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壹、社會福利體制分類與特質

當今各國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分類標準,依照Esping-Andersen在《福利資本 主義的三個世界》(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的分類,以「非商 品化」(de-commodity)與「階層化」(stratification)的指標,將西方國家的社會 福利體制分為自由主義福利體制(liberal regime)、保守福利體制(conservative regime)與社會民主體制(social democratic regime)三類。

第一、自由主義福利體制(liberal regime):此模式受到自由主義價值的深 刻影響。國家接受市場是最有效率生產與分配機制,因此採取最小程度的幹預,

讓市場原則做最大程度的發揮。國家只在少數人遭逢不幸,無法維持基本生存時,

才給與低給付水準的社會救助,社會保障的對象主要是低收入、依靠國家救助之 工人,代表的國家為美國、加拿大與澳洲。

第二、保守福利體制(conservative regime):市場的生產效率雖然被認為是 優點,但是毫無節制的商品化只會破壞原有的政治秩序與社會凝聚(social solidarity)。國家的功能是維護社會階級和地位的差異。此模式具體的形式是針 對不同身分、職業而建立的各種不同社會保險方案,其給付優厚程度依不同團體 而定,反映的是它們的政治與社會階層高低,因此追求階層化是保守福利體制的 本質,代表的國家有德國、法國、奧地利、義大利等國。

第三、社會民主體制(social democratic regime):與保守體制一樣,都是國 家強力幹預市場,但與保守體制最大的差異在它的核心價值是普及式的公民權,

受到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尋求各階層的平等,提供各階層中產階級水準的社會 福利保障,而非只是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此模式講求必須要將最大多數人都納 入社會保障的制度下,因此最具有社會保障的精神。16

但除了Esping-Andersen的分類外,有鑑於20世紀以來東亞地區的國家如日本、

香港、韓國、台灣、中國相繼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東亞地區的社會體制 也受到了學界的重視。西方學者主要以Jones的「儒家福利國家」,分析了國家 間在文化傳統與其影響要素等方面的同質性去比較東亞國家的福利模

式;17Holliday的「生產型福利資本主義體制」,概括了三種類型:為經濟增長 服務的類型(香港)、帶有普遍主義因素的發展主義類型(日本、韓國和臺灣)

以及具有特殊主義色彩的發展主義類型(新加坡);18Jeon也將東亞福利範式劃

16 Gosta Esping-Andersen,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17 Catherine Jones - Finer,The Pacific Challenge: Confucian Welfare States, pp.198 - 217, in Jones - Finer, Catherin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1993).

18 Ian Holliday,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1 Studies, Vo1.

48, No.4, (2000), pp. 706-7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分為「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韓國)、「社會平等與經濟增長」(新加坡)、「社 會公平和經濟穩定增長」(臺灣)三種模式類型;19Wilding、Mok則認為東亞福 利模式的共通性為社會福利公共支出較低、為經濟增長服務導向、以家庭為中心、

國家扮演體系運作的規範者角色、漸進改良和逐步累積、國家強化福利政策的社 會控制功能等;20White和Goodman、Aspalter則以「發展型體制」為主要的討論 重點。21而我國學者李易駿與古允文也利用數據的實證分析,論證臺灣是屬於「東 亞發展型福利體制」。22上述學者對於東亞國家福利體制特質的討論,都顯示了 除了Esping-Andersen的原始三分類之外,可能還存在第四種的福利體制。

學者們也對Esping-Andersen的分類標準是否能套用在東亞地區做出探討,例 如Kasza、Balwin等都質疑這種分類的標準。Kasza認為這種分類標準無法套用在 日本的例子上,因為許多國家的福利政策都採取互相學習的方式,最後政策會達 到趨同,無法反映出差異性。23Balwin也認為三種分類標準過於靜態,無法反映 出目前的動態變遷。24除此之外,許多學者甚至提出了「第四種福利體制國家」

的分類,25但是無論後來的學者提出何種的分類標準,基本上都會包含(或最後

19 Jei Guk Jeon, “Exploring the three varieties of East Asia's state-guided development model: Korea, Singapore, and Taiwa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30, No.3, (1995), pp. 70-88.

20 Paul Wilding, “Is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Still Productive?”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Vol. 1, No.1, (2008), pp. 18-31.

21 Christian Aspalter,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 System in East Asia (London: Praeger,

2001); Roger Goodman and R. White, G. & Kwon, H. Eds.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tate. (London: Routledge, 1998).

22 李易駿、古允文,「另一個福利世界?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初探」,臺灣社會學刊,第31期

(2003年),頁180-241。另有關於東亞福利體制的討論可參見,Christian Aspalter,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 System in East Asia (London: Praeger, 2001); Ian Holliday,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1 Studies, Vo1. 48, No.4, (2000), pp. 706-723.

23 Gregory J. Kasza, One World of Welfare: Jap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24 Peter Baldwin, “Can We Define a European Welfare State Model?” in B. Greve., Comparative Welfare System: the Scandinavian Model in a Period of Change,(London: Macmillan.1996).

25 針對後續不同學者的分類,可參見 Wil Arts and Gelissen, “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or more? A-state-of-the-art report,”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Vol. 12, No. 2, (2002), pp.

130-158;G. Francis Castles, “Needs-Based Strategies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edited by Gosta Esping-Andersen.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ions and Global Economies, (London: Sage,1995),p.85-115.;Ian Holliday,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l Studies, vol. 48(2000), pp.700-720.; Ian Holliday and Wilding, Welfare capitalism in East Asia: Social Policy in the Tiger Economies.(New York: Palgrav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都會趨同)Andersen所原創的三種分類標準。

經由上述的討論得知Esping-Andersen對於世界福利體制的分類,以及東亞國 家福利體制的特殊性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家的分類。本文認為中國大陸的社 會福利體制又有別於Esping-Andersen的三分類與東亞福利國家體制。原因在於 Esping-Andersen在討論時針對的是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東亞學者討論的也 是東亞地區經濟成長快速且同樣有著民主政體的國家。反觀中國大陸社會福利體 系建設過程中,如之前所言有學者認為受到了歐美先進國家的新自由主義影響,

中國大陸的養老制度也開始產生改變。不過本文認為必須注意到中國大陸的社會 主義特質與意識型態傳統。換言之,現今中國大陸新的養老保障制度是由社會主 義傳統與改革開放後追求經濟發展相互激盪之下的結果,並不能單純以

Esping-Andersen的分類或東亞福利國家概括。本文在探討中國大陸的社會福利體 制分類時,必須要將其放置在其歷史制度與政經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分類的考量,

在Esping-Andersen與東亞福利國家之外,另外找尋適當的概念。

因此,本文援引日本學者廣井良典對於世界各國社會體制所做的分類作為標 準。26廣井良典將亞洲國家進行社會福利制度的比較時,將「福利國家」與「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兩個比較的觀點。27依照「資源分配」與「所得再分配」

為分類指標,將世界各國的社會體制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福利國家以及(純粹的)資本主義四種。28(參見表1-1)社會 主義的資源分配主要是國家所管理的計畫經濟,而生產方式也是由國有企業為核 心推動的,除了生產之外也提供了所屬職工的生活保障(醫療、住宅、福利等)。

可以說社會主義的生產由國家負責,分配也是平等的分配,成為社會主義主要的 特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類型,資源分配的階段導入了市場經濟的機制,而在 所得分配的階段則是因為社會主義的意識型態仍然存在,故分配的方式仍然在摸 索,必須要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體制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期社會保障的完善程度反而沒有因為經濟的高速成長而 完善,造成了所得收入與社會保障的差距不斷擴大;福利國家體制在資源分配的 階段市場經濟占了主導地位,不過在所得再分配的階段因為福利國家積極的社會 保障制度因此有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模式;最後,資本主義福利體制 則是資源分配階段為私有的市場經濟,但是並沒有如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與福利國家一般具有所得重分配的精神,因此政府僅能充當輔助的角色。

Macmillan, 2003).

26 廣井良典(Yoshinori Hiroi):日本千葉大學法經學部綜合政策學科教授。

27 廣井良典認為不論是何種社會福利體制都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形態,因此分類都會 分佈於這種範圍內。參見廣井良典,「福利國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保障研究,第 2 期(2005 年),頁 5-13。

28 資源分配在該文中可以理解成生產階段;所得再分配則是消費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制度。30大陸學者朱青對於退休養老保險的私有化現象有著幾點描述:「一國如 果施行退休養老保險制度私有化後,養老金將會有如下改變:(1)養老保險基金 的社會統籌將被強制性的個人退休帳戶制所取代;(2)養老金計劃的籌資模式將 由現收現付制轉向基金式;(3)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將從政府部門轉到私人機構;

(4)養老金計劃將從確定津貼型轉向確定繳費型,養老金的數額將完全取決於人 們的繳費和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收益。」31而養老保險的私有化進程還可分為「全 部私有化」與「部分私有化」兩類,前者是指政府的公共養老金計畫完全被強制 性的個人帳戶制所取代,後者則是政府的公共養老金在保留的情況下,國家以鼓 勵或是強制的方式推行個人帳戶制。32中國在90年代後所施行的統帳結合制度就 是屬於一種部分私有化的退休養老保險體制。

表 1‑2 國家對所得再分配的介入表 市場所得再分配

高水準 低水準

資產再分配 高水準 社會主義 中央計畫型

資產底層再分配 低水準 社會民主主義/福利開發主

義國家

自由放任型資本 主義

資料來源:廣井良典,「福利國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保障研究,第2期(2005年),

頁10。作者有略加調整。

中國大陸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是在國家對社會與市場的支配性主導能力下,

以工業資本積累為最高目標所規劃的配套措施。為了將有限資源投入重工業,生

以工業資本積累為最高目標所規劃的配套措施。為了將有限資源投入重工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