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在中國大陸崛起的背景下,引起周邊國家的疑懼,特別是在南海 爭端與中國大陸有矛盾的國家。由於軍事武力與中國大陸勢力懸殊,

彼此又因政治制度相異、猜疑難解,無法以東協主體為共同立場與中 國大陸協商。這樣的困境下,給予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空間,而在軍 事、政治等方面支援南海其他聲索方,這些國家依靠著有美國的強大 後盾,更提高其聲明強度與衝突的力道,2012 年中菲「黃岩島事件」

就是明顯的例子。

中美高層互動往來漸形機制化。雙邊雖意圖通過對話弭平分歧、

強化互信與穩固共同利益,然因彼此在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及政策優 先順序等不同,協商產生的共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仍顯不足。觀諸國家 面對國際環境的改變,中國大陸與美國在國家利益及戰略安全考量 下,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對南海爭端議題會塑造本身有利形勢。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中國和平崛起的相關討論

中國大陸在經歷 16 大的人事調整之後,中國大陸正進行一場國際戰略的

「和平轉型」。中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最早使用「和平轉型」的概念 來形容國際關係的現狀,他認為目前世界呈現出多極化的趨勢,國際關係的主題 也從超級大國之間不可調和的競爭以及近乎零和的遊戲,轉變成為民族國家對民 主、和平和發展的關注。13

在中國大陸 16 大報告中有關「國際形式和對外工作」部分,曾提出一個「和 平與發展」的主軸,並總結 8 條對於國際和外交工作的具體經驗,以及以「四

13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頁 38。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個主張」和「六個繼續」作為中國新時期外交工作的指示。1416 大報告顯露出 中國共產黨正由「革命黨」轉向「執政黨」的思維,也呈現出中國大陸試圖從「戰 時革命體制」的國家,邁向法理型的「現代體制」國家。中國的國際戰略觀已經 開始轉變,國家身份定位以及具體的對外政策行為模式都起了改變。

根據中國大陸中央黨校副校長鄭必堅對「和平崛起」的詮釋,他強調三個重 點,一是中國經濟要「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二是中國「在積極 餐與經濟全球化的同時,走獨立自組的發展道路」;三是「這是一條奮力崛起而 又堅持和平、堅持不爭霸的道路」。

依前項的說法,中國大陸的崛起絕非像帝國主義倚賴戰爭來掠奪與實踐,而 是經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透過中國內部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機制與環境。在政治外交上,中國大陸除致力 於維護亞洲與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反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積 極主張透過國際建制及和平談判方式化解地區紛爭與危險。15除上述有關中國崛 起論的研究外,學者麥艾文(Evan Medeiros)與弗萊維爾(Taylor Fravel)認為,

中國的「多極化」外交政策反映出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彈性原則。16

我國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也認為,「和平崛起」是中國正採取一種新的務實 開放外交的模式。學者林中斌認為,中國大陸在 2003 年底提出「和平崛起論」

有以下特點,他認為「和平崛起論」是中國有傳承而非突發起想的思想,再者,

14 江澤民,「江澤民在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所謂「四個主張」為順應歷史潮 流,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 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並且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六個繼續」為繼續改善和 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係;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區域合作;繼續 增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繼續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完全平等、

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繼續廣泛開展民間外交。

15 鄭必堅,「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亞太是機遇而非威脅」,新浪網,2004 年 4 月 25 日 http://finance.

sina.com.cn/roll/20040425/0238737159.shtml(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23)

16 Evan S. Medeiros &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 ecember 2003, p.22.14

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對「和平崛起論」中國高層已有相當的共識,其理論架構完成,對整合外交、軍 事、經貿、內政、對臺政策已有相當的想法與配套等特色。17

中國大陸成為新的超級國家,已不是可能性的問題探討,而是時間的問題。

中國大陸經濟的成長,帶動政治實力的擴增和潛在的軍事實力,這是 21 世紀必 須正視的趨勢,其中衍生的各種挑戰將是國際關係領域的首要議題。

二、美國重返亞洲相關討論

以地緣政治的關係來看,海權論主導美國建國以來的國家思想及國家的發 展,美國以海軍作為延伸國力確保海外利益,發展世界各地的軍用基地,將軍力 投入世界各地。自冷戰結束後,美國失去主要匹敵的對手-蘇聯,加上小布希時 期的外交政策採著重中東事務為主的單邊主義,聚焦於中東地區,消耗了整體的 國力,同時,單邊反恐政策導致美國的少了道德號召。

在 2008 年時,美國的次級房貸問題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國內經濟的 重挫使得美國必須儘速自伊拉克與阿富汗撤軍,減少花費在戰爭上的費用。另一 方面,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快速,成為最具潛力的東亞經濟體,其綜合國力的提升,

連帶使其國際地位及影響力增加,也相對弱化了美國的亞洲地區存在感。

事實上,歐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戰略是圍堵政策的演變,牽涉到外交、政治、

軍事、經濟等面向。對於美國而言,維護世界穩定是外交圍堵的重點。從 1993 至 2001 年,美國身為世界唯一的超強國家,外交行為上展現議題性的圍堵政策,

如防止種族衝突或國家暴力侵害人權、促使國際共同防止核子擴散、懲罰地區性 的和平破壞國、擴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影響力等。

美國新型態的圍堵政策除了依議題施行外,也以地緣性圍堵作為政策的新型 態。此外,圍和政策也正好因應了中國威脅論(The China Threat Theory)的興 起。在後時期,中國遂成為下一個足以威脅美國的潛在強權,美國外交政策便延

17 林中斌,「中國大陸『和平崛起論』特點」,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 室,2004 年),頁 203。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續著圍堵政策。重返亞洲以中國為核心,從其位置地緣放射至各個區域及國家,

加強縱深及全面的政治鏈結,以重新強化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18

小布希政府時期政策上的相對忽視在亞太地區多軌、多層次的區域主義發 展,未能主導形塑亞洲區域架構的先機與取得霸權領導地位,2009 年歐巴馬政 府上任後,多次宣示「重返亞洲」企圖,繼而啟動多項亞太政策,並著墨於區域 多邊途徑,近兩年來所推動政策逐步落實,美國對亞太區域主義發展之影響亦隨 而增加。19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 2009 年 7 月出席東協系列峰會,在第十六屆東協地區論 壇外長會議上,代表美國政府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並承諾美 將於近期在位於雅加達的東協秘書處派駐常設外交機構此舉打破了美國長時間 游離於 TAC 之外的狀態,徹底改變了布希政府期間對東協的冷漠態度,象徵著 美國以技巧性的利用政治外交實力對東南亞國家進行深入接觸,並實質性以軍事 聯盟、聯合海上軍演等方式邁出步伐。

美國高調宣布「重返亞洲」,歐巴馬政府在行動上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 作,陸續推出「以亞洲為軸心」為中心、以「外交前進部署」、「再平衡」為政治 與軍事指導概念,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為經濟反制架構,全面積極佈署 美國亞太戰略。

三、中美大國關係的相關討論

在國內學者部分,石之瑜強調政治心理學的認同分析與文化分析來探討中美 關係;20趙春山援用中國大陸領導人毛澤東的「矛盾論」檢視中美關係;21邱坤

18 趙祥亨,「從圍堵政策看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以美國的軍事外交為例」,中國社會科學網,h ttp://www.cssn.cn/30/3005/300507/201209/t20120910_63286.shtml(檢索日期 2012 年 9 月 10 日)

19 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 39 期(2012 年 7 月),

頁 87 -103。

20 Chih-Yu Shih, The Spiri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A Psychocultural View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91).

21 趙春山,「從中國大陸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

第 12 卷第 1 期(1998 年),頁 1-11。

12

國外學者部分,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提倡「攻勢現實主義」;28藍 普頓(David Lampton)與趙全勝提出多層次分析方法;29此外,中國大陸學者閻 學通偏好結構現實主義且亦曾論稱中美對峙難以避免;30葉自成則重視地緣與傳

28 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Press, 2 001).

29 David Lampton, “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s, Vol.

73 (2003), pp. 37-49;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宏觀、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 旦出版社,1999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更加重視海洋戰略、海洋立法日益完善、海上執法及海空軍是能量大幅提升、油 氣資源的發現、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定及大國爭霸等因素,促使南海爭端成為 亞洲衝突的引爆熱點。33

中國大陸學者杜丁丁提到,美國重返亞洲的客觀因素,除了前任政府過於忽 視亞洲的議題,現在乃對小布希政府「單邊主義」的調整,並敘述美國提高在亞 洲影響力所採取的措施,包括與緬甸接觸、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在簽署東

中國大陸學者杜丁丁提到,美國重返亞洲的客觀因素,除了前任政府過於忽 視亞洲的議題,現在乃對小布希政府「單邊主義」的調整,並敘述美國提高在亞 洲影響力所採取的措施,包括與緬甸接觸、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在簽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