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月 5 日下達解散命令,並在隔日向全國通告教育部將嚴格整頓學風之意。

在文檔中 陳立夫與戰時中國高等教育 (頁 155-164)

第三章 改進與調整:國家對高等教育全面的涉入

陳立夫遂在 9 月 5 日下達解散命令,並在隔日向全國通告教育部將嚴格整頓學風之意。

43但當政府嚴厲處置重大的同時,卻因報章媒體的大肆報導,重大師生的反抗運動引起 了社會輿論的同情與支持。包括在戰時後方頗具影響力的重慶《大公報》爲此發表了專 篇社論,中共中央機關報延安《解放日報》更在 9 月 27 日爲此發表社論「論重慶大學 的解散」,大肆批判國民政府解散重大之行為。44而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四川省參議會也都 極力活動主張恢復重大,給予政府不少壓力。45 9 月 30 日,梁穎文以母親患病需回籍 探視為由請辭校長職務,四川省政府改以原四川大學化學系主任張洪沅教授爲主任委員 成立了重慶大學整理委員會。1942 年 2 月 17 日,經行政院第 551 次會議,通過教育部 根據張洪沅《關於〈重大整理任務完成,請求復校開學行課報告〉的撤告》,撤銷重大 整理委員會,明令復校。46 3 月 5 日張洪沅被任命爲重大校長。至此,重大師生的「驅 梁運動」似乎以勝利告終,教育部與省政府也都對重大校長人選問題有所退讓。然 而戰時畢竟依教育部擁有經費控制的巨大優勢,重大長期感到經費不足,47連師資 招聘都發生困難,任何校長就任後都發現申請改制國立將是學校唯一的活路。1942 年秋,張洪沅親見張群懇切陳述學校的困難,終得張群首肯,由四川省政府去函教育 部,說明重大難處,要求教育部「代管」。終在該年年底經由國民政府行政會議通過,

重大於隔年元月正式改為國立。可謂教育部一時失去面子,最終卻得到裡子。

考察四川重大改制國立過程,教育部可謂是最後贏家,因教育經費愈到戰爭後期愈 行取得困難,四川省政府也不得不對教育部低頭,可知無論是對黨內同志還是其他派 系,教育部在控制戰時教育經費的有利條件下,凡是國民政府力量較強處,教育部畢竟

42轉引自:重慶大學校史編寫組編輯,《重慶大學校史(1929-1949)》,頁 51。

43 可參見:《教育部陳部長為處理四川省立重慶大學學潮事件發表談話》《中央日報》,1941 年 9 月 6 日。

收於:《中華民國史史料長編》,第 59 冊,頁 251-252。

44 可參見:重慶大學校史編寫組編輯,《重慶大學校史(1929-1949)》,頁 53-54。

45 見:伍子玉,〈抗戰烽火中的重慶大學〉《抗戰時期西南的教育事業》,頁 76-77。

46 《中央社訊》《時事新報》,1942 年 2 月 17 日。收於:《中華民國史史料長編》,第 59 冊,頁 487-488。

47 在上述 1940年 2 月重大國立促進會向蔣中正遞交改制國立的請願書中所列第四點改制理由就是抱怨一 所省立大學所得經費甚至遠不如一所國立學院的經費。文中寫到:「我校每年僅有經常費五十萬元,尚須 七五折核發,比之國立各大學相去殊遠,即以西北農學院而論,每年經費亦達六十餘萬元,而我校二院 十系兩專修科,竟反不及,其拮据情形可想而知,影響學生學業,確系事實。」上見:重慶大學校史編 寫組編輯,《重慶大學校史(1929-1949)》,頁 56-57。

佔有絕對優勢,故至 1943 年,教育部終達成全面省立大學國立化的目標。

(三)大夏大學的改制風潮:學校自主權之爭與護校運動

私立大夏大學創立於 1924 年 9 月,最初由廈門大學退出的三百餘名師生,在上海 另立新校所組成,學校自主意識甚強。1937 年滬戰發生之後,夏大一度與復旦聯合共同 西遷,輾轉遷入貴州貴陽。1938 年 2 月夏大與復旦兩校在貴陽舉行聯席會議後決議解散 聯大,夏大至此恢復獨立。夏大在貴陽恢復上課後,受戰爭影響與經費籌募上的困難,

收支難以平衡,「每年經常費短虧甚巨」。48校長王伯群(1885-1944)早於 1939 年 1 月 31 日就已呈請教育部改為國立,教育部在該年 6 月原擬同意大夏與復旦兩校改為國立之 請,49但為行政院決議「緩議」所阻,僅同意增加補助經費。50王伯群只能再勉力支撐,

到了 1942 年年初,王氏深感校董會實難維持學校經費,學校經營日蹙,遂在校董會支 持下向教育部申請改制國立。51一開始教育部以行政院已有指示未作回應,然王氏則請 校董之一的何應欽跳過教育部直接在行政會議上提出將大夏大學改制國立一方案,獲得 會議主持人蔣中正的原則同意,指示交由教育部進行院系調整後再呈核通過。52教育部 奉命後,遂按 1939 年 6 月原擬規劃復旦大夏同時改制國立案,擬將私立大夏大學改制 為國立貴州大學。然而此舉因涉及更改校名,故當消息傳出後,大夏師生與校友一時群 情激憤,掀起所謂的「護校運動」。

這場鬧得一時沸沸揚揚的大夏「護校運動」,就教育部立場來看,教育部是完全站 得住腳的。教育部認為,改為國立後經費全由中央提供,教育部自然有權依照部訂計畫 遷移或改訂直屬院校之名。而教育部原先計畫也非獨厚復旦大學,其規定戰後復旦必須 遷移至江蘇無錫,改稱國立江蘇大學。53而大夏必須立刻改名貴州大學一則是因貴州缺 乏國立大學,地方不斷請求設立;再者教育部認為大夏已在貴州,若將其直接改制為貴 州的國立大學,既可達到救濟夏大,同時可節省經費,也可利用夏大原有師資設備以增 加該地的高等教育品質,實有一舉數得的好處。故教育部在 1942 年 2 月 23 日呈核行政

48 王伯群呈教育部請改國立函中有:「本學期黔校學生六百十餘人,滬校學生七百十餘人,黔校學生約三 分之一來自戰區,無力繳納學費,且尚須供給伙食,黔籍學生則因家境困難,欠費者甚眾。本學期學費 一項只收一萬四千餘元,而每月經常支出至少需一萬五千元。除賴鈞部按月津貼七千元外,每年經常虧 短甚巨;滬校方面租屋開學,各項設備另行添置,所費尤屬不貲。本校目下經濟困難情形略如上述,倘 不急謀救濟,恐難勉力支持,瞻念前途,深自危懼。」上引見:《教育部關於私立復旦大夏兩校申請改為 國立呈》(1939 年 6 月 20 日)。收於:《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 5 輯第 2 編教育(一),頁 840-841。

49 在 1939 年 6 月 20 日教育部呈行政院公文中有:「本部深維國立各院校設置尚未普遍,… … 兩校學生均 在千人以上,教學成績尚稱優良,似可准予改歸國立。」上見:《教育部關於私立復旦大夏兩校申請改為 國立呈》(1939 年 6 月 20 日)。收於:《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 5 輯第 2 編教育(一),頁 841。

50 行政院致教育部指令呂字 7369 號中令:「改為國立事,緩議,由部查明兩校實際情形,增加補助。」

上見:《行政院致教育部指令》(1939 年 6 月 28 日)。收於:《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 5 輯第 2 編 教育(一),頁 842。

51 王守文,〈抗戰時期的大夏大學〉,《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頁 151-152。

52 王守文,〈抗戰時期的大夏大學〉,頁 152。

53 見:《教育部關於私立復旦大夏兩校申請改為國立呈》(1939 年 6 月 20 日)。收於:《中華民國史檔案 資料匯編》,第 5 輯第 2 編教育(一),頁 841。

院將大夏大學與貴州農工學院合并後改為國立貴州大學。54

或許教育部對改制大夏為國立貴州大學確有通盤政策考量,但卻忽視大夏師生、校 友對學校情感與自主權的堅持。考察夏大師生進行護校運動的心路歷程是相當值得玩味 的,因據大夏大學法律系教授周蜀雲回憶:「大夏師生初聞將改國立,還興奮了一陣」, 但是「後見報載復旦維持校名,而大夏則將改稱,群情惶駭,在校師生連同各地校友,

紛紛表示堅決反對,請求保持原有校名,否則仍保持私立大夏大學,以維艱難締造之光 榮歷史及千千萬萬服務社會國家佈滿海內外校友之精神、榮譽、及情感」。55戰時擔任大 夏秘書長、教育學院院長及校友總會會長的王裕凱也有類似的回憶紀錄:「時值抗戰期 間,軍事第一,因之國庫相當困難,教育部為權宜計,乃以一紙公文,指令私立大夏大 學改名為國立貴州大學。本校接此命令,猶如晴天霹靂,全校震驚,莫可言狀,良以事 關搖動校本,大夏生命將從此中斷」。56大夏師範學院畢業生楊寶乾更直指大夏師生反對 改制的原因:

最主要的改制困難,是很多校友堅持要維持立校的精神,以為只有在私立的身 份,才能確保此『大風』『夏日』的精神,只有在私立的情形下,每一位教師、

每一位職員、每一位同學、甚至每一位工友,都自命為學校的一份子,以學校的 主人自居,以增隆校譽、發展校務為己任。57

由上可知,大夏師生在改制國立前後的情況與多數其他大學一樣,支持、反對聲音兼具,

但校方最主要的憂慮在於大夏一旦改制國立,學校將完全失去自主的權力,而後教育部 命令學校在改制的同時必須先放棄原先校名,更加深了大夏師生的疑懼,從此「護校運 動」遂沸沸揚揚的展開。

大夏的護校運動可以分成學校行政、學生與校友三方面來看,首先是校方組織有護 校委員會,一致決議以其名義電請政府保持大夏的原名。部份反應激烈學生,主張組織 護校請願團,推代表赴重慶向政府請願,有發起學潮的趨勢。而各地大夏校友也組成各 自「大夏校友護校委員會」,積極透過各種關係向教育部、行政院與黨政各要人等請願,

並正式向行政院、教育部發表反對改名的通電。58此時最具關鍵地位的是校長王伯群,

其一面召集教職員和學生代表疏導,堅持正常授課與上學,積極制止學潮發生。同時向 全體員生發表演講,表明堅持不改校名、絕不就任「國立貴州大學校長」的態度。王氏 以感性口吻說到:

54見:《教育部關於改私立大夏大學為國立貴州大學呈》(1942 年 2 月 23 日)。收於:《中華民國史檔案資 料匯編》,第 5 輯第 2 編教育(一),頁 846。

54見:《教育部關於改私立大夏大學為國立貴州大學呈》(1942 年 2 月 23 日)。收於:《中華民國史檔案資 料匯編》,第 5 輯第 2 編教育(一),頁 846。

在文檔中 陳立夫與戰時中國高等教育 (頁 155-164)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