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避險策略之理論與實踐分析

第二節 :東協國家的避險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2-3

資料來源:Kuik (2008, 166)

綜合上開學者們的討論,多數觀點皆視避險策略是為了追求三項主要目標:

自身行動的靈活性、安全風險的規避、同時追求在多重領域的利益最大化。因此,

整體而言可以對避險策略歸結出如下定義:「中小型國家面臨高度不確定(或具有 風險)的區域體系結構時,在考量/認知區域大國對自身的經濟、政治外交、安全 等因素後,藉由採取特定經濟、政治、安全政策的政策組合以產生出一定的戰略 模糊空間,使其能在與區域大國維持良好交往的同時又能維持自身在國際場域的 能動性及利益」。

第二節:東協國家的避險策略

由於成立於 1967 年的東協最初之目的是在於配合西方社會各國在杜魯門主 義下所採取之圍堵政策,針對共產勢力在亞洲區域的擴張進行防堵,又因中國是 在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共產國家,因此即便在 1995 納入越南後,東協組織及其中 的成員國雖與中國多有來往,但仍在過去的歷史遺緒及地緣政治的安全考量下而 始終對中國懷抱一定戒心。而目前學者們對東協國家避險策略的討論,或有以東 協作為一國際組織為主體分析其對中國之避險,也有以個別國家為主體進行分析 探討國家單位多採取何種策略以對中國避險。

就東協作為國際組織的避險而言,Shekhar(2012)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東協 國家漸漸與中國發展各層面的關係並日漸深化。對此,Shekhar 歸納出了 10 點東 協國家普遍對中國在區域角色之認知:雙方皆有意使關係深化;東協希望能搭上 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中國與部分會員國間存在領土爭端;各會員因與中國的 實力差距及地緣考量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方式;現今東協更加積極尋求其他 大國參與區域事務;中國在東協各種事務皆有參與;中國與其他印太地區大國的 競爭可能危及東協內部穩定;中國文化軟實力已漸漸在東協發揮影響力亦即所謂 的「魅力攻勢」(Charm Offensive);東協會員就某些結構性的問題(諸如經濟蕭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金融動盪、氣候環境等)仍期望能藉中國的能力解決。而在上述這些認知下,東協 一方面疑懼中國的壯大,另一方面又亟需中國的能力,因此東協國家將傾向採避 險策略。Shekhar 指出東協作為國際組織對中國的避險所循思維有二:使東協成 為中國與其他區域大國對話的樞紐角色、讓東協創造的區域建制成為約束中國的 力量。Shekhar 認為此思維背後的目的在於:降低中國崛起造成的負面影響、淡 化中國的侵略意圖、若中國成為修正主義國家時東協至少不會是綏靖被動的一方、

讓東協成為對話窗口提升其自身之國際地位、消除東協內部意見分歧、讓中國接 受東協式規則做為區域國家間的行為準則。而其具體作為包含了將中國拉入東協 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以下簡稱 ARF)、東協加三/加六(ASEAN Plus)、

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以下簡稱 EAS)、東協防長會議(ADMM Plus)、東 南亞合作友好條約等。而 Lee(2012)則視東協為東南亞各國對中國的集體交往手 段(Collective Engagement),並藉由將中國納入 ARF 及東南亞合作友好條約作為 牽 制 中 國 的 開 端 , 試 圖 以 此 讓 中 國 在 區 域 事 務 上 接 受 東 協 式 的 規 則 。

至於東協各別會員國在國家層面所做的避險策略,將部分學者對東協國家避 險策略的分析歸納後大可分為以下三種:安全政策、政治外交政策、經貿政策。

在安全政策方面,Zhao 及 Qi(2016)便將安全政策分為三類:加強自身軍事 力量、推進與美國的安全合作、拉攏其他區域國家。在加強自身軍事力量方面,

作者認為越南將國防發展重心自陸軍轉移至海、空軍,並向俄國、法國、加拿大 購買新式的航空器與船艦即為一例。而菲律賓及馬來西亞政府的舉措同樣也被作 者視為加強軍力的展現,前者自 2010 年軍費開始大幅度地提升並重啟、建造了 諸如牡蠣灣(Oyster Bay)、蘇比克灣(Subic Bay)等地的軍事基地,後者則有向法國 購買潛水艇、發展海軍陸戰隊軍力、建設在 Bintulu 的海軍基地等舉措。在與美 國安全合作方面,美菲首次於 2012 年舉辦的「國防/外交雙長對話」(Two plus Two)、2014 年簽署的「強化防衛合作協定」(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以及美國與越南自 2008 年開始的「年度戰略安全對話」(Annual Strategic and Security Dialogue)、2010 年美國航母 USS George Washington 號停靠 越南港口並巡航越南海岸等舉措皆被視為此類。在拉攏其他區域國家方面,作者 則以日本與各東協國家的安全合作指出東協國家除了美國也積極與其他區域內 大國進行安全合作,具體舉措諸如:日本自 2011 年開始對東協國家輸出軍武;

對改善東協交通連接性的計畫提供 250 億美元的資金;2013 東協官員出席舉辦 在東京的東協-日本 40 周年友好紀念峰會並在會上共同提出對民航安全、過境飛 行權、東海行為應遵守國際法的關切。同樣地,Lee(2012)除了指出美菲間 2003 年的共同物資援助協定(Mutual Logistics Support Agreement)、2005 年菲律賓被美 國宣布為「非北約盟友」(Non-NATO Ally)都顯示著菲律賓仍與美國維持著緊密 的軍事關係外,Lee 更認為泰國雖然自 2005 年便與中國舉行多次聯合軍演,但 其同樣在對中國採取安全避險,因為目前泰國仍然是美國在亞太地區舉辦的最大 規模聯合軍演─金色眼鏡蛇(Cobra Gold)的主要參與國,且其大部分軍武仍是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美國購買。對此 McDougall(2012)也持相同觀點並指出即便中國是泰國目前最大 的貿易夥伴,但其同樣被美國定位為「非北約盟友」,而泰國的空軍、海軍基地 仍開放予美軍使用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政治外交政策方面,Kuik(2015)認為有意在政治外交領域對中國避險的國 家總是試圖積極利用東協來抑制中國在區域的行為,在 EAS 上,印尼與新加坡 在2005 年積極拉入印度、澳洲、紐西蘭、在 2010 年拉入美國與俄國的舉措即顯 示此二國希望藉由其他區域大國的參與來降低中國的影響力。而Zhao 及 Qi(2016) 也認為,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即為在 2012 年的第 45 屆東協部長會議(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中,越南及菲律賓便始終堅持要將南海爭端納入議程,但該 案最終仍遭到時任會議主席並與中國關係良好的柬埔寨阻止。但 Lee(2012)也指 出即便是長期以來因過去西方國家制裁而與中國維持良好關係的緬甸,在 2010 年開始民主化進程後也開始積極向外尋求其他的政治盟友,如美國即承諾在緬甸 繼續民主化的條件下雙邊將可發展良好的政治關係,而 2011 年時任緬甸總統的 登盛(Thein Sein)在出訪印度時對雙邊關係的發展也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但同時,

Lee 也認為部分國家會在特定議題上對中國持友好態度以獲取在外交場域的政 治利益,諸如印尼就曾在2002 查禁國內的法輪功活動。而 Zawacki(2017)也指出 泰國始自塔克辛政府到 2014 年掌權的帕拉育軍政府也始終維持著中泰雙方政治 高層頻繁且密切的互訪,尤其是 2014 年因泰國軍方政變造成美國撤回駐泰大使 的舉動更是讓中泰雙邊的外交關係越發緊密。

在經貿政策方面,Pempel(2010)簡明地梳理 1990 年至今的東亞經貿狀況。

自1990 年始,東亞因快速發展而成為世界的加工業重心並被視為世界工廠,此 時東亞的區域貿易開始蓬勃發展,但肇因於國際投機操作的 1997 年的亞洲金融 風暴卻對許多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協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的傷害,也開始招致東協 各國對歐美國家所主導的國際經貿體系的質疑。相對地,中國在 2000 年的清邁 倡議(Cheng Mai Initiative)所扮演積極倡導角色並提供東協各國大量互換貨幣的 舉措,以及 2007 年的金融海嘯都使東協國家開始漸漸將國際金融重心轉向視中 國為主導,而中國在 2001 年加入 WTO 後更使中國成為許多東協國家最大的貿 易夥伴。至於近年來中國所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以下簡稱 AIIB)、BRI,Kuik(2015)也認為東協國家在其中的參 與即為東協國家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然而,亦非所有東協國家都在經濟政策上向 中國靠攏,Yoshimatsu(2012)即指出越南雖然在 2001 年後與中國間的貿易總額有 高速的成長但卻始終為貿易赤字,此外中資企業在越南進行的天然資源開發更是 讓越南疑懼,這樣的狀況促使越南在2008 年便積極表態欲參與美國所主導的 TPP 以作為降低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避險策略。再如寮國,Jackson(2017)便指出雖然 截至 2014 年中國為寮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同時也是其最大投資國,但寮國仍在 2009~2011 年間同其他湄公河流域的四國1共同接納美國「湄公河下游流域倡議」

(Lower Mekong Initiative)所提供的 4.25 億美元的開發資金,Jackson 認為這也是 寮國有感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而作出的避險。

1 此四國指的是:泰國、柬埔寨、越南、緬甸等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開各家學者對東協各國所採避險策略之觀察,我們可以明確歸結出東 協國家對中國採取避險策略大可分為安全政策、政治外交政策、經貿政策此三種 類別,對此我們或可藉由Kuik 在 2016 年文章中所提出另一個改善過的模型作為 這三類別政策的觀察標準。如圖 2-4 所示,此模型雖仍基於作者過去於 2008 年 所提出的發想,但在細節上則做了更明確的分類。Kuik 將光譜最左邊的「間接抗 衡」定位為安全避險,「抗拒主導」則是定位為政治避險,而在中間的「經濟實 益」的另一端則是多了「經濟風險分散」(Economic Diversification)此一選項並解 釋此為國家為了降低經濟過度依賴的風險而與更多他方建立經濟連結,此二選項 則被定位為經濟避險。由此模型及其他眾多學者晚近對東協國家避險策略的分析

綜合上開各家學者對東協各國所採避險策略之觀察,我們可以明確歸結出東 協國家對中國採取避險策略大可分為安全政策、政治外交政策、經貿政策此三種 類別,對此我們或可藉由Kuik 在 2016 年文章中所提出另一個改善過的模型作為 這三類別政策的觀察標準。如圖 2-4 所示,此模型雖仍基於作者過去於 2008 年 所提出的發想,但在細節上則做了更明確的分類。Kuik 將光譜最左邊的「間接抗 衡」定位為安全避險,「抗拒主導」則是定位為政治避險,而在中間的「經濟實 益」的另一端則是多了「經濟風險分散」(Economic Diversification)此一選項並解 釋此為國家為了降低經濟過度依賴的風險而與更多他方建立經濟連結,此二選項 則被定位為經濟避險。由此模型及其他眾多學者晚近對東協國家避險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