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機場商業化發展歷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

念而受限;航空城因匯集海陸空鐵交通,具有完整而快速的「可及性」,使其地位 丕變,即令距離較遠,但因交通便利,至市區不再遙不可及,況且航空城建設自 成格局,足以自給自足,而使其價值更進一步提升。

三、 航空城係以多功能機場城市取代傳統城市機場單一運輸功能的角色:過去機場處 於城市的附屬地位,僅擔負單一的運輸功能,航空城興起後,其功能趨向多樣化,

復因自主性提高與產業群聚效應而逐漸走向支配性角色。例如:在航空城區域內 有經貿展覽園區,可促進經貿交易,創造產值;而機場的經營多元趨勢更使其收 入增加,盈利提高。凡此皆可預見航空城未來在機場區域內與一國經濟上的角色 更不容忽視。

四、 他創造了 Aerotropolis(航空城)一詞:「城市的命運與型態通常由運輸來定義,於今 而言,這代表空中運輸。」航空城是實體網路(指空中運輸做為物流載具所形成 的網路)的城市化身。空中運輸的首要地位令機場及其腹地發現自身可運作的功 能並注意到其結果。「速度、靈活性與連結是構成航空城的要素。」

航空城趨勢方興未艾,香港機場在當年規畫之初即已朝此方向建設。至於其他標竿 機場,如本研究所探討的韓國仁川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 等,俱以航空城為發展取向,且取得一定成果,嘉惠各該國家經濟與外貿發展,更成為 全球機場經營的典範。

第四節 機場商業化發展歷程

機場的出現源於人類歷史上的必然。最初,海上交通發達,因停泊及人貨裝卸需求,

而有港口的誕生;嗣後,因蒸汽火車發明,陸上大量運輸盛行,有定點上下客貨需求,

而出現了火車站;最終,因飛機的升空,民航業興起,而產生了機場。1903 年,韋柏·

萊特(Wilbur Wright)及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兄弟自製「飛行家一號」飛機,試驗首 次載人飛行成功,人類正式進入飛行時代。至 1909 年,美國馬里蘭州啟用了最早的機 場大學園區機場(College Park Airport)。而德國則於 1922 年在柯尼斯堡興建完成第一座

市的機場」(Airport of the City)。近年來因盈利需求與競爭效率考量,機場逐漸趨於商業 化導向,並朝大型化建構,進而發展為「航空城」,其鄰近城市倚賴其產生經濟動能。

此時機場的角色丕變,在與城市的分工上轉變為「機場的城市」(City of the Airport),是 機場商業化的極致表現。

一般而言,機場範圍內的地域區劃分為陸側(Land side)、空側(Air side)與坪側(Ramp side)。前者屬於非管制區域,泛指機場區域界圍以內,以迄客運大樓通關入口處,包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舒適的購物中心,供外來旅客就近採購。由於市區店鋪為自有房舍,寬廣悠閒,又不須 支付租金,故其銷售獲利更大,在各國均蔚為風潮。台灣桃園機場免稅店昇恆昌公司於 台北市內湖區設立購物中心,以店就人,即為一例。復次,部份機場於機場內設置簡易 賭場,吸引過境及出境旅客消費,或設立美術館宣揚本國文化,兼收作品商品化銷售效 益。至於陸側的商業收益,一般以零售、金融、保險等項目為主,但部份機場(例如:

香港機場、吉隆坡機場等),藉由開辦市區預辦登機服務,將機場領域延伸至市區,除 可收降低機場櫃台擁擠之效益外,也可將其商業行為投射至市區預辦登機服務所在的商 業大廈,是現時逐漸興起的綜合開發趨勢。台灣目前興建中的桃園機場捷運規劃於台北 火車站開辦市區預辦登機服務,亦是此類案例之一。

此外,香港機場第二航廈規劃與興建的理念,係將機場航廈百貨公司化,內有購物 中心、美食天堂、4D 電影院、精品商店等。其目的除供旅客使用外,也在吸引鄰近鄉 鎮或市區非搭機人口至機場消費,成就其航空城的規模,是另外一種商業化的全新嘗試,

倘試驗成功,勢必將成為全球機場仿效的作法。有關機場商業化營運概覽見圖 2-4-1。

商業發展倚賴人流的匯聚,人流包含旅客及工作人員,其組合包括本國人與外國遊 客。香港機場是機場商業化的典範,為匯集人流,促進香港機場的興盛,香港機場管理 局制定策略,並據以規劃許多專案,透過具有可行性的商業模式,有效吸收鄰近國家與 地區的旅客往來香港機場,達成商業化盈利目的。該等專案的詳情,是本研究意欲探討 的主要課題,詳見第五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