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分析

本節目的在依據本研究結果,做綜合性的討論,並歸納研究發現及結果與過 往的研究資料做成效分析的異同比較,進行以下之綜合分析與討論。

壹、社會技巧方案之成效

研究者針對一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進行社會技巧教學,研究對象原本缺乏社 會互動技巧能力與人際關係不良,先透過抽離式的多媒體社會技巧教學方案,融 入多媒體影片和器材、示範教導、行為練習、角色扮演、回饋;接著運用四位同 儕融入互動的教學方法,讓研究對象更可以在互動的練習下,進行技巧的模仿與 演練,進而學習社會互動能力;更重要的是同時提升班級同儕的對研究對象的理 解,學習與其互動的技巧,才能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有效的提升研究對象的社 會技巧能力。

從研究的一開始,研究對象的狀況其實非常不穩定,時好時壞的表現讓大家 都懷疑研究對象是否真正習得社會技巧。但隨著課程的進行,透過觀察和訪談的 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社會技巧有提升,在課堂教學時有立即性的學習成效,在課後 的社會技巧更有良好的維持。經過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的後測結 果中顯示,除了一位同儕認為研究對象的有進步,但其社會技巧仍未達到有效率 的使用,其餘的兩位老師、三位同儕與研究對象本身,檢核的結果皆認為研究對 象的社會技巧進步到使用有效率的程度,且能有效的維持行為。

一、教學方法的使用

運用社會技巧方案進行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有立即且有效維持的學習成 效,本研究結果與林志彥(2013)、蔡怡姿(2011)、周珊儀(2009)、嚴家芳(2005)

的結果一致。其中蔡怡姿(2011)與周珊儀(2009)是運用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透 過演練、角色扮演、影帶示範模仿、回饋與增強等方式進行社會技巧,與本研究

116

運用的角色扮演、示範、模仿、演練、回饋與增強的方式相同。嚴家芳(2005)、

朱琬蓁(2007)則是透過同儕指導教學的方式進行社會技巧教學,也與本研究融入 同儕小團體的方式所進行的社會技巧教學方式相同,藉助同儕互助與互動的方 式,使研究對象有多元的練習機會,並有助於讓技巧類化於情境中。

二、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需配合研究對象的需求進行設計,才能增進研究對象的社會技 巧能力,本研究與林志彥(2013)、蔡怡姿(2011)、周珊儀(2009)、張希如(2009)相 同,都在課程的一開始運用檢核表確定學生缺乏的社會技巧,再進行課程活動的 設計。周珊儀(2009)與嚴家芳(2005)則是同時運用訪談的方式確認教學活動的 主題,與本研究的教學活動設計相符合。研究若是運用檢核表搭配訪談的方式,

更可以確認研究對象最需要提升的社會技巧能力,進而影響研究對象的學習成 效。

本研究與其他研究相異的地方是透過檢核表進行教學活動的篩選,但是仍然 發現研究對象仍有檢核表以外的社會技巧問題需要解決,因此研究者先透過檢核 表篩檢出學生需要的社會技巧,再加上訪談師長與家長後,決定增加一個沒有在 檢核表中的單元,教導研究對象整理自我儀容,以改善他人的第一印象,結果顯 示透過自我儀容的改善,可以增進同儕的接納度。研究者認為應以研究對象的需 求為第一考量,才能有效的增進其社會技巧,若是檢核表中未囊括但是也是研究 對象的學習重點時,應適時的做調整,以提升研究對象在學習社會技巧的成效。

三、類化策略應用

就訪談結果來討論,教師、研究對象本身、家長、大多數班級同學,皆認為 研究對象的社會技巧能力有很大的進步,無論是在學校課堂中的活動參與、人際 互動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或是回家後的主動協助他人、努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都有明顯的成長。但是在第一循環互動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研究對象將習得的

117

社會技巧類化於自然情境中的能力較弱。

其主要的原因和郁秀珊(2006)的研究結果相符合,其認為受試學生在抽離式 的環境下進行社會技巧的討論和演練,雖然當下表現出來的社會技巧有明顯的進 步與提升,但是當受試學生回到自然情境中時,卻無法完全將所學類化於情境 中。因此,研究者加入四位同儕學生成為自然支持者,正如同林純惠(2009)發現 運用自然支持者的方式和一般同儕互動與適當的楷模,有助於社會技巧的習得,

其研究結果與本研究運用策略提升成效的結果相互吻合。

四、增強制度的運用

運用增強的方式進行技巧的學習,有助於技巧的維持,本研究與周珊儀 (2009)、洪佳琪(2008)、余育嫦(2007)運用的策略相同,透過增強制度的建 立,考量每位學生個別化的需求,進行增強制度的運用,此方法有利於激發研究 對象的學習動機;在小團體教學中使用增強制度,更可以增進彼此的合作能力,

並且凝聚團體向心力,也有利於技巧的學習與提升學生的社會技巧學習成效。

五、評量與檢核方式

透過三角檢證的方式,讓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來佐證研究成果,蔡怡姿 (2011)、周珊儀(2009)、嚴家芳(2005)皆是透過在教學現場的同儕觀察者進行 教學的檢核,以了解社會技巧教學方案的實施,是否達到最初設訂的目的。本研 究與上述研究相異地的地方是在於教學現場中沒有觀課的老師,導致研究者是將 上課內容錄製成影片,再轉交給研究諍友進行檢核,也因為研究諍友並未在現場 觀課,也不了解學生的情形,可能在評量時會產生誤解或是差異。因此,在未來 研究中可以運用了解學生且在教學情境中的研究諍友,將可能產生的影響誤差降 低,以全方面的觀察學生社會技巧的維持。

由此可知,透過多媒體的社會技巧教學,融入同儕互動,能有效提升輕度智 能障礙學生的學習成效與社會互動能力。

118

貳、多媒體運用之學習成效

本研究與林志彥(2013)、蔡怡姿(2011)、陳秉均(2010)、周珊儀(2009)、林芳 如(2006)皆透過融入多媒體的方式進行社會技巧教學,其在結果的檢核中,都顯 示多媒體融入社會技巧教學,有利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本研究透過多 元的媒體應用和問題呈現,讓研究對象與同儕能一同思考社會技巧的正確使用方 式,進一步將技巧內化成為能力。研究對象在自評的結果中表示自己在接受多媒 體社會技巧課程後,能真正喜歡上社會技巧課,並且在學習時更專注;四位同儕 也認為自己在接受多媒體的社會技巧課程後,能學習與研究對象相處,教師多元 媒體應用也讓同儕們表示非常喜歡上社會技巧課,因為上課方式有趣且內容豐 富。同儕們也表示研究對象在多媒體社會技巧的課程中,可以感覺出研究對象是 開心的、喜歡上課。由此可知,多媒體社會技巧教學,不僅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 果,更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注力,是可行的教學方式。

一、步驟化呈現社會技巧

將社會技巧步驟化,有利於社會技巧的學習,余育嫦(2007)在研究中將社 會技巧運用多媒體步驟化的方式呈現,一次展示出一個步驟,並透過口訣的方式 將技巧做串連,研究對象可以透過步驟化與口訣的方式強化社會技巧的記憶,與 本研究步驟化的社會技巧教學相同,研究者先在PPT 中呈現步驟,並在實際演 練時,給予研究對象步驟卡的方式同時提醒研究對象,當技巧習得後,則退除步 驟卡的方式,讓社會技巧的記憶得以維持。因此,當教學結束後,也可以將步驟 卡製作成可以隨時提醒的工具,讓技巧得以複習與維持。

二、多元教材應用

多元教材的應用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魏銘志(2012)、周珊儀(2009) 是運用影片的方式將社會技巧正確的概念進行傳達。林志彥(2013)、蔡怡姿 (2011)、何柔嬅(2008)則是運用 PPT 的方式設計課程內容,將社會技巧的概念

119

透過畫面、音效與動畫的方式呈現,更加深研究對象的正確社會技巧的概念。本 研究與上述研究相異的方式,是同時運用影片與PPT 的方式進行社會技巧教學,

並變換多元的教學媒體,讓研究對象在學習時能投入與專注,以利學生穩定的習 得社會技巧。

三、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檢核

運用多媒體教材融入教學的方式,在評量的結果中顯示確實可以提升研究對 象的學習成效,林志彥(2013)是運用量化資料的量表方式提供學生自我評量,結 果顯示一位研究對象認為多媒體教學很有趣,對學習很有幫助;另外一位研究對 象則是覺得用多媒體上課讓過程變得很快樂。蔡怡姿(2011)也是透過三點量表的 量化方式提供學生自我評量,結果顯示一位研究對象認為運用多媒體學習可以讓 自己很開心,減輕自己的學習壓力;另外一位研究對象則是覺得用多媒體上課讓 自己的專注力提升。本研究與上述研究相異處,是透過質性訪談的方式,讓研究 對象深入的思考在接受多媒體的社會技巧教學後,實際對自己產生的影響為何,

研究者同時也訪問四位同儕對自己與研究對象在接受多媒體社會技巧課程後的 學習心得,五位同學皆認為多媒體融入社會技巧教學,可以提升專心度、激發興 趣與維持學習熱誠。由此可知,多媒體融入社會技巧教學方案,有助於提升研究 對象的社會技巧成效。

從抽離式的個別社會技巧教學、同儕互動課程與,本研究透過多媒體的社會

從抽離式的個別社會技巧教學、同儕互動課程與,本研究透過多媒體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