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科書和平教育內容的概況分析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教科書和平教育內容的概況分析

本節內容包含三部分來進行分析和討論:第一部分,研究者將針對我國現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的學科主軸內涵進行討論,以在正式教科書內容的論述分析前,

了解此教科書之撰寫及編排的教育目的與學科脈絡。第二部分,在於檢視我國高 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中有哪些與和平教育相關的章節內容。第三部分,則針對 前述所分析的結果,進一步檢視教科書中的和平教育內容於七大和平教育主題/

領域的分布情形,並就整體而言,教科書中和平教育相關內容的編排特色,再據 以綜合作為本研究後續分析的基礎。

壹、 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的主軸內涵

在進行本研究一系列的教科書內容之論述分析前,研究者認為, 有必要針 對公民與社會科的學科目標與教科書編寫主軸內涵進行瞭解,以說明本研究中的 後續教科書分析,乃是在基於對公民與社會科主軸內涵的認識上,另外從關懷倫 理學觀點出發之和平教育架構的角度,重新進一步省思我國現行的公民與社會科 教科書,其中的和平教育內容概況,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偏失與不足。

根據教育部所頒佈的課程綱要內容(教育部,2010),公民與社會科的學科 目邀與教科書編撰方向,乃是以培育學生的公民資質為重點。而在此所指的「公 民資質」,係指包含三大重點內容,分別包括:社會科學及相關知識、多元價值 的關懷與情意,以及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等。由此可見,本研究所裕分析的 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內容,由於其在編撰之初,即非以和平教育為核心價值或主 軸方向,而是以內涵涵蓋多元的公民資質之培養,作為教科書編寫時的主要思考 方向,從而可以預料對和平教育而言,將存在許多可再加強之處。

貳、 現行教科書中的和平教育相關內容

基於前面文獻探討的結果,本研究對和平教育主題的分類,係採用研究者所 彙整出的「七大和平教育主題/領域表」(如下將簡稱為和平教育主題表)。研究 者在歸納了 Reardon(1997)、 Harris(2004)與 CISV、PPU 及 ISA-GIN 等國際 組織或專家學者所提出的和平教育內涵,並分別對各主題的細部內容加以彙整與 闡述,最後乃形成符合各主題的重要內容要項(請參見「本研究之七大和平教育 主題/領域」表)。本研究所歸納出的七大和平教育領域/主題類別,包括:衝突解 決教育、人權教育、跨文化教育、國際關係教育、環境教育、發展正義教育、全 球意識教育,作為後續檢視教科書的重要依據。接下來,將依據此和平教育主題 表,針對教科書中符合本研究七大和平教育主題/領域的課別情況,討論如下:

一、 衝突解決教育主題的相關課別

在「和平教育的衝突解決教育」方面,重視平時即培養學生具備危機管理、

問題解決與有效溝通等人際或群際的衝突解決和團隊合作能力,並在基於自我肯 定及自我認同的基礎上,同時建立學生個人的倫理、信賴與誠實等正確信念。對 此,課綱中主要的對應課別為第一冊「自我、社會與文化」的第一課「自我的成 長與準備成為公民」與第二課「人己關係與分際」。各別的相關內容包括有:自 我成長的意義與變化、成年禮與通過儀式的意涵;家人及同儕的關係與分際、多 元性別關係的認識與尊重,以及情愛關係的意義與重視等。

二、 人權教育主題的相關課別

在「和平教育的人權教育」方面,重視培養學生從學校環境中,便開始學 習對基本人權與弱勢族群議題的關心,進而產生對全人類本有人性的尊敬與理 解,並敏銳於個人、公民、婦女、兒童及各種弱勢族群的權利與壓迫,進而能 為之積極採取非暴力方式的權益爭取與問題解決行動。對此,教科書中主要對 應於第一冊「自我、社會與文化」的第一課「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第 二課「人己關係與分際」、第三課「人與人權」與第八課「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 化」、第三冊「道德與法律規範」的第四課「憲法與人權」,以及選修下冊「民 主政治與經濟」的第二課「國際關係與和平安全」。前述課程的重要內容則包括:

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性別不平等的權利侵害;人權理念的發展歷程、日常 生活中的人權議題、人權的立法保障;多元文化下少數群體權益的維護、台灣 多元文化社會中的人權議題;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自由權保障的限制、實質 平等與差別待遇;人權保護與國際和平等。

三、 跨文化教育主題的相關課別

在「和平教育的跨文化教育」方面,關注於藉由教導學生對個人及多元文 化的理解,提升其對不同文化的同理心與敏感度,以增進不同個人或群體間能 和平共處的可能性。對此,主要對應於教科書中第一冊「自我、社會與文化」

的第二課「人己關係與分際」與第八課「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而前述課程 中的重要內容則包括:認識多元性別關係與歧視;多元文化的相關概念、多元 的社會文化現象,以及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議題等。

四、 國際關係教育主題的相關課別

在「和平教育的國際關係教育」方面,著重在教導學生對國際間的政治關 係、衝突糾紛與歷史背景等國際局勢的敏銳洞察力,培養具非暴力與反戰的態 度,並進而對國際事務採取非暴力的衝突解決策略與行動。對此,教科書主要 對應於第二冊「政治與民主」的第七課「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第八課「臺海 兩岸關係的演變」,以及選修下冊「民主政治與經濟」的第二課「國際關係與和 平安全」。各課中的相關內容則包括:對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的基本認識、我國 與國際社會間的關係;兩岸各自的政策依據、衝突議題與國際影響因素;國際 關係的形成與特色、國際政治的結盟、國際衝突因素,以及全球的軍備裁減等。

五、 發展正義教育主題的相關課別

在「和平教育的發展正義教育」方面,強調使學生能理解資源分配、生活 品質、社會正義、基本需求與國際團結救援等議題的意義與影響,進而對社會 上各種不公不義的現象具備覺察、批判思考與智慧行動的能力,並體會個人在 此資源分配不均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使命為何。對此,教科書中主要對 應於第二冊「政治與民主」的第七課「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選修上冊「現代

社會與法律」的第一課「社會階層化」,以及選修下冊「民主政治與經濟」的第 二課「國際關係與和平安全」。而各別的重要課程內容則包括有:國際組織的功 能與運作;社會階層化所帶來的社會正義議題、經濟、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或 資源的分配不均問題;貧富差距與資源爭奪等。

六、 環境教育主題的相關課別

在「和平教育的環境教育」方面,關注於教導學生能理解人類與環境間具 有休戚與共的相互依賴關係,並明白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生活品質的可能影響,

以及各種社會變遷或人為事件對地球生環境與生態系統的衝擊,從而引發學生 對所有動、植物的純真關切,而以永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對此,

教科書中主要對應於第四冊「經濟與永續發展」的第三課「全球化與地球村」

與第四課「永續發展的經濟課題」中。而其中的相關課程內容則包含:地球村 污染無國界的反思、京都議定書的相關議題;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人類與資 源及環境的共存共榮,以及聯合國的關切議題與作為等。

七、 全球意識教育主題的相關課別

最後,在「和平教育的全球意識教育」方面,則強調教育學生能以地球整 體的角度與視野,來看待一切的人、事、物,並引導學生思考和啟發身為世界 上一份子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進而具備世界公民的相關知能與素養。對此,教 科書主要對應於第一冊「自我、社會與文化」的第八課「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 化」、第四冊「經濟與永續發展」的第三課「全球化與地球村」與第四課「永續 發展的經濟課題」,以及選修下冊「民主政治與經濟」的第二課「國際關係與和 平安全」。而前述課程的重要內容包括有:全球化的衝擊與認同、全球公民意識;

全球化下的污染無國界、京都議定書;經濟與永續發展、資源與環境的關係、

聯合國的相關作為;國際間的衝突、和平安全等。

表 7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各冊與和平教育最相關的主題/課別

平教育內涵中的「人權教育」(6 課)被提及或闡述的篇幅最多,而「全球意識

全球範疇的心智發展路徑(張茂桂,2009);換言之,就結構上來看,教科書中 有關和平教育內容的編排,是以由近而遠、由內到外的發展方向來進行相關重要 概念的闡述。教科書先使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觀有所認識和認同後,再延伸到對他 人、他群,乃至於社會、國家、國際與全球層次的理解與省思。此循序漸進的學 習發展模式,是我國課程設計的架構原則,同時也恰與 Noddings(2002, 2005)

所主張的關懷倫理學之學習模式相呼應。

具體來說,前述的觀察結果,可從現行教科書的章節安排方式上,得到印證。

其中,尤以第一冊「自我、社會與文化」的教科書內容,在前述由近而遠的課程 設計特色上,最為明顯。首先,在第一課的「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中,

著重在教導學生開始對個人自我的認識、成長與認同,到了第二課的「人己關係 與分際」,進而以由近到遠的各種人際關係,分別討論及認識自己與家人、同儕、

親密關係人等的溝通和互動;繼而,再藉由第三課「人與人權」、第四課「公共 利益」、第五課「公民社會的參與」與第六課的「媒體識讀」等課程內容,透過

親密關係人等的溝通和互動;繼而,再藉由第三課「人與人權」、第四課「公共 利益」、第五課「公民社會的參與」與第六課的「媒體識讀」等課程內容,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