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校園危機管理的意涵

壹、校園危機管理的意義 一、校園危機的定義

校園是學生學習的快樂環境,校園的範圍以狹義的定義而言,是指學校能 有效的管理區域。但以教育使命感來定義,則應以廣義的範圍而言,應考慮包 含師生活動所及的區域均應列入。因此,校園的範圍應從教育責任的觀點適度 的延伸擴大。並就其安全加以重視與關注,讓防制的觸角更深更遠,則校園安 全將能獲得更多更好的保障(郭孚宏,2000)。學校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場 所,也是一種公共設施,不僅提供學生各項學習活動,甚至也是社區民眾的一 座精神堡壘;也正因為它不像住家、辦公室般的具有封閉性、隱密性,並不能 由個人單獨擁有或控制,因此對於校園的安全,確有必要加以重視;學校猶如 一個小型的社會,除了必須承擔來自學校範圍之外的意外侵襲,也必須擔心校 園中的各種突發狀況(侯世昌、蔡文杰,1998)。

貝蒂斯(Batsis,1994)認為,危機是指任何促使正在進行中的活動暫停 之事件;校園危機的形成則隨著影響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一所學校造成 危機的因素在另一學校卻未必會造成相同的影響。

校園危機的定義為一個突發性的狀況,對學校、個人會帶來深刻心理或生 理上不良的影響,學校人員需儘速處理以免災情加劇(朱宥棠,2003)。

學校因校園內事件或非校園內事件,而產生組織功能運作的變動關鍵情 境;換言之,係指校園因面臨特定之重大事件,而導致組織運作趨向不穩定時 期(紀俊臣,1996)。

校園危機為突發於校園內、外的緊急事件,其對學校組織或成員個人產生 嚴重威脅,並可能造成部分或全體學校成員心理或生理的傷害,急需學校人員 加以注意並迅速做出有效的回應(顏秀如,1997)。

指緊急事件突然在學校校園內或校園外發生,學校組織遭受損害,不能正 常運作,影響學校組織全體或部份成員,造成心理或生理傷害,無法按照一般 程序來處理,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作出快速有效的因應(余美瑩,2004)。

校園危機係指在校園內、外發生與學校成員有關的情境或對學校成員造成 威脅性的事件,對學校師生的心理與生理造成傷害,影響學校的正常運作,必 須立即的處理,否則對師生或學校形象和聲譽有負面的影響;校園危機因素包 括人為、天然、其他等因素等(陳聰明,2004)。

經上述學者對校園危機的定義可歸納以下三點:

(一)校園危機影響的對象,校園危機不僅對當事者造成傷害,也會影響學 校組織全體或部份成員。

(二)校園危機發生地點,校園危機不僅在校內或校外發生,只要對學校成 員造成威脅和有關的事件,均屬於校園危機。

(三)校園危機影響層面,校園危機不僅造成部分或全體學校成員心理或生 理的傷害,且會影響整個校務的運作,學校領導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 作出快速有效的因應措施,使危機傷害降至最低。

綜合以上學者之論述,研究者將校園危機定義為校園內、外在不預期的情 境下,發生意外事件而對學校師生造成心理或生理的傷害和不安,急需學校人 員加以注意並迅速做出有效的回應;以現有的人力與資源,難以立即有效解決 者,均屬校園危機。

二、校園危機管理的意義

校園危機管理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利用科學的方式與團隊的力量持續維護 學生與學校內人員生命、財產的安全,透過不斷的修正與學習,事先做好準備 以便降低危機所帶來的危害。在當前社會多元的衝突中,校園安全狀況瞬息萬 變,校園危機隨時都可能發生,因此每一位教職員工都應該加強危機意識,尤 其是行政人員及教師更應該有立即處理危機的能力與準備(許龍君,1998)。

不論是學校組織或其他機構都應該建立「未雨綢繆」的正確觀念,不管正負面 的危機都得緊急、搶先在壓縮的時程下去處理(余美瑩,2004)。

茲將學者對校園危機管理的看法分述如下:

黃振球(1996)認為校園危機管理係指學校當局對於危機的預防及發生後 的處理。

鄭英敏(1996)認為校園危機管理乃學校教育人員,在執行教育目標的過 程中,事前無法預控的突發事件,必須把握最關鍵時刻,發揮高度智慧、最佳 的抉擇、運用科學方法及團隊精神,做有效而適切的處理,以確保或減少師生 財務及生命的損失。

萬家春(1996)校園意外事件的危機處理應由事前的預防、事發的應變及 事後的重建等三方面加以考慮,務其緊密相連,形成保障師生安全的綿密網 路,至於每一階段,均須以正確的基本信念為基礎,發展出處理的原則,進而 形成具體的策略。

顏秀如(1997)係指學校為避免或降低危機情境所帶來的損害,而進行的 管理措施或策略;換言之,亦即學校從平時的危機準備至危機復原階段的不斷 學習、適應之連續性過程;此一過程可分為:危機的準備及預防、危機訊息的 辨識及評估、危機的控制與處理、長期的追蹤調查與輔導、不斷的學習及修正 等五階段。

徐士雲(2002)學校為了避免或解決在執行教育目標過程中發生的棘手事 件,運用專業危機管理技術並考慮學生、學校人員、社區的互動關係,有效進 行危機管理活動,以建立安全無慮的校園。

林賢春(2003)係指學校對校園危機發生前的計畫與演練、危機爆發時的 控制及處置、以及危機解除後的評估及復原等一套連續性運作的因應策略。

傅天養(2005)將校園危機管理定義為:學校針對潛存或當前的危機,於 危機發生前、中、後進行有組織、有計畫、有系統的管理措施,以有效預防、

處理與化解危機的動態歷程。是故校園危機管理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利用科學的 方式與團隊的力量持續維護學生與學校內人員生命、財產的安全,透過不斷的 修正與學習,事先做好準備以便降低危機所帶來的危害。

范兆寅(2004)認為校園危機管理係為了防止危機產生、消除危機因子、

減輕危機危害,而進行有組織、有計畫、有系統的動態管理歷程,而此動態管 理歷程包括校園危機發生前的預防準備、校園危機發生時的控制處理,以及校 園危機解除後的善後處理等三階段。

根據以上學者對校園危機管理的定義不同,可歸納如下:

(一)就內容而言,可分為三階段,危機發生前預防與準備階段、危機發生 時控制處理階段、危機發生後復原與學習階段。

(二)就人員而言,校園危機管理結合教職員工生、社區人士和校外支援團 體,如警政、消防、醫療等,加入校園危機管理團隊,使校園危機管理 計劃更加嚴密與完整。

(三)就歷程而言,校園危機管理前、中、後階段三者緊密銜接,循環不已,

是不斷延續的動態過程。

綜合以上學者之論述,研究者認為校園危機管理的意義係指針對校園危機 事件發生的前、中、後進行有計畫、有系統的管理措施,並運用專業危機管理 技術來減輕危機情境所帶來的嚴重威脅,所做的一套連續性運作因應策略。

貳、校園危機的特性 一、危機的特性

組織因內外環境所引起的一種對組織生存具有立即且嚴重威脅性的危機 發生時,如果組織無法有效掌握該危機的特性,勢必造成組織成員在危機的辨 識上和處理上產生盲點,而這盲點將使組織在危機管理上產生漏洞,而導致組

織難以彌補的損失與傷害。換言之,組織為有效因應危機的發生與管理,實有 必要對危機的特性作深入瞭解(林培彥,2004)。

危機的發展是漸進的。危機的走向分四期:潛伏期、爆發期、後遺症期、

解決期(韓應寧,1997)(圖 2-4)。迅速發現危機,遏止其發展,使危機由 潛伏期直接走向解決期(圖 2-5),不至於過度爆發造成難以彌補的後遺症,

即是「危機管理」的精神(韓應寧,1997)。

潛伏期

爆發期 後遺症期

解決期

圖2-4 危機的走向

資料來源:韓應寧(1997)

潛伏期

爆發期 後遺症期

解決期

圖2-5 你希望的危機走向

資料來源:韓應寧 (1997)

近年來,學者對「危機的特性」有不同解釋,研究者將國內各學者對「危 機的特性」整理敘述如下:

顏秀如(1997)認為危機特性具有階段性、時間的緊迫性、不確定性、威 脅性、雙面效果性。

孫本初(1997)認為危機特性具有階段性、威脅性、不確定性、時間上的 緊迫性。

許龍君(1998)認為危機特性具有威脅性、緊迫性、不穩定性、兩極化。

徐士雲(2002)認為危機特性具有事件發生之突發性、反應決定之急迫性、

對個人及組織存在之威脅性、出處對象之不穩定性、危機發展具有階段性、敏 感度造成尋求資源之薄弱性、事件解決與否之關鍵性、事件結果之妥協性。

朱愛群(2002)認為危機特性具有威脅性、時間的緊迫要素、不確定性(發 生與影響的不確定性)、階段性(過程具動態性與持續性)、複雜性、結果具有 雙面性、新聞性、危機會產生壓力。

上述之學者對於危機特性的見解雖有差異,但從中我們仍可發現有許多危 機的特性是這些學者普遍認同的,研究者綜合整理國內學者對危機特性的看法 後,將危機的重要特性歸納如下:

(一)危機的不確定性

由於外在環境的變動迅速,加上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無法完全掌 握所有的資訊,致無法精確地評量每項事物。

(二)危機的時間急迫性

危機形成之後,其危害速度相當快速,使得危機處理的各項工作皆產生

危機形成之後,其危害速度相當快速,使得危機處理的各項工作皆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