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機場創新趨勢‒航空城化的機場發展趨勢

第三章 全球主要機場之創新商業模式

第四節 機場創新趨勢‒航空城化的機場發展趨勢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8

第四節 機場創新趨勢‒航空城化的機場發展趨勢

近年來,有關航空城的理論興起,以機場為中心發展城市的核心觀念顛覆了傳統 上機場依附城市而存在的思維,而此一理論也陸續在香港機場、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 機場史基浦機場及韓國仁川機場等得到驗證。概念上而言,航空城就是廣義的機場。為 因應機場龐大工作人員衣、食、住、行與全球化快速運輸的需求,機場範圍擴大,形成 生活圈及產業聚落,產生了購物中心、暢貨中心、物流園區、展貿園區等,機場商業化 的進一步落實,獲利的來源也更多元化,從而建立了堅強的競爭力。

航空城的崛起,源於全球化趨勢的形成及科技進步促使工商業競爭及一般消費習 性對於速度和效率的要求提高,在旅客與貨物的運送上已幾無緩衝的空間,必須是一天 24 小時、一年 365 天與各國保持不間斷的聯繫,從而造成機場與機場間的競爭白熱化,

其中優勝劣敗的決定要素包含連結、快速、規模與及時,以達成全球化競爭、全球化連 結、全球化運送的目的,故有專家形容:「下一階段全球化的疆界在機場」。

航空城是一個組合體,以國際機場為核心,其中的產業包括航空公司、航機維修業、

航空地勤代理業、空廚業、倉儲業等;其周邊則由附屬業別組成,包括及時製造業、自 由貿易港區、物流業、觀光旅館、經貿展覽區以及地產業等組成。台灣將航空城的整體 形容為「蛋黃與蛋白」理論的比喻,可以生動的描繪航空城組合的特性,圖 3-4-1 為約 翰•卡沙達博士描繪之桃園航空城示意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9

香港航空城以赤鱲角國際機場為核心,東涌新市鎮為輔,再以整個大嶼山島為基地,

建設以觀光產業為主的航空城。其規劃建制於新機場建設初期即已確立,無論是香港機 場、東涌新市鎮或大嶼山島各項觀光設施都備有分期開發建設計畫,條理清楚,符合客 貨成長所需。現時香港航空已發展成型,當地人口及產業都穩定成長中,香港航空城扮 演著對香港經濟強而有力的發動機角色,是產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展桃園航空城計畫,應係有鑑於亞太地區具有相同競爭地位之機 場紛紛崛起,超越我國,並使桃園機場各項評比逐漸落後;同時政府著眼於各國航空城 發展成功經驗非只裨益經濟產出,更能吸納許多就業人口。而兩岸直航擴大實施後,飛 航台灣的航空公司暴增,客貨運輸往來增加等,都有助於航空城的建設。凡此都是台灣 發展航空城的契機。然而,航空城發展除外部條件外,亦須檢視內部條件,二者相互搭 配始能成功。舉例而言,策略規劃人才的儲備(如計畫內容是否具有遠見而周延執行力 的考驗)、基礎建設的完成(如機場捷運、轉運設施及聯絡道路)、相關產業群聚需求的

圖 3-4-1 桃園航空城示意圖(約翰‧卡沙達博士描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0

滿足(製造、物流、貿易、倉儲)等。以香港航空城為例,為發展東涌新市鎮,刻意將 迪士尼樂園設於同一島嶼區域內,並將迪士尼樂園捷運專線與捷運東涌線於欣澳站結合,

以交通串連鼓勵旅客順道旅遊東涌東薈城及昂坪纜車等,同時在東薈城購物中心內引入 暢貨中心,以吸引更多市區旅客前往購物等,都是具有宏觀視野的經營階層規劃的策略 性作為,這些作為確實都促成香港航空城的成功。台灣以跟隨者地位跨入航空城建設,

宜多方參考國外成例,並充分利用台灣電子業產業群聚優勢與文化背景豐富的特色創造 後來居上的航空城格局。

綜整而言,多數航空城發展的成功之道都是先發展機場主體營運(亦即「桃園航空 城規劃案」中所說的蛋白部份),再進一步拓展航空城的開發,故曰「機場的城市」(City of the Airport)。而航空城的發展須有基本定位,亦即根據本國產業優勢、機場地理位置、

競爭者的定位、機場營運專長以及與策略聯盟機場整合等不同要素,設定各該機場的策 略方向,才能有效發展航空城,建立長久的競爭力。舉例而言:香港機場因香港具有英 國殖民背景特色,英語通行全境,與大陸華南地區消費人口接近,而且餐飲、服飾、旅 遊等服務業發達,有利吸引華南及各國旅客前來觀光旅遊,故其航空城發展偏向觀光旅 遊導向;仁川機場航空城建置航空學院,培訓航空專業人才,並取得國際民航組織、國 際機場理事會及該國交通部核定可,得在訓練後簽發結訓證書,其機場公司亦極力推廣 軟實力的輸出,故仁川機場航空城的發展應係航空專業導向的策略取向。台灣在各國開 放天空、航空產業逐漸自由化的今日,也應自我檢視,開發利基,尋找發展桃園航空城 的策略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