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知識分享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在探討教師知識分享之理論與相關研究,分別從知識分享的相 關概念、教師知識分享的意涵、影響教師知識分享的因素及與教師知識 分享相關的研究等方面加以探討說明。

一、知識分享的相關概念

教育是我國培植人力的主要管道,更屬於知識經濟的一環。近來諸 多 學 校 在 教 育 的 革 新 引 領 下 , 教 育 工 作 者 如 何 透 過 有 效 的 知 識 分 享 機 制,協助其將本身擁有的知識與他人分享、交流,俾使教育工作者永續 成長,顯然是知識經濟時代中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亦可以說是學校教 育成敗良窳的關鍵 ( 蔡雅真 ,2003) 。

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思潮,正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挑戰著所有「不 能與時俱進的」知識、價值、思維方式與生存策略,知識管理即是未來 管理,知識分享則是知識管理的關鍵。學校是創新知識的發源地和人才 培育的搖籃,教師是開發人類智慧資本的第一線工作者,身為知識工作

建立有效的知識分享與學習機制,以助長個人專業知能之發展(王桂蘭,

2002)。

以下列出知識分享的相關概念以釐清其原由:

(一)知識的意義

知識為何物?( what is knowledge ? )柏拉圖曾說:「知識是合理可接 受的真實信仰」( Nonaka & Takeuchi , 1995)。早期西方哲學家在探討何 謂 知 識 的 研 究 問 題 , 皆 立 基 於 知 識 是 不 證 自 明 的 基 本 知 識 , 理 性 主 義 (rationalism ) 認為真實的知識並非由感官獲得,而是人們主觀理想心智 過程的產物,相對的經驗主義 (empiricism )則認為知識是由感官經驗歸 納而來,另言之:理性主義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 I think, therefore I am ) 」的主張認為真理只能經由真實存在的自我思考 ( thinking self ) 推演而來,而經驗主義則批評,認為:「物體存在的本質是客觀的,感官 的知覺或許會有錯誤,但感官知覺到某一事物是毫無疑問」。究竟知識是 源自於理想心智或經驗?過去學者相互辯駁的過程,一直缺乏共識。

直到十八世紀時,德國哲學家康德 ( Kant ) 嘗試綜合經驗主義與理 性主義的說法 (Nonaka & Takeuchi,1995 ) ,認為知識的產生必須依靠理 性主義的邏輯思考與經驗主義的感官知覺互補運作,而黑格爾 (Hegal) 則認為知識起源於感官的知覺、經過理性辯證而變得較客觀合理。整體 而言,康德與黑格爾所提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整合互補性論點:知識 主客觀二元論 ( dualism of subject & object ) 的思想奠基了 20 世紀人們 對知識緣起的看法(黎士群,1999)。

知識的層級可分為資料、資訊、知識及智慧四個階段,而知識的形 成則是透過收集一些資料,再從資料中找出有用的資訊,利用這些資訊 加上自己的想法及做法,最後產生出知識,而智慧則是以知識為基礎加 上個人的應用能力加以運用於生活上,舉例來說,我們製做一份報告時,

會先蒐集大量的資料,在從這堆資料中找出可以運用在報告的資訊,配

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去完成這份報告,當我完成這份報告後,從報告中 所學習到的東西便會轉變成自己的知識。

總括言之,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

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此外,知識也包含專家獨特的見解,其 可為新經驗的評估、整合與資訊等提供架構。而知識起源於智者的思想,

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涵在日常例行工作、

過程、執行與現況中(曾凱瀚,2000)。

(二)知識的分類

知識的分類頗為複雜,以下舉出幾種有關知識分類不同的看法及其內 容:

1. 有關知識的分類當今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則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分 類,他們把知識分成四類,包括:

(1) 有關事實的知識 (know-what):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有多少人、規 範內容為何,此類知識可稱為「資訊」,而相關領域的專家必須擁有許多 此類資訊(如律師、醫師、或專業顧問)。

(2) 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why):與自然原理或法則有關的科學 知識。此類知識是大多數產業技術發展和產品製程的基礎,而知識的產 生則來自於研究實驗室或大學等特定的組織。產業界要取得此類知識,

必須僱用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力,或經由契約和合作活動。

(3) 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識(know-how):也可以稱為「技能知識」,是 從事某項技能的技術與能力。如企業家判斷新產品的市場前景、受過訓 練的員工操作複雜的機器,此類知識通常是由個別廠商所擁有,或在企 業內部發展而成。know-how 也是一種「內在知識」,是人們由經驗、認 知和學習所獲得的重要知識,內在知識並沒有被寫下來或記錄起來供人 使用,它只存於個人記憶中。當有經驗的人被裁減、退休或轉業時,組

織也就失去他們的知識,而企業間為了分享和整合技能知識,常形成「產 業網路」。

(4) 知道誰擁有所需要的知識(know-who):主要是關於誰知道某一 事 實 或 誰 知 道 如 何 做 的 知 識 。 此 類 知 識 在 高 度 專 業 分 工 的 社 會 尤 其 重 要,在企業內的層次通常高於其他知識。

上 述 各 類 知 識 中 , 了 解 事 實 ( know-what ) 和 為 什 麼 的 知 識

(know-why),可經由書本、文獻、資料庫取得,具有公共財性質。而 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識(know-how),則是由個別廠商所擁有或在企業內 部發展而成,是屬於準公共財。(賴景昌 、林國仕,2004)。

2. Polanyi 的知識分類(林韋如,1998):

Polanyi 首先提出知識的內隱性,為後來學者廣為採用。

(1) 內隱知識( 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 ) 與個人特質及所處情境有關,藉 由個人經驗活動,而獲得知識,是難以正式化與溝通的。

(2) 外顯知識( e x p l o c i t k n o w l d e g e ):可以藉由符號加以形 式化,能以正規的系統化的語言來表達。例如:書面文字、資料庫、文 件或媒體。

3. Bourdreau 與 Couillard 的知識分類(劉淑娟,2000):

Bourdreau 與 Couillard(1999)認為知識應分為三大種類,其分別為 內隱知識、外顯知識與嵌入知識(Embedded Knowledge),前兩種知識較 傾向於心理層面,第三種嵌入知識與組織系統相關。

(1) 內隱知識:Bourdreau 與 Couillard (1999)的內隱知識細分為兩 種,一是有關認知或信仰方面,通常屬於個人的直覺與經驗;另一則是 潛在意識,它引領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

(2) 外顯知識:主要透過其被事實、言語、圖片與圖表所陳述。它利 用紙張與電子文件散佈各地。

(3) 嵌入知識:嵌入知識指員工知道如何工作與為什麼執行工作,員

工的知識主要透過機器設備與資訊系統的運作,逐漸累積工作的知識,

於是員工可以自動化的行為執行工作。

4.國內學者的彙整

知識因不同的領域、層次、功能、情境、領略與應用,會有不同的 詮釋。茲將學者們對知識詮釋列舉如表 2-8:

表 2-8 知識的意義

研究者 定義

易進(1996) 一些能用於創新、解惑、解決問題的技術及技能,他可 存在於書本、著作、圖書館、電腦,以及人的腦海與技 術上。

周成功(2001) 知識絕不只是資訊,或是新世代資訊傳播的方式而已;

它不僅需要有創新的知識內涵,同時還延伸到創造、消 化與使用這些知識的人才。

施協純(2001) 知識是有系統的資訊。

Grey(1996) 知識是充分運用資訊及資料,同時連結潛在的個人技 巧、能力、、觀念、直覺、承諾及動機等。

Bromn & Duguid(1998)

知識不在擁有,更重要的是要消化(digest);需要理解者 的瞭解與某種程度的奉行(commitrnent)。

Davenport & Prusak(1998)

知識比資訊或數據更深、更廣、更豐富,來自人們的思 想,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包含了結構化的 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

Thurow(2000) 知識為創造財富的基石。

資料來源:陳世聰(2001)。「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效能」評鑑取向。「知識經濟與教 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行。

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發現,晚近對「知識」的詮釋,除保有其原有內

應時代之變遷使然。

(二)知識經濟的意義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在新的經濟體系中,土地、勞力、及資本 等三項傳統生產要素已轉變成次要資源,只有「知識」才是個人及整體 經濟的主要資源。

「知識經濟」一詞是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首創,一般也以 他們的定義為主,該定義是「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

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型態。」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也認為知識經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正在極力推廣,

二○○○年在汶萊召開的非正式領袖會議中,知識經濟儼然成為一個重要 的議題,官方對其所下的定義是,「在一經濟體系中,知識的創造、傳播 與運用是促進所有產業成長、財富累積與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亦即 利用知識的力量來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

不管是 OECD 或者 APEC 的定義都顯示,知識已經可以單獨作為 一個投資要素,而且其重要性已超過土地與資本。因此,一個國家的經 濟實力,幾乎可以用其擁有的知識存量來代表。

簡列數位學者對知識經濟的看法(如表 2-9),以對知識經濟其意義有所 認識。

從這些學者的見解中,可發現「知識經濟」對學校教育的啟示大概 有:

1. 知識經濟重視多元性,鼓勵多元價值與發現自我。

2. 建立有效的知識分享與管理機制。

3. 培養創意及冒險精神,激發學生好奇心,鼓勵主動建構知識。

4. 重視持續研究與發展,使教育更具專業。

5. 建立終身學習的信念。

將這些定義、啟示再予分析,則多元、分享、快速、創新、專業與

學習等特質,應可涵蓋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的主要內涵。

教育中刻不容緩。

知識管理乃是組織建置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使內外部所有內隱與 外顯的知識,能夠有效的被擷取、轉化、流通、共享、創造與加值,進 而不斷的產生創新性知識,以增加組織資產、創造組織智慧,並達成組 織目標的過程。知識管理架構包括組織的共享、活用與實踐,資訊科技 可以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並加速知識管理的流程,而分享更是增加此

知識管理乃是組織建置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使內外部所有內隱與 外顯的知識,能夠有效的被擷取、轉化、流通、共享、創造與加值,進 而不斷的產生創新性知識,以增加組織資產、創造組織智慧,並達成組 織目標的過程。知識管理架構包括組織的共享、活用與實踐,資訊科技 可以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並加速知識管理的流程,而分享更是增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