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特徵

教育部(2006)修訂「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智能障礙者是指

「個人之智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嚴重 困難者」,其鑑定標準如下: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 負二個標準差;且智能障礙學生在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學科學習 等表現上較同年齡者有顯著困難情形。

智能障礙學生也因為先天在智力及適應能力上的發展較遲緩,容易造成其社 會適應方面與人際互動上產生困難,導致在認知和社會適應上的限制而造成智能 障礙學生在社會技巧的習得上產生困難(何華國,2007)。

壹、智能障礙學生社會互動的特質

智能障礙學生的心智和認知發展遲緩,導致學習速度及反應較同年齡兒童緩 慢,除了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的類化及遷移也有困難,影響智能障礙學生無法在 適當的場合中,運用合適的社會技巧(洪榮照,2000)。

一、社會技巧缺陷

技巧缺陷是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最主要的社會技巧缺陷,盧玉真、李翠玲

(2013)提出智能障礙者學生產生社會互動缺陷,因為其在生活中從未習得某項 社會技巧,所以沒辦法表現技巧;或是技巧表現的缺陷,也就是雖然已經習得社 會技巧,卻不知如何表現;或甚至因社會技巧表現不熟練而產生流暢度缺陷。林 惠芬(2004)也指出智能障礙學生在學校適應困難的原因,是由於不成熟的社會技 巧,讓智能障礙學生面對一般同儕時,會不知道如何和他們做朋友。

國內學者洪儷瑜等人(1999)將Gresham (1981)對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缺 陷假設的說法重新整理,包括:(1)缺乏技巧:指個人缺乏適當的社會技巧,來 因應社會互動情境的需求;(2)表現缺陷:個人可能有足夠的社會技巧表現,但

14

因情境焦慮或動機因素而無法表現所習得的技巧;(3)缺乏自我控制:指個人由 於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無法持續的表現應有的適當行為,導致有時表現適 當,有時卻出現不適當的行為表現。針對這三種缺陷,Gresham 也提出因應策 略,對技巧缺陷者可經由觀察或示範學習的方式,增進個人社會技巧的習得;對 於表現缺陷者,可藉由特殊的教學方案來提高智能障礙學生表現動機,以增進其 表現;而針對自我控制缺乏者,則可以經由認知行為的自我控制策略進行加強。

二、缺乏適當的溝通能力

部分智能障礙者有口語溝通障礙,如構音困難、語暢不順以及反覆的口語行 為等,這些語言方面的問題會直接影響智能障礙者社會互動的品質(鈕文英,

2003)。智能障礙學生也因為在語言結構和內涵上較貧乏,導致在語言表達和接 收上出現困難,使得智能障礙學生在社會互動上產生不良的影響(黃志成等人,

2004)。

也因為語言缺陷的緣故,使得智能障礙學生在與人相處上不易建立良好的人 際關係,在團體中也容易受到排斥或是冷落(王欣宜,2003)。因此,表達溝通的 困難,不易發展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但透過教導正向的語言技巧且提供大量的 練習機會,有助於建立智能障礙學生的社會互動能力。

三、認知發展遲緩

由於智能障礙學生的認知發展遲滯,會導致學習的吸收能力較差,在學習上 也較難運用所學習的互動策略,且缺乏表達社會技巧的知識和能力,導致其在社 會技巧互動表現上欠佳(王欣宜,2003、洪麗瑜,1999)。

曾筱倩(2011)也提到智能障礙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或技能運用至新的生活 情境中會產生困難,無法應用舊有的經驗來解決日後類似情境中所遇到的問題或 困難,這也直接影響到智能障礙學生在社會技巧上的表現。因此,社會技巧教學 中,應多給與社會刺激與人際互動的機會,運用後天多元的學習經驗提升學生先

15

天的缺陷。

四、不適當的行為問題

日常生活中不適當的行為問題會造成他人的排斥,林純惠(2009)也指出在人 際互動的過程中,智能障礙學生會出現不適當的干擾行為,如無法遵守社會規範 或是遊戲規則、不合作、表現好動或是坐立難安等行為,也容易出現拒絕、退縮、

固執、壓制等行為。洪佳琪(2008)也提及到,許多智能障礙學生會以負向的社交 行為來表示友好,如打人、中斷別人談話等,所以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無 法參與一般的社交活動。

不適當的行為種類非常廣泛,舉凡較難被他人所接受的行為都包含在內。嚴 家芳(2005)提到智能障礙學生常出現自言自語、攻擊、逃避他人、破壞等問題行 為,導致人際互動困難的原因。這些不適當的行為會影響同儕對智能障礙學生的 接納度,也間接影響智能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

五、缺乏適當的衝突處理能力

處理衝突的能力是與他人互動中重要的能力,周珊儀(2008)發現智能障礙學 生在處理衝突時的能力較差,當問題無法解決時不會主動尋求協助。吳芊霈(2010) 也指出智能障礙學生通常在處理衝突時,會使用循求權威的處理技巧,如:報告 老師的方式,但其在處理問題上,較缺乏彈性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也無法應用策 略處理衝突,導致衝突不斷發生。因此,教導智能障礙兒童適當的衝突處理能力 是重要的,也有正向的意義。

貳、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需求

智能障礙學生因為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較弱,而影響班級中同儕的接納程

度,但又因融合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趨勢,因此教導智能障礙學生社會互動技巧,

16

是改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度的有效方法。韓福榮、曹光文(2011)也提出增進智 能障礙學生與同儕的社會關係是推動融合教育的關鍵。因此,教育部公布的國民 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1)中將社會能力分為適應行為、社會技巧 與同儕接納三部份。運用上述的三項社會能力提升智能障礙學生的互動能力。

在教育部頒布的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模式中,社會技巧包括 人際互動的行為、與自我有關的行為,以及工作有關的行為。其中,教育部將社 會技巧訓練的課程目標訂定為:處己(情緒管理和自我效能)、處人(包括一般 同儕、大人和兩性)和處環境(包括教室或社區生活環境)三項目。但廣泛的目標 應該要先以智能障礙學生的需求為主,針對需求來設計相關的社會技巧課程,才 能切合學生的需求以解決互動問題。

研究者整理學者們的相關研究,列舉出智能障礙學生的社會技巧需求如下

(王欣宜,2006;周珊儀,2008;楊雅婷、林坤燦,2011;McGinnis & Goldstein,

1997):

一、教室學習技巧

教室學習是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包含:專心聽老師說話、服 從教師指令、遵守規則、盡力完成指派的工作、參與討論等。因此,設計適性的 社會技巧訓練方案,讓學生在教室中擁有適當的社會技巧能力,是輕度智能障礙 學生必要的技能。

二、基本溝通技巧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應具備眼神接觸、傾聽、察言觀色、交談音量、與人交談、

問問題、回答問題、輪流發言、正確復述事情的能力與能適當的回應他人的能力。

在與他人溝通時,也能運用請、謝謝和對不起等禮貌字詞,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

三、個人主動技巧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應具備能主動的使用禮貌字眼與他人打招呼、主動協助他

17

人、關心朋友、主動尋求協助、與他人維持適當的空間與身體接觸、稱讚他人、

批評他人、表達自我的感受、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控制自己的 物欲等能力。

四、與他人互動技巧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能與他人合作、向他人借用物品、接受讚美、加入活動、

瞭解他人感受、接受他人批評、面對別人的嘲笑或憤怒、處理同儕給的壓力、拒 絕別人、解決問題和與異性交談的能力較缺乏。應教導學生學習使用正確的方式 和他人做朋友,在自己做錯事時也與他人道歉和解決問題等。上述的技巧都是輕 度智能障礙學生的社會技巧訓練重點。

五、情緒處理技巧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應學習先了解自己的感受、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運用 技巧處理情緒;也應該學習辨識他人的情緒反應、主動表達關心他人等行為,透 過適當的情緒處理技巧,才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關係。

從上述整理的技巧可以得知,增進智能障礙學生教室學習技巧、基本溝通技 巧、個人主動技巧、與他人互動技巧與情緒處理技巧,能有效的提升智能障礙學 生的互動能力。

參、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的策略

針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需求,學者們擬訂許多教學的策略。Bozkus &Yuran

(2013)將社會技巧的策略分類為下列五種:

1.隨機教育法:指在非結構的情況下,教學者透過隨機的互動功能性的技巧教 學,並提供學生大量的練習機會,以增進其互動技巧。

2.指令與示範法:由教學者提供指令與技巧示範,接著請學生進行模仿與技巧行 為的練習。

18

3.同儕教學法:同儕將學習到的技巧在自然互動中教導給能力較弱的學生,達到 提升溝通技巧和發展人際關係。

4.社會故事法:社會故事法的目的是透過故事型態呈現,協助學生理解社會情境 中所發生的事情,並表現做出適當的社會行為

5.核心反應訓練法:核心反應訓練法包括提升學生學習新技巧的動機、回應社會 互動,使學生能對自然環境中的互動有所回應。

沈妏真(2007)則是提出教導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社會技巧,可以運用以下五

沈妏真(2007)則是提出教導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社會技巧,可以運用以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