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編碼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分有七項,以下分別將七項研究工具做量與質的分別 介紹,並解釋獲得資料後的如何將資料進行處理與編碼,以運用到論文的結果與 成效分析。

壹、量的部分

一、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

本研究的過程中同時使用教師版、同儕版與自評版三個版本進行社交技巧行 為特徵檢核表前測、篩選社會技巧與後測。教師版由班級導師與一位潛能班老師 進行填答;同儕版由班級中導師推薦的四位友善同儕進行填答;自評版則是由研 究對象本身的自我評量。研究過程先運用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進 行前測,篩選出社會技巧缺陷的學生,並同時篩檢出學生缺乏的社會技巧,以設 計社會技巧教學方案。課程結束後,運用教師版、同儕版與自評版的國民中小學 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進行後測,觀察學生的百分等級(PR值)提升情形,擬訂 訪談大綱,更深入的詢問填答者,並運用百分等級的變化情形解釋學生社會技巧 能力的提升情形。

(一)利用檢核表進行前測與篩檢疑似個案

研究者運用教師版、同儕版與自評版,分別請班級導師、潛能班老師、四位 同儕與研究對象針對疑似個案小睿的社會互動情形進行檢核表的填寫,教師版、

同儕版與自評版的結果顯示小睿的百分等級(PR值)皆高於切截點,表示小睿有社 會技巧缺陷。

因此,針對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中教師版、同儕版和自評版 的結果,交叉檢視做為重要的資料來源,篩選出小睿最需要的社會技巧需求,包 含:兩性互動的技巧、活動參與的技巧、情緒辨識的技巧、主動尋求協助的技巧 與解決問題的技巧五個單元,結合多媒體設備進行社會技巧教學。其中生活自理

57

的單元雖然沒有在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中,但是經過訪談顯示生 活自理是小睿必須先學習的能力,才可以改善互動關係,因此研究者設計課程時 再加上生活自理的部分進行教學。

(二)利用檢核表進行後測

在六單元的社會技巧課程結束後,研究者運用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 檢核表的教師版、同儕版與自評版進行後測,觀察研究對象小睿在課程結束後的 社會技巧能力提升之成效。檢核表結果顯示小睿在接受六單元的社會技巧課程 後,在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分數,除了同儕小姿外,其餘填寫者的 填答結果均低於所建議的切截點,確定小睿的社會技巧的能力有提升。

研究者將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編碼如表5-1,前測結果為B1、後測結果 為B2,研究者會比較前測與後測結果的百分等級(PR值),藉此說明小睿在社會技 巧學習後的提升情形。如:教師版中班級導師的B1成績為PR91,在小睿學習社 會技巧後的後測結果為B2為PR82。經過訪談得知班級導師認為小睿在學習多媒 體社會技巧課程後,從原本的有社會技巧缺陷和需求,進步到沒有社會技巧需求。

二、社會技巧教案設計與教學檢核表

社會技巧教案設計與教學檢核表使用的方法為,研究者將每一堂課程進行教 學錄影,記錄每一節課上課的情形,掌握課程中學生的動作和細節,了解每個教 學流程下學生的反應情形,課後觀察者根據教學錄影的內容,並在檢核表上進行 評分,當同儕給的分數越高,表示研究者在教案的編寫與設計上越貼近學生的需 求;當同儕給的分數越低,研究者則和同儕共同討論教學內容的適當性,以做為 課程修改與調整的方向。

研究者運用檢核表量化資料與質性建議輔助解釋,如:同儕觀察者運用社會 技巧教案設計檢核表檢核11月5日的教學,其資料呈現如下:「R1上課時先幫學 生複習上一節課學習到的加入遊戲技巧,接著請同儕示範正確的技巧,最後則是 運 用 實 際 的 情 境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 符 合 教 案 的 設 計 原 則 , 可 以 獲 得 二 分 。

58

(O-F1-1028)」。同儕觀察者的檢核結果顯示研究者的教學設計符合目標與流程。

「由於學生對於生氣、開心和難過的情緒掌握仍然不佳,甚至不太會表達情緒,

做出了許多錯誤的情緒反應,導致課程無法在時間內完成,應再做時間的精準掌 控,本課程只獲得部分符合的一分。(O-F1-1105)」。研究者會針對同儕觀察者給 的建議進行教學的調整與修正。

三、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

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使用的方法為,研究者自己評分,並根據單元一到 單元六的目標進行評分,小睿在各單元的五個目標總得分需達到五分以上,且各 分目標均需達普通以上的等級。若小睿達到五分的目標,則給予鼓勵;若小睿沒 有達到五分的標準,研究者會針對小睿的技巧反應,在下一堂課中進行技巧的加 強。例如:9月26日在運用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評量學生,其資料呈現如下:

「S1上課遲到,可以發現是用跑的來教室,因此滿頭大汗,S1雖然發現自己流 汗,但仍然用領口擦汗。在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中獲得『零分』,因為小睿 在情境中運用不適當的社會技巧,也就是仍然用領口擦汗而非使用工具,因此得 到差的評量結果。(O-R1-0926)」,研究者針對社會技巧行為觀察評量表中「未高 於五分」的結果,在下一節課中給予小睿技巧的加強。

貳、質的部分

一、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由研究者依據研究對象的目標行為自編而成,採半結構式方式進行 訪談,訪談對象分成導師訪談大綱(如附錄五)、資源老師訪談大綱(如附錄六)、

同儕訪談大綱(如附錄七)、家長訪談大綱(如附錄八)與研究個案訪談大綱(如附錄 九),目的在於瞭解社會技巧訓練是否能提升研究個案在班級中和同學的社會互 動,與在班級中的社會技巧表現情形。

59

訪談大綱編碼以 Q 為代表,依照不同的資料類型、人物與日期進行資料的 編碼。例如:11 月 19 日對潛能班方老師(E1)進行訪談,針對學生在請求協助的 技巧學習中,研究對象小睿在主動尋求協助的能力改變,其資料呈現如下:「S1 在面對問題時,還是不太會主動提出協助。像昨天他想和同學玩,卻在過程中不 小心潑水潑到六年級的大哥哥,不會和老師說、也不想辦法解決,就裝沒事進教 室,這樣事情根本沒有解決。(Q-E1-1119)」。

二、自我評量表

自我評量表(如附錄十)的內容包含:學習到的內容、與他人互動的感受和想 說的話,運用開放式填答的方法,讓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果做評量,主要的目的是 透過課後的開放式自我評量表,讓學生回憶學習到的社會技巧,並說出與他人互 動時的感受,與期望課程調整的方式。透過開放式的問答讓學生更能表達出學習 的成果與感受。

使用的方法為,研究者在每一節課的課後,讓小睿、四位同儕與班級同學填 寫開放式的自我評量表,從學生回答的資料中觀察學生在學習後對自身社會技巧 能力提升程度的評量。

研究者將自我評量表編碼為 D,依照資料的類型與日期進行資料的編碼。例 如:11 月 14 日研究者在教學後蒐集到班級學生在自我評量表中描述與小睿的互 動情形:「S1 以前下課想和我們玩的時候,就打我們一下然後跑走,我們都不喜 歡S1 這樣子亂打人,但是現在比較少了。(D-C5-1114)」。

三、教學省思與檢討紀錄表

研究者在每一堂課後會進行教學省思札記的記錄,內容包含:教學內容簡 述、個案的行為與反應和課堂的省思。研究者教學省思的資料會依照日期進行資 料的編碼,如:「學生對於操作性的課程很感興趣,加上電腦上可以操作回答問 題,讓學生不會排斥課程,但設計問題時的難度可能要再加深,設計的兩個問題

60

對於學生來說有點過於簡單(N-R1-0925)。」編碼(N-R1-0925)的意義為9月25日研 究者在課後的教學省思與檢討記錄表。

研究者在教學後針對一整節課的教學活動,結合學生的課堂反應,做為研究 者調整下一節課程內容與教學的依據。如:9 月 25 日研究者的教學省思中提到 檢核學生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研究者在下一節課的課程中,會將問題選項由二 調整至三個,並且有複選的題型,讓學生思考與他人互動時,可能產生的反應不 單單僅有一種處理的方式。

四、課堂錄影

課堂錄影使用的方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研究者在課堂中錄影,課後觀察 學生的在課堂中的互動情形,做為省思與調整教學的重點。第二,研究者在課後 提供同儕觀察者錄影內容,以評估社會技巧課程設計與目標達成的關聯性。

研究者每次課堂錄影的資料依照日期進行資料的區分,並會在課後觀察自己 的教學與學生的反應,與同儕觀察者討論教學與目標的對應情形,期望透過反覆 的觀察課堂錄影,調整教學,更符合學生需求。例如:研究者在10 月 24 日課後 觀察教學錄影發現S1 課堂中的情況「當有同學加入互動時,S1 顯得非常興奮,

當課程開始教導加入遊戲的技巧時,S1 仍然一直的偷笑,在 K3 制止後 S1 才停 止偷笑。(V-R1-1024)」。

針對上述的發現,研究者建立獎懲制度,當學生在上課時出現不適當的行為 時,應給予懲罰,讓學生們可以在高的學習品質中學習得社會技巧。

61

本研究的運用之資料編碼如下:

表3-9 資料處理編碼

資料類型 編碼

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 前測 B1

後測 B2

社會技巧教案設計檢核表(單元一到單元六) L1~L6

社會技巧教案設計檢核表(單元一到單元六) L1~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