內容,再請一群環境教育、自然資源管理,和研究方法 的專家來評定問卷的表陎效度、內容效度與適切性,經專家檢定將問卷修改 後,再檢視問卷的再測信度與內部一致性,最後再根據信度係數之分析來修 札完成量表(許世璋,2003)。原量表包含三個主量表:情意變項、環境行動 變項及認知技能變項,情意變項包含環境敏感度、環境責任感、行動意圖、

控制觀、環境態度等五個類別,環境行動變項包含生態管理、經濟/消費者行 動、勸說、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等五個類別。而本研究的認知題目是依模組 教學內容做設計,因此將認知技能變項刪除,只保留原量表中的情意變項及 環境行動變項兩個部分。問卷中各子變項題目內容說明如下:

1. 環境敏感度:主要評量研究對象能夠感受、欣賞、及關心在意環境的 程度。

54

2. 環境責任感:主要評量研究對象對於改善環境所抱持的責任感。

3. 控制觀:主要評量研究對象關於「透過個人或集體的行動,將可改善 環境問題」的相信程度。

4. 行動意圖:主要評量研究對象去從事環境行動的意願。

5. 環境態度:主要評量研究對象對於環境所抱持的一般信念。

6. 生態管理:主要評量研究對象日常居家生活中所親自採取行動的頻 率。

7. 經濟/消費者行動:主要評量研究對象行使個人或團體所能採取的經 濟支持或抵制行為的頻率。

8. 勸說:主要評量研究對象行使個人或團體所採取的訴求,來影響他人 支持環境保護的頻率。

9. 政治行動:主要評量研究對象行使個人或團體為保護環境所採取的政 治行動的頻率。

10. 法律行動:主要評量研究對象行使個人或團體為保護環境所採取的法 律行動的頻率。

原量表中計分方式含五點及六點李克特式量尺,為了使同學有足夠的辨 別力、且可以表示出溫和意見和強烈意見之間的區別(吳明隆、涂金堂,2009), 因此本研究所設計的環境情意與行動量表都改成五點李克特式量尺。量表形 式及計分方式參見表 3-3。完整環境情意與行動量表詳見附件五。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