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研究工具分為七項,分別為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 為特徵檢核表、社會技巧教案設計與教學檢核表(Likert 三點計分法)、社會技 巧行為觀察評量表(Likert 三點計分法)、訪談大綱、自我評量表、教學省思與 檢討紀錄表與課堂錄影。以下將七項研究工具分為量與質的介紹。

壹、量的部分

一、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

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是由孟瑛如(2004)編製的標準化測 驗,用此檢核表篩檢出學習障礙、情緒障礙、輕度智能障礙與一般生中社會技巧 有困難的學生,並藉此評量結果規劃學生需要之社會技巧課程。國民中小學社交 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的內部ㄧ致性α信度係數為.67至.96。效度的考驗經過項目分 析、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分析等嚴謹選題,且以內部一致性分析法考驗量表之 建構效度。

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包含教師版、同儕版與自評版三個版 本,教師版之填答教師建議在國小階段最好為導師、輔導老師、資源班或特教班 老師等,且至少認識並熟悉受評者兩個月以上者。同儕版則請導師、資源班或特 教班老師推薦對該生了解較多,但不必一定是好朋友的同學填答。研究計分方式 包含正向計分題與反向計分題,正向計分題,填答總是如此、經常如此、有時如 此、很少如此及從不如此之五個選項,依序相對應計分為五分、四分、三分、二 分及一分。反向計分題,填答總是如此、經常如此、有時如此、很少如此及從不 如此之五個選項,依序相對應計分為一分、二分、三分、四分及五分。檢核量表 各分頁的分數小計為本檢核表之原始分數,原始分數總計後,再對照常模,即可 獲得受試者之百分等級(PR),百分等級(PR)超過切截點的分數表示社會技巧 表現較差或有缺陷。教師版國小高年級的男生切截點為PR值86,同儕版國小高

44

年級的男生切截點為PR值87,自評版國小高年級的男生切截點為PR值80。

檢核表另外一功能為評量學生社會技巧是否有效率,高於切截點的分數表示 社會技巧行為是無效率的,也就是有社會技巧學習的需求;低於切截點的分數表 示社會技巧行為是有效率的,也就是沒有社會技巧學習的需求。

表3-5 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計分方式 量表計分 正向題 反向題

5 總是如此 從不如此

4 經常如此 很少如此

3 有時如此 有時如此

2 很少如此 經常如此

1 從不如此 總是如此

二、社會技巧教案設計與教學檢核表

社會技巧教案設計與教學檢核表(如附錄三)是由研究者依照教案設計之內 容自編而成,主要是用來檢核本研究社會技巧教學活動設計的成效,並在過程中 給予適時的建議與改進,作為修改教案設計的參考。檢核表每題的敘述依序為「不 符合」、「部份符合」、「完全符合」分別計為零分、一分、二分,共有十八個分項 目,共三十六分,採累計計分,當得分越高,表示研究者在教案的編寫與設計上 越貼近學生的需求。三點量表的內容分析如下表3-6:

表3-6 社會技巧教案設計與教學檢核表三點量表分析

量表項目 計分 評分要點

完全符合 二分 教學內容的實施完全符合教案設計 部份符合 一分 教學內容的實施部分符合教案設計

不符合 零分 教學內容的實施完全不符合教案設計

45

三、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

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如附錄四)為研究者自編而成,根據本研究之社會 技巧方案編製,用以評量研究個案接受社會技巧訓練之教學成效,瞭解研究個案 在接受社會技巧方案後,與設定之目標行為的變化情形,並檢核是否能達到良好 社會技巧行為之維持。檢核表包含量表與情境記錄,情境記錄是輔以記錄學生在 運用社會技巧的過程與結果,而量表的設計敘述依序為「差」、「普通」、「好」分 別計為零分、一分、二分,採累計計分,當得分越高,表示學生在學習社會技巧 課程後,能運用將技巧良好的應用。

使用的方法為,研究者會在課餘時間進班進行觀察,從最自然的情境中直接 觀察學生與同儕的社會互動,從觀察記錄中了解學生的行為、語言和態度上的立 即反應情形。研究者運用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來檢核學生的社會技巧表現情 形,以量表的量化結果和情境紀錄的質性資料共同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已 將學習到的社會技巧運用於生活情境中。若學生的特定社會技巧能力沒有辦法有 良好的表現,研究者會在之後的課程中調整內容並給予補強。

研究者針對社會技巧課程的目標,設計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評量小睿 在學習技巧後的互動行為改變,透過軼事紀錄的書寫與編碼,進行資料的蒐集;

量化資料的量表中包含「差」、「普通」、「好」三個向度,分別計為零分、一分、

二分的方式。三點量表的內容分析如下表3-7:

表3-7 行為觀察評量三點量表分析

量表項目 計分 評分要點

好 二分 能在情境中獨自運用適當的社會技巧

普通 一分 能在教師或同儕的提示下表現出習得的社會技巧 差 零分 在情境中運用不適當的社會技巧

46

貳、質的部分

一、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由研究者依據研究對象的目標行為自編而成,採半結構式方式進行 訪談,訪談對象分成導師訪談大綱(如附錄五)、資源老師訪談大綱(如附錄六)、

同儕訪談大綱(如附錄七)、家長訪談大綱(如附錄八)與研究個案(如附錄九),目的 在於瞭解多媒體社會技巧訓練是否能提升研究個案在班級中和同學的社會互 動,與在班級中的社會技巧表現情形。

(一)班級導師

研究者一開始先與導師進行訪談,再次確認學生在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 特徵檢核表結果中,老師所認為小睿需要的社會技巧。在各單元結束後,也會擬 訂訪談大綱,針對導師觀察小睿的行為反應進行成效的檢核,做為調整教學的參 考與成效評估。

(二)潛能班老師

研究者一開始先與潛能班進行訪談,再次確認學生在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 為特徵檢核表結果中,老師所認為小睿需要的社會技巧。在各單元結束後,也會 擬訂訪談大綱,針對小睿在潛能班的行為反應進行成效的檢核,做為調整教學的 參考與成效評估。

(三)科任老師

在各單元結束後,會擬訂訪談大綱,針對小睿在音樂課、體育課與潛能班課 堂中的行為反應進行成效的檢核,做為調整教學的參考與成效評估。

(四)四位同儕

研究者一開始先與四位同儕進行訪談,確認同儕在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 特徵檢核表結果中,所認為小睿需要的社會技巧,與小睿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 行為反應。在各單元結束後,也會擬訂訪談大綱,針對同儕觀察小睿在班級中的 行為反應與進行成效的檢核,做為調整教學的參考與成效評估。

47

(五)家長

研究者運用訪談大綱,每週會詢問家長對於小睿學習的狀況與行為表現,做 為調整與修正下週的課程依據。在多媒體社會技巧課程結束後,擬訂訪談大綱詢 問家長對小睿互動的改變情形,做為結果解釋的參考與成效評估。

(六)研究對象

研究者一開始教導小睿社會技巧的課程,並在每週詢問小睿的學習狀況,調 整與修正下週的課程,最後擬訂訪談大綱(如附錄九)詢問小睿在多媒體社會技巧 課程學習後,與他人互動的改變情形,做為結果解釋的參考與成效評估。

二、自我評量表

自我評量表(如附錄十)的內容包含:學習到的內容、與他人互動的感受和想 說的話,運用開放式填答的方法,讓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果做評量,主要的目的是 透過課後的開放式的自我評量表,讓學生回憶學習到的社會技巧,並說出與他人 互動時的感受,與期望課程調整的方式。透過開放式的問答讓學生更能表達出學 習的成果與感受。

三、教學省思與檢討紀錄表

研究者在每一堂課後會進行教學省思札記的記錄(如附錄十一),內容包含:

教學內容簡述、個案的行為與反應和課堂的省思。主要的目的是在課後瞭解小睿 的反應,思考課程的進行方式是否能切合需求,並從中進行教學上的修正與調 整,以符合小睿的學習需求、達到學習成效。

使用的方法是將省思分為文獻閱讀與課程設計和自我省思兩部份,並在研究 的過程中不斷的省思達到自我的成長。

(一)文獻閱讀與課程設計省思:

在尋找相關文獻時,有了對社會技巧的相關認識,更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時啟

48

迪了更多的教學設略與方法。

(二)自我省思:

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所留下的課堂回饋單、學習單與活動相關文件,包含 個案本身、四位同儕的學習回饋,與班級同學的回饋情形,都是研究的重要文件,

做為評估教學與修正的參考。研究者也透過師生的互動、觀念的建立、態度的引 導與信念的傳達,做為自我調整的依據,以做為未來教學的重要指標。

四、課堂錄影

研究者每一堂課都會進行錄影,課後會仔細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並和 研究所同儕觀察者共同討論課程的進行與教學的內容,希望透過研究者的課堂錄 影,進行互動行為反覆的檢證,並和研究所同儕觀察者共同檢核課堂錄影,一同 討論教學的內容是否達到課程目標、研究流程是否有依循課程設計,做為調整教

研究者每一堂課都會進行錄影,課後會仔細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並和 研究所同儕觀察者共同討論課程的進行與教學的內容,希望透過研究者的課堂錄 影,進行互動行為反覆的檢證,並和研究所同儕觀察者共同檢核課堂錄影,一同 討論教學的內容是否達到課程目標、研究流程是否有依循課程設計,做為調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