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時代背景與生平事蹟

第二章 諾丁斯的思想背景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生平事蹟

諾丁斯出生於 1929 年,其學術生涯大約在 1970 年代後開始嶄露頭角,至於 本文主要探討的《幸福與教育》一書則於 2003 年發表。本節討論的時代,將從 20 世紀中葉伊始,從教育政策及思潮兩方面論述其發展和可能帶來的影響,以 做為我們理解諾丁斯及其思想來源的先備知識。

12

壹、教育政策

一、國家在危機之中

1983 年,由著名學者嘉德納(David Gardner)領軍的全國卓越教育委員會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發表了著名的教育報告書

──《國家在危機之中》(A Nation at Risk)。該報告書認為,美國教育已日趨平庸

(mediocrity),在商業、工業、科學及技術層面已逐漸被其他國家趕上(林寶山 譯,1984:7),而解決之道即是追求卓越的教育,「追求卓越所費固多,平庸的 代價卻更大」(excellence costs but mediocrity costs more) (林寶山譯,1984:49)。

報告書中也說明了美國的危機在於學術測驗成績低於他國、部分成人和青少 年的讀寫能力及理解力屬於功能性文盲、學術性向測驗(College Board’s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簡稱 SAT)自 1963 年至 1980 年持續下降、商業和軍事 領導者抱怨要花費大量金錢心力重新訓練新進人員,除此之外,學校教育也被認 為無法對應新興產業的新需求。

崇尚菁英、追求卓越的教育,將原本多元學習的課程理解為「自助餐式」的 課程(cafeteria-style curriculum),其結果是「使得開胃的小菜和餐後的點心被誤 認為是主要的課程」(林寶山譯,1984:31),且這種觀點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

大眾不能忍受高中學校開設那些不必要又要求不嚴格的課程。據一項調查顯 示,在所有接受調查的人裡,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相信每個準備進大學的 學生,都應該修四年的數學、英文、歷史或美國政府和科學課程,超過百分 之五十認為還應該加上二年的外語和經濟學或商業。大眾甚至贊成那些不準 備進大學的學生也必須修很多這些課程,這遠遠超過今日任一州中最嚴格的 高中所要求的畢業標準,也超過了除了少數競爭特別激烈的學院和大學之外 的入學標準(林寶山譯,1984:28)

13

由於該報告書明確將卓越定義為「不管在學校或工作場所中,個人都能達到測驗 所顯示的個人能力的範圍」(林寶山譯,1984:19),是故其建議也著重於學校如 何促使學生在那些「必要」的科目中取得好成績,具體建議包括花更多時間修習 基礎科目(如英文、數學、科學等)、明確說明基礎科目的課程目標及提高畢業 標準等。

該報告書雖然引述民調數據,但實際上也飽受批評,課程學者譚納(Daniel Tanner)即認為:

1. 該報告書將國際競爭力被他國趕上歸咎於公立中小學,避而不談高等教 育機構或政治、工業、科學界的問題。

2. 主要目的是評量公私立中小學和大專院校的「教」與「學」素質,卻幾 乎未論及高等教育改革之道。

3. 未曾注意到家庭背景弱勢的孩子在學校中幾乎註定失敗。

4. 過度重視「基礎學科」而忽視通才教育。

5. 將學校狹隘地視為恢復美國主宰全球市場的工具。(林寶山譯,1984:82-84)

報告書同樣受到全人教育學者的抨擊,例如教育民主學院(Institute for Democracy in Education)的伍德( George Wood)就認為,「這種用立法來促成 卓越的運動,主要考量的是美國的經濟,而不是我們兒童的生活」(轉引自張淑 美譯,2007:312)。不過在下一波的改革中我們將發現,這些抗議並未改變美國 教育前進的大方向。到了 1994 年,美國總統柯林頓頒布的《目標 2000 年:教育 美國法案》(The 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導入成果導向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 OBE)的理念,將焦點從資源投入轉向看重學 習成果,該法案期許在 2000 年時,美國能提升高中畢業率,並能夠勝任英文、

數學、科學、外國語言、公民與政府(civics and government)、經濟、藝術、歷

14

史、地理等科目,更重要的是美國要在數學和科學兩科領先世界。但該法案同樣 受到部分學者和一線教師的質疑,他們認為強調「標準化」、「成果導向」的教育,

是將學校視為企業的人才培育所,是將活生生的人物化為資本,且當學校為了達 成學業成就的目標,使得教學趨於呆板、課程強調背誦,扼殺了教育的可能性。

二、NCLB 教育法

2002 年,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1946-)頒布著名的 NCLB

(No Child Left Behind)教育法,更是試圖全面掌握美國全境的教育品質。該法 以績效責任為核心精神,要求中小學教師在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通過考試、

要求學生進行統一的數學和閱讀測驗、以及要求高中畢業率等。該法也設有獎懲 機制,如當全校學生的成績不甚理想時,政府將介入補救,嚴重者甚至會受到停 辦學校的處份,若學校積弱不振,學生甚至可以要求轉學。

NCLB 的績效責任監督基制主要由兩個部分來進行,一是用以評量學生的年 度充分進步指數(Adequate Yearly Progress,簡稱 AYP)、二是用以評估學校的高 度適任教師(Highly Qualified Teacher,簡稱 HQT),AYP 指數涉及 NCLB 法案 的懲處制度,未達標準的學校必須提出改進計畫,嚴重者甚至得由聯邦或州接管 學校。HQT 的資格則由具備學士學位、取得州立教師證書、能勝任核心學科教 學等,值得注意的是,NCLB 法案將學生的學業表現歸諸於教師的教學品質,實 際施行的結果是,各州為了滿足聯邦政府的規定,往往修改各州的認定辦法以提 高全州教師的 HQT 百分率。(陳佩英、卯靜儒,2010:23)

NCLB 施行之後,除了其基本精神受肯定之外,對其執行方式的批評聲浪鋪 天蓋地而來,在 AYP 的部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州為了滿足標準避免受 罰,重新詮釋「精熟」標準,導致學生成績亮眼但實際情況卻遠遠不如。另該法 雖給家長教育選擇權,但實際上卻只有社經背景較好的家庭能為孩子選擇學校,

原先縮小學習弱勢、使教育機會均等的美意也大打折扣。在 HQT 的部分,鄉村

15

學校的教師因必須身兼數科的教學工作,所以要求他們通過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 知識的考試似乎顯得不合情理,HQT 也連帶使得偏鄉、窮困地區合格師資缺乏,

即便祭出誘因使偏鄉教師取得資格,也讓學校必須提供更多薪資才能留下合格教 師。總而言之,績效責任監督方式過於窄化,使得教學品質和縮短學生學業成就 的目標達成不易(陳佩英、卯靜儒,2010)。

NCLB 法案的修法是必然的結果,2015 年底公佈的 ESSA(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法案被視為是 NCLB 的繼承者,它雖然修改了部分 NCLB 的缺失,

例如由州政府因地制宜訂定適合該地學校發展的績效責任計劃書(accountability plan)、各州可自行選擇數學及閱讀測驗的標準、不再將學生成績納入教師評鑑 等,但整體而言,焦點仍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實際推行成果如何,尚有待進 一步觀察。

三、小結

在教育政策的回顧中,我試圖勾勒出諾丁斯教育哲學著作背後的教育脈動,

從中找出影響諾丁斯思想的蛛絲馬跡,我認為,一位「入世」的教育哲學家,其 教育思想必從社會時弊而來,以下試簡述諾丁斯如何看待上述論及的教育政策。

首先,在《國家在危機中》被視為「小菜或點心」的課程包括健康教育、校 外實習、補救英文和數學、以及個人服務和成長方面的課程,諸如成年生活和婚 姻(林寶山譯,1984:32),而後者正是諾丁斯認為,學校應教而未予以重視的 科目。她也認為,《國家在危機之中》把經濟表現歸咎於教育,「基本上是荒謬的,

並且肯定是簡化的」(Noddings,2003:198)。

自《國家在危機之中》以降的教育政策,皆設定一定的學業標準要求學生達 成,對此諾丁斯直言:「當前的標準化運動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學術課程的同樣標 準,幾乎肯定會對那些他們宣稱要幫助的學生起到相反作用」

(Noddings,2006:202)。

16

她更於 2007 年,以專書《當學校改革走入誤區》抨擊 NCLB 教育法。她說,

這些教育法都在強調學術課程的重要性,雖然其立意是為了「不讓任何一位孩子 落後」,但導致的結果卻衍生出許多問題。該法案背後的預設是每一位孩童都必 須學習一樣的學科、達到一樣的能力,但她追問「所有兒童都能學、都必須學的 是什麼?」(Noddings, 2007: 26)即使每個孩童都能學會閱讀,但他們學習所需 的時間、所能達到的深度卻不盡相同,她的言下之意,即是認為課程應要依學生 的狀況設計、調整,而非硬性規定進度。

以學習數學為例,「為什麼要學習數學?」有一派意見主張:學術傾向的數 學是邁向高等教育的門檻,如果不強迫學生在高中以前修習數學,將會剝奪他們 的教育機會,但諾丁斯卻認為,真正的問題根源在於「要驅除數學的守門員地位,

堅持只讓那些為了滿足自己興趣而需要數學的人去精通數學」(Noddings, 2003:

200)。諾丁斯對美國近 30 年來教育政策的批評,散見於她的著作之中,從這些 批評中,我們可以試圖建構出她心中理想的教育樣貌為何。

參、美國當代教育思潮

諾丁斯的思想雖是關懷倫理學的濫觴,但卻並非無中生有。以下試述與她同 時代的教育思潮,並歸納可能對她造成的影響。

一、1960 年代的教育危機

1960 年代的美國出現嚴重的教育危機,許多基進思想家紛紛攻擊公立學校 的做為,攻擊焦點集中在認為學校為了使組織運作順暢而「充滿了瑣碎不重要的 規則、規定的角色與任務,以及死板的作息程序」(張淑美等譯,2007:265)、

學校教育強調背誦而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解決問題、實驗或探索」的能力(張 淑美等譯,2007:267)、以及「科目太過抽象與簡化,離現實問題與道德議題太 過遙遠」(張淑美等譯,2007:269)。這些言論有部分過於誇大或太情緒性,但

17

無疑展現出時人對美國社會的不安與痛苦(張淑美等譯,2007:264)。以下簡述

無疑展現出時人對美國社會的不安與痛苦(張淑美等譯,2007:264)。以下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