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旗艦計畫之夥伴關係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首先探討旗艦計畫聯合社區之夥伴關係的應用,以瞭解夥伴關係 成敗因素;其次蒐集組際學習相關文獻,分析組織間相互學習互動層次及阻 力及助力;最後整理競合相關理論,藉由競合策略觀點建立本研究的研究架 構,探討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持行的相關競合因素。

第一節、旗艦計畫之夥伴關係

旗艦計畫聯合社區模式近幾年,越受實務界運用及學術上關注,此節探 討賴兩陽與桃園縣政府社會局共同研擬推動「旗艦社區領航計畫」研究,提 出聯合社區係屬學習型組織觀點;而聯合社區夥伴關係的運作需要長期的 經營,在過程中不斷溝通協調,互相學習及互助,而夥伴間的信任機制、團 體規範、資源公正分配以及任務分工、訊息的公開等都是讓夥伴團隊得以持 續的重要因素。此節以聯合社區的應用及夥伴關係作為探討如下:

一、 聯合社區的應用

賴兩陽 2007 年與桃園縣政府社會局共同研擬推動「旗艦社區領航計畫」,

旗艦計畫須由績優社區為提案單位,招集 4 個以上的社區共同提案,因此

10

是以聯合社區的模式進行方案,讓成熟型的社區擔任領航者,引領其他的社 區一起共同推動方案,藉由實際推動的過程,瞭解「聯合社區」的工作模式。

在歷經兩年的執行後,賴教授認為觀音聯合社區的實施經驗,提供其他有意 願想發展聯合社區參考的模式。從觀音鄉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從「單一社 區」要轉變成「聯合社區」,社區領導者需要觀念上的轉變,放下成見,願 意重新學習,彼此分享經驗,才能縮短剛開始適應不良、協調不佳的情況。

聯合社區的團隊也要發展出固定的協調整合機制,透過服務方案的設 計、推動,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有機體。聯合社區的組成與運作無法一蹴可 及,需要一段磨合的過程,組成社區要具有耐性與決心。地方政府如要發展 出聯合社區的計畫,不能要求立竿見影,急功近利,應該規劃較為長期的計 畫,讓社區逐步孳長出能力。每個縣(市)政府、鄉(鎮市區)公所與社區 都有其特定的條件,在觀音聯合社區的參考模式下,希望能夠發展出屬於自 己的協力結盟方式,讓台灣的社區工作更具活力與創意,呈現出多采多姿的 風貌。並且更進一步的提出從桃園的實踐經驗中,可以歸納聯合社區的基本 原則包括: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優 勢觀點(Strengths perspective)、社區培力(Community empowerment)、專業協 助(Professional assistant)與公私部門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6 個 重點(賴兩陽,2012)。

2015 年 10 月份衛福部辦理旗艦社區領航未來研討會暨成果展,賴兩

11

陽於會中發表,聯合社區係屬學習型組織,希望透過優勢觀點培力社區能力。

歸納聯合社區發展經驗發現,聯合社區可以成長進步的主要關鍵為:主事者 有強烈企圖心、熱心與使命感、社區民眾有強烈求進步的意願、社區民眾願 意參與、具有向心力強的團隊/志工隊、與里辦公處互動良好、能夠發展社 區產業 (賴兩陽,2015) 。

因此社區發展工作重點在於人為,有對的人、有意願的人、有熱誠的 人,將這些人的組織聚集在一起,給予目標、方法,從本位社區走向社群社 區,聯合一起為社區共識、共事、共同推動福利社區化方案是為旗艦計畫聯 合社區模式最主要精神。

二、 社區間夥伴關係

每一個社區都是一個獨立運作的組織,以旗艦計畫的聯合社區運作模 式下來看,是組織與組織間透過共同執行計畫或行動策略的協力合作,建立 社區組織間的夥伴關係。基本上,夥伴關係均是基於人群或地域利害相關者 因發展出社群意識,進而建立起協力合作關係(林育筠,2014)。建立夥伴關 係的好處在於創造更多附加價值、促使創新,預防重複、可解決複雜的需求、

提升永續經營的能力、更容易回應地方的問題以及促成社會凝聚(張英陣、

謝儒賢,2001)。

合作夥伴關係定義為夥伴關係是基於雙方協議的目標,在不同行動者

12

之間建立的一種動態關係,透過各自比較出最合理的分工以及共同理解每 位合作夥伴的優勢。夥伴關係包括相互影響,在團隊之間謹慎平衡協同各自 的自主權,包括相互尊重,平等參與決策,共同負責和透明化(Brinkerhoff,

2002)。Edwards 等人(2000:2)則將夥伴關係視為一種安排,刻意地將資源及 特定的夥伴關係結合起來,以創造完成既定目標的行動能力(簡俊發,2012)。

組織之間的協力不必然是一種層級式的組織,但必然是一種相當組織性的 關係或網絡,彼此之間雖然沒有主從關係的約束,但是互動仍講究高度效率 和分工,是相當任務導向或目標導向的組織性關係,使協力者同享協力過程 與結果(吳英明,2000)。夥伴關係係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並透過制度性的 溝通、協調機制或管道,來共同獲取彼此分享的願景(張英陣;謝儒賢,2001)。

社區夥伴關係的建立是一個磨合的過程,在運作中有許多的因素會導 致成功或失敗;因此合作夥伴間的領導氛圍並非是由政府或工作團隊所驅 使,而是集體領導,從而獲得充足的資源(林育筠,2014)。整理其他學者夥 伴關係成敗因素相關觀點如表 2-1 所示:.

13

表2- 1 夥伴關係的成敗因素整理

學者 因素

Osborne(2000)

研 究 背 景 : 英 格 蘭 的 政 府 與 NCVO(2000);引自張英陣、謝儒賢(2001)

研究背景:英國的志願服務組織在跟英國

Jonathan Greer(2001)

每一夥伴關係都有不同的系絡,因此不能 Brinkerhoff(2002)

研究背景:從公共行政管理的範疇,包含

資料來源:鄭杰榆,2004;王建華,2006;引自李長晏,2014。

14

從以上學者觀點,綜合以下六點:1.社區間夥伴關係是為平等、互惠、信 任、包容的原則;2.是溝通、合作協力的關係;3.追求整體共同任務或目標;

4. 資源整合及共享;5. 共同承擔責任及分享成果;6.衝突的處理模式。

夥伴關係並非毫無缺點,例如 1.非所有的公民及社區都有能力或資源 來承擔夥伴關係伴隨而來的責任。2.增加地方層次之新的夥伴關係安排,將 會產生整合的複雜性問題。3.包括缺乏適當的溝通設施,距離或分離造成網 絡建立困難,進而影響到關係的發展、維持及信任。4.短期的資金安排,需 要不斷的改變、追蹤及報告等(Murdoch and Abram,1998:42,Halseth and Ryser,2007:248;引自簡俊發,2012)。面對這些夥伴關係運作的挑戰,集 體行動理論則建議三個方式加以解決:1.對自利的當事人訴諸誘因及道德約 束力,包括工具理性;2.培育夥伴關係運作的價值基礎及提供道德誘因;3.

謹慎的結合正式與非正式結構及程序(Brinkerhoff,2002,引自簡俊發,2012)。

聯合社區夥伴關係的運作需要長期的經營,在過程中不斷溝通協調,互相學 習及互助,而夥伴間的信任機制、團體規範、資源公正分配以及任務分工、

訊息的公開等都是讓夥伴團隊得以持續的重要因素。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