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壹、研究途徑

本文的研究途徑採用了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的分析方 式。霍爾(Peter Hall )和泰勒(Rosemary Taylor)認為歷史研究制度主義研究 途徑有幾點特徵:一、歷史制度主義採取折衷並用的立場,傾向在相對廣義上界 定制度與個體行為的相互關係,試圖在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採取「計算途徑」

(calculus approach)與社會學制度主義採取「文化途徑」(cultural approach)

等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二、重視制度形成與運作中,權力運作的不對稱關係,關 注特定制度對各社會各團體的權力分配不平等;三、關注制度在整個歷史的形成 與變遷之間,「路徑依賴」的特性是如何產生的,且認為制度不一定是唯一的影 響結果,政經社的背景脈絡也可能是影響的關鍵。96

Steinmo也認為歷史制度主義採用了「歷史的」與「比較的」脈絡(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context),關注真實世界的經驗問題(real world empirical questions),來解釋制度結構形塑政治行為與結果;97Pierson and Skocpol強調歷 史制度主義在於關注重大而複雜的政治議題,並闡述歷史比較的研究方法與特徵,

著重在時間序列與路徑依賴的歷史過程。著重在時間序列與路徑依賴的歷史過 程。98可以看出歷史制度主義特別注重歷史的分析脈絡與時間上的因果關係連結。

因此,歷史制度主義時至今日已經大量運用在各種政治經濟制度、民主轉型、憲 政體制與政策研究上。例如醫療保險、退休金制度與教育政策等。使用歷史制度 論研究途徑可以解釋制度或是政策的形成,或可以分析制度的運作影響與政策結 果,更甚可以探討制度與政策的變遷,可以有效建構有系統、脈絡清晰且符合真 實世界的知識。99

綜合上述可以得知歷史制度主義希望知道制度是如何建立

發展和變遷的。

亦即歷史制度主義強調的是歷史本身和制度對於政治過程的作用,主要用於分析 重大事件的變遷。100歷史制度主義強調在歷史的脈絡與環境條件中,探索特定政 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解釋其政治表現或是政策結果。歷史制度主義也認為歷史

96 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5, (1996), pp. 936-957.

97 Sven Steinmo, “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D. D. Porta & M. Keating

eds.,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150-178.

98 Paul Pierson and Theda Skocpol,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in I. Katznelson & H. V.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New York: W. W.

Norton, 2002), pp. 693-721.

99 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第 41 卷第 2 期(2000 年),頁 69-70。

100 蘭茂旭,「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農村合作化運動」,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 30 卷第 2 期(2010 年 3 月),頁 103-1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背景直接影響政治事件的發生,為提出適切解釋,主張追蹤歷史過程,詳細說明 時間序列(timing and sequencing),找尋制度轉型、以及歷史過程的改變軌跡。

因此,本文試圖運用歷史制度主義分析途徑,探討中國大陸勞工退休養老保 險制度的變遷歷程,大陸學者鄭功成將中國大陸社會保障體制變遷的歷程劃分為 三個部分,分別是:文化大革命前後的建設階段(從社會保障到單位保障,1951 年-1986 年)、從單位保障到社會統籌階段(1986 年-1995 年)與從社會統籌到統 帳結合階段(1995 年至今)。101本文運用歷史制度主義的途徑,追溯以上三個時 期的歷史背景與勞工退休養老顯制度變遷的互動關係,並解釋制度形成的原因與 運作的結果,因為只有從前述的制度起源開始探討,才可以瞭解後來的養老制度 改革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關係。本文並且會特別著重在 1995 年後大 陸在社會保障體制的發展與整合的變化上,並以城鎮職工與農民工等兩個群體為 探討的對象。除此之外,本文也會使用政治經濟學的相關概念,歸納出制度演變 過程中,國家、經濟與政策之間的拉扯關係,套用在整體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途 徑中,試圖得出更完整的視角。

貳、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採用了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運用此些方法探討中國退 休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制度變遷與改革歷程之背景因素分析。分析的過程中,並 列舉中國四個省份(北京、上海、廣東、河南)的發展軌跡與運作情況作為探討 退休養老保險的個案。運用此些方法除了可以理解退休養老保險的歷史因素與運 作情況,也可以做出綜合的比較分析,給予吾人較為全面的認識。

(一) 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文獻分析法是尋求歷史資料、檢視歷史紀錄並客觀地分析、評鑑這些資料的 研究方法。當研究者對歷史資料進行蒐集、檢驗與分析後,便可以從瞭解、重建 過去所獲致的結論中,解釋社會現象的現況,甚至預測將來之發展。102

本文研究的領域為中國大陸研究,並且以中國作為個案分析,探討中國退休 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進程、制度的變遷與問題的分析等。本文具有「政策分析」

(policy analysis)的取向,因此變遷的歷史脈絡及相關制度都有其重要性。故必 須大量參考相關的文獻,以釐清整體研究對象脈絡的變化。

舉凡中共的官方資料(會議決議、黨或政府的法令規章、法條、領導人的講 話、調查報告、工作組的資料)、官方檔案、回憶錄與訪談、國內外相關期刊文 獻、專書、碩博士論文、報刊雜誌等都是本文可能參考的重點。本文透過相關資 料的檢視與歸納整理,除了可以在文本內找出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軌跡外,

也可以分析每個改革與變遷的階段所造成的各種層面之影響,並在這些資料中建 立本文對於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分析,最後提出本文的看法。

101 本文的分類階段標準參考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 30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頁 52-73。

102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19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二) 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Andrews認為個案乃對真實狀況的一種描述。103Eisenhardt則認為個案研究方 法是一種將研究注意力集中於單一環境中所可能發生各種變化的研究策略,且在 本質上應屬於一種探索性的研究。104陳萬淇也認為,所謂的個案是許多相關事實 的說明,可以提供問題所運行的狀況,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105綜上所述,

個案研究的對像是具有代表性的,而藉由對已選定的個案進行仔細地資料蒐集與 分析,歸納出相同、相異的現象或是共同的特徵,最後並從中獲得結論。

本文主要針對中國大陸的退休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探討,本文列舉了中國四個 省份(北京、上海、廣東、河南)為分析對象,歸納城鎮職工與農民工退休養老 保險的發展與整合情況,最後則以四省的退休養老保險基金發展現況,探討其後 發展的趨勢。因此除了對中國大陸退休養老保險體系整體運作的情況做出探討外,

也會對此四個個案省份進行探討。以期能夠在先理解中國退休養老保險體系的整 體框架之下,歸納出各省的退休養老保險制度主要運作情況與未來可能的整合方 向。

參、研究架構

本文主要的焦點在於藉由探討中國大陸退休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歷程,以政 治經濟的分析為切入點,分析具有勞工性質的中國大陸城鎮職工與農民工養老保 險的歷史進程與其發展現況。關於農民工的退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本文以中國 大陸 2011 年出臺的《社會保險法》為基準,分析法案出臺前後北京、上海、廣 東、河南對於城鎮職工與農民工退休養老保險改革的變化。最後以四省的「歷史 債務」、「經濟發展水準」、「勞動力流動」等面向,探討北京、上海、廣東、河南 的退休養老保險基金的運作與危機,並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在本文探討中國大陸社會保障體系的特質之前,必須先得知社會保障體制的 範圍廣泛,受到篇幅的限制,本文只針對中國大陸「退休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 歷程進行分析。其次,關於退休養老制度所保障的群體約可分為城鎮企業職工、

城鎮居民、農村居民、農民工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障等幾類。本文則將 針對城鎮企業職工與農民工等具有「勞工」性質的群體進行分析。

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目的、文獻回顧與研究途徑、方法 與架構;第二章則是介紹退休養老保險的制度內涵,包含資金籌集、發放與管理 等,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使用歷史制度主義的途徑探討中國大陸退休養老制度 變革的過程;第三章是探討中國大陸農民工養老保險發展的政治經濟邏輯與發展 問題,並以 2011 年中國大陸出臺的《社會保險法》作為基礎,比較北京、上海、

103 Kenneth. R. Andrews, “Executive T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1951), pp. 58-70.

104 Kathleen Eisenhardt, “Building Theories Frome Case Study Resaerch,”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4, No.4, (1989), pp.532-550.

105 陳萬淇,個案研究法,(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廣東、河南四個省份,整理出城鎮職工與農民工退休養老保險制度前後的改革差 異;第四章則是以北京、上海、廣東、河南等四個省份的退休養老保險基金的發 展情況,以「歷史債務」、「經濟發展水準」、「勞動力流動」分析養老保險基金的 發展隱憂,並且整理出背後所代表的意涵並提出研究建議;第五章則是根據本文 的探討內容整理出結論與研究建議。

筆者認為既要探討中國退休養老體制的運行現況與地區間的差異,必須要考 慮到所有個案省份的特殊性與代表性。如果可以兼顧特殊性與代表性,所做的探 討才可以推展的更為廣泛。選擇北京的原因在於北京是直轄市,也是中國的政治

筆者認為既要探討中國退休養老體制的運行現況與地區間的差異,必須要考 慮到所有個案省份的特殊性與代表性。如果可以兼顧特殊性與代表性,所做的探 討才可以推展的更為廣泛。選擇北京的原因在於北京是直轄市,也是中國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