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對南海爭端情勢影響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對南海爭端情勢影響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朱新民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 ‧. 對南海爭端情勢影響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淑芬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2) 謝辭 時光荏苒,二年的光陰一轉眼就過去了。感謝國際事務學院鄧前院長中堅、 邱教授坤玄、魏副教授艾、林副教授永芳等老師,讓我圓了重回校園學習的夢想, 也給了我再一次自我挑戰與成長的機會。 剛上一年級時,劉復國教授及李登科教授讓我深刻體會到,時時閱讀國際新 聞是上課前的必做功課;思考中華民國處於國際關係變化的環境,應處的戰略思 維與策略規劃,是課堂上討論與分享的一部分,這對未曾修習國際關係課程的我 而言,是一個艱難的起步。歷經一學期的煎熬,我著實感謝老師們的引導,同學 們的分享,讓我的腦袋中建構出一塊新的領域,進而繼續透過恩師朱教授新民、. 政 治 大. 李院長明、邱教授坤玄、陳教授純一、何教授思因、魏副教授艾、林副教授永芳. 立. 及盧助理教授業中等多位老師的教誨,漸漸養成上課時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 ‧ 國. 學. 更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國際關係中尋求自我利基的學習態度,使我這兩年來 的求學生涯過得驚恐、踏實而愉快。. ‧. 論文寫作過程中,感謝恩師朱教授悉心指導,不但在百忙之中撥冗為我審視. Nat. sit. y. 未至成熟的論文架構,同時引導我掌握研究主軸,更在研究方向確立後,給予我. n. al. er. io. 全力的支持及全然的信任。還有,感謝語帶幽默、治學嚴謹的邱教授坤玄、淡江. i n U. v. 大學張所長五岳及王教授高成的啟迪、提點與建議,讓本論文的結構更具完整性、. Ch. engchi. 脈絡更清晰。同時,我想感謝朱師母,願意傾聽我的焦慮與困惑,溫柔而堅定的 鼓勵我隨著論文主軸、章節結構努力向前邁進,不要自陷於坐困愁城的泥沼,終 能如期完成本論文。 當然,我還想感謝一路陪伴我成長的老公劉俊良,他的支持是我得以不斷挑 戰自我的最主要動力。還有二個貼心的兒子彬彬、銓銓,讓我能勇敢逐夢,而無 後顧之憂。我的父親、弟弟及妹妹,也無怨無悔的支持我,每次的家庭聚會都配 合我的時間,沒讓我蹺過一次課或錯過一次聚會。雖然,偶而揶揄我少壯不努力,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他們其實很心疼我,也認同我的勇氣與毅力。感謝了!我親 愛的家人們、我敬愛的老師們及一同努力的 100 年班同學們。 林淑芬 謹誌 2013 年秋於木柵.

(3) 目次. 第參章. ‧. 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下的南海情勢………………………63 南海地區情勢分析…………………………………………………65 中國大陸崛起後的南海戰略分析…………………………………72 美國勢力重返亞洲對南海情勢的衝擊……………………………82 小結…………………………………………………………………90. al. n. 第伍章. 全球化的經濟合作關係………………………………………………43 軍事戰略的競合關係…………………………………………………48 政治外交的多邊關係…………………………………………………53 小結……………………………………………………………………59. io.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思維(2009 年~2013 年)………41. Nat. 第肆章. 立. 政 治 大.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1949 年~1990 年)…………………………19 1990 年代以來的中美關係(1991 年~2000 年)……………………25 911 事件後的中美關係(2001 年~2008 年)…………………………32 小結……………………………………………………………………38. y.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中美大國關係的背景與內涵………………………………19. sit. 第貳章.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文獻回顧………………………………………………………………9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15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安排………………………………………17. er.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緒論…………………………………………………………1. ‧ 國. 第壹章. Ch. engchi. i n U. v. 結論………………………………………………………92. 第一節 研究發現……………………………………………………………92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97. 參考文獻……………………………………………………………98.

(4) 摘要 南海爭端在 21 世紀有持續升高的趨勢。美國在重返亞洲的戰略態勢下,主 張以多邊主義處理主權爭議;中國大陸堅持以單邊主義進行解決,並排斥區域外 大國的介入,使得南海爭端情勢越形詭譎多變。在既有形勢下,歐巴馬確定成為 美國第 45 任總統,習近平也確定接任中國大陸國家主席,兩位領導人在此當下 聲稱要建構「以尊重為前提、合作為途經、共贏為目標」的新型大國關係,此對 南海爭端情勢的影響,必須持續關注。. 治 政 大 38,670 億美元,較美國的 38,220 億美元多出 1.18%,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展現 立. 中國大陸 2010 年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 年整體貿易額更達到. 了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在軍事上,2011 年殲 20 隱形戰鬥機成功試飛及 2012. ‧ 國. 學. 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啟動,顯示中國大陸的軍事航太科技直逼美國;在. ‧. 政治外交上,持續落實「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 sit. y. Nat. 舞台」的獨立自主外交策略,中國大陸儼然成為美國霸權的挑戰者。. al. er. io. 在後冷戰時期,美國無論在經濟金融、軍事戰略及政治外交上無疑是世界唯. v. n. 一超級強國。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憂心其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2009. Ch. engchi. i n U. 年提出「重返亞洲」戰略,強調亞太事務需要美國的領導,歐巴馬總統出席 APEC 新加坡峰會時更自許為「第一位太平洋總統」,頗有爭奪亞太地區主導地位的意 味。 當今中美關係絕對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經濟依存互賴、軍事的競合及 外交合縱連橫皆是衝擊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因素。南海爭端情勢發 展端賴中美關係的牽動。本文試就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構下對南海情勢的影 響加以討論。 關鍵詞:中美關係、南海爭端、新型大國關係.

(5) A New Type Major-Power Relationship: A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U.S-China Ties up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tension mounted at the South China Sea over territorial disputes. With the “return-to-Asia” strategy, the United States called for those seven sovereign states to solve the disputes with the multilateralism while China persisted with the unilateralism and rejected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 major nations. The attitude and strategy that two major-powers took made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unpredictable. In 2012, Barack Obama was elected as the 45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 while Xi Jingping was promoted as the Chairman of China. Both two leaders stated that “respecting each other’s core interests,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enhancing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on global issues” and constructed the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 which should have impact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nd must be concerned..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In 2010,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s of 2012, China’s total trade value amounted to US$3.867 trillion, which is %1.18 more than US$3.822 trillion of United States. China has become the biggest trading nation and shown its economy power. The J-20 made its first flight in 2011 and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 operated in 2000 and began offering services to custom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December 2012, which showed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aviation technology. As to foreign relations, China adopts the unilateralism strategy that “the major nations are the pivot, the periphery countries are the priorit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the fundaments, and th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s the stage”, which makes China as the challenger to the United State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uring the Post Cold War era, the United States was undoubtedly the most powerful state in the world. Facing the emerging of China, the U.S. worries its leading status in Asia-Pacific region. In 2009, President Obama proposed the strategy “return-to-Asia”, emphasizing that the region should be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e said that he was the America’s first “Pacific President” when President Obama attended the APEC in Singapore, which signified the intention to maintain the leadership in Asia-Pacific region..

(6) U.S.-China Ties is definitely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 in the current world. The mutual economic dependence, the arms race and the foreign policy and strategy will be the crucial factors for two major powers in constructing the “new type Major-Power relations”. How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roceeds depends on the moves of two major powers. The influence of U.S.’s and China’s constructing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 up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i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Keywords: U.S.-China Ties,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全球化效應的影響下,世界各國的合縱連橫,乃成為國際社會的競爭與合 作的模式。而 21 世紀的中美兩國互動,應可是當代世界各國關係中最重要的國 際關係。一個是亞洲崛起的大國-中國大陸、另一個是冷戰結束後唯一的霸權國 家-美國,兩國在經濟金融、軍事安全及政治外交上的運籌帷幄,將是左右亞洲 局勢最大的兩股勢力。. 立. 政 治 大. 2013 年中美兩國領導人習近平、歐巴馬都已確定。雙方巧合的在彼此的祝. ‧ 國. 學. 賀詞中提到了一個關鍵詞「新型大國關係」;2013 年 3 月 16 日美國總統歐巴馬 祝賀習近平當選中國大陸國家主席時提及, 「美方希望同中方共同努力,保持兩. ‧. 國元首交往,加強對話溝通,再接再厲,繼續推動美中關係沿著正確方向穩定向. Nat. sit. y. 1 前發展,努力構建基於健康競爭而非戰略博弈的新型大國關係。」 而甫接班的. n. al. er. io. 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除表示感謝外,同時也指出: 「中美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 i n U. v. 也存在一些分歧。中方堅定不移地維護和促進中美關係發展,願同美方一道,牢. Ch. engchi. 牢把握兩國關係大方向,增進互信,擴大合作,管控分歧,保持高層交往,維護 和發展好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等機制,推進合作夥伴關係建設, 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係之路。」 2 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的權力平衡發生移轉,在東亞權力的相對真空下,中 國大陸因經濟與軍力迅速成長,綜合國力與日俱增,造成亞洲國家對「中國威脅 論」的疑懼。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在 2009 年提出「重返亞洲」政策,重新調. 1. 2. 「歐巴馬電賀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 強調:願與中方加強合作」,今日新聞網,2013 年 3 月 15 日,http://www.nownews.com/2013/03/15/11806-2914077.htm(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23) 。 「習奧通電走新型大國關係之路」 ,澳門日報,2013 年 3 月 15 日,http://www.macaodaily.com /html/2013-03/15/content_785788.htm(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23) 。 1.

(8) 整其全球戰略佈局,意圖增加美國在亞洲影響力,以維持其作為世界領導者的地 位。同時,美國宣稱南海為其國家核心利益,企圖強化美國在南海區域所扮演的 角色,也讓 2010 年成為南海風起雲湧的一年。 南海,又稱南中國海(the South China Sea ),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因處 太平洋通往印度洋之間,是重要的國際航道,亦是極具戰略重要性的水路要衝, 往來貨運在全球海洋貨運中佔四分之一。此外,也是情勢緊急時,美國和其他國 家海軍艦艇重要航線必經之地,在交通上居歐、亞、非三洲航行的咽喉地帶,亦 被稱為東南亞地區的「地中海」。它的雙重角色,使得此一海域的島礁及海峽倍. 政 治 大 論不休。1968 年,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的勘察報告指出,南海東部和 立 具交通航運及軍事戰略上的重要價值。 3在冷戰以前南海島嶼的主權爭端即已爭. ‧ 國. 學. 南部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隨著南海周邊國家經濟的發展,對能源需求的 上升及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部分國家對南海的興趣增大。. ‧. 1982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布後,一些國家單方面宣布 200 海浬專屬. sit. y. Nat. 經濟區或劃定大陸架,甚至對劃定區域內的島礁提出主權要求。1994 年《聯合. io. al. er. 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前後,周邊各國紛紛進一步對南海島嶼、專屬經濟區和大陸 架提出了權利主張,致使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爭端逐步. n. v i n Ch 升級,引起東協及美、日等西方國家的關注,使南海局勢更趨複雜,成為國際社 engchi U 會和東亞各國關注的「安全熱點」之一。. 對中國大陸而言,隨著經濟的成長,海上交通線的依賴日益加深,南海的重 要性益相形增加。從戰略地位而言,南沙群島地處印度洋、太平洋航道的咽喉地 帶,是亞洲通往西亞、南亞、中東、歐洲和非洲等地,連接印度洋歐洲大陸的海 上要道;中國通往其他國家的 39 條航線中,有 27 條通過此地。此外,南海蘊藏 的天然資源,對於資源匱乏的亞洲國家而言,更是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關鍵。. 3. 王冠雄,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頁 28。 2.

(9)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之後,維持經濟成長與發展,是中國大陸在大陸政權穩 定的關鍵要務,為確保資源、貿易運輸航線的暢行無礙,南海的重要已上升到國 家經濟安全的戰略發展地位。另一方面,新海洋法制度在南海適用,規定沿岸國 可設 200 海浬的專屬經濟區,使南沙群島的延伸價值提高,也成為中國大陸、越 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汶萊以及中華民國等七個聲索方爭相主張擁有該 地主權的國家。因此,南沙群島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涉及國家最多、情況最複雜 的國際爭端之一。 以美國來看,在 1980 年代以前,美國並未曾對南海提出明確政策。直至 1980. 政 治 大 之主權,使得南海主權爭奪升高,於是當時的雷根政府曾提出兩點南海政策:第 立 年代初期,由於南海蘊藏豐富資源報告的提出,南海周邊國家開始主張其對島嶼. ‧ 國. 學. 一、美國對於南中國海的島嶼歸屬爭端不持特定立場,但是美國的「航行自由」, 包括飛行器飛越該海域上空的「自由」,必須得到保障;第二、南中國海爭端必. ‧. 須以和平方式解決。1990 年代中期,美國在南海議題的政策指導基礎仍採中立. sit. y. Nat. 的立場。不過,在 2009 年歐巴馬政府上任後,提出「重返亞洲」的戰略下,南. io. er. 海地區的重要性相對也提高。. al. 2010 年以來,美國成功地利用「天安艦」事件、 「延坪島」砲擊事件,達到. n. v i n Ch 阻止日本離心、強化韓國的依賴、惡化中國大陸的環境等目的,同時又高調介入 engchi U 南海爭端,並慫恿菲律賓、越南等國強勢對抗中國大陸。面對中國大陸的多邊挑 戰,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曾在 2011 年 11 月 11 日宣布, 21 世紀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亞太地區的問題需借助美國的領導,才能和平 解決。 同時強調歐巴馬政府將尋求中美關係的改善,並告訴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勿 誤判形勢,認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傳統角色逐漸式微。希拉蕊說:「亞太地區 現正面臨許多挑戰,從確保南海航行自由,遏止北韓挑釁、禁止核子擴散行為, 到推動各國均衡且廣泛的經濟成長,都需要美國的領導。」,並提及「美國在接 3.

(10) 下來 10 年最重要的國策之一就是大幅投資亞太地區外交、經濟、戰略和其他方 面。」 。4美國在南海爭端中的策略,透過將南海問題與美國利益掛勾,自身提供 介入此區域的理由,意圖將南海議題國際化,以對抗中國力圖雙邊關係解決南海 爭端的政策。 美 國 總 統 歐 巴 馬 2011 年 在 「 亞 太 經 合 會 」( 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經濟領袖峰會,提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全稱「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美國政府認為 TPP 是擴大亞. 政 治 大 APEC 地區大型企業主管時表示,美國是太平洋國家,泛太平洋地區是全球成長 立. 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最可靠途徑。歐巴馬也希望 TPP 成為戰略關鍵,他在會見. ‧ 國. 學. 最快速的地區,美國深切致力於打造泛太平洋地區安全與繁榮的未來。.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將是改寫亞太區域經貿規則,象徵美國重回高度成長. ‧. 的亞洲。如同希拉蕊所說,促進安全與政治關係同時,美國將把經濟議題置於亞. sit. y. Nat. 太地區關係的「前端與中心」,推動各國開放市場,開放貿易及投資。而為了達. io. 序。. al. er. 成這些目標,美國必須建立有規範的秩序,也就是公開、自由、透明且公平的秩. n. v i n Ch 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實踐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即是華盛頓要加強 engchi U. 它與在此區域之同盟國的軍事同盟關係以鞏固美國在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領導 地位,並藉此以促進此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5而一般也認為,美國重返亞洲並且 強化與同盟國的軍事合作關係乃是因應中國的崛起以及北京積極尋求突破第一. 4. 5. 「希拉蕊宣示美國太平洋世紀來臨」 ,路透社, 2011 年 11 月 11 日,http://hk.news.yahoo.com/ %E5%B8%8C%E6%8B%89%E8%95%8A%E5%AE%A3%E7%A4%BA%E7%BE%8E%E5%9C %8B%E5%A4%AA%E5%B9%B3%E6%B4%8B%E4%B8%96%E7%B4%80%E4%BE%86%E8% 87%A8-053600498.html(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23) 。 有關美國「重返亞洲」之政策宣示的文件,請參照: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Suntory Hall: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barack-obama-suntory -hall, Remarks on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9/1469 17.htm, First Plenary Sess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Visions of Global Order: http://w ww.state.gov/s/d/2010/147003.htm (檢索日期 2012 年 3 月 21 日), and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0 (Washington, D.C., May 2010), pp. 41-43. 4.

(11) 島鏈的企圖, 6也因此從去年(2010 年)夏天開始,美國遂與其同盟國在此區域 進行了一系列的聯合軍事演習,而在東北亞地區則首重美日與美韓兩個同盟關係 的鞏固與強化 7。 2011 年 11 月 16 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展開上任後首次的澳洲行,並於 17 日在 澳洲國會演說時表示,亞太地區將是未來世界的關鍵區域,美國仍將扮演此區域 的重要力量,確保履行對盟國承諾,並且對亞太地區的國防預算,不因經濟或財 務問題而有所縮減。歐巴馬的承諾,加上五角大廈日前宣布成立「海空一體戰」 辦公室,美國新型濱海作戰艦進駐新加坡樟宜君港等規劃,顯示美軍戰略重心調. 政 治 大. 整逐步成形,美、澳強化同盟,也成為美國「重返亞洲」政策,遏制中國大陸野 心勢力的新起點。. 立. ‧ 國. 學. 2012 年 11 月 7 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發言人蔡名照就 奧巴馬連任總統後中美關係定位的問題指出,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 ‧. 關係之一,保持中美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有利於. sit. y. Nat. 亞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中國希望新一屆美國政府能夠繼續奉行積極. io. n. al. er. 的對華政策,在現有的基礎上與中方進一步加強對話交往,增進互信合作,同時. 6. 7. Ch. engchi. i n U. v. Mark Landler, “Offering to Aid Talks, U.S. Challenges China on Disputed Islands,” The Ne w York Times, July 23, 2010; Mark Landler and Sewell Chan, “Taking Harder Stance Towar d China, Obama Lines Up Allie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5, 2010. 此一系列的聯合軍事演習包括:首先是共有來自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加拿大、與澳洲 等十四個國家約兩萬名官兵參與演練的「環太平洋演習」;其次是在新加坡水域舉行「聯合海 上戰備和訓練演習」 ;接著是七月上旬美國與南韓進行「反潛艇演習」 (原先傳聞美國海軍喬治‧ 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將進入黃海,後來在中國的強烈反對下而移至日本海舉行)。八月上 旬,美國與其前交戰國家越南首次於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八月中旬,美國與南韓再進行第 二次聯合軍事演習,其規模是繼南韓海軍天安艦於三月被擊沈後最大的一次;八月下旬,日本 媒體報導美國與日本計畫將在十二月份於釣魚台列島海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後來因為北韓於 十一月下旬向南韓延坪島進行砲擊,華盛頓與首爾於是展開另一波的聯合軍事演習(11 月 28 日至 12 月 1 日),而華盛頓與東京接續其後舉行雙方歷來最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12 月 3 日至 12 月 10 日) ,而同一時間(12 月 6 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與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及南韓外 長金星煥則在華盛頓舉行會談共商因應北韓的威脅。參照:「亞太軍演環繞中國周邊舉行,美 專家:防備中國等新興勢力崛起」 ,中國時報,2010 年 7 月 5 日與 Remarks with Japanese For eign Minister Seiji Maehara and South Korean Foreign Minister Kim Sung-hwan: http://www. state.gov/secretary/rm/2010/12/152443.htm and Trilateral Statement Japan,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0/12/152431.htm ,(檢索日期 2012 年 3 月 21 日) 。 5.

(12) 要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有效地管控矛盾和分歧,努力推進中美合作夥伴關係建 設,真正走出一條和平相處、合作共贏的新型的大國關係之路。 8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中美關係好,則國際形勢好,中美關係差,則國際形勢 差,已成為中美兩國政治家和戰略學者的普遍共識。從現實主義的理論,中國大 陸作為新興崛起大國勢必對守成大國—美國構成戰略挑戰,中美之間正處於某種 「權力轉移」狀態。換句話説,以全球戰略環境來看,美國的「二十一世紀美國 安全委員會」(Commission on National Security/21st Century)認為美、中的競爭 會因中國的日益茁壯而愈趨強烈;「二 0 一五年全球趨勢」(Global Trend 2015」. 政 治 大 益委員會」(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 s National Interests)則認為中國是美國 立. 一文則認為中國的崛起的意涵是全球將呈現極大的「不確定性」;美國「國家利 ,. ‧ 國. 學. 在東亞的戰略對手; 「外交關係會議」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則認為中國 對美國及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軍事及政治形成重大挑戰。 9. ‧. 相較之下,亞太國家普遍實行全方位大國外交,採取與中國大陸、美國同時. sit. y. Nat. 交好的兩面手法。由於經濟上的密切關係,以及近年也享受到不少中國大陸經濟. io. al. er. 崛起的「和平紅利」,即使在南海與中國大陸多有矛盾,仍不願意與中國大陸交 惡,且部分東南亞國家國內社會曾有反美風潮,對於引進美國軍力進入南海,將. n. v i n Ch 可能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換言之,在南海爭端中,雖然中、美並非第一線衝突 engchi U. 的兩造,但中美兩國在國際政治的定位與互動模式,絕對是影響南海情勢的重要 因素。 二、研究目的. 8 9. 王自然、孟慶春, 「博弈論視角下的中美戰略關係」 ,人民論壇,第 384 期,2012 年 11 月。 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National Security, A Concert for Preserving Security and Promoting Freedom (Washington:GPO, 2000), p9.;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Global Tre nds2015: A Dialogue About the Future With Nongovernment Experts,”http://www.cia.gov/cia/r eports/globaltrends2015/index.html;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A Repo rt of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2000), p64.;J. Robert Kerrey & Robert A. Manning,“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 Asia: A Policy Agenda for the New Administration”, http://www.ciaonet.org/conf/cfr25/. 6.

(13) 美國霸權是二戰結束以來,當代世界的基本特徵之一,是足以影響當代世界 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的主要因素。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中任何重大 事件與變化,不是根源於美國,就是與它密切相關。 10當今中國大陸,「和平崛 起」是 21 世紀前半期努力實現的最高戰略目標,在此過程中,中國大陸面臨的 最大外部挑戰即是美國霸權。 中國大陸強調「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並宣稱大國和平相處之 道就是中國大陸尋求與美國和平共存的「新型大國關係」 。從現實主義角度看, 中美關係存在維護霸權和挑戰霸權的危機,可能導致西方學者所謂的霸權的衝. 政 治 大. 突。 11在此情勢下,兩國將會如何面對詭譎多變的南海情勢,應是 21 世紀國際 關係間的觀察重點。. 立. ‧ 國. 學. (一)中國大陸的崛起勢必引發與美國霸權的衝突?. 2011 年 9 月 6 日,中國大陸官方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 ‧. 中,強調中國大陸堅決捍衛國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 sit. y. Nat. 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大陸憲法確立的政治制度,以及經. io. al. er. 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等六項。 12這是中國大陸首次在官方檔. v i n Ch 國內政」。此白皮書不但回應世界對中國大陸「國強必霸」的猜疑, engchi U n. 案明確點出國家核心利益的範圍;內容並強調,拒絶外部勢力干涉「中. 也間接承認中國大陸已走在強國的道路上。除了宣示維護國家利益的 決心,並隱含警示性的意味。 國際關係中的現實主義最重視「權力」 ,關於權力的定義可依據兩 種方式評估。其一,國家所能擁有的特殊資源或物質,屬於可以客觀 評量的物質基礎,例如人口、疆域、科技水準、經濟或軍事力量;其 二,從國家互動結果來定義,即能使他國貫徹本國意志的能力。權力 10 11 12. 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11 月),頁 1。 王勇,中國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12 月),頁 28。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 ,新華網,2011 年 9 月 6 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23)。 7.

(14) 同時也代表著實踐國家目標的工具,要達成何種目標則需探究國家 「意圖」 。換言之,有能力並不代表會有行動,若欲評估或預測國家未 來行的走向,則必須深入瞭解其國家利益的認知。事實上,大多數國 家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係以國家利益作為基礎與依據,同時也是理解國 家從事某項行為的準據,故瞭解此等概念方能預測一國與他國未來的 互動,判斷將會有所衝突或互相合作。 (二)中美兩國因應國際情勢的改變,將會發展出何種「新型大國關係」? 冷戰後的國際環境,除兩極對立的瓦解外,全球化的結果也使得. 政 治 大 為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影響整個國際關係的走向。但是, 立 國家往來漸深、互賴度提高,經濟議題更趨重要。中美關係被廣泛認. ‧ 國. 學.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因經濟崛起帶動國家整體實力的發展,使其 國家利益的排序將經濟利益置於首位,致力於與各國發展友好關係。. ‧. 對於仍屬世界超強的美國來說, 「亞洲利益」絕對是國家的核心利益。. sit. y. Nat. 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不斷增長,特別是在經貿領域中,美國跨國公司. io. er. 在中國市場與中國企業中正在形成一種「共贏」的關係,且美國明白. al. 表示中國大陸必須尊重美國全球和區域利益,並遵守國際規範,作為. n. v i n Ch 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美國樂見中國大陸繁榮和強大。 engchi U. (三)在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牽引下,對南海爭端情勢會造成甚麼影響? 中國大陸在國界周邊有領土、海域的主權糾紛,特別是南海區域 牽涉七方聲索國的糾紛,此時又加入了域外大國如美、日、澳的糾葛, 使原已難解的多邊習題更形複雜。南海爭端牽動中國大陸關於國家主 權、領土完整與國家統一的核心利益。在歷經改革開放後的經濟成 長、軍事力量的強化,綜合國力增長的同時,提高了其在區域、世界 的影響力。. 8.

(15) 在中國大陸崛起的背景下,引起周邊國家的疑懼,特別是在南海 爭端與中國大陸有矛盾的國家。由於軍事武力與中國大陸勢力懸殊, 彼此又因政治制度相異、猜疑難解,無法以東協主體為共同立場與中 國大陸協商。這樣的困境下,給予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空間,而在軍 事、政治等方面支援南海其他聲索方,這些國家依靠著有美國的強大 後盾,更提高其聲明強度與衝突的力道,2012 年中菲「黃岩島事件」 就是明顯的例子。 中美高層互動往來漸形機制化。雙邊雖意圖通過對話弭平分歧、. 政 治 大 先順序等不同,協商產生的共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仍顯不足。觀諸國家 立. 強化互信與穩固共同利益,然因彼此在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及政策優. ‧ 國. 學. 面對國際環境的改變,中國大陸與美國在國家利益及戰略安全考量 下,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對南海爭端議題會塑造本身有利形勢。. ‧. n. er. io. 一、中國和平崛起的相關討論. al. Ch. y. 文獻回顧. sit. Nat. 第二節. i n U. v. 中國大陸在經歷 16 大的人事調整之後,中國大陸正進行一場國際戰略的. engchi. 「和平轉型」 。中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最早使用「和平轉型」的概念 來形容國際關係的現狀,他認為目前世界呈現出多極化的趨勢,國際關係的主題 也從超級大國之間不可調和的競爭以及近乎零和的遊戲,轉變成為民族國家對民 主、和平和發展的關注。 13 在中國大陸 16 大報告中有關「國際形式和對外工作」部分,曾提出一個「和 平與發展」的主軸,並總結 8 條對於國際和外交工作的具體經驗,以及以「四. 13.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頁 38。 9.

(16) 個主張」和「六個繼續」作為中國新時期外交工作的指示。 1416 大報告顯露出 中國共產黨正由「革命黨」轉向「執政黨」的思維,也呈現出中國大陸試圖從「戰 時革命體制」的國家,邁向法理型的「現代體制」國家。中國的國際戰略觀已經 開始轉變,國家身份定位以及具體的對外政策行為模式都起了改變。 根據中國大陸中央黨校副校長鄭必堅對「和平崛起」的詮釋,他強調三個重 點,一是中國經濟要「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二是中國「在積極 餐與經濟全球化的同時,走獨立自組的發展道路」;三是「這是一條奮力崛起而 又堅持和平、堅持不爭霸的道路」。. 政 治 大 是經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透過中國內部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 立 依前項的說法,中國大陸的崛起絕非像帝國主義倚賴戰爭來掠奪與實踐,而. ‧ 國. 學. 義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機制與環境。在政治外交上,中國大陸除致力 於維護亞洲與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反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積. ‧. 極主張透過國際建制及和平談判方式化解地區紛爭與危險。15除上述有關中國崛. sit. y. Nat. 起論的研究外,學者麥艾文(Evan Medeiros)與弗萊維爾(Taylor Fravel)認為,. io. al. er. 中國的「多極化」外交政策反映出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彈性原則。 16. v i n Ch U 年底提出「和平崛起論」 開放外交的模式。學者林中斌認為,中國大陸在 e n g c h i 2003 n. 我國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也認為,「和平崛起」是中國正採取一種新的務實. 有以下特點,他認為「和平崛起論」是中國有傳承而非突發起想的思想,再者,. 14. 15. 16. 江澤民, 「江澤民在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所謂「四個主張」為順應歷史潮 流,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 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並且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六個繼續」為繼續改善和 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係;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區域合作;繼續 增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繼續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完全平等、 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繼續廣泛開展民間外交。 鄭必堅, 「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亞太是機遇而非威脅」 ,新浪網,2004 年 4 月 25 日 http://finance. sina.com.cn/roll/20040425/0238737159.shtml(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23) Evan S. Medeiros &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 ecember 2003, p.22.14 10.

(17) 對「和平崛起論」中國高層已有相當的共識,其理論架構完成,對整合外交、軍 事、經貿、內政、對臺政策已有相當的想法與配套等特色。 17 中國大陸成為新的超級國家,已不是可能性的問題探討,而是時間的問題。 中國大陸經濟的成長,帶動政治實力的擴增和潛在的軍事實力,這是 21 世紀必 須正視的趨勢,其中衍生的各種挑戰將是國際關係領域的首要議題。 二、美國重返亞洲相關討論 以地緣政治的關係來看,海權論主導美國建國以來的國家思想及國家的發 展,美國以海軍作為延伸國力確保海外利益,發展世界各地的軍用基地,將軍力. 政 治 大 期的外交政策採著重中東事務為主的單邊主義,聚焦於中東地區,消耗了整體的 立 投入世界各地。自冷戰結束後,美國失去主要匹敵的對手-蘇聯,加上小布希時. ‧ 國. 學. 國力,同時,單邊反恐政策導致美國的少了道德號召。. 在 2008 年時,美國的次級房貸問題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國內經濟的. ‧. 重挫使得美國必須儘速自伊拉克與阿富汗撤軍,減少花費在戰爭上的費用。另一. sit. y. Nat. 方面,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快速,成為最具潛力的東亞經濟體,其綜合國力的提升,. n. al. er. io. 連帶使其國際地位及影響力增加,也相對弱化了美國的亞洲地區存在感。. i n U. v. 事實上,歐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戰略是圍堵政策的演變,牽涉到外交、政治、. Ch. engchi. 軍事、經濟等面向。對於美國而言,維護世界穩定是外交圍堵的重點。從 1993 至 2001 年,美國身為世界唯一的超強國家,外交行為上展現議題性的圍堵政策, 如防止種族衝突或國家暴力侵害人權、促使國際共同防止核子擴散、懲罰地區性 的和平破壞國、擴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影響力等。 美國新型態的圍堵政策除了依議題施行外,也以地緣性圍堵作為政策的新型 態。此外,圍和政策也正好因應了中國威脅論(The China Threat Theory)的興 起。在後時期,中國遂成為下一個足以威脅美國的潛在強權,美國外交政策便延. 17. 林中斌, 「中國大陸『和平崛起論』特點」,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 室,2004 年) ,頁 203。 11.

(18) 續著圍堵政策。重返亞洲以中國為核心,從其位置地緣放射至各個區域及國家, 加強縱深及全面的政治鏈結,以重新強化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 18 小布希政府時期政策上的相對忽視在亞太地區多軌、多層次的區域主義發 展,未能主導形塑亞洲區域架構的先機與取得霸權領導地位,2009 年歐巴馬政 府上任後,多次宣示「重返亞洲」企圖,繼而啟動多項亞太政策,並著墨於區域 多邊途徑,近兩年來所推動政策逐步落實,美國對亞太區域主義發展之影響亦隨 而增加。 19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 2009 年 7 月出席東協系列峰會,在第十六屆東協地區論. 政 治 大 將於近期在位於雅加達的東協秘書處派駐常設外交機構此舉打破了美國長時間 立 壇外長會議上,代表美國政府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並承諾美. ‧ 國. 學. 游離於 TAC 之外的狀態,徹底改變了布希政府期間對東協的冷漠態度,象徵著 美國以技巧性的利用政治外交實力對東南亞國家進行深入接觸,並實質性以軍事. ‧. 聯盟、聯合海上軍演等方式邁出步伐。. sit. y. Nat. 美國高調宣布「重返亞洲」,歐巴馬政府在行動上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 io. al. er. 作,陸續推出「以亞洲為軸心」為中心、以「外交前進部署」 、 「再平衡」為政治. v. n. 與軍事指導概念,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為經濟反制架構,全面積極佈署 美國亞太戰略。. Ch. engchi. i n U. 三、中美大國關係的相關討論 在國內學者部分,石之瑜強調政治心理學的認同分析與文化分析來探討中美 關係; 20趙春山援用中國大陸領導人毛澤東的「矛盾論」檢視中美關係; 21邱坤. 18. 19. 20. 21. 趙祥亨, 「從圍堵政策看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以美國的軍事外交為例」 ,中國社會科學網,h ttp://www.cssn.cn/30/3005/300507/201209/t20120910_63286.shtml(檢索日期 2012 年 9 月 10 日) 。 李瓊莉, 「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 39 期(2012 年 7 月), 頁 87 -103。 Chih-Yu Shih, The Spiri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A Psychocultural View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91). 趙春山, 「從中國大陸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 第 12 卷第 1 期(1998 年),頁 1-11。 12.

(19) 玄援引偏向結構現實主義的霸權穩定論來論析冷戰後的中美互動;22陳一新亦分 析體系結構變爲「弱勢單極」對美中台關係的影響; 23吳玉山則提出「抗衡一扈 從」的分析模型;24包宗和引用「戰略三角」 ;25宋學文關注「美中台」三角,並 推敲台美日同盟與美中新冷戰的實質;26蔡東杰對美國霸權角色與中方學界內部 的戰略辯論也進行了考究。27張亞中與孫國祥著有《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 戰略夥伴》一書,書中將美國的中國政策分為三個階段:冷戰期間、後冷戰時期 及邁向廿一世紀時期。 國外學者部分,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提倡「攻勢現實主義」 ;28藍. 政 治 大 學通偏好結構現實主義且亦曾論稱中美對峙難以避免; 立. 普頓(David Lampton)與趙全勝提出多層次分析方法; 29此外,中國大陸學者閻 30. 葉自成則重視地緣與傳. ‧ 國. 學. 統文化因素的作用。 31不少對岸學者近年來還致力於發展國關理論的「中國學 派」,試圖藉以說明傳統西方理論未能掌握的新現象,特別是跟中國外交有關者。. ‧. 四、南海爭端相關討論. 32. sit. y. Nat. 由劉復國、吳士存、宋燕輝、閻鐵麟、鄭澤民、鞠海龍、王冠雄、林正義、. io. al. er. 張良福、蕭建國、洪農、任懷鋒、孫國祥及劉鋒等兩岸南海問題專家共同著作的. v. n. 《2010 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一書,其中談及 21 世紀以來,南海周邊國家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Ch. engchi. i n U. 邱坤玄, 「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 ,東亞季刊,第 31 卷第 3 期(2000 年) ,頁 1-14。 陳一新, 「美伊戰爭前後國際體系變遷對美中臺的影響」,國際關係學報,第 18 期(2003 年), 頁 147-179。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1997 年) 。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 (臺北:三民書局,1991 年)。 宋學文, 「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 ,戰略與國際研究,第 3 卷第 3 期(200 1 年),頁 82-114。 蔡東杰, 「關於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第 17 期(2007 年),頁 118。 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Press, 2 001). David Lampton, “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s, Vol. 73 (2003), pp. 37-49;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宏觀、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 旦出版社,1999 年)。 閻學通,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年)。 王逸舟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6 年) ;秦亞青, 「國際 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 3 期(2006 年),頁 7-13。 13.

(20) 更加重視海洋戰略、海洋立法日益完善、海上執法及海空軍是能量大幅提升、油 氣資源的發現、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定及大國爭霸等因素,促使南海爭端成為 亞洲衝突的引爆熱點。 33 中國大陸學者杜丁丁提到,美國重返亞洲的客觀因素,除了前任政府過於忽 視亞洲的議題,現在乃對小布希政府「單邊主義」的調整,並敘述美國提高在亞 洲影響力所採取的措施,包括與緬甸接觸、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在簽署東 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後,能美國參與東亞峰會的最後條件解除限制,但該條約包括 「不干涉成員國的內政」原則,將使美國對成員國的緬甸、朝鮮政策受到一定影. 政 治 大 鞠海龍則認重返亞洲是美國調整亞太戰略的「手段」,預測美國不會採取過 立. 響。 34. ‧ 國. 學. 度干預而損及亞太利益的極端,未來將會對南海政策線縮在不危及中美關係的彈 性、又可有效影響中國地緣戰略的範圍內。35另外,鞠海龍認美國的介入將引導. ‧. 日、印對南海政策的轉變,使日、印各自的不同利益在南海得到加強,並在應對. sit. y. Nat. 中國大陸崛起的政策上與美國漸趨一致;美國將成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直接對話. io. al. 的增強中,使未來局勢將會更緊張。. er. 者, 「中美因素」將是導致南海安全形勢發生變化的原因,且南海問題「國際化」. n. v i n Ch 閻學通認為中國大陸目前應將安全利益置於經濟利益之上,南海問題是中國 engchi U. 大陸全球外交的縮影,中國大陸在南海主權的一再讓步,顯示「韜光養晦」和「不 結盟」的原則已經過時了,調整這兩項原則,方能中國大陸在南海區域爭取盟友 支持,並保障本國的安全與利益。36劉中民提出中國大陸應繼續維持現今的南海 方針,此政策更符合中國大陸持續發展的戰略利益,能夠同時捍衛國家主權和海. 33. 34 35 36. 劉復國、吳士存,2010 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1 年)。 杜丁丁 ,「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 」 ,當代世界(2009 年 9 月) ,頁 31-33。 鞠海龍, 「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究」 ,當代亞太,第 3 期(2011 年),頁 97-11 2 。 閻學通, 「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 1 期(2012 年) ,頁 32-33。 14.

(21) 洋利益,又不能危及中國大陸與東協戰略關係,符合中國大陸「對內全面發展經 濟與社會、對外和平發展道路」的國家戰略,並能保持與周邊環境的穩定。 37 郭清水將中國大陸參與東協主導的地區機制,背後考量的眾多利益分類三 種:政治與安全利益、經濟利益與形象利益,並說明這些利益之間有相互促成、 影響的關係,對中國大陸促進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正面效果,因此即使參與 東協所主導的地區機制,仍對中國大陸帶來加乘的利益。38高祖貴提出美國面對 中國大陸快速成長的壓力,將中國大陸視作挑戰對手,對華戰略將由防範、借重 轉變借重與牽制,且將積極尋求各種途徑,以提高對華戒備與有效牽制中國,而. 政 治 大. 南海問題反映了美國的政策趨向,因而決定了中美未來在此區域的碰撞。 39. 立. ‧. ‧ 國.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學. 一、研究途徑. 第三節. 本研究採歷史研究途徑。在國家為理性行為體的前提下,將以符合國家利益. y. Nat. io. sit. 的情況來制定外交政策,且在無政府狀態下,國際政治互動將依據個別國家的權. n. al. er. 力大小而有所不同,強權國家對於弱國將具有較多的話語權,故探討南海爭端必. Ch. i n U. v. 須置於現今國際結構的環境下,特別是美國作大國因素對中國大陸外交的影響來 研究。. engchi. 本文以中國大陸為研究主體,在處理南海島嶼主權爭端時,面對來自美國對 其展開戰略包圍的外部壓力,美國在「圍堵中國大陸」的政策思維下,在南海採 取與中國大陸相對的立場,對中國大陸在南海的利益視角、政策形成有相當程度 的影響。而東協國家,因各國利益考量不同、矛盾深淺不同,在南海問題上無法 採取一致立場,故未以東協國家為主體,而成為中美角力時互相拉鋸的緩衝角色。 37. 38. 39. 劉中民, 「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 ,南洋問題究 ,第 2 期 (2008 年) ,頁 25-34。 郭清水, 「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 ,世界經濟與政治,第 9 期(2004 年), 頁 53-59。 高祖貴, 「南海折射中美博新態勢」,人民論壇,第 16 期(2011 年 8 月),頁 7 。 15.

(22) 南海爭端必須置於中美兩國實力變動的權力結構中討論。本文將採歷史研究 途徑;此種方法是以特定某段時間範圍,觀察國家制定的外交政策與外交實踐 中,是否有反覆出現的陳述及原則,以作分析國家利益的基礎。本文按 1949 年 到 2013 年間中美關係的演變,觀察外交政策與對外行動在南海爭端中的角色扮 演及其影響。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研究者蒐集和處理資料的技術或工具。 4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可分為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國際關係研究亦是如此。本文旨在描述或評估中美. 政 治 大 化研究為主撰寫,採用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並對蒐集到的資料採行內容分 立 新型大國關係建構對南海爭端影響之研究,性質上屬於「探索性研究」,將以質. ‧ 國. 學. 析,並透過近年來南海爭端的情勢,討論中國大陸及美國的南海政策在爭端中的 實踐,以及其實踐與國際關係理論進行檢證,以便瞭解中美兩國國家利益視角與. ‧. 其在國際社會中的自我定位。. sit. y. Nat. 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method) 是指有系統地收集及客觀的評鑑與過去發生. io. al. er. 事件有關的資料,以考驗那些事件的因、果或趨勢,並提出準的描述與解釋,進 而有助於解釋現況以及預測未來的一種歷程。 41歷史分析法是對於歷史、人物、. n. v i n Ch 制度、環境,採用時間序列的方法詳述過去事件,並分析其歷史脈絡以尋找事件 engchi U 彼此相互的關連性,對於歷史文本的敘述,可說是後續研究的基礎。 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是指透過「定量」的技巧及「定性」的分 析,以客觀且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究分析,藉以推論該文件內容的環境 背景及意義,諸凡信件、日記、報章雜誌、實況新聞報導、會議記錄、影片及電 視、廣播節目等等,都是內容分析的素材。 42. 40 41 42.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書局,1997 年),頁 175。 同上註,頁 321。 同上註,頁 436。 16.

(23)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針對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以「和平崛起」為前提下 所發表在經濟金融、軍事戰略及政治外交的論述及美國在海權思想的影響下,針 對中國大陸崛起,重新佈局亞洲提出「重返亞洲」等發展之相關著作、學術文章、 研討會論文、學術專書、期刊、報章雜誌及政府出版品、網路資料等,加以比對、 分析與整理,來探討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下,對南海爭端情勢發展的影 響的探討。. 第四節 一、研究範圍. 立.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安排. 政 治 大. 本研究資料範圍係以中國大陸 1949 年建政迄今的中美關係。雙方在歷史糾. ‧ 國. 學. 葛以及意識形態的形塑下,歷經了 1950 年代的敵對關係,其後在 1960 年代,美 國對中國大陸政策開始轉變,而中國大陸也因與蘇聯在政治及安全議題上的嫌隙. ‧. 而分裂,使得中美雙方關係逐漸緩解;1970 年代,中美關係有了重大突破。美. y. Nat. n. al. er. io. 的進程。. sit. 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M.Nixon)於 1972 年 2 月正式訪問中國大陸,改變了歷史. Ch. i n U. v. 中美兩國於 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交,邁入冷戰時期中美關係友好的高峰. engchi. 期。1980 年代後期開始產生了變化,加上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解體,使得原本 促使雙方合作的結構性因素消失,自 1990 年代開始,中美關係走向一個不確定 的未來。2001 年的 911 事件,則再度為雙方合作提供了新的戰略基礎;2009 年 歐巴馬上任後強調「重返亞洲」,兩國試圖建構一個穩定且合作的新關係。本文 選擇南海爭端情勢為中美關係演變中的檢證個案,因此區域乃是中美大國關係角 力的縮影,頗具研究價值。 二、研究限制 有關資料的取材,因中國大陸外交相關單位對政治、軍事等敏感事務仍維持 相當程度軍機保密機制,雖說查詢管道多元,但透明度有限。尤其是頃刻正在進 17.

(24) 行中的軍事研究發展,多係尖端科技範疇,商業與軍事的敏感度均高,取得更是 不易。故中國大陸外交政策在對外報導、公佈、宣稱的相關文章資料,基於政治 與情報因素考量,仍存有濃厚的宣傳色彩與主觀自圓其說的政策推銷意味,故與 實際狀況或多或少有所出入,不易過濾或研判其真偽,易在短時間內,產生無法 確認真相及難以取捨之困擾。 中美兩國在亞太的發展所牽動的亞太周邊國家甚多且複雜,本身即存在有許 多不確定因素,因研究深度及個人學養的差異,相關資料均以官方之政策宣誓與 公開資料作為基底。此限制,未能將各相關國家潛在因素全盤納入考量。. 政 治 大 回顧本章,在文獻回顧中就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造就唯一強權的美國深感 立. 三、章節安排. ‧ 國. 學. 在亞洲領導地位的危機,透過「重返亞洲」的宣示與戰略調整,重新塑造對中國 大陸的圍堵新形勢,據以為後文案例研究分析之基礎。第二章乃是闡述中美大國. ‧. 關係的背景與內涵,區分為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1949 年~1990 年) 、1990 年代. sit. y. Nat. 的中美關係(1991 年~2000 年)及 911 後的中美關係(2001 年~2008 年)等三階. io. er. 段,觀察兩國的互動關係與演進。第三章接續前一章的時序,探討中美新型大國. al. v i n Ch 濟合作關係、軍事戰略的競合關係、以及政治外交的。第四章則以南海爭端情勢 engchi U n. 關係的建構思維,即以歐巴馬總統上任後的中美關係作為主軸,探討全球化的經. 為研究個案,探討中美兩國在「新型大國關係」建構下對該區域情勢的影響;分 別就南海地區情勢分析、中國大陸崛起後的南海戰略分析、美國勢力重返亞洲對 南海情勢的衝擊等加以說明。最後則以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外交思維及實踐之綜合 分析提出研究發現與展望。. 18.

(25) 第貳章 中美大國關係的背景與內涵 中國大陸從建政以來,始終將中美關係列為北京對外關係的首要重點。中美 關係在歷經四十年的起伏跌宕,從冷戰時期的隱性聯盟對抗蘇聯,到中國大陸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與兩極體系瓦解造成雙邊關係失焦。 1990 年代中期以後,中美大國關係進入一個經貿依存加大、中國大陸軍經 崛起、台灣政治本土/民主化的不確定階段,並以美國新保守派擁護的小布希 (George W. Bush)總統上台,進入新的對抗階段,但是,旋即因為蓋達組織(Al. 政 治 大 至有謂布希總統百般不是,唯一可稱道的遺產就是較爲穩定的美中關係。 立. Qaeda)2001 年攻擊美國,以及北韓乘勢發展核武,使得中美關係迅速好轉。甚 1. ‧ 國. 學. 晚近十年來,隨著國際局勢發展,中國大陸與美國認知到雙方在亞太地區擁 有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互賴程度也相對提高,雙方高層維持密切往來,並建立. ‧. 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S&ED),作為雙方解決. y. Nat. er. io. sit. 重大敏感問題的平台。 2. 本章將以 1949 年中國大陸建政到 2008 年歐巴馬擔任美國總統前,區分為「冷. al. n. v i n 戰時期的中美關係(1949~1990C年)」 年以來的中美關係(1991 年~2000 年)」 h e、「1990 ngchi U 及「911 後的中美關係(2001 年~2008 年)等階段的互動演進來探討中美關係的演 進,做為下一章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背景說明。. 第一節 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1949 年~1990 年). 1. 2. 張登及、王似華, 「中美建交三十年:北京對美政策與雙邊關係回顧」,全球政治評論,第 32 期,頁 51-52。 黃奎博、盧政鋒, 「美「中」關係之展望 敵友難辨的「新型大國關係」?」,發表於新形勢下 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2012 年 11 月 26-27 日)。 19.

(26) 冷戰時期,美國全球戰略以防止蘇聯擴張為中心,並使盡一切外交手段維持 著兩極體系運作平衡,避免天平倒向蘇聯那邊。在對華戰略上,因著眼於中國大 陸的戰略利益,對於兩國政治意識型態的差異、經貿的摩擦以及中國大陸輸出武 器給第三世界國家等歧異,華府方面都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目的是為了維持中美 關係檯面上的和諧,以及避免中國大陸投向蘇聯而導致自身戰略地位的相對劣 勢。 當時,採用扶植中國大陸對抗蘇聯的最佳方式,便是培養其堅強的國防實力 來對抗蘇聯,在這樣的戰略考量下,美國積極展開對華軍事交流。經貿方面,為. 政 治 大 貿往來,美國希望達成打開中國大陸市場的短期目標,長期方向在於將中國大陸 立 拉攏中國大陸使其不傾向蘇聯乃美國中國大陸政策最重要的目的,透過大量的經. ‧ 國. 學. 引領入國際經貿體系,經由融合使其遵守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因此美國對美 中大量貿易逆差以及衍生的一系列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以國際政治及現代國際體系奠定其全球地位的角度而言,中國大陸自 1949. y. Nat. sit. 年北京政權的建立,在外交定位上即以「挑戰者」自居。由於此時期美國與在台. n. al. er. io. 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仍具有正式外交關係,且肯楠(George Kennan)認為,中國大陸. i n U. v. 與蘇聯矛盾之處甚多,終必發生利益衝突,因而寄望毛澤東為「狄托第二」,為. Ch. engchi. 了國家利益而與史達林(Joseph Stalin )反目。. 中國大陸於 1950 年 2 月 14 日與蘇聯簽訂友好同盟條約,並於 10 月大舉派 兵參與韓戰,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關係惡化中斷。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圍堵政 策,透過聯合國對中國大陸進行經濟制裁,反對中國大陸奪取中國大陸在聯合國 的代表權,繼續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甘迺迪政府曾欲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惟 因中國大陸在第三世界的滲透顛覆威脅美國的利益,而美國對越南的介入亦威脅 中國大陸的安全,致雙方關係難以改善。 3. 3. 周煦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 (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 20.

(27) 1954 年,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與建政不久的中國大陸五國共同於日內 瓦舉行會議,商討韓戰結束後的朝鮮半島及中南半島問題,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次 出席重要的國際會議,當時中國大陸代表總理周恩來與美國代表團代理團長 Walter Bedell Smith 進行了首次接觸。 毛澤東在 1949 年中國大陸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國大陸人民站 起來了》中說:「中國大陸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 代是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 結果。」 ,4這一點不但是中國大陸共產黨的看法,甚至故總統蔣介石也在他的《中. 政 治 大. 國大陸之命運》中,把中國大陸的民族耻辱和其他現代弊端幾乎完全歸罪于不平. 立. 等條約。. ‧ 國. 學. 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中國大陸人長期以來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前美國總統國 家安全事務助理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 Brzezinski)所稱的「受害者」心態和. ‧. 「防禦性」心理。中國大陸建政初期,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繼續推行對華. y. Nat. io. 起了「反帝」大旗。. al. er. sit. 敵視政策,中國大陸政府毫不猶豫地將之理解為傳統的帝國主義行徑,鮮明地舉. n. v i n 長期以來,「反帝」一直成為中國大陸外交一個重要立場,它的當前用語即 Ch engchi U. 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51954 年 9 月,當美國積極在亞太地區建構軍. 事同盟之際,中國大陸砲擊金門,導致第一次台海危機的爆發。同年 12 月 2 日, 美國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使得中國大陸與美國 之關係更形疏遠。 6同時,台灣問題也成為中美雙方長期以來政治角力的核心議 題。. 4 5 6. 限公司,1999 年),頁 6-7。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 年),頁 113。 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大陸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年) ,頁 18。 宋鎮照、宋興洲、邱昭憲、洪敬富、許菁芸、郭武平、陳牧民、楊鈞池、盧業中、戴萬平合著, 當代中國大陸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區域霸權興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 ,頁 92-93。 21.

(28) 到了 1960 年代,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關係出現轉變。首先,隨著美國國內的 總統大選,共和與民主兩黨同時提出亞洲政策,尤其是對中國大陸政策。其中, 民主黨提出應當務實地檢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並留意中蘇之間分裂的可 能。其次,隨著越戰情勢之升高,美國之人力與財力負擔越來越重,使得美國認 真思考與中國大陸進一步改善關係之可能性。 當時中國大陸正發生文化大革命,包括外交部在內的機關運作失序,致使其 無法在第一時間回應美國方面的政策調整。 7而後再次為中美關係正常化開啟的 誘因有二,一是 1968 年蘇聯「布里茲涅夫主義」(the Brezhnev Doctrine)提倡共. 政 治 大 的分歧,演變為軍事上的衝突。1969 年 3 月,中蘇爆發珍寶島事件等邊界衝突, 立 產國家「有限主權論」,造成中蘇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二為中蘇的衝突由政治上. ‧ 國. 學. 即為一例。. 這個情勢上的改變,讓中國大陸開始思考除了處理台灣議題外,其他就地緣. ‧. 政治與安全觀的範疇與美國合作之可能性,也奠定了中美雙方自 1970 年代進行. y. Nat. sit. 關係正常化的基礎。當美國方面認知中國大陸可以對抗蘇聯之重要性、而中國大. al. n. 共識。. er. io. 陸方面也認知其安全威脅主要來自蘇聯之後,關係正常化即開始成為中美雙方的. Ch. engchi. i n U. v. 1969 年年初,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就任美國總統,並以崇尚政 治現實主義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及國務卿等職務,正式 開啟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1970 年,尼克森透過巴基斯坦居間傳話,表達願意與中國大陸進行關係正 常化,而 1971 年 4 月間,中國大陸也透過「乒乓外交」正式對美國打開大門。 1971 年 7 月與 10 月,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兩次訪問中國大陸,此舉為中斷二十年. 7.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年),頁 352。 22.

(29) 的中美關係轉為「交往」與「和解」奠下良好契機。 8尼克森本人也於 1972 年 2 月 21 日正式訪問北京,中美雙方並於 2 月 28 日在上海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 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 中美雙方在公報中表達了對於國際局勢之看法外,基於考慮到國際關係的原 則,雙方做了下列四點聲明(1)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 益的(2)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衝突的危險(3)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 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 力(4)任何一方都不準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也不準備同對方達成針對. 政 治 大 其他國家,或者大國在世界上劃分利益範圍,那都是違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 立. 其他國家的協議或諒解。同時雙方也都認為,任何大國與另一大國進行勾結反對 9. ‧ 國. 學. 這是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並進行具體磋商的開始。. 1973 年開始,中美於對方首府設立聯絡處(Liaison ONice),直至雙方正式建. ‧. 交。隨後,尼克森因水門案件下台,中國大陸向繼任的福特總統( Gerald R. Ford). y. Nat. al. er. io. 以接受,致中美關係正常化受到停滯。. sit. 提出美國必須與中華民國「斷交、廢約、撤軍」等三條件,當時美國政府表示難. n. v i n 1977 年 1 月,民主黨籍的卡特(Jinuny Carter)入主白宮,為了因應蘇聯在全 Ch engchi U. 球不斷擴張勢力,乃在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主張下,重. 新思考與中國大陸合作之可能性。中國大陸方面,因顧慮到蘇聯與越南於 1978 年 11 月簽署「蘇越友好合作條約」 ,顯示蘇越關係正在改善,加上文化大革命結 束後,中國大陸準備推動經濟改革開放,迫切需要美國的資金與技術援助,也積 極希望能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 8. 程詣証、張登及,二戰後美國對華安全戰略變遷與對華認識之演進(1949-1971) (臺北:國立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大陸繼兩岸關係較學與研究中心,2011 年),頁 74。 9 「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公報 (上海公報) - 1972」 ,美國在台協會,http://www.ait.org.tw/zh/ us-joint-communique-1972.html(檢視日期:102 年 5 月 18 日)。 23.

(30) 在推動「聯中制蘇」的策略下,中美雙方於 1978 年 12 月 15 日簽署「中華 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簡稱「建交公報」) , 雙方於 1979 年 1 月 1 日互派大使,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關係著實維持了一 段蜜月期。 1980 年代,共和黨籍的雷根(Ronald W. Reagan)成為美國第 40 任總統,其個 人對蘇聯與共產主義態度強硬,為加強圍堵蘇聯的對外擴張,因而亦重視中國大 陸的戰略價值,延長了中美雙方共同對抗蘇聯的蜜月期。 1982 年蘇聯開始釋放出願意與中國大陸修補關係的訊息,中國大陸也重新. 政 治 大. 評估與美國是否走得太近、以及是否應與蘇聯恢復關係等議題,雷根政府為了安. 立. 撫中國大陸,於是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 (簡稱「八. ‧ 國. 學. 一七公報」),承諾在質量上限制對台灣的軍售,亦逐漸增加華府與北京之間包 括武器銷售等軍事關係。. ‧. y. Nat. 1989 年,布希(GeorgeH. W. Bush)就任總統時,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於當年. er. io. sit. 5 月訪問北京,顯示中蘇共關係已解凍的訊號。在經濟上,自 1979 年美國賦予 中國大陸最惠國貿易待遇後,雙方的經貿關係亦迅速增加,雷根政府時,美國對. al. n. v i n 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已超越日本。雙邊關係已超越單純的安全戰略範疇。 Ch engchi U. 10. 6 月,. 中國大陸發生「天安門事件」,美國促請國際合作減少對華融資作為經濟制裁的 手段,以「間接」的方式對中國大陸經濟施加壓力,避免了美國直接取消中國大 陸最惠國待遇或附加條件的經濟制裁方案。 11. 10 11. 周煦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 ,頁 8。 1990 年 5 月 24 日,國務院助理國務卿索羅門(Richard H. Solomon)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 事務、人權及國際組織及國際經濟政策和貿易委員會委談到,給予中國大陸最惠國待遇將有助 中國大陸政治及經濟改革,此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最惠國待遇的問題不只包含經濟,亦帶有 政治上的考量。Se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USIA News, May 24, 1990. 24.

(31) 中美兩國經貿大量逆差、中國大陸違法對美輸出勞役產品、未遵守智慧財產 權及國內市場未完全開放等問題,使得中美關係降至谷底。1991 年冷戰正式結 束,中美之間也因蘇聯的解體而缺少了共同敵人,進入了新的階段。. 第二節 1990 年代以來的中美關係(1991 年~2000 年) 1991 年蘇聯解體,兩極的國際政治格局隨之消失,美國儼然成爲世界的獨 霸。在此同時,國際社會也出現了「中國大陸崛起」與「中國大陸威脅」的聲音,. 政 治 大 外,對於世界格局的評估,也從過去世界朝向多極化的方向過渡與發展,到現在 立 中國大陸本身除了特別強調跨世紀國際政治最重要的現象是中國大陸的崛起. ‧ 國. 學. 強調世界多極化應當得到發展,同時在國際上積極推動此種趨勢的進展。 12 老布希 (George Bush) 政府也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強調,在冷戰. ‧. 後的世界裡,美國要對付的不是一個特定的、已做好準備的敵人,而是政治真空. y. Nat. sit. 與地區不穩定的新威脅。 13 因此,美國外交政策調整為國家利益所在之重點區. al. er. io. 域安全,並透過盟國合作來貫徹目標,以鞏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 n. v i n 再則,布希總統復以海灣戰爭( C h the Gulf War)的勝利者姿勢,提出「國際新秩 engchi U. 序」的口號,似乎欲將美國推向主宰國際政治的地位。某些美國學者亦宣稱以美 國為首的「單極」(unipolar)體系已經到來。 美國在海灣戰爭中要求日、德等國分攤戰爭費用,顯示美國經濟相對出現衰 弱的現象,財政上已無力獨自承擔戰爭費用。 14但是,此次戰爭中,美軍首次將 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中,展現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充分展現他國. 12. 13. 14. 邱坤玄, 「構現實主義與中國大陸大國外交格局」 ,東亞季刊,第 30 卷第 3 期(1999 年夏季) , 頁 27-30 George Bush,“1991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U.S. Department of States Dispatch,V ol.2, Issue 33(August 19,1991),pp.618-619. 周煦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 ,頁 19。 25.

(32) 無法比擬的軍事力量。以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為分析要素,看待這段期間的中美 雙方在國際體系權力分布結構下的實力關係,我們可以有的初步認識是,美國權 力的獨霸仍將持續,但中國大陸實力的上升也是另一項不爭的事實。 冷戰結束後,中國大陸隨著經濟實力的崛起,領導階層及學者對於外在環境 的看法也有所改變。1990 年 3 月,鄧小平表示,未來的國際局勢,應走向多極 化格局發展,而在這格局或體系之中, 「中國大陸也是一極」 ;15同時,中國大陸 也預設了美國即將衰退的立場。 到了 1990 年代中期,中國大陸逐漸接受了「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換言. 政 治 大. 之,也就是美國仍是超強國家,它力圖建立符合其利益的世界秩序,而與此同時. 立. 的歐洲、日本、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等,皆屬體系下的強權國家,尤其是中國大陸,. ‧ 國. 學. 它發展很快、實力增強,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上升強國。. ‧. 布希政府執政初期,是中美進行關係正常化(normalization)後最樂觀的時. y. Nat. 期。中美兩國政治、軍事及文化互動呈現良性穩定的發展。美國國務卿貝克形容:. er. io. sit. 「我們當時有許多理由讓我們足以期待雙方關係會達到成熟與穩定的新階 段。」 16。在 90 年代,中美雙方關係發展的內在動力及主要泉源乃是各自的國. al. n. v i n 內政策與發展互利的經貿關係。但中美關係也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是「台灣問 Ch engchi U. 題」、「人權問題」及「貿易磨擦」。. 「台灣問題」由來已久,只是在冷戰時期並未成為美中關係衝突焦點,而冷 戰結束後,一方面因中美對彼此的戰略需求陡降,一方面則是台灣的本土化/民 主化使得台灣內部的執政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爭執上升為統獨之爭, 對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所設定的東亞現狀造成衝擊。 17. 15. 16. 17. 宋鎮照、宋興洲、邱昭憲、洪敬富、許菁芸、郭武平、陳牧民、楊鈞池、盧業中、戴萬平合 著,當代中國大陸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區域霸權興起?,頁 98。 James A. Baker III, The Politics of Diplomacy—Revolution, War and Peace, 1989-1992(New York:G.P. Putnam’s Sons, 1995), pp.101-102. 張登及、王似華,中美建交三十年:北京對美政策與雙邊關係回顧,頁 63。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ith a view to ensuring that developing country Members are able to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greement, the Committee shall grant to such countries, upon request,

– Factorization is “harder than” calculating Euler’s phi function (see Lemma 51 on p. 406).. – So factorization is hardest, followed by calculating Euler’s phi function,

command tells Vim to run the text through a UNIX command.The ‘a tells the editor that the text to be worked on starts at the current line and ends at mark a.. The command that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2.How do the other countries present generic skills?. 3.What are the recommended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