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六節 質性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檢定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第六節 質性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檢定

在質的研究過程中,本研究的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將同時持續地進行(黃瑞 琴,2008)。資料整理和分析指的是對所蒐集到的原始資料加以處理,使其趨於 條理化與系統化(陳向明,2002)。研究者必須將所搜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編 碼與歸類,才能將資料簡化,方便研究的進行。

壹、質性資料的整理

研究者經由訪談、觀察或研究調查所獲得的初始文字或數據或資料,需要經 過審核鑑別、分類分組、登錄彙總、資料分析等整理過程,才能使複雜的原始資 料(raw data)轉為有條理、有系統、有意義、易簡化、易理解、易處理的資訊 型態(information type),亦才能進一步分析、歸納、研究與運用(葉至誠、

葉立誠合著,2011)。

一、資料整理的原則

資料整理的一般原則,有下列五點:(一)準確性原則,事實和數據應準 確無訛,才能使後面的研究分析與研究結論不會有問題;(二)完整性原則,

只有保證在資料完整的情況下,才能全面地、真實地反應調查或受訪者的全 貌,也才能概括出正確的結論;(三)真實性原則,如果資料不真實,不但造 成後面的分析研究也是一種虛假的分析研究,最後更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給其 他研究工作帶來危害;(四)簡明性原則,整理調查的資料,要儘可能簡單、

明確,並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以集中的方式反映調查總體的情況;(五)統 整性原則,調查資料的各個調查指標要有統一的解釋,調查指標的各項數值也 要統一,才能進行比較研究(葉至誠、葉立誠合著,2011)。

二、資料整理的程序

資料整理的程序,可以分為下列三個階段(葉至誠、葉立誠合著,2011):

(一)編輯(editing)階段

所謂「編輯」,就是檢查訪談或觀察的結果,有無遺漏或不妥的記錄,

以及內容是否脈絡一致。其原則有三:

1. 完全:仔細檢查每一訪談或觀察記錄,有無遺漏或不完整。

2. 正確:注意訪談或觀察記錄的前後內容,有無矛盾或不一致性。

3. 劃一:注意訪談或觀察記錄的內容,有無未照訪談大綱或觀察計畫進 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二)編號(coding)階段

是指資料按照符碼(code)來分類會歸類的過程;編號程序有下列二 步驟:

1. 設定項目;

2. 將各個文字資料按其內容,分屬於這些項目之中。

(三)製表(tabulating)階段

將原始資料按照一定順序,予以安排以利分析;製表步驟如下:

1. 設立一份詳細的分類系統。

2. 按資料性質,將各個資料予以排序(sorting),使同性質者屬於同一 堆;並計算各堆的數量,再加以製表。

3. 資料要經過編號,並加以分類,以便分析。分類的原則有四:

(1) 類別是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建立的。

(2) 各類別是窮盡無缺的(exhaustive);即所有的類別都要列出。

(3) 各類別是互斥而獨立的(mutually exclusive);即每項資料都必 須被分派到一個類別之中,而且僅可分派到一個類別之中。

(4) 各類別是根據同一分類向度的(dimension);即各個類別必須根 據同一分類向度,或處於同一分類層次(level)。

貳、質性資料的分析(Analyz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Data)

歸納、分析、發現、紀錄、排序是資料分析不可簡略或缺的過程。研究者在 訪談後,立即將內容轉譯成文字稿,受訪者確定內容無誤後,就開始進行資料分 析,一方面可避免累積過多,轉譯辛苦,另一方面可繼續修訂訪談方向與內容;

資料分析時,研究者會逐項分類、比較、歸納,確定核心類別,依循研究目的,

加以組織,建立架構。

如果將資料分析作為一個環節來看,具體分析步驟是依循下列步驟進行的,

其過程如圖 3-6-1 質性資料的分析步驟(陳向明,2002;梁坤明、黃儒傑、謝 傳崇、賴文堅、林曜聖、李永烈等譯,20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一、閱讀原始資料

資料分析的第一步是認真閱讀原始資料,包括本研究所進行的訪談、觀 察、研究調查及文件分析的相關資料等等;研究者必須熟悉所閱讀的資料內 容,仔細琢磨其中的意義和相關關係。

每次進行訪談或觀察或文件搜集活動後,當日即抽空閱讀所蒐集到的資 料,並回憶當日活動時的情境或經驗,從中演譯及理解本研究中的相關教學事 件的關聯因由與利害關係,以利未來能完整建構私立高中(職)敎師知識管理 對學校創新發展與競爭力關聯性之研究。

二、登錄資料

尋找資料的意義,主要是通過資料登錄來完成的。「登錄」是一個將搜集 的資料打散,賦與概念和意義,然後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過 程。登錄資料依研究主題與指標來區分,把相同的資料彙整;並剃除與本研究 無關的部分刪除。

三、尋找被研究者的「本土概念」── 那些被研究者經常使用的、用來表達 他們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之概念

為了保留資料的「原汁原味」,登錄時我們應該儘量使用被研究者自己的 蒐集資料 繼續研究?

結論

開始研究

否 是

登錄資料

尋找被研究者 的本土概念 建立編碼、資料

類別和歸檔系 統 資料呈現

及詮釋 閱讀原始資料

圖 3-6-1 質性資料的分析步驟(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語言作為碼號。被研究者自己的語言往往代表的是對他們自己來說有意義的

「本土概念」,作為碼號可以更加真切地表現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感受。

四、建立編碼、資料類別和歸檔系統

質性資料是透過分類(classifying)或編碼(coding)的過程,將繁複 的原始資料分化或打散成較小的單元;並進而將這些較小的單元資料歸類

(categorization)於相關主題中。當資料中的概念,彼此被加以檢視及比較,

並且建立連結時,類別(category)即已形成。

第一輪登錄完成以後,可以將所有的號碼都匯集起來,組成一個編碼本。

編碼本所反映的編碼系統是研究者目前對資料進行分析的基本概念框架,是對 資料進行解讀的一種方式,並據以建立資料的類別。如果此時發現資料有不完 全、語意有不明的地方,必須重新確認、補充、整理,如此反覆比對資料的分 析過程及相關步驟,以期能建構完整的編碼、資料類別及歸檔系統。

五、資料呈現及詮釋

整理好的資料,依問題次序一一呈現並料加以詮釋,以符合本研究的脈絡 情境及目標。

參、質性資料的檢定

質性研究中,為期增加研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研究者會選擇使用「三角交 叉驗證法」以增加資料與解釋之間的相關性。三角交叉驗證法(triangulation)

又稱為三角交叉法或三角校正法或三角檢定法或三角查證法,由Norman Denzin,

(1970)提出的一種研究方法(梁婉玲譯,2010);是一種在進行教育研究時,

常用的資料檢核方式;更是質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角交叉驗證法係指研究過程中採用多種且不同形式的方法、資料、觀察者 與理論,以查核與確定資料來源、資料蒐集策略、時間與理論架構等的效度,研 究者可將初步的分析結果或報告大綱拿來與其他研究者討論,以便獲得校正與啟 發,亦可拿這些資料與被研究者做初步的溝通,以便校正研究者的分析與解釋。

三角交叉驗證法的使用,在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以蒐集來源和型態的資料,以 減低研究者的偏見(三角驗證,2009)。

三角交叉驗證法包括:(一)資料三角交叉驗證法(data triangulation),

即不同「資料來源」的三角交叉驗證方法;不同資料來源可以是不同的蒐集資料 時間和地點,以及不同的資料提供者。(二)研究者三角交叉驗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即不同「研究者」的三角交叉驗證;亦即一位以上的研究者 蒐集和分析相同對象的資料,以檢核彼此的一致性。(三)理論三角交叉驗證法

(theory triangulation),即不同「理論」的三角交叉驗證;亦即從不同的理 論取向分析相同的資料,看建構和解釋的結果是否有差異。(四)方法論三角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叉驗證法(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即不同「方法」的三角交叉驗證;

使用的方法可以是訪談、觀察、非干擾性冊量等;如圖 3-6-2 不同方法的三角交 叉驗證。(五)跨學科三角交叉驗證法(interdisciplinary triangulation),

在一個研究中,有一個以上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共同參與(鈕文英,2012)。

圖 3-6-2 不同方法的三角交叉驗證

(鈕文英,2012)

一個研究問題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來探究,本研究探討研究參與者在做教師知 識管理時,除了訪談當事人及其同事外,亦藉由訪談或研習場合進行觀察,且分 析所得文件來擴展資料來源的多元性與完整性,且達到三角交叉驗證的目的,如 此,將可降低研究者主觀詮釋所造成的偏差。

肆、資料綜合整理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包含有對私立高中(職)教師的訪談、學校網站相關資 料及抽樣班級的觀察紀錄,以研究架構為主軸,對於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

一、相關環境及背景因素

訪談資料在轉譯為逐字稿之後,將內容中與環境背景因素相關的部分,擷 取並予以整理歸納,分析該教師教學過程中,其影響因素為何?其向度包含有:

(一)內在因素:包含教師教學特質以及學校行政支持等,是否給予教師公 開且安全的表達空間?

(二)外在因素:包含外在社區背景、教育政策等層面,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二、教學創意的形成

就教師教學的訪談資料,如上述的方式進行轉換,凡與知識管理教學相關 教學發展歷程相關之陳述,則先行歸類列入,並從教師教學特質、形成發展階 段等方面,進行整理分析。

觀 察 訪 談

檔案資料 研究現象

或焦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三、教師教學的展現

首先將學校網站資料納入,對於網站資料進行整理及歸類,並將教師訪談 紀錄中與知識管理教學相關者,節錄並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研究參與者知識管理的動機、途徑、遭遇的困難與 解決方式。所以採取訪談、觀察與校內文件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因此原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研究參與者知識管理的動機、途徑、遭遇的困難與 解決方式。所以採取訪談、觀察與校內文件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因此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