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新電影之後的台灣電影與影評人活動

伴隨著新聞媒體的小報化,以及數位科技與國民資訊素養的發展,取得與 觀賞電影的成本大為稀釋,再加上網路論壇及部落格的出現與蓬勃,提供大量 專業或業餘寫手累計影評文字與形塑特殊觀點一個低成本的展演平台,也使整 體影評生態出現了一群不同於傳統影評人或歸國學人影評人兩種群體的新興影 評群體,還需要影評稿件的大眾媒體除了傳統的二派影評人及其時投稿的半新 銳影評人之外,還多了一個便宜且方便的選才農場。這個農場還能夠預先透過 瀏覽人次等統計機制,選邀人氣較高、寫作或觀點有特色且已具有特定讀者群 的作者以避免負面的風險,也因此,在部落格時代從網路作者獲得具完整編輯 流程的媒體組織晉升的新興影評人,多半具有熟悉網路操作、部落格經營及網 友意見管理等特質。這些部落客的文章除了在影評版面外,由於其寫作特質較 之嚴謹的電影評價與分析,更近似於從電影中體察到與自身經驗的對照或是透 過電影引發的聯想與想像,文章調性較軟,也常見出現於藝文副刊版面。這類 文章為電影評論的類型開啟了第三種新的定義,突破受到挑戰或不受大眾歡迎 的資訊提供、宣傳告知或分析詮釋等功能,部落格影評更體現了網路時代閱讀 影評的另種意義,即一種布爾喬亞知識素養的階級形塑與風格標誌。

除了部落客影評人之外,在「新電影」與「後─新電影」之間,具有媒體 工作經驗的影評人也興起成為「新電影」與「後─新電影」之間影評生態的主 流。以片商的試片制度開始觀察,可以發現 2003 年以後好萊塢體系的大型片商 邀請的主要皆以記者為主,搭配相對大量的廣告預算進行電子或平面媒體的行 銷,其次為電影資訊網站記者、編輯或高流量的電影部落格作者,專業的影評 人、電影專業學者或其他藝文人士並不一定是試片的主要對象;較小規模的獨 立片商或國片片商由於宣傳預算較低,以及目標對象與深度影評讀者群可能的 重疊,相對地才較重視影評人的試片評價作為曝光的渠道。在這樣的趨勢中,

可以發現許多具有新聞記者背景的影評人,由於能夠有效掌握媒體對影評文章 的需求,且具有大量採訪以及與電影實務界互動的文化與社會資本,能夠精準 地掌握大眾的電影消費需求並提供大眾文化生產次場域邏輯的觀眾影評文章類 型,且原本即建立有媒體的人脈,因而較一般部落客更容易受到媒體組織的邀 稿在大眾媒體上曝光,更容易被授權或晉升,享有「影評人」的符號資本。如 從部落格書寫開始竄起的影評人 Tzara 即認為:「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是方法 論,其實不是,是媒體的問題。你要有媒體可以證明你的位置有多高,所以變 成是媒體來證明你,這聽起來很荒謬,其實很正常,你今天要變公眾人物就是 要靠媒體。」而相較長一輩,從報紙影評開始寫起的塗翔文則認為:「網路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影評我不認為那是一個被篩選過的影評,真正被認真看待的影評應該是要有 編輯有主編的媒體,他以他媒體的角度來看說要請誰寫這個文章、要怎麼樣寫 這個文章,然後來做影評的發表。台灣的環境就變成大家都能寫,只要有網 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所以很多人是這樣竄出來的。」

可以發現在這樣供過於求的環境中,不論新舊影評人,都更仰賴於各種規 模的編輯組織賦予影評人的正當性,這種編審的互動過程也被部落格世代之前 的影評人認為是重要的「影評人」訓練與認證機制,並認為這是網路影評世代 最缺乏而導致其寫作不一定能稱為影評的重點。如麥若愚表示:「現在台灣滿 路都是影評人,沒有一個認證,變成誰是好的影評人誰是不好的影評人不重 要,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開拓自己的天地。我覺得只有說用讀者或觀 眾,或是一些具有公信力的團體去認證,像我自己有我的認證方式,每個影評 人都有自己的園地」。

然而另一方面,塗翔文也認同網路的媒介特質對於影評內容可能有的正面 幫助:「網路的寫作坦白說不受限制,他有好有壞,你有時候會看到極有深度 的文章,坦白說有時候我在放映周報看到的訪問其實是我在所有平台中看到最 好的,因為他沒有長度的限制,也沒有內容的限制,他可以講一長篇。但他也 有壞處,你說他是影評嗎我不認同,他就是一些長吁短嘆嗯嗯啊阿,我也會 看,但我覺得他一方面沒有影響力,也沒有高度。」從相關的訪談中可以發現 寫作歷程經過媒體編審機制的影評人,傾向認為編審過程中得到的影評書寫知 識、經驗及象徵資本,使其得以適應各種媒體平台的寫作型態,同時能建立自 己的特點與風格,並與媒體互利並進不斷累積象徵資本,是網路時代中影評可 以被稱之為影評,影評人之所以為影評人的重要指標。但唐謨則從網路平台公 共領域的媒介特質,認同網路對電影評論或電影意見的民主意義,也指出在風 格社會的消費型態中,建立或符合某種歧異性標準的重要:「現在任何一個人 都可以當影評人,都可以有發表空間,影評人的權威性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高 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可是相對來說,影評人的文字就更要努力 了,要更有自己的風格,要更有多元性了。」聞天祥也敘述網路影評書寫的特 質:「現在更個人化,不只台灣,全球都如此,因為透過網路,資料取得容 易,如果沒有個性就不好看了,當然網路世代也有不經思考的垃圾文,相對 地,精彩的文章也不再受版面的壓縮和揀選,以前很難同部電影不同影評,現 在網路世界就會有很多辯駁、意見參差,這時就考驗寫作者的個性,觀看事物 和電影的角度是什麼,以及文字能力。當然現在很快就可以發表,比較沒那麼 嚴謹,就當作是日記、隨感,以前比較正經、嚴肅。」

從麥若愚、塗翔文等相對資深影評人的談話中,可以發現網路興起的影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人對已有固定象徵資本高度的影評人來說並不構成經濟上的威脅,但在文化上 影響大眾對影評及影評人的定義卻是相對明顯。2001 年以後,影評部落格逐年 增加,經過數年寫作累積,許多部落客開始以影評人的身份獲得試片的邀約以 及平面媒體的稿約。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如鄭秉泓(Ryan)、王志欽(肥內)、彌 勒熊、黃柏鈞(喬治)、羅令杰等都自 PCHOME 起陸續開始部落格或其他網 路平台的電影寫作。可以發現自部落格興起,影評作為一種工作形式,從業餘 到專業的過程開始受到網路媒體的改變,有少數人透過網路被篩選出來成為有 經濟補貼的影評作者。在與大眾媒體市場和電影產業的關係越發離散的同時,

影評在數位科技中找到出路,成為網路媒體組織的獲利來源之一,也象徵著網 路媒體的生產與消費邏輯正式開始干預影評與影評人的定義。如塗翔文表示:

「現在的情況就是看起來百花齊放,但其實是沒有標準的。我在我書裡說,現 在這個年代,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是影評人,我一直到聯合報請我寫,把我放 上影評人稱號為止我都不想稱我自己是影評人。因為我覺得有點太自大了,不 是只要你能寫文章就是影評人,這應該是有一個清楚的分際的。」同時塗翔文 也提到網路的使用特質對影評定義的影響:「我覺得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資 訊太多,網路爆炸的年代,大家分不清楚什麼樣的文章是真正嚴肅的評論,什 麼樣的文章是風花雪月,什麼樣的人只是開心寫寫文章,什麼樣的人是認真的 在寫影評。你也不能奢望每個人都能分清楚這些事情。」

對照塗翔文的看法,麥若愚也指出他所觀察到新電影或稍晚的影評人對網 路興起的影評世代的反應:「九零年代末就有因為新一批的影評人讓老一輩影 評人覺得說,千萬不要叫他影評人。因為他們覺得影評人浮濫了。已經不像當 年這麼少,這麼專業了。現在寫電影文字誰不會寫,網路影評人現在很氾濫,

就像焦老師他有段時間說你不能說我的 title 是影評人喔,你只能說我是製片 人。因為他看不起影評人了。」對照到早一代影評人實際活動的狀況,部落格 影評興起後,上一時期未轉向經營部落格的影評人不是以其他身分活躍於電影 製作或發行業,便是轉向學院擔任教職,未在電影業、學界或媒體界服務,也 未成功轉向經營部落格的影評人,除了李幼鸚鵡鵪鶉之外,幾已無人再有公開 的新聞資訊媒體平台上的影評寫作或活動。

在本節中可以發現,網路平台作為選材農場,使特定價值與風格的影評群 體開始壯大。善於經營部落格、具有個人風格、善於管理瀏覽人次的寫手與片 商及媒體需求符合,開始得以被承認並晉升為影評人,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帶有 特定書寫及活動邏輯的影評群體。在整體影評書寫以及媒介市場競爭的互動趨

在本節中可以發現,網路平台作為選材農場,使特定價值與風格的影評群 體開始壯大。善於經營部落格、具有個人風格、善於管理瀏覽人次的寫手與片 商及媒體需求符合,開始得以被承認並晉升為影評人,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帶有 特定書寫及活動邏輯的影評群體。在整體影評書寫以及媒介市場競爭的互動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