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臺灣相聲劇表現社會生活之「集體記憶」

第一節 日常生活經歷事件

臺灣社會從貧困到現在富餘豐饒,因為生活有改變,記憶才讓人更深刻。許 多四、五○年代的人和現在的孩子談起過去貧困的生活,帶著點心酸,也帶著點 驕傲。若是和同輩的人談起,話匣子一開,滔滔不絕開啟了記憶的鎖鑰。而相聲 劇正利用這把鑰匙,打開觀眾共同的兒時記憶。

(一)衣食住行樂育 1、衣

傳統相聲表演者,幾乎千篇一律長袍馬褂。在各齣相聲劇中,似乎較少提及衣 著的記憶,但是既然是為「相聲劇」,那麼登台的演員就有必要在穿著上,去展 現呼應特定記憶的形象。

例如《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在〈難民之旅〉穿類公務員制服的嚴歸(代表來 台灣),穿「毛裝」的白譚(代表滯留大陸);《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每一個段子 所代表的時代不同,演員就換了不同的服裝。因為時空是從九六二臺北到一九四 三重慶,再到一九二五北京,最後一段則在一九○○北京,所以服裝就從「身著 俗不可耐的西裝,甲穿鮮紅色的西裝夾克、白色褲子及皮鞋;乙穿鮮藍色的西裝夾 克、白色褲子及皮鞋。」凸顯當時臺北西餐廳的風味,到抗戰時期「王地寶換了 一套傳統式的短衫和長褲。舜天嘯換了一套米色的中山裝。」接著到民國初年五 四時代「兩位演員著傳統單長衫,舜天嘯著深藍色的,王地寶者淺灰色的。舜同 時戴著民國初年式的圓框眼鏡及黑呢帽,一副標準五四時代知識份子的樣子。」

最後時空退到清朝末年「他們穿的是清朝末年的傳統長袍馬掛,戴瓜皮帽。王加 背心,舜著馬褂戴圓黑墨鏡。」1利用不同的衣著,喚起觀眾對相對應時空的印象,

增強戲劇的氛圍。

《記得當時那個小》裡面的教官服,男生的卡基制服,女生的白衣黑裙……,

對照現代不強調制服,而由便服來凸顯個人特色的校園風氣,這些服裝在相聲劇 中,都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展現。

1 賴聲川《賴聲川:劇場 3》(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頁 293。

2、食

食物是最能勾起記憶的東西,味覺連結著時間與空間的感受。很多人長大離 家後,「想家」最具體的代表,就是想念「媽媽的味道」。而在「相聲瓦舍」《戰 國廁前傳》的段子二〈北七烙賽〉中,提到了很多五、六○年代的兒童的零食,

都是當時大牌有名氣的。

馮翊綱:林醫生每個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六,專鬥針對眷村低收入戶義診。

宋少卿:好醫生!

馮翊綱:每個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在家裡的大院子舉辦各種活動,像什 麼吹泡泡糖比賽,由牛博士公司贊助;吃冰比賽,由凍凍果公司 贊助。

宋少卿:(唱)好吃呀……好吃呀……凍凍果……

馮翊綱:是吧。點日光燈比賽,由旭光牌電子公司贊助。

宋少卿:這怎麼比?

馮翊綱:計時三分鐘……開始!選手拿一支燈管,跑到對面,裝好,點亮,

再跑回來!再拿一支,跑到對面,裝好,點亮……時間…… 到!

點亮最多支燈管的獲勝。

宋少卿:這要憑技術呀。

………

宋少卿:愛湊熱鬧嘛。還有什麼比賽?

馮翊綱:射牛奶糖比賽,由森永公司贊助。

宋少卿:怎麼射?

馮翊綱:用彈弓射呀!

宋少卿:太危險了!

馮翊綱:吞油條比賽,由表飛鳴公司贊助。

宋少卿:吞油條為什麼是表飛鳴贊助?

馮翊綱:油條吞多了,必須要吃幾顆表飛鳴。

宋少卿:嗐。

馮翊綱:扔乖乖比賽,由乖乖公司贊助。

宋少卿:怎麼扔?

馮翊綱:我站這頭,你站那頭,旁邊一個大電風扇,吹!每位選手發十顆 乖乖,奶油乖乖、花生乖乖、五香乖乖,口味任選。

宋少卿:我喜歡五香乖乖。

馮翊綱:我扔!你用嘴接!電風扇吹!時間……到!掉在地上最少的獲

勝!2

五、六○年代,社會經濟不佳,小朋友的零嘴就那幾樣:牛博士泡泡糖、凍 凍果冰、森永牛奶糖、乖乖,卻也因為樣數少,所以每樣零食的市場佔有率高,

在每個小孩記憶佔有率更高。它們不像現在的零食五花八門,出現時間曇花一現,

馬上被後起更花俏流行的取代了。那時代的零食霸佔了整整一、二十年的時光,

幾乎是和五、六○年代孩子的童年時光並存。表飛鳴是一種胃腸藥,小朋友零食 吃多了鬧肚疼,就得吃表飛鳴,它在這裡和舊時零食一起出現,享樂和代價,讓 人會心一笑的包袱。

相聲「說」的技巧當中,有一個「貫口活」,是展現相聲演員功力的地方。

「相聲瓦舍」在《大唐馬屁精》段子一〈太史公貓〉,就利用「貫口活」介紹大 陸各地的名菜美食。

藍袍:四川人酒席上吃的是?

紅袍:麻辣肚絲、麻辣鵝掌、麻婆豆腐、魚香茄子、豆瓣兒魚、蒼蠅頭兒,

一人一碗紅油抄手,中間兒擺上熱呼呼的一盆兒菊花火鍋。3

這是介紹四川菜,以麻辣為主。

紅袍:雙方家長來到洞庭湖南岸的「蜻蜓點水樓」。

藍袍:您聽聽這名字!

紅袍:【配合練功起手架式】一個大圓桌,男方的家人,坐在這一邊,女 方的家人,坐在這一邊。

藍袍:這是起手式。

紅袍:開始上菜。

藍袍:什麼菜?

紅袍:【擊出四個正拳】豆豉排骨、豆豉小魚、豆豉黃瓜、豆豉三鮮。

藍袍:怎麼連出四招都是豆鼓?

紅袍:湖南人口味重,什麼東西都用豆豉辣椒一炒,就能上桌了。

藍袍:還有什麼主食沒有?

紅袍:清蒸臭豆腐。4

2 馮翊綱《戰國廁》,(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年),頁 94。

3 馮翊綱《這一本,瓦舍說相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頁 266。

4 馮翊綱《這一本,瓦舍說相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頁 267。

這是湖南菜,以豆豉為主。

藍袍:是囉……這是在杭州啊!他們都吃些什麼?

紅袍:西湖醋魚、龍井蝦仁、蜜汁火腿、生炒鱔背,東坡肉、醉螃蟹、童 子雞、鳝魚麵,宋嫂魚羹、蟹黃豆腐、清湯排翅、蝦仁餛飩、小籠湯 包、棗泥鍋餅!飯後一人一碗甜甜蜜蜜的酒釀桂花芝麻湯圓。5

這是杭州菜,甜甜酸酸。

紅袍:兒子聽說爸爸送的是一盒珍珠,就把爸爸……

藍袍:啊?

紅袍:請到後堂,讓他吃一頓好的。

藍袍:還算是人……吃些什麼?

紅袍:蔥油餅、荷葉餅、醬肉燒餅,炸丸子、炸麻花兒、炸毒蠍子,爛肉 麵、打滷麵、炸醬涼麵,酸辣湯、涮羊肉、吊爐烤鴨。臨走的時候還 讓他帶上一百個狗不理湯包。6

這是天津菜。光聽這些道地的地方名菜名,就夠那些從大陸來台的各地老鄉們 垂涎三尺,勾起對家鄉對母親的思念。離鄉的遊子,最難忘懷的是媽媽的手藝、

家鄉的口味。家鄉的風景會變、印象會淡,但是味覺最難淡忘。這裡承載的是老 家的美食記憶,也是這群從大陸離鄉來台的外省人們的童年回憶。

美食有時不僅僅是好吃,這個食物會披掛「美食」色彩,有時是因為它所具 有的意義。「相聲瓦舍」的《迷香》一劇,劇名取的就是「米香」的諧音。米香 是臺灣早期很盛行的一種路邊美食,一種大人小孩都愛的零嘴。

恩賜:我往回走,經過一塊空地,看見一件奇怪的事情。

阿傑:什麼事情?

恩賜:一輛三輪車,一個老闆,他一直轉著一個鐵罐子,底下燒火。

阿傑:那是「爆米香」,我知道。

恩賜:你知道?你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吧?

5 馮翊綱《這一本,瓦舍說相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頁 271。

6 馮翊綱《這一本,瓦舍說相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頁 277。

阿傑:咦?好像是?

恩賜:我們雖然在育幼院也吃過,但那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看見現場「爆米 香」,太神奇了!一爆!白煙飄出來,好香啊!然後拌糖,在木盤子 裡壓平、切塊……

阿傑:我新竹家巷口,每個禮拜都有來。

恩賜:一盤接著一盤,大家排隊,用小鐵罐裝米,一家接著一家。我不知 道在那兒看了多久,總有看他爆了七八次。

阿傑:天黑了吧?

恩賜:一個大哥哥,看我一直站在那兒,他的那盤切好了就給我一塊。我 拿著不吃,他催我,「快呀!趁熱吃最過癮了!」我聽話,咬下一口……

天哪!原來「爆米香」是要趁熱吃的,我從來沒吃過熱的。那個大哥 哥又說了,「爆米的白煙一定要聞的喲!每聞一次加一分,聞到第一 百次,就會無往不利,心想事成的喲!」7

「爆米香」是什麼味道?是「幸福感」的味道。馮翊綱說:「《迷香》集眾 人智願,這個推銷「幸福」概念的喜劇,使我們在散播幸福的路上,更加壯膽,

敢於大肆宣揚。8」在五、六○年代,社會經濟狀況沒那麼興旺,大人小孩的零嘴 少,「爆米香」車來了,是多麼幸福的事。這種烙印在腦海裡的幸福感,是眾人 共同的感受,牽拉出的記憶,帶點淡淡的對貧乏生活的苦澀,但是相對應的幸福 感受,更是盈滿心中。所以在第二場戲要開場時,劇本描述場景:「音樂聲,慵 懶而虛浮。燈漸亮,空氣中懸浮著一股俗豔甜膩的氣氛。9」甜膩的氣氛,正是「爆 米香」幸福的味道。

民以食為天,不論是古代人現代人都要吃。飲食的記憶,除了吃什麼,怎麼 做也是記憶的一部分。相同食物不同做法,那個食物就不是記憶中的食物了。「相 聲瓦舍」的《緋蝶》中提到了陝西紹子麵,及北方打滷麵:

五十九:什麼哨子麵?

七百四:就吹哨子的那個哨子啊!也有人寫成介紹的紹。

五十九:唉……你把肉、菜、豆腐乾都切丁,再加上一些毛豆。切丁叫做 臊子,害臊的臊,肉字旁。用臊子拌的麵叫做臊子麵。

………

五十九:如果不吃臊子麵,我就吃打滷麵。

7 馮翊綱《迷香》,(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頁 55。

8 馮翊綱《迷香》,(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頁 159。

9 馮翊綱《迷香》,(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頁 31。

七百四:我知道,木耳、豆腐、雞蛋,加上一些碎肉,炒一炒,用太白粉 勾芡做成湯汁,淋在麵上拌一拌,這就是大滷麵。

五十九:你前面都說對了,可是大滷麵怎麼個「大」呢?是「打滷」,北 方人管濃稠的湯汁,稱為「滷」,「打滷」,用國語說,叫「勾 芡」,用台語說,叫「牽羹」。10

這兩種麵食原先臺灣都沒有,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撥遷來臺灣,許多北方人 隨之而來到,也將他們家鄉的麵點紹子麵、打滷麵帶進了台灣。從名稱上的差異,

「打滷」、「大魯」也可看出語言文化融合的痕跡。雖然在臺灣的歷史不長,但麵 食本身的歷史倒是源遠流長,是屬於「大陸鄉愁」的美食。

近幾年西方飲食風傳引進臺灣之後,大為風行,也豐富了臺灣的飲食文化。「相

近幾年西方飲食風傳引進臺灣之後,大為風行,也豐富了臺灣的飲食文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