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管理與中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 以臺北市私立景文高級中學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知識管理與中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 以臺北市私立景文高級中學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Master’s Thesis E-learning Master Program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學. ‧ 國. 治 政 知識管理與中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大 立 以臺北市私立景文高級中學為例. Study on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High Schools -- A Case study. n. al. er. io. sit. y. Nat. of Taipei Jingwen High School. Ch. engchi. 指導教授:楊美華. i n U. v. 博士. Adviser:Dr. Mei-Hwa Yang. 研究生:江朝貴 撰 Author:Chao-Kuei Chiang.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三十一日.

(2) 摘要 臺灣在 2014 年生育率為全球第二低國家,部份私立中學也因少子化的嚴重 衝擊,近二、三年來造成招生不足,教師面臨超額、資遣、流浪教師等壓力。因 此,私立中學教師更應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參與各種學習活動,來促進知識管理 及專業成長的智能,增進教師及學校競爭力。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學教師的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間的關係;研究者以 私立景文高中的教師為例,透過教育現場的觀察、訪談、質性資料之蒐集和分析, 探討中學教師對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的知覺與實施現況。 本研究發現:在知識管理方面,1.中學教師知識的取得包括教師個人的自我 成長、學校計畫性的規劃學習及資訊科技平台的運用。2.知識儲存可以透過教師 專業發展平台、電子資料庫等資訊設備,並規劃教師專業社群。3.知識的分享有 大小規模之分,宜透過更多獎勵機制擴散。4.在知識應用方面,依照學生的素質、 能力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知識;透過觀課及議課活動,給予回饋。5.知識 的創新則是引進資訊工具、參加專業社群,開創學校的教學特色等。.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在專業成長方面: 1.學校如能規劃「校本教師專業成長計畫」,可以有效提 升教師專業成長。2.課程設計與教學的知能包括教師能運用己身優質的教學專業 知識和技能,設計活潑的新課程;積極使用各項資訊設備,並運用腦力激盪及團 隊工作來創新課程。3.班級經營與輔導包括教師用心培養學生建立優質的常規、. sit. y. Nat. n. al. er. io. 學習文化、和諧氣氛及帶著走的基本能力;透過師生互動,了解學生個性、性向、 興趣與專長,發揮其潛能、發現其問題,並能予以適當的協助與指導。. Ch. engchi. i n U. v. 知識管理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法,教師如能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 有系統地管理知識,充實專業知識內涵,增進教學經驗與智慧,將有助於促進教 師專業成長。教師專業成長有助於知識管理的持續推動,一位高度專業成長的教 師,對於知識的取得及應用,通常也較為嫻熟且得心應手。因此,知識管理與教 師專業成長成為動態的循環關係。 最後建議: 1.建置工作小組以協助所有學校推動知識管理及教師專業成長 工作;2.提供教師多元的進修及研習機會,滿足教師專業成長需求;3.透過獎勵 或競賽的方式,培養樂於分享的份為氛圍。4.擴大圖書館成為「知識管理資料庫」 及「教師專業成長教學資源中心」;5.中學教師應努力提昇個人的知識管理和教 師專業成長之知能;運用知識管理的技能,來提昇教師專業成長的素養。. 關鍵字: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 i.

(3) Abstract Taiwan’s birth rate became the second lowes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2014. Due to the serious impact on such low birth rate, some private high schools have been facing the number shortage of recruit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thus, the private high school teachers have also suffered the jobless pressure. Therefore, the private high school teachers should more aggressively participate in various learning event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furthermor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in high schools. Cooperating with the teachers in Taipei Jinwen High School,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ability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via th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in classes and the analyzation of qualitative data. In the aspe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is study observes that (1) the knowledge acquiring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includes teachers’ self-growth, schools’ organized learning pla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ve technology platform; (2) the knowledge storing can be through informative facilities lik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platform, electronic database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munity; (3) the knowledge sharing has different scales, it’s better to have more award systems to diffuse knowledge; (4) as the aspect of knowledge applying, teachers should us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knowledge according to students different learning quality, and give feedback during class; (5) as the aspect of knowledge innovating, schools can be introduced to informative tools and teachers can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o develop great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In the aspect of professional growth, this study observes that (1)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can be highly improved if schools can organiz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plan”; (2)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ability include design interesting courses by teachers’ professional expertise and skills and innovate courses by brainstorming and teamwork; (3) class management and counseling include developing students’ learning routin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interactiv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each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interests, and expertise and try to help students do their best. Teachers should also properly guide students when they need help.. Ch. engchi. i n U. v.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nhanc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If teachers can apply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 manage their knowledge systematically, increas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ccumulate teaching experience,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can be highly enhance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contributes to continuous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achers with highly professional growth usually can acquire and apply knowledge more efficiently. Therefor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re the dynamically interactive circular cycle. Final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1) set work team to assist al schools to impl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2) provide teachers multiple variou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o satisfy the requir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3) via encouragement or competitions, create the friendly-sharing environment; (4) expand the school library function as a “knowledge management database” and as a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resource center”; (5) high school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eachers should apply the ability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ii.

(4)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4. 治 政 大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6 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 國. 學. 第一節 知識管理的內涵與方法 ....................................................................................... 9 壹、知識管理的定義 ....................................................................................................... 9. ‧. 貳、知識管理的內涵 ..................................................................................................... 13. Nat. sit. y. 參、知識管理之目的 ..................................................................................................... 17. er. io. 肆、知識管理的影響因素 ............................................................................................. 18. al. v i n C h ................................................................................. 教師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 36 engchi U n. 第二節 高中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 ................................................................................. 22 第三節. 第四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46 壹、專業的意義 ............................................................................................................. 46 貳、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 47 參、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 51 肆、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 54 伍、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因素 ..................................................................................... 60 陸、小結 ......................................................................................................................... 61 第五節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 ..................................................... 63 壹、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關係 ......................................................................... 63. iii.

(5) 貳、知識管理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研究 ............................................................. 65 參、小結 ......................................................................................................................... 6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7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7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73 壹、訪談 ......................................................................................................................... 73 貳、觀察 ......................................................................................................................... 74 參、三角交叉驗證 ......................................................................................................... 7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場域 ......................................................................................... 76. 治 政 貳、研究場域 ................................................................................................................. 76 大 立 參、受訪者 ..................................................................................................................... 80 壹、研究範圍 ................................................................................................................. 76. ‧ 國. 學. 第四節 研究品質的堅持原則 ......................................................................................... 83 壹、遵守研究倫理 ......................................................................................................... 83. ‧. 貳、確保研究信賴度 ..................................................................................................... 83. Nat. sit. y. 第五節 研究實施步驟 ..................................................................................................... 85. er. io. 第六節 質性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檢定 ......................................................................... 86. al. v i n C hQualitative Research 貳、質性資料的分析(Analyzing e n g c h i U Data)................................... 87 n. 壹、質性資料的整理 ..................................................................................................... 86. 參、質性資料的檢定 ..................................................................................................... 89 肆、資料綜合整理 .........................................................................................................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93 第一節 教師知識管理的訪談分析 ................................................................................. 93 壹、基本認知 ................................................................................................................. 93 貳、知識的取得: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教學知識? ..................................................... 97 參、知識的儲存:教師是如何儲存所取得的教學知識? ....................................... 102 肆、知識的移轉:教師是如何運用所取得的教學知識? ....................................... 105 伍、知識的擴散與分享:教師是如何與他人分享取得的教學知識? ................... 106. iv.

(6) 陸、知識的創新與運用 ............................................................................................... 114 柒、知識管理的獎勵措施 ........................................................................................... 117 捌、知識管理的困難或阻礙 ....................................................................................... 118 第二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訪談分析 ............................................................................... 122 壹、基本認知 ............................................................................................................... 122 貳、課程設計與教學 ................................................................................................... 125 參、班級經營與輔導 ................................................................................................... 129 肆、研究發展與進修 ................................................................................................... 134 伍、教師專業成長的獎勵措施 ................................................................................... 135. 治 政 第三節 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的訪談分析 ................................................... 139 大 立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1 陸、教師專業成長的困難或阻礙 ............................................................................... 138. ‧ 國. 學. 第一節 結論 ................................................................................................................... 141 壹、私立中學教師知識管理的現況 ........................................................................... 141. ‧. 貳、私立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的現況 ........................................................................... 145. Nat. sit. y. 參、影響教師知識管理和專業成長之具體策略 ....................................................... 148. er. io. 第二節 建議 ................................................................................................................... 149. al. v i n 貳、對學校行政主管的建議C ....................................................................................... 150 hengchi U n. 壹、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 149. 參、對私立中學教師的建議 ....................................................................................... 152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 154 參考文獻 ............................................................................................................................... 155 附錄 ....................................................................................................................................... 165. v.

(7) 表目次 表 1-3-1.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表 2-5-1. 教師專業成長的知識管理策略 ........................... 67. 表 3-2-1. 訪談教師資料分析暨訪談方式一覽表 ..................... 73. 表 3-3-1. 景文高中發展學生多元智能方案背景與資源 SWOTS 分析表 ... 77. 表 4-1-1. 教師對知識管理的認知 ................................. 93. 表 4-1-2. 教師要使用知識管理的理由 ............................. 96. 表 4-1-3. 教師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教學知識 ......................... 98. 表 4-1-4. 教師是如何儲存所取得的教學知識 ...................... 103. 表 4-1-5. 政 治 大 教師是如何運用所取得的教學知識 ...................... 105 立 教師是如何與他人分享取得的教學知識 .................. 107. 表 4-1-7. 高中教師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來管理教學知識? ............ 111. 表 4-1-8. 教師創新教學知識的方法 .............................. 115. 表 4-1-9. 學校實施知識管理的獎勵措施 .......................... 117. 表 4-1-10. 教師實施知識管理的困難或阻礙 ....................... 119. 表 4-2-1. 教師對「教師專業成長」的認知 ........................ 122. 表 4-2-2. 教師需要「教師專業成長」的理由 ...................... 124. 表 4-2-3. 教師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工作 ............................ 125. 表 4-2-4. 教師的班級經營與輔導工作 ............................ 129. ‧. ‧ 國. 學. 表 4-1-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圖目次 圖 2-1-1. 知識鏈 ................................................ 9. 圖 2-1-2. 美國勤業管理顧問公司知識管理內涵的重要元素架構圖 ..... 13. 圖 2-1-3. O’Dell and Grayson 知識管理的重要元素架構圖 ......... 14. 圖 2-2-1. 學習型組織的學習架構 ................................. 25. 圖 2-2-2. 組織產生知識創新流程圖 ............................... 26. 圖 2-3-1. 教學知識轉化模式 ..................................... 35. 圖 2-3-2. 知識轉化途徑與管理 ................................... 37. 圖 2-3-5. 教師知識管理架構 ..................................... 44. 圖 2-5-1. 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係 ......................... 63. 圖 2-5-2. 知識管理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分析架構 ................... 64.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71.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 84. 圖 3-6-1. 質性資料的分析步驟 ................................... 87. ‧. er. io. sit. y. Nat. al. v i n Ch 不同方法的三角交叉驗證 89 e n g............................... chi U n. 圖 3-6-2. ‧ 國. 圖 2-3-3. 學. 圖 2-3-4. 治 政 大 Torraco 的知識管理理論 ................................ 39 立 知識創造活動 ......................................... 41. vii.

(9) 第一章. 緒論. 臺灣自 2003 年起,成為超低生育國家,2014 年生育率為全球第二低國家; 而教育市場也因少子化的嚴重衝擊,造成私立中學招生不足問題,部分教師面臨 超額、資遣、流浪教師等壓力。因此,私立中學教師更應積極進修,有效提昇教 師的專業能力,並強化自我教學效能,達到學校及教師雙贏的局勢。 行政院(民 102)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於 103 學年度起開始逐年 實施「高級中等學校(含五專前三年)免學費」政策後,學校的教育品質與學生的 學習表現,已成為家長選擇子女升學公、私立中學的考量重點。. 政 治 大 師」;因此,學校應積極鼓勵教師持續不斷的參與專業成長以提升教師自我教學 立 效能,並採取創新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及滿足. 影響學校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表現的關鍵,乃在實際負責教學工作的「教.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Nat. y. ‧. ‧ 國. 學. 學生、家長的期望。. sit.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ker)在其《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 al. er. io. Capitalism Society);傅振焜譯,1994》一書中,多次強調未來的社會是一種. n.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將取代傳統生產因素 — 勞力、資本和 土地而成為最重要的資源。.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 1996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發表的《1996 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 也提出「以知識為本的經濟」概念,說明了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 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具體的說,知識經濟就是以電腦科技、資訊科技、 網路科技、虛擬科技、數位科技等科技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經濟型態,其基本的 特徵是經濟的資訊化、網路化、虛擬化以及數位化(戴久永,民 89)。 另外,在中華民國行政院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上,亦明白指出所謂的「知識經 濟」,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 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 不斷發展的動力(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 1.

(10) 所以,現今我們所處的廿一世紀,就是所謂科技化、資訊化、網路化、虛擬 化、數位化,以及經濟自由化的「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時代」; 而知識經濟時代的特色之一,就是知識已成為個人及組織最具競爭性的利器;易 言之,「知識」是提升競爭力,並獲得生存的關鍵因素(Drucker, 1993),也 已經變成個人或組織最珍貴的資源(Brennan, 2000)。 1999 年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數位神經系統;樂為 良譯,1999》一書中,明確指出:未來的企業是以知識與網路為基礎的企業,未 來的競爭則是知識與網路的競爭。全球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 時代。. 政 治 大. 《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郭進隆、齊若蘭合譯,2010》作 者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2006)指出未來競爭優勢的唯一來源是組織. 立. 所擁有的知識,及組織能夠較其競爭對手擁有更快學習的能力。比爾.蓋茲進一. ‧ 國. 學. 步指出,企業未來的決勝關鍵在於學習及知識。學習是獲取知識保有優勢的不二 法門,唯有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專業能力,為未來的機會做準備,也為未來 的問題做防備。. ‧. y. Nat. 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前任院長,國際知名經濟學家萊斯特.梭羅教授. sit. (Lester C. Thurow) 斷言:「21 世紀最有價值的企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 er. io. 並指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全球化經濟發展型態改變為以知識為本位的腦動力. al. v i n Ch 與網絡的建構能力,將是企業經營競爭優勝劣敗的關鍵。 engchi U n. 式經濟為競爭主軸,企業的知識形成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資產保護能力. 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 已成為全球企業管理學界的顯學,因此學術界對知識管理興起了一股探究與應用 的熱潮。 Drucker 曾強調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需要有新的理論,因為有關的經濟行為 之現代假定已不再適用(王如哲,2002)。因此我們需要發展出新的概念架構,使 知識與學習在經濟變化中,扮演應有的核心角色。知識管理可以促進學習型組織 的形成,達到組織知識的整合、創新與交流(林益昌、周談輝,2004)。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正是典型的知識工作, 從課堂教學、指導作業、知識建構、能力形塑、……等等,都是知識管理流程中 2.

(11) 一連串的知識生產、創造、累積、傳遞與利用程序。而教師的教學專業及品質, 與教師知識管理能力息息相關,更是教育優劣成敗之所繫。 湯志民(2006)指出,學校經營必須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有所創新,以 展現學校活力,確保生存發展,引領教育革新和促進品質卓越。換言之,學校教 育必須在與時俱進的同時,發揮知識創新的力量,跳脫在既有知識框架內的競 爭;透過成員的分享與參與,建構創新的知識學校(王佑菁,2009)。 李安明、謝傳崇(民 92)認為企業界運用知識管理可以提昇企業界的組織 效能,而在學校方面,學校運用知識管理對於學校效能的提昇也有正向影響。因 此,在知識經濟思潮興起的此刻,學校推動知識管理正是創新突破、運用科技、. 政 治 大 是故,知識經濟社會中的學校需回歸以學生為目的之教育思考,使知識成為 立. 掌握即時資訊、強化競爭優勢的必走之路,值得教育人員與學校推動與運用。. ‧ 國. 學. 協助教育前進的力量,而人正是運作及創造知識的主體。學校應以「自我創新」 與「自我提升」,取代過去以評鑑形構的「競爭」及「比較」之思維,提昇學校 的知識創新能力,落實「知識就是力量」的真意。. ‧. y. Nat. 當科技日益進步、知識呈現大爆炸的現象,使得從事教學活動所需的專業知. sit. 識也大量且快速成長。教師就必須時時汲取大量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教學技巧、. n. al. er. io. 適當的教學態度,才能勝任教學之工作。. Ch. i n U. v. 隨著時代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改變,知識經濟社會對教育亦產生了強烈的衝. engchi. 擊。學校必須隨社會的改變進行改革,以因應新世紀快速變遷的時代需求。知識 經濟社會對知識的重視,將使得學校成為知識經濟社會的核心,帶動創新及轉化。 本研究旨在帶動更多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的投入,以具體的知識管理策略,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並使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理念能早日在專業成長的領域中紮 根,為私立中學教育革新帶來新活力。 學校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更是知識創造的園地,所以,學校本身即具有 推動知識管理的優厚條件。因此學校組織應塑造知識分享文化、建立知識分享機 制,進而採行積極而有效的知識管理措施。 王如哲(2002)指出,學校即「知識之屋(house of knowledge)」的地位 3.

(12) 正面臨其他知識來源的競爭,學校與其他教育機構必須妥善處理知識與學習的任 務 與 挑 戰 。 學 校 必 需 重 新 定 義 在 「 知 識 為 基 礎 的 社 會 ( knowledge-based society)」中的新角色,否則學校與教育人員可能會在這種社會中喪失主導的 地位。這種問題在知識經濟體系中,由於專業知識的快速創新與擴散而愈形擴大。 組織推動知識管理,強化組織競爭力,已是組織生存的重要法則(吳清山、 黃旭鈞、賴協志、張雅妮、徐昌男,2007),在知識高度轉型及流動的自由市場 中,學校需要發展知識管理力量,發揮教育組織的重要性。 李安明、謝傳崇(民 92)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由於日新月異的資訊與 傳播科技的密切連結,知識的「半衰期」相對縮短,學習再學習的能力相對益形. 政 治 大. 重要,因而學校課程也必須調整,教育體制、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及教育評量均 作適度變革。. 立. ‧ 國. 學. 目前國內對於「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博碩士研究論文有不少的 文獻,但多以國中、小學為研究主題;以「私立高中職學校」為對象的相關研究 則過於鮮少。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可增加此方面相關文獻的資料與理解,有其. ‧. 貢獻,此為本研究之動機。. er. io. sit. y. Nat 第二節 a.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n. iv l C n hengchi U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定三項研究目的列述如下: 一、探討中學教師知識管理的認知與現況。 二、探討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的認知與現況。. 三、探討中學教師知識管理支持專業成長的策略。. 4.

(13) 依據研究目的, 本研究所欲探討與回答之問題如下: 一、私立中學教師對知識管理的知覺,及教師知識管理的現況為何? 二、私立中學教師課程與教學知能、人際溝通互動知能之專業成長為何? 三、影響教師知識管理和專業成長之具體策略有哪些?.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題為「從知識管理角度探討私立高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茲將 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立. 政 治 大. 研究者本身曾在臺北市私立景文高級中學服務,而研究參與者所服務的學校. ‧ 國. 學. 亦同為臺北市私立景文高級中學;且由於被研究者都是研究場域的工作者,因此 將以下列三種方式獲得的資料,以作為本研究之研究依據:(一)在約好的時間. ‧. 內進行訪談、(二)在研習與授課場合進行觀察,以及(三)蒐集特定的文件進. y. n. al. 研究範圍與限制. 說. Ch. sit. io. 內 容. 表 1-3-1. er. Nat. 行分析工作。茲以表 1-3-1 說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狀況:. engchi. i n U. v名. 研究場域. 本研究只針對臺北市私立景文高級中學為研究範圍,不包含其他 私立高中職校。. 受訪者. 本研究只針對臺北市私立景文高級中學高中部、高職部十五位授 課教師(含兼任主任、組長、科主任、導師及專任教師),做為 本次受訪者;不包含該校職員工及國中部教師。. 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私立高級中學師知識管理的動機、途徑、有利因 素、 遭遇的困難及解決方式,其餘的則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5.

(1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節針對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名詞加以定義,期使其意義更加明確,方 便讀者了解本研究之內容。. 一、私立中學 本研究定義「私立中學」為「私立高級中學」,含其附設之高中部、高職部 及國中部。依據私立學校法(民 102),定義「私立高級中學」為:. 治 政 機構社會宗旨的學校實體; 大 立. (一)係指私人依據「私校法」規定辦理捐贈興學,遂行高級中等學校教育. ‧ 國. 學. (二)係指成立財團法人受社會監督,自負財務盈虧,在教育市場中力求生 存發展任務的非營利教育事業組織。. ‧. 又,本研究依據私立學校法施行細則(民 98)第二條第一項:「各級私立. y. Nat. 學校,指經學校主管機關依本法許可立案之私立大學、專科學校、高級中等學校、. sit. 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遽以將私立高級中學(部)及其附設之高中部、高職. n. al. er. io. 部及國中部,合稱為「私立中學」。. 二、教師知識管理.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定義「教師知識管理」為學校組織或教師個人對知識資本進行管理, 透過知識的取得、組織、轉換、分享、應用與創新等一系列的活動,同時結合資 訊科技,使知識不斷產生、累積與精進,以有效增進智識資產價值的循環過程(孫 志麟,民 92)。 知識管理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人員、知識、文化和科技;其意涵包括以下三 方面(吳清山,2001): (一)知識管理的本質:知識管理的基礎在於「知識」,舊有的個人知識和 組織知識,經有效處理,可產生新知識;新、舊知識融合之後,又可. 6.

(15) 以創造新的知識。 (二)知識管理的過程:知識管理是持續循環的過程,包括收集、整理、分 析、分享、轉化、保存、累積和創造的過程,需有效運用資訊科技, 使過程更便利快速; (三)知識管理的目標:知識管理的最主要的目標乃是將個人和組織的內隱 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以及創造、利用和散播新的知識,使組織能迅 速有效的決定和行動,增加組織資產、擴增組織財富、提升組織智慧, 強化組織的競爭力。. 三、教師專業成長. 立. 政 治 大. 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本研究從其內涵、方式、目地等三方面,說. ‧ 國. 學. 明如下(白穗儀,民 88):. ‧. (一)就內涵而言: 「教師專業成長」包括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相關知識)、 專門知識(學科知識)、技能、態度、專業精神等。. sit. y. Nat. (二)就方式而言: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活動,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進修研究,. io. er. 個人研讀書籍等。. al. n. v i n Ch (三)就目的而言:在謀求個人及組織的改善及發展,「教師專業成長」意 engchi U 指生涯的學習歷程,教師每年發展及執行一個計劃,以達成教學品質 標準的專業學習目的或目標。 同時,本研究將教師專業成長,分為下列三個向度(陳燕嬌、范熾文,2007), 分別是 (一)優質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教學:教師運用優質的教學專業知識和技能, 努力設計活潑動人的課程,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並在教師的 專業教學品質,使學生得到最佳之學習效果。 (二)班級經營與學生輔導:包含 1.教師用心的經營班級事務,培養學生 建立優質的常規、學習文化、和諧氣氛及帶著走的基本能力;2.教師 7.

(16) 透過師生互動,了解學生個性、性向、興趣與專長,發揮其潛能、發 現其問題,並能予以適當的協助與指導。 (三)積極研究發展與主動進修:教師於教學歷程中,主動、積極和持續的 追求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其目的在於追求自我改善,以提昇教師 的教學品質及專業成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於時代潮流的急遽變遷與發展,教師如何提昇自我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 長能力,已成為現今世界各國教育職場最重要的課題。本研究主要探討私立高中 「敎師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的研究,因此在進行本研究之前,將 先蒐集相關之理論與文獻,以便進一步蒐集、分析歸納與探索,作為本研究的理 論基礎與依據,以便進一步歸納、探討及確認私立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 成長之關係。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探究知識管理的內涵與方法,第二節討論高中知識管 理的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教師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第四節闡述教師專業成長 相關研究,第五節分析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的相關研究。. 立. 第一節. 政 治 大. 知識管理的內涵與方法. ‧ 國. 學 ‧. 本節將針對一、知識管理的定義;二、知識管理的內涵;三、知識管理之目 的;四、知識管理的影響因素;五、高中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六、教師知識管 理的相關研究等六部份,蒐集、整理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管理的相關文獻,再予以 分別進行探討。. er. io. sit. y. Nat. 壹、知識管理的定義. al. n. v i n Ch 以下就國內、外許多學者及相關研究,對「知識管理的定義」說明如下: engchi U. 一、國外專家學者的相關論述: (一)Nonaka & Takeuchi(1995)認為,「知識管理」是創造、辨識、收 集、分享以及調整組織知識的一種複雜程序。 (二)Allee(1997)提出, 「知識管理」是把組織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轉化為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以利知識分享、更新及補 充。換言之,知識管理主要在研究知識如何形成及人們如何學習善用 知識,利用知識把現有知識最大限度的轉化為生產力。 (三) O' Dell & Grayson(1998)認為:所謂的「知識管理」,是指適時 地將正確的知識給予所需要的人員,並幫助組織人員採取正確的行動 9.

(18) 來增進組織績效的持續性過程,此過程包含知識的創造、確認、收集 儲存、分享與存取、使用與改進到淘汰等步驟。 (四)Beckman(1999)、Liebowitz(1999)等人主張:「知識管理」乃是 將組織的無形資源創造出價值的過程,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範圍 涵 蓋 了 人 工 的 智 慧 ( Corporate IQ ) , 流 程 的 再 造 ( Process reengineering)、組織行為及資訊科技的領域等,其主要功能乃在 於創造、整合,擴充組織的知識資源,使組織中的經驗、知識及資產 發揮最佳的創造能力,以創造更高的價值,完成組織的目標。 (五)Bukowitz & Williams (1999) 定義,「知識管理」為一種過程,藉 由從它的智慧或知識為基礎的資產,組織所形成之財富。. 政 治 大 識的察覺到確認所需技能,乃至發展新技能、傳播新技能以及新技能 立 的應用與老舊技能的淘汰等(如圖 2-1-1 知識鏈);而知識管理本質. (六)Nijhof(1999)主張,「知識管理」是整個知識鏈的過程,涉及從知. 傳播 新技能. 應用 新技能. 淘汰舊 技能. n. al. er. io. sit. y. ‧ 國. 發展 新技能. ‧. 確認所 需技能. Nat. 發覺 知識. 學. 上對於整個組織各部分,如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知識的組織與應用 以及使用知識的機會與障礙排除等均有其正面影響。. i n U. v. 圖 2-1-1 知識鏈 (資料來源:Nijhof, 1999). Ch. engchi. (七)Liebowitz(2000)認為:「知識管理」是從組織的無形資產中,創 造價值的過程。它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系統、人工智慧、軟體工程、 組織發展改造、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組織行為等概念的綜合體。 (八)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美國生產力與品質中 心,簡稱 APQC,2001)指出,「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意的策略,以 促使合適的人適時的獲得適當的知識,並協助人們分享資訊以及展開 行動增進組織效能。 (九)Daft (2001) 認為,「知識管理」是致力於系統性的發現並將其整理, 以獲得組織的智慧資產和促使組織持續的學習與知識分享;因此,組. 10.

(19) 織性的行動,而能建構存在的知識。 (十)Hoven(2001)界定「知識管理」為:「對於組織中所知覺、發現和 習得知識的專業行政管理,經由收集、統整、組織、分析和分享組織 的知識,使知識能夠的利用,並採取有效的行動,以達成組織的目標。」 (十一)Yu-Chung Hung, Shi-Ming Huang, James Quo-Ping Lin, and Mei-Ling Tsai.(2005)認為:「知識管理」是管理活動,包含著知識的發展、 轉移、傳播、儲存與應用,並提供組織成員真實資訊應變與制訂正確 決策,以達到組織目標。 二、國內專家學者及研究者的相關論述. 政 治 大 有效記錄﹑分類﹑儲存﹑擴散以及更新的過程。 立. (一)臺積電(2000)主張認為組織的知識管理是組織內的經驗﹑知識可以. ‧. ‧ 國. 學. (二)吳清山、林天祐(2000)認為:「知識管理」係指將組織資訊和人員 作有效管理整合,透過成員知識的分享、轉化、擴散,成為團體制度 化的知識,促進知識創新,增加組織資產,擴增組織財富和創造組織 智慧以達組織目標。. y. Nat. n. al. Ch. er. io. 識的創造,對組織產生最大利益的行動。. sit. (三)秦夢群(2002)認為知識管理是指組織不斷藉由舊知識的累積與新知. i n U. v. (四)曾柏偉(2002)認為,「知識管理」是「將個人有價值的經驗、知識 及技能,透過資訊系統的有效應用,成為組織共同分享的智慧,進而 提昇個人及組織的競爭優勢。」. engchi. (五)高義展(2002)指出;「知識管理」是管理概念,關鍵核心為「知識」, 藉管理機制,激發組織內外部的相關內隱與外顯知識,配合學校運 作,有效實踐知識通訊、創新、分享、轉化等管理流程,改善組織文 化,營造學習型組織,改善教育品質,提升學校組織效能,建構學校 長期發展與競爭優勢的管理藝術。 (六)黃旭廷(2002)提出,「知識管理」係指藉由妥善的運用資訊技術有 效地運用知識,並將知識擴散至組織成員之中,並使知識成為組織中 正式化的制度、條規,同時架構組織知識資料中心,管理、保存未結 構化的文件與資訊,營造組織文化,進而達到知識的創新與分享。. 11.

(20) (七)林海清(民 91)認為,「知識管理」之意涵有二: 1. 採程序的觀點,即組織成員如何透過資訊萃取的過程,來認識事物, 並將其轉化為具體之實用知識,再經由制度化之清點、整理、評估、 學習、分享、運用、整合、維護及創新等過程; 2. 從動態的角度而言,是組織如何將個體知識能轉化成團體能,將內隱 知識能外顯化,進而能使「知識」為組織產生實際功效之過程。 (八)張明輝(民 91)以為,「知識管理」係指組織運用資訊科技等方法, 並配合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等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組織、 儲存、轉換、分享及運用的過程,經由上述過程促進組織不斷創新及 再生,以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增進組織的資產,並藉此提高組織因應 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 及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 政 治 大 (九)孫志麟(民 92)將「知識管理」的意義界定為:「知識管理意指個 立 人或組織對智識資本進行管理,透過知識的取得、組織、轉換、分享、 ‧. ‧ 國. 學. 應用與創新等一系列的活動,同時結合資訊科技,使知識不斷產生、 累積與精進,以有效增進智識資產價值的循環過程。」. n. al. Ch. er. io. 提升組織之整體工作績效。. sit. y. Nat. (十)張盈霏(民 95)將「知識管理」定義為:是一種從知識蒐集、儲存、 流通、應用到擴散的過程,融合有形及無形的知識以創造出具有價值 的創新知識,透過分享,協助組織內人員擁有工作必需之技能,進而. i n U. v. (十一)鄭崇趁(2006)指出:「知識管理」指組織成員運用現代資訊科技, 對組織知識蒐尋、組織、儲存、轉換、擴散、移轉、分享、運用的過 程,以促進組織知識持續創新與再生。. engchi. (十二)蔡淑敏(2006)認為:「知識管理」是學校內部資訊科技、知識、經 驗及人員做有效整合,知識管理能協助企業、團體或個人,透過資訊 科技,將知識創造、分類、儲存、分享及更新。 (十三)王瑞壎(2006)定義「知識管理」是有關於知識的蒐集、評估、監督、 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創新活動,並進行有系統的管理。 這種知識可以將之視為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 動,均屬於知識管理的內容。 (十四)劉常勇(2010)主張:「知識管理」的定義包含以下二點:. 12.

(21) 1. 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 護、創新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資 產價值的活動,均屬之。 2. 結合個體與團體,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識外顯化。結合內部 與外部,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將組織知識產品化。 (十五)謝月香(民 101)將「知識管理」定義為:知識管理是系統化的過程, 組織為創造價值、達成目標,以有效的管理策略,運用科技蒐集知識、 結合資訊科技,對學校內有價值的智慧資產、知識的取得、組織、儲 存、流通、分享、評估與應用等方式,進行有目標的整合性管理;亦 即強調隱性與顯性知識的循環過程,擴充知識效益,透過組織學習與 再造過程,使成員作出正確決策,以有效行動提升效能,創造智慧, 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茲綜合上述專家學者及研究者的觀點、切入面向的不同,本研究將「知識管 理」定義為「一種運用資訊科技,進行知識收集、整合、儲存、分析、流通、分 享、創造、更新、擴充及應用的處理過程與管理策略,以提供組織成員制訂正確 決策,並進行有效行動,來提升工作效能,達成組織永續發展目標的活動。」簡 言之,知識管理能協助學校、組織或個人,透過資訊科技,將知識經由收集、整 合、儲存、分析、流通、分享、創造、更新、擴充及應用,提升工作效能的流程 與策略。. er. io. sit. y. Nat. 貳、知識管理的內涵. al. n. v i n Ch 以下就國內、外許多學者及相關研究,對「知識管理的內涵」說明如下: engchi U. 一、國外專家學者的相關論述: (一)Broadbent(1998)指出,知識管理是一種妥善的資訊管理與學習實 務,其目的在於有效運用知識。 (二)Gates(1999)認為,知識管理的重點在於知識分享,其所代表之意 義為收集在組織中流通的資料,透過資訊科技工具,將此種資料予以 整理、分析、彙整成為有用的資訊及經驗。 (三)Nijhof(1999)指出,知識管理為知識的創造、掌握、運用之過程, 主要目的在促進組織的績效表現。. 13.

(22) (四)Arthe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美國勤業管理顧問公司) 主張,「知識管理」等於組織內的「成員」加「知識」的「分享」次 方,亦即組織知識的累積,必須透過科技的媒介工具,將人與知識充 分結合,在分享的組織文化之下,獲致加乘之效果;易言之,知識管 理的重心在分享,透過組織內部知識載運者(人員),藉由資訊科技 之協助,將知識共同分享、活學活用及具體實踐之歷程,此即知識管 理(劉京偉,2000;廖春文,2001)。美國勤業管理顧問公司知識管 理內涵的重要元素架構如圖 2-1-2 所示。. Technology(+):資訊科技識 管理的建構 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 立. s. People:人. Knowledge:知識. 知識運載者.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 sit. io. n. al. er. (資料來源:廖春文,2001). y. 美國勤業管理顧問公司知識管理內涵的重要元素架構圖. Nat. 圖 2-1-2. 政 治 大 KM =(P+K). 學. ‧ 國. 知識管理架構. Share:分享. Ch. i n U. v. (五)Sveiby(2000)將知識管理分為「資訊管理」和「人員管理」,前者 涉及到資訊科學、電腦及資訊管理系統的建置,針對物體而言;後者 涉及到評估、改變和增進個人技能和行為,係針對過程而言,包括學 習和管理等方面。. engchi. (六)O’Dell and Grayson(2001);吳明烈(民 91)認為知識管理是個 複雜的過程,這種過程涉及以下步驟:蒐集知識、組織知識、分享知 識、調適知識、使用知識、創造知識及確認知識;而此過程係一循環 過程,而非單純的由起始到終點的直線過程,這個動力過程通常係從 創造、發現與蒐集內部知識與最佳實務開始,其次分享與瞭解組織所 能使用的實務,然後則是調適與應用這些實務到新的情境中,並提升 組織的績效。在此過程中尚必須具備有力的促動要素,這些要素包括 策略與領導、組織文化、科技以及評量,這些要素亦為組織環境與基 礎結構,此結構如圖 2-1-3 知識管理的重要元素架構。. 14.

(23) 政 治 大. 圖 2-1-3 O’Dell and Grayson 知識管理的重要元素架構圖 (資料來源:O’Dell and Grayson, 2001;吳明烈,民 91). 立. ‧ 國. 學. 二、國內專家學者的相關論述:. ‧. (一)吳思華(2001)表示,知識管理乃是在知識型產業中,建構一個有效 的知識系統,使組織中的知識能有效的創造、流通與加價,進而不斷 產生創新性產品。. sit. y. Nat. n. al. er. io. (二)黃慕萱(民 91)主張知識管理具有四個要素:1.人及文化的改變; 2.流程;3.科技,及 4.內容。. Ch. engchi. i n U. v. (三)林珊如(民 91)認為知識管理具有兩個重點: 1. 知識管理強調專業實務社群的經驗分享 將知識管理視為專業實務虛擬社群之經營。如透過網站、電子郵件、 電子布告欄、討論群組等虛擬空間設計,將同一領域的一群實務工作者匯 集,溝通彼此的意見、感受、想法、作法等,可以相互學習,凝聚共識, 彼此支援扶持。此處必須培養的是社群成員在數位工具的應用與內容表述 的能力, 即資訊素養的技能。 2. 強調知識的創新、累積與利用 知識的創新往往是與擁有知識與創意的人或書互動而來,經由腦力激 盪,交換分享個人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經驗,或與文件、書籍作者對話產生 新的洞見。網際網路的形成使得這種創意的互動與激發不一定要來自同一. 15.

(24) 個時空下的人,透過資源的組織與整合,可以是遠方的親友,可以是同儕, 可以是素昧平生的專家或作者, 也可以是一整個專業社群。 (四)劉常勇(2010)將『知識管理』的範圍,歸納為以下四大議題: 1. 知識型創新 所謂知識創新系統,包括下列四大構面: (1) 「知識來源」構面:來源不但需要豐富,同時質與量都同等重要; (2) 「知識流通」構面:流通管道不但要廣泛,而且擴散速度也要快; (3) 「知識學習」構面:知識學習與吸收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 (4) 「知識創造」構面:知識創造能力包括加值與創新兩項活動;前者 是將數項相關知識整合,以產生知識加值的效果,後者則自根本上. 政 治 大 對於已知的知識加以改進與創新。 立. ‧ 國. 學. 2. 知識型企業. ‧. 知識型企業經營的重心在發展企業的知識能力,尤其『智慧資本』堪 稱是知識型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也就是所謂的『企業智商』。因此有關的 生產、行銷、財務作業活動也將呈現不同的面貌,尤其發展企業的數位神 經系統以支援企業的經營,更成為知識型企業的重要管理手段。. sit. y. Nat. io. al. er. 3. 知識型產業. n. 知識型產業競爭呈現「知識價值加乘法則」、「無限擴張法則」、「贏 家通吃法則」等特徵,將改變傳統產業競爭的行為。知識型產業由於能夠 創造比較高的附加價值,因此將會帶來資源集中、外溢、與排擠的現象, 這對於產業生態與全球化發展,將帶來重大的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4. 知識型社會 知識型社會有法律、社會福利、永續發展等重要議題,尤其是弱勢團 體的福祉。芬蘭這個國家是發展知識型社會的典範,他的人口只有 525 萬人,大部份民眾不懂英語,但科技實力排第五名,人力素質排第三名; 他的作法是大力發展全民教育,大量培養研究生來普及知識,並以舉國力 量,來發展像 Nokia 這樣的知識型企業。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及研究者的相關論述,本研究認為知識管理的內涵,至少 包括以下四項:. 16.

(25) 一、知識管理的本質,其基礎在於「知識」,將舊有的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 經有效處理,可產生新知識; 二、知識管理的範圍,其議題包含:1.知識型創新、2.知識型企業、3.知識型 產業,及 4.知識型社會; 三、知識管理的過程,涉及蒐集、組織、整理、分析、分享、轉化、保存、累 積、創造和使用知識等循環步驟,並需要有效運用資訊科技,使過程更便 利快速; 四、知識管理的目標,乃是將個人和組織的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以及創 造、利用和散播新的知識,使組織能迅速有效的決定和行動,增加組織資 產、擴增組織財富、提升組織智慧,強化組織的競爭力。. 參、知識管理之目的.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以下就專家學者及相關研究,對「知識管理之目的」分別說明如下:. ‧. 一、吳清山(2001)主張知識管理將成為未來管理的主流;其主要目標如下:. sit. y. Nat. (一)促進個人知識成長. n. al. er. io. 知識是學習來的,一個有用的知識管理,可以協助個人有效的學習。 在一個堆機如山的資訊社會之中,個人將資訊轉化為有用的知識,有賴於 知識管理的協助,利用這些有用的知識來處理現實問題,問題解決了又獲 得新的知識。整個知識管理可以從知識的取得、轉化、統整到創新的過程 中,不斷的回饋和循環,使個人的知識達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的境界。. Ch. engchi. i n U. v. (二)建構知識共享機制 知識管理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強調分享。知識管理是一種策略的運 用,也是一種文化的塑造,這種文化的塑造過程來自於共享機制的建立。 任何一個組織要能日益壯大,必須建立在團隊學習和團隊合作基礎之上, 知識管理也是築基於此種理念,透過彼此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中,來學習新 的知識和創造新的知識。 (三)協助做好有效決策 決策是組織的重要中心功能,組織或個人無時無刻都會面臨著抉擇的 17.

(26) 課題。有效的決策,可以帶給組織生機,無效的決策,可能導致組織發生 危機。決策之有效性,除了受個人的經驗和能力之影響之外,資訊充足與 否,亦是關鍵性之一。知識管理有助於組織做出更佳的決策,這也是當前 很多組織重視知識管理之原因所在。 (四)擴增組織知識資產 組織資產包括有形的資產和無形的資產,有形的資產如人力、土地和 資金;無形的資產,如知識。組織能夠善用知識管理,可以以無形的資產 來增加有形的資產,亦可強化組織競爭能力,有了競爭力,組織就可立於 不敗之地。 二、李華芳(2001)認為知識管理之目的有下列七項: (一)掌握知識的流動。.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二)建構虛擬化的學習系統。 (三)強化組織反應與預變的速度。. ‧. (四)結合靜態與動態知識。. sit. y. Nat. io. n. al. er. (五)提高知識資產。 (六)擴大競爭優勢。. Ch. (七)建構數位神經系統。. engchi. i n U. v.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及研究者的相關論述,本研究認為知識管理之目的在於促 進組織及其成員做好知識生產、儲存、分享、擴散、創新與運用後,可以提高組 織及其成員的工作績效、增加知識資產,並做好有效決策來增進組織的競爭優勢。. 肆、知識管理的影響因素 以下就國內、外專家學者及相關研究對「知識管理的影響因素」論述,分別 說明如下: 一、Arthur Andersen(1996)提出:知識管理的六個關鍵成功因素為(一) 組織文化、(二)領導、(三)科技、(四)評估、(五)知識資源、(六) 18.

(27) 組織調整。 二、Knapp(1997)認爲,若要知識管理成功,其內部的成員必須要有正確的 態度。 三、林淳一(民 98)指出:知識管理的六個關鍵成功因素構面為(一)策略 面(Strategy)、(二)流程面(Process)、(三)組織面(Organization)、 (四)人員面(People) 、 (五)文化面(Culture) 、 (六)科技面(Technology) 。 四、Holsapple & Joshi(2000)提出:知識管理的關鍵因素有七個構面分別 為(一)高階主管的支持、(二)協調、(三)領導、(四)資源、(五) 流程、(六)評估、(七)環境。. 政 治 大 階主管的支持、(二)目標導向的知識管理策略、(三)專責的知識管理 立 人員、(四)提供獎賞及激勵參與的誘因、(五)不斷的溝通與推廣、(六). 五、鄒景平(民 89)主張,知識管理系統的關鍵因素有下列六項:(一)高. ‧ 國. 學. 度量成效。. ‧. 六、Smith et al.(2001)研究聖路易市導入知識管理所需要的策略時,發現 全體員工訓練及共識的凝聚,爲知識管理重要因素之一。. y. Nat. sit. 七、許進福(民 90)研究指出,建構知識管理系統關鍵成功因素有下列四項:. n. al. er. io. (一)組織與人員因素、(二)資訊科技資源因素、(三)先導專案促動 因素、(四)標準制度促動因素。. Ch. engchi. i n U. v. 八、黎家銘(民 92)研究指出,政府推動知識管理關鍵成功因素有下列六項: (一)文化基礎因素、(二)組織的認知因素、(三)成效評估因素、(四) 科技資源因素、(五)政策支援因素、(六)專責負責體系因素。 九、黃陳圳(2003)將知識管理關鍵成功因素歸納出十個變數:(一)高階主 管的支持、(二)經濟效益或工業標準結合、(三)組織結構、(四)資 源、(五)人員、(六)科技的應用、(七)領導、(八)評估、(九) 組織文化、(十)知識策略。 十、彭漣漪(2003)指出,美國《哈佛企管評論》歸納出企業做 KM 要成功的 6 大原則如下: (一)成功法則 1:有高層的全力支持,加上最聰明的執行團隊。. 19.

(28) (二)成功法則 2:建立專業且最具時效性的知識庫。 (三)成功法則 3:導入流程及知識領域必須建立優先順序。 (四)成功法則 4:放上知識庫前由專家審核過。 (五)成功法則 5:建立評估的文化。 (六)成功法則 6:選用適當的軟硬體及適當的資訊部門人員。 十一、Leavitt(1964)指出,影響知識管理的策略因素有: 1. 任務:正確的策略;. 政 治 大. 2. 人力:組織人員的激勵、教育訓練;. 立. 3. 組織文化:分享開放的組織文化;. ‧ 國. 學. 4. 科技:資訊相關科技及基礎建設。. ‧. 十二、Arthur Andersen(1996)提出,影響知識管理的架構如下:. sit. y. Nat. 1. 知識管理促動因素(knowledge management enablers),包含四個構 面,分別為(1)策略與領導;(2)組織文化;(3)資訊科技;及(4). io. al. er. 衡量指標;. n. 2. 知識管理程序(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分別為創造、確 認、收集、組織、分享、適應、應用。其中知識管理促動因素有:. Ch. engchi. i n U. v. (1) 策略與領導。包含知識管理在組織中是否為主要策略;任用、績效 評估是否以員工在知識管理的貢獻度作為獎酬標準。 (2) 組織文化。包含企業是否鼓勵知識分享;組織是否開放、信任,適 合員工彼此討論與分享;組織內是不是充滿了彈性與想要創新的學 習文化;組織內員工是不是將自己的成長與學習視為要務; (3) 資訊科技。包含企業內的所有員工是否可以透過科技的技術與其他 員工、甚至外部的人員聯繫;科技能否使得員工間的經驗傳承更為 快速,資訊系統有沒有提供即時、整合的界面平台。 (4) 衡量指標。包含組織是否已發展出兼具軟硬體的評估衡量指標來管 理知識,以及組織是否將「資源」運用在知識管理的領域上。. 20.

(29) 十三 Earl(1997)認為,有效的知識管理模式應包含下列四個要素: 1. 知識系統(knowledge systems):組織機關內部檔案儲存資料庫系統、 決策支援工具; 2. 網路(networks),藉由網路來交換文書、資料、訊息而獲得許多的助 益; 3. 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s):公司的核心資產,具有經驗及持 續獲得知識能力之員工; 4.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s):組織具有合作、不斷學習 的風氣。 十四 Spek & Spijkervet(1997)指出,知識管理主要範疇,包括:文化與 動機、組織與人事、管理及資訊科技。各因素間與知識管理皆有密切. 政 治 大 關連,並認為「知識管理即是提供給組織中的知識工作者,協助他們 立 控制並管理組織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知識管理的領域裡,組織學 ‧. ‧ 國. 學. 習過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份,因為它能夠支援組織改良學習的能 力,並且達到學習型組織的理想」。 十五 知識管理 6C 策略. Nat. sit. y. Greenwood(1998)指出組織所需要的知識來自於外部及內部。外部. n. al. er. io. 的知識來源,可能透過個人主動式的搜尋或學習;而內部的知識,主要是 組織透過各種活動與制度不斷地改進經驗累積的過程。其中 6C 包括:1. 個人層級的 create(個人的專業技能與知識)、2.clarify(確認擷取的 內容)、3.classify(分類各種知識內容)、4.communicate(建構良好 溝通環境)、5.comprehend(增進組織與個人間瞭解),以及 6.團體層 級的 create(群組學習與知識分享),但關鍵成功因素則包括透過「資 訊科技」,創造出一個協調式的「網路環境」,並且藉此調整「組織文化」 為更開放並具備群組學習組織型態的過程。. Ch. engchi. i n U. v.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及研究者的相關論述,本研究認為知識管理的影響因素共 有九項,包括:一、組織的目標、領導與策略;二、組織的文化氛圍;三、專責 的知識管理單位及人員;四、資訊科技的運用;五、成員的全面參與及終身教育; 六、獎賞及激勵的誘因;七、充分的溝通與積極的推廣;八、資源的運用與管理; 九、績效的評估機制。. 21.

(30) 第二節. 高中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 在知識經濟(knowledge based economy)世代與少子化的影響之下,高中 的各種教學專業知識領域,早已面臨急遽變化與成長,過去教師所學的知識內容 可能已不再適用或不敷使用。因此,教師必須不斷進修、重新學習(re-learn); 亦即教師可能必須捨棄過時的知識,重新學習嶄新的有用知識。 以下將就一、知識管理對教育的衝擊與影響;二、知識管理與提昇高中教育 效能的關係;三、知識管理在高中行政上的應用;四、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高中 教育因應策略;五、高中知識管理的實務方案等五大面向之相關研究,分別說明 如下:. 政 治 大 一、知識管理對教育的衝擊與影響 立 ‧. ‧ 國. 學. 在知識大爆炸、科技大躍進的知識經濟新社會中,教育工作及發展都需要有 新的思維與行動。易言之,邁向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育措施、環境、、人員及 設備運用皆亟需另創新局,探索及發展所有必要的發展策略。而這種新的教學與 學習發展策略,即是知識管理。將知識管理作為組織及人員的修練,才能因應新 的教育挑戰及變革,並適時達成豐碩的教育成果。. sit. y. Nat. n. al. er. io. 專家學者對「知識管理對教育的衝擊與影響」的相關論述如下:. i n U. v. (一)王保進(民 91)以為知識經濟對學校教育的衝擊,可從下列四方面 來探討:. Ch. engchi. 1. 教育組織運作方面 對教育組織之運作言,張光正、呂鴻德(民 89)即指出,傳統組織 運作之權力,主要是透過「合法權」、「獎賞權」、及「強制權」之運用, 組織透過權威、資源控制、及獎懲制度,令部屬接受指揮,維持組織之正 常運作。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因知識資本受到重視,使得「合法權」被「專 家權(expert power)」所取代;因掌控資訊之數量與品質,決定組織之 創新體系, 因此「獎賞權」被「資訊權(informational power)」所取 代; 而組織成員間之認同與友誼,以及個人特質,決定組織溝通之順暢 程度,因此「強制權」被「典範權(referent power)」所取代。 2. 教育人員方面 「經驗貶值,資深不再是資產」可以說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佳之寫照。 22.

(31) 對教育工作人員而言,唯有隨時接受新資訊與技能,充分掌握科技之發 展,才能提升個人之「受雇力(employability)」。吳京(民 89)就指 出,創新的根要紮深,不僅需要科技之技術,還需有人文素養之配合,因 人文素養是創新之源頭,沒有人文素養,創新就顯的表面化。要往知識經 濟的路上走,整個社會基礎必須要回到文藝復興之精神,只有人具備了追 求真善美之精神,才可能走上知識經濟之路。 3. 教育內容方面 對學校教育而言,大學強調科技與人文調和的通識教育受到重視,生 命教育在各級學校的推廣,都是我國面對此一「價值重塑」議題之反映。 新加坡「建立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理念、美國政府提出「廿一世紀 美國教育行動」,以及日本國民教育政策白皮書「培育開啟新時代的心」, 也都是因應「新經濟」浪潮下,在教育內容上之因應政策。 4. 人力資本與研究方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在因應知識經濟之衝擊下,如何創設有效機制,結合大學與科研機構 內高級研究人力,促成「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積極投入廿一世紀重要 之基礎與應用研究,成為我國產業研發之樞紐,並促成其間知識流通,是 我國知識創新系統提昇的重要來源。朱雲鵬、吳進泰(民 89)指出,台 灣的大學必須走出學術「象牙塔」,積極扮演「知識生產者」角色,使其 研究與傳統產業與知識密集產業接軌,一方面協助傳統產業進行科技升 級;另一方面支持知識密集產業進行技術創新。. er. io. sit. y. Nat. al. n. (二)黃秀君(民 91)認為知識經濟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如下:. i n C 1. 對於「知識論」的觀點趨向於「實用性」 hengchi U. v. 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知識被資訊化,資訊知識 (information-knowledge)成為社會主要的生產力以及經濟資本。「實 用主義」的知識觀蔚為主流,因此,衡量知識價值的標準從「真理性」轉 變為「實用性」。 2. 採用「知識管理」的學校經營策略 資訊科技開啟「知識革命」的前端,激起「知識管理」的發展(吳清 山、林天祐,2000)。採用「知識管理」的學校經營策略,不僅提高學校 行政效率,提昇教師教學品質,對於知識的創新相對的有所助益。 3. 「建構主義」課程觀的興起 張靜嚳(1995)提出現代建構主義的三個基本原理如下:1.知識是認. 23.

(32) 知個體主動的建構,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2.認知功能在適應,是用來 組織經驗的世界,不是用來發現本體的現實;3. 知識是個人與別人經由 磋商與和解的社會建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程是親、師、生主動「由下而上」建構出來的、 因此,教師專業自主與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重大改革,是為了因應新經濟 時代的來臨。 4.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受到重視 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價值的產生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主要憑藉,因 此,創新知識的教育將成為主流。創新教育受到重視,如何培養有創意教 學能力的教師,透過創造思考教學,培養具備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學生,並 能將新思想「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親身動手操作、能與人合作進 而創新知識等, 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政 治 大 5. 「資訊教育」成為發展重點 立. ‧. ‧ 國. 學. 全球化網路資訊時代來臨,採用電腦輔助教學、學習上網搜尋與運用 資料,成為e世代的教師必備的能力,資訊教育應從小開始,美國前總統 柯林頓在「科技智能挑戰計畫」中,強調將美國每一所學校、每一間教室, 連結資訊高速公路。因此,小學開設電腦課程、教師使用電腦、多媒體配 合各科教學,成為新時代教師必備的條件,也是學生必備的能力。. y. Nat. io. sit. 6. 「終身教育」的提倡. n. al. er. 知識經濟社會強調「速度」,知識的產生瞬息萬變。微軟總裁比爾. 蓋茲(Bill Gates)曾提出:「微軟離開失敗,永遠只差兩年(高希均, 民 89)。」其意即指微軟須在兩年內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否則就會被淘 汰。由此可見知識汰舊換新速度之快,更突顯「終身教育」、「再學習能 力」的重要性。. Ch. engchi. i n U. v. (三)徐大偉(民 90)主張知識經濟對於學校教育的影響上,主要產生以 下的幾種變革: 1. 學習空間由閉鎖轉為開放; 2. 學習型態由單一轉為多元; 3. 知識內容由吸取轉為創造; 4. 教材媒體由靜態轉為動態; 5. 校務行政由人工轉為電腦化;. 24.

(33) 6. 教育環境由校園延伸校外; 7. 多元化及終生學習的社會, 二、知識管理與提昇高中教育效能的關係 專家學者對「知識管理與提昇學校教育效能的關係」的相關論述如下: (一)吳清山(2001)認為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的關係如下: 1. 知識管理是提升學校效能的重要手段; 2. 學校效能有助於知識管理的持續推動。. 政 治 大. (二)黃慕萱(民 91)提出知識管理對教育具有以下的功用:. 立. 1. 掌握創意及人才. ‧ 國. 學. 知識經濟時代的的關鍵在於知識創新,而教育涉及人才的培育、知識 的生產與傳播,更是創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 知識管理的工作在於省去原始資料的重複蒐集,而更進一步從已經蒐 集的資料中學習如何評估和選擇,找出切合本身需要的資訊。經由更進階 層次的過程,能夠更快速達到知識創新的目標。. sit. y. Nat. io. al. er. 2. 終身教育的推行. n. 社會邁向多元化的變遷,光是學校教育不再足以滿足需求;而終身學 習與教育順勢成為世紀的主流,社會資源的應用和整合更進一步融入每個 人的生活。為使個人適應變遷快速的社會、發展創新能力、增加工作生產 力,並且能夠藉此培養自我導向的學習方式,建立終身學習的社會,已經 成為最重要的世界潮流和社會進步的指標(葉乃靜,民 90)。. Ch. engchi. i n U. v. 知識管理在目前混亂中的教育制定、新舊並陳的價值體系中,幫助學 校轉變成為開放的教學系統,此系統就必須依賴資訊配合做為智慧成長的 動力,朝向典範移轉的目標前進。 (三)黃慕萱(民 91)提出知識管理對於提升教育效能,有下列三項基本 步驟: 1. 透過知識分享 知識管理的架構中,組織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組織知識要能共用,才 有可能達成之後活用與實踐的目的。而在知識分享過程中,資訊科技的運 25.

(34) 用,使得進行步驟將更有效率, 最常使用的就是資料庫或教學資源資料 庫的建置。舉例說明如下: (1) 主題學科資料庫:整理科目課程、主題內容指引介紹、相關指定參 考書內容、教師著作目錄、相關人才名錄、授課大綱,以及專題選 粹等。 (2) 網路資源整合資料庫:包括各檢索系統、主題網站介紹、圖書館目 錄、電子期刊等。 (3) 升學、就業輔導資料庫:各級考試的規章、考古題的蒐集、就業資 訊提供及輔導、教學輔導等。 2. 個人及組織的學習成長. 政 治 大. 從各式各樣不同的心得交換、相互學習的過程中,誘使組織產生以學 習為導向的文化。而從做中學的實務經驗,更能導向學習的方向,並且支. 立. 援學習的過程(Brown, J. S. & Duguid, P.,2000;顧淑馨譯,民 90)。. ‧ 國. 學 ‧. n. al. 圖 2-2-1. Ch. engchi. 自 我 超 越. 系 統 思 考. y. 改 善 心 智 模 式. sit. io. 團 隊 學 習. er. Nat. 共 同 願 景. 學習型組織 = 實踐知識管理. i n U. v. 學習型組織的學習架構(黃慕萱,民 91). (1) 聖吉(Senge,P.M.,1990;郭進隆譯,1994)主張讓學校成為學習 型組織,透過學習社群的校園文化,包含課程整合再建構過程,教 師、學生與同儕能有更多、更完善的合作。學習型組織的學習架構 如圖 2-2-1 表示(黃慕萱,民 91)。 (2) Shapiro & Levine(1999)認為,當校園因發展學習型組織,使得 校園中「教」與「學」的文化產生改變。 (3) 學習社群具有以下六項特徵(黃慕萱,民 91):. 26.

(35) A. 讓學生和教師朝向較小的團體組織發展; B. 幫助課程整合; C. 引導學生建立學術的支持網路及社會的支持系統; D. 促使教師們在更多有意義的課程上合作; E. 注重教師和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 F. 提供一系列學習支援方案。. 個人的知識 (內部). 外來的知識 (外部). 政 治 大 新知識的創造 和原有的知 立 (內部) 識水準比較. ‧ 國. 學 知識的評價 (評估、篩選). ‧. 個人的利用 (資料庫). y. Nat. n. al. sit. 知識銀行. 輸入 知識銀行. er. io. 人員可以依 據需求取得. Ch. engchi. i n U. v. 知識的盤整 維護 淘汰過舊的知識. 隨時更新、檢視 保持知識的可用性及價值 圖 2-2-2. 組織產生知識創新流程圖(黃慕萱,民 91).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私立大成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廖晁偉 1 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陳昭儒 1 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王為 2 國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37

34 西餐烹飪 第五名 郭傑瑞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34 西餐烹飪 佳作 李政恩 臺北市私立開平餐飲職業學校 35 餐飲服務 金牌 劉珊瑜 明德學校財團法人臺中市明德高級中學 35

國立旗美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臺東女子高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臺北市大理高級中學 第32試場.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