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辦學績效評鑑的概念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辦學績效評鑑的概念分析

本節將探究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概念,就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相關概念及校 長辦學績效評鑑的意涵綜合整理並加以探討,發展出校長辦學績效評鑑的概念。

壹、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相關概念

與校長辦學績效評鑑的相關概念分別有評鑑、校務評鑑、校長評鑑等。茲分 述如下:

一、評鑑的意義

要了解校長辦學績效評鑑的意涵,須先探索評鑑的意義。評鑑(evaluation)

含有幾個重要的觀念,包括評價人事物的價值或優缺點的判斷、對現象質的描述 和量的描述,而評鑑不但是為了評定績效,更可以擴大成是為了做成決定。關於 評鑑的意義,國內學者有以下的看法:

(一)黃炳煌(1983)認為評鑑具有下列三種特徵:

1、評鑑乃一「歷程」。

2、此歷程係一種有系統的(systematic)、正式的(formal)歷程。

3、評鑑之中心永遠是在對諸種可行的途徑予以價值之評判,以供決策者 就其中擇一而行。

(二)黃光雄(1989)認為透過評鑑,使得政策執行者可以了解,改革政策執行 的效果。評鑑的定義是:有系統的評估某一對象的價值或優點,其涉及目標與結 果的比較,亦即結合「行為表現」(performance)與「價值」(value)的研究。

(三)江文雄(1998)提出評鑑就是評審鑑定,它是一種經過瞭解、評定績效,

明白得失、找出原因、尋求改進、再出發的循環歷程。

(四)高薰芳(1998)認為評鑑的意義是運用現有的組織自訂一套規準,蒐集受 評鑑人員一切相關的資訊,以了解受評人表現優缺點及原因,做為改進、自我成 長或達成其他教育性或行政性目的的活動。

(五)林文律(1999a)認為評鑑是根據一組既定的目標,透過觀察、記錄等一 系列收集、整理、分析及判斷資料的步驟,進行一系列的判斷,最後做出決定的 完整過程。

(六)林文生(1999)認為評鑑是為了作決定,作決定便是選擇,進而改變行動,

造成教育改革。因此,其目的在於蒐集資料,做價值判斷,藉以提供做為決策之 參考;評鑑的目的不在於證明(prove)什麼,而在於改進(improve)什麼。

(七)謝文全(2004)為評鑑下了註解:「對事項加以審慎的評析,以量定其得失 及原因,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的過程」。

(八)楊銀興(2006)認為評鑑是指有系統的蒐集資料,參照合理的衡量標準,

透過事實性及價值性的判斷,進行比較分析及綜合研判,以達成目標的歷程 以上是國內學者對評鑑的定義,至於國外學者對評鑑的意義,有以下的看法:

(一)Tyler(1950)認為評鑑是一種過程,基本上在確定課程與教學方案的教育 目標實際達成的程度。但是,教育目標本質上是要求人的改變,即目標指向於學 生行為形式的適當改變,因此評鑑在於確定這些行為改變實際發生的程度。

(二)Scriven(1967)強調在評鑑中,判斷扮演重要角色,評鑑乃是根據一組加 權的目標量尺,蒐集、合併有關的表現資料,以形成比較的,或數值的評定,而 且說明資料蒐集的工具、加權數和目標選擇的正當性。

(三)Deroche(1974)認為評鑑是一種歷程。從學校行政的觀點分析評鑑的意 義,認為評鑑具有下列之特質:

1、它是評估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的歷程,使每個人能發揮潛能。

2、它是決定學校教育目標是否達成的唯一方法。

3、它的目的在於增進自我改進的態度。

4、它需要評鑑人員應用各種評量的技術,以決定達成目標的程度。

(四)Stufflebeam和Shinkfied(1985)認為評鑑是一種劃定、獲取、提供某些評 鑑對象的描述性與判斷性訊息,以便於做為指導作決定,符合績效責任的需求和 增進對研究現象了解的歷程。

(五)Worthen和Sander(1987)認為評鑑就是一件事項之價值的決定,就是評鑑 者選擇一個或多個評鑑標準,收集評鑑對象的有關資料,然後根據評鑑標準決定 評鑑對象的價值,最後再根據評鑑結果督促評鑑對象改進其服務品。

根據以上國內外學者對評鑑的定義,可以得知「評鑑」是評鑑者對於某項

事件進行有系統的蒐集資料,根據資料進行判斷建立指標的歷程,並根據結果評 定績效及評鑑對象的價值,提供對未來的行動及發展建立具體的目標。

二、校務評鑑的意義

近年來,教育主管機關透過校務評鑑來評定學校之績效,以確保學校辦學品 質。從中央到地方;從大學到小學,都積極在辦理校務評鑑。茲就國內學者對校 務評鑑的意義說明如下:

王保進(2001)提出「校務評鑑」是評鑑者在確認教育品質之內涵下,決定 評鑑之內容,並擬定客觀之標準,利用自我評鑑及專家營建之方式,以了解學校 經營品質之實況,從而達成教育品質之績效責任,或持續改善之目的。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2)認為「校務評鑑」是指系統化蒐集學校發展計畫的 規模、執行與結果等方面的相關資料,並加以客觀的分析與描述,以作為判斷 學校績效或協助學校持續改進的過程。

顏國樑(2003)指出「校務評鑑」係指藉由評鑑團體的規劃,使用多樣方 法,有系統的蒐集資料,並透過受評學校內部人員的自評與外來專家的專業判 斷,評定該校改善教學及提高該校辦學優缺點及待改進的建議,以做為該校改 進教學,提高行政效率的依據之過程。

李有在(2005)認為校務評鑑乃是一價值判斷的歷程,其過程是依據既定 的規準,透過系統和客觀的方法蒐集受評者的相關資料與訊息,經由內省或專 家的診療及評估,找出組織的優勢與劣勢,並探究成因、擬定對策,促成組織 的進步與健全發展。

綜上所述,校務評鑑是指以系統、客觀的方法,蒐集受訪學校的一切 資料,包含學校發展計畫的規模、執行與結果等,以判斷學校的績效並提出改 進建議持續協助改進其缺失。

三、校長評鑑的意涵

瞭解了評鑑及校務評鑑的意義之後,以下將進一步探究校長評鑑的意義,由 於國內學者對校長評鑑的研究篇幅甚多,茲將各學者對校長評鑑的意涵整理如表 2-1-1:

表2-1-1 國內學者對校長評鑑之定義

學者 定義

張德銳(1998) 是對校長表現作價值判斷和決定的歷程。其步驟為根 據校長表現的規準,蒐集一切有關訊息,以瞭解校長表現 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以協助校長改進其服務品質或作為 行政決定的依據。

江文雄(1998) 對校長的各項表現,依據規準給予指引,蒐集一切有 關訊息,作成價值判斷和決定的系統化歷程,以瞭解校長 表現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並協助校長改進其服務品質或 作為行政決定的依據。

吳財順(1999) 依據審慎訂定的規準,經由評鑑者對受評者相關表現 資料的多方蒐集,以評估、判斷受評者的表現,並根據評 鑑結果,從而協助校長改進其領導或作為行政上決定獎懲 的依據。

朱淑雅(1999) 依據審慎訂定的規準,經由評鑑者對受評者相關表現 資料的多方蒐集,以評估、判斷受評者的表現,並進而根 據評鑑結果,以協助校長專業成長或作為行政上決定任用 獎懲的依據。

表2-1-1(續)

學者 定義

倪靜貴、葉志榮 等(1999)

對有關校長的工作表現,採用科學方法,多方面觀察 及蒐集適切的資料,以瞭解校長表現的優劣得失及其原 因,進而衡量、判斷其工作成果與校務工作計畫,以協助 校長改善其服務品質,使校務工作更臻完善。

林文律(2000) 校長評鑑制度設立的重點,在於對現職的校長,在其 職務的重要向度上表現與予評估,找出優缺點與待改進之 處,並針對其優點及發揮得很好之處予以正向回饋。此外 亦針對期待改進之處予以提出適時且適切的建議,以便職 務的在任者在專業表現上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謝文全(2000) 在校長經任用之後,於適當時機進行,用以協助其不 斷改進、提升行政領導能力,或作為獎懲、續聘、與遷調 之根據。助於行政領導績效之提升與教育目標之達成。

吳株榕(2001) 對於校長的政策執行、教學領導、人際關係、專業責 任、學校管理作一系列的觀察、資料的蒐集以做為價值上 的判斷及決策的依據。其結果運用在獎勵優秀校長、淘汰 不適任校長和做為校長遴選的主要依據。

吳淑妤(2003) 針對校長職務的內容及必備的能力及人格特質,訂定 評鑑的標準,並且依據評鑑的標準規劃評鑑歷程和方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有關校長評鑑的定義,可歸納出:校長評鑑指依據審慎訂定的規 準,對校長之績效表現,作成價值判斷,以為行政上決定校長任用、獎懲之依據;

並據以協助校長在專業成長上予以再強化、再增能、再評估的循環過程。除了評

估校長辦學績效之外,透過評鑑、促使校長在教學領導、行政組織領導之效率與 效能及自我專業道德涵養等都有所成長,其實施的方式可以分為「形成性評鑑」

及「總結性評鑑」兩部份進行。

貳、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意涵

經由上述之文獻整理可以發現有許多學者研究論述校長評鑑,但對於「校長 辦學績效評鑑」的概念其實並不普及,以下就校長辦學績效評鑑的意義、目的、

功能、要素等方面來說明:

一、校長辦學績效評鑑的意義

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以台中市為例是為了評鑑校長的辦學績效以作為校長遴 選之依據所設計,由此可知,應比較接近於績效責任評鑑的觀點。

郭工賓、郭昭佑(2002)認為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係指「有系統的蒐集校長為 達成教育行政機關及社會大眾的期望與要求,在既有的學校資源上,透過校長辦

郭工賓、郭昭佑(2002)認為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係指「有系統的蒐集校長為 達成教育行政機關及社會大眾的期望與要求,在既有的學校資源上,透過校長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