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

本節藉由與正向領導相關的學術理論之分析,以進一步形塑正向領導 的理論基礎。因正向領導為一新興之領導理論,研究者先行梳理學者的見 解與主張,以建立其理論基礎的論述依據。

吳清山(2013)認為正向領導起源於正向心理學;林新發(2010b)

認為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為正向心理學、幸福感理論、團體動力理論、激 勵理論、正向社會學理論等;謝傳崇(2012)則認為正向領導主要是應用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組織行為學與肯定試探詢等新興領域所產 生的領導理念;Fry 與 Matherly(2006)指出正向領導與正向心理學、正 向組織行為有高度相關;Luthans、Luthans、Hodgetts 與 Luthans(2001)

則 是 由正 向心 理學 及正 向組 織行 為中 提出 正向 取徑 領導 的 內涵 元素;

Youssef 與 Luthans(2012a)指出正向領導與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相 關, Youssef-Morgan 與 Luthans ( 2013)亦有相同的見解。 Kelloway、

Weigand、Mckee 與 Das(2013)認為正向領導與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 為、正向組織學的興起有關。Cameron 與 Plews(2012)認為正向組織學 的實踐即是正向領導。Cameron(2008)認為正向領導是近年興起的正向 心理學、正向組織學與正向變革等領域中,有關正向原則的應用。Buller

(2013)則認為正向領導由正向組織學衍生而來。Ladd(2014)由神學的 角度提出正向領導的具體作法。

為求基礎理論探討之嚴謹,研究者依相關學者主張,加以進行分類比 較,總計學者主張之正向領導理論基礎包含: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

正向組織行為、幸福感理論、團體動力理論、激勵理論、正向社會學理論、

Oishi, & Lucas, 2009;王沂釗,2013),激勵理論、正向變革、肯定式探 詢 屬 正 向 組 織 學 範 疇 ( Cameron & Spreitzer, 2012; Robbins & Judge, 2014),正向社會學(Positive Sociology)目前僅 Stebbins(2009)在《Personal decisions in the public square: Beyond problem solving into a positive socology》這本書中提出,考量其發展形成時間在 Camron(2008)正向領 導專書之後,研究者以理論發展之時間序列觀點,不予納入理論基礎,其

Fry & Matherly(2006)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 Luthans、Luthans、Hodgetts &

Luthans(2001)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

Youssef & Luthans(2012a)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 Kelloway、Weigand、Mckee

& Das(2013)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正向組織學

Youssef-Morgan & Luthans

(2013)

因此,為使正向領導的理論建構更為周延,研究者將分別探討與正向 領導有關的理論基礎包括: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組織行為、團 體動力學、神學等。

壹 、正向心理學

一 、正向心理學的起源

正向心理學源起於美國的賓州大學(Grenville-Cleave, 2012),1998 年,時任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 Association, APA)主席的 Martin Seligman 首度提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概念,

強調心理學應著重於了解與發展人類的長處,取代以往聚焦的負向心理研 究(Grenville-Cleave, 2012;Swinson & Harrop, 2012;Moneta, 2014;江雪 齡,2010;張傳琳,2013),從此開啟了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大門。1999 年,

在蓋洛普 (Gallup)機構的贊助下,有六十位學者參與其正向心理學機構。

二年後,此一學會成為世界性的組織,有二十八個國家共四百多人參與。

1990 年代,Randy Emst 開始蒐集資料和辦理小型的研討會,當時擔任美國 心理學會會長的 Seligman 則是在賓州大學的大學部和研究所開課,1999 年第一屆正向心理學高峰會在 Washington, DC 召開,2000 年 Seligman 正 式 開設 正向 心理 學的 課程 ,同年 Seligman 和 Csikszentmihalyi 共 同 為 American Psychologist 編輯 正向 心理 學專刊 ,在 該專 刊中 Seligman 和 Csikszentmihalyi(2000)正式指出在面對新時代,美國人所應有的歷史性 的選擇,而社會與行為科學亦可扮演重要的角色,應該朝著幫助人們邁向 美好豐盛的生活、得到工作滿足所需支持的方向努力;2002 年舉行第一屆 正向心理學年會,2006 年 Seligman 在賓州大學創立正向心理學碩士研究 所,同年創立《正向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9 年 6 月於 Philadelphia 召開第一屆正向心理學世界大會,至此奠定正 向心理學的學術地位(Grenville-Cleave, 2012;Swinson & Harrop, 2012;

Moneta, 2014;江雪齡,2010;張傳琳,2013)。

二 、正向心理學的發展

正向心理學的根源與哲學、宗教的影響有關,因為正向心理學所關注 的幸福(well-being)、滿意(contentment)、滿足(satisfaction)、心流

(flow)、快樂(happiness)、希望(hope)、樂觀(optimism),是人 與生俱來的需求(張傳琳, 2013;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Grenville-Cleave, 2012)。

正向心理學可 以追溯至 1902 年, James 提出運用「健康的心智 」

(Healthy mindedness)鼓勵人性的關懷(Duclow, 2002;Grenville-Cleave, 2012);1954 年 Maslow 指出:心理學在負向研究的成就遠勝於正向研究

(science of psychology has been far more successful on the negative than on the positive side),這顯示吾人使心理學的研究偏向關注於個人的缺點、

病痛和罪惡,而較少關注在人的潛能、德行、成就的渴望,或追求心靈的 高度;此似乎指陳心理學甘願自限於人性的黑暗面,而寧願徘徊在公允判 別的半途之中一般(Maslow,1954)。因此,Lopez 與 Gallagher(2009)

認為 Maslow 是第一個提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一詞的學者,

1958 年 Maslow 發表人類需求理論,研究的是健康的人,由基本的生理需 求,到學習與成長的需求,最高境界則是自我實現,可說是人本心理學的 重要論述(Maslow, 1958;江雪齡,2010;張傳琳,2013)。西方的心理 學家認為正向心理學的概念,是來自著名的人本心理學家 Maslow 所強調 的創造力和自我實現(self-actullization)(江雪齡,2010),Maslow 認為 應 該 要 強 調 適 用 於所 有 人 健 康 和成 長 的 高 天花 板 心 理 學 ( high-ceiling psychology) , 而非一般 心理學所 著對付病 態心理的 低天花板 的心理學

(low-ceiling psychology),亦即將心理學的層次提高到正向健康的境界,

更多關注正向人性力量、美德與品格優勢(張傳琳,2013)。然而,1980 年代以前,心理學仍是由消極心理學所主宰(謝傳崇,2012),至 1990 年 代有 關正 向心 理學 的研 究議 題始 大量 出現 ,如 :心 理資 本( positive capital)、自由意識(freewill)、個人自我力量(ego strength)、分享正

向事件(sharing positive events)等。在 Seligman 提出正向心理學並大力推 動後,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熱潮,持續擴展至教育、社會、公共衛生、政治 學、經濟學、政府公共政策等領域(Grenville-Cleave, 2012;謝傳崇,2012),

例如:英國政府於 2005 年在小學、中學推動社會與情緒方面的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 SEAL),期能加強學生情緒幸福感

(emotional well-being )(Swinson & Harrop, 2012)。

三 、正向心理學的內涵

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最佳表現的科學,而不是只有正向思考。

沒有疾病不代表具有正向心理,因為健康是包含身、心、靈的平靜安適,

正向心理學關注個人的優點和缺點,著重於建立人生中美好的事務和修補 不好的事項,正向心理學重視如何實現健康正常的人之目標,也能治療人 們 生 命 中 的 傷 害 , 致 力 使 人 得 到 豐 盛 美 好 的 生 活 ( perterson, 2006 ; Grenville-Cleave, 2012;江雪齡,2012)。

正向心理學心理學的基本主張有三部分:

(一)研究「正向」

正向心理學最主要的的基本主張就是積極地研究正向,此一正向的研 究包括正向主觀經驗、正向個人特質、正向機構等科學研究(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具體而言,正向主觀經驗包含過去既成的幸福感、

滿足,對現在當下的快樂、心流,對未來的希望、樂觀等正向的情感經驗;

正向個人特質則是人類的優勢或美德;正向機構的研究則包括支持人類優 勢、潛能發展的社會組織或支持系統(Seligman, 2002;李新民,2013;謝 傳崇,2012)。

正向機構或組織中的「良善環境」,可以引發個體的正向情緒、優勢 與美德,因而產生正向的主觀經驗,正向機構或組織的研究重點在於能夠 支持與發展個人發展其優勢與美德的各種係統或組織,探討的議題為促進 人類幸福的環境條件、影響青少年發展的條件、天賦得以發揮等(江雪齡,

2010;謝傳崇,2012)。

就正向領導而言,研究「正向」意即隱含以正向領導的策略與方法,

促發組織成員的正向主觀經驗,發揚組織成員正向個人特質,形塑組織成 為正向機構,使組織獲致超凡卓越的績效表現。

(二)正向預防

正向心理學強調正向的預防,正向心理學認為,在預防心理疾病時,

不只是聚焦在患者各種缺點的矯正,而是要強調提供患者享有快活、美 好、有意義的人生之相關技巧,運用人類自身存在的優勢或正向特質預防 心理疾病的發生(Seligman & Peterson, 2003)。正向心理學在正向預防的 進展,主要是對個體內部系統性地塑造各項正向情緒體驗,以作為預防心 理疾病發生的緩衝機制,正向心理學強調塑造個體的快樂、感恩、興趣、

愛等正向情緒,可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而其理論則是來自 Fredricksnon

(1998, 2001, 2004)所提出的正向情緒擴展建構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此一理論主張快樂、興趣、滿足、自信和愛等正向情緒,可以 擴展認知思考的靈活性與個人行動技能,透過創造性價值的實現、經驗性 價值的提升、態度性價值的改變,個體能因此發現生命的意義,建構一生 受用的認知、心理、社會資源,因而達到心理疾病預防的效果(謝傳崇,

2012;李新民,2013)。

(三)正向治療

過去 50 年,心理治療與病理心理學是結合在一起的,但效果卻不盡 理想,正向心理學主張正向治療,認為心理治療應將重點置放在培養患者 的各種優勢,以正面的心態面對患者的心理或行為問題,以正向解讀激發 患者體驗正向情緒的能力,促使患者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正向治療首先幫 助患者除去負向情緒,對自己的偏差心理或行為,建立積極的解釋,基此 以建立正向情緒,而正向治療的技巧則包括:和睦關係、言語技巧、信任、

關注等,主要是建立患者的正向情緒和舒緩心理疾病的優勢(Seligman, 2005;Peseschkian, 2000;Moneta, 2014;李新民,2013)。

四 、正向心理學對校長正向領導的啟示

正向心理學探討的主題包括快樂、幸福感、正向情緒、心流、正向關 係、正向意義、成就、肯定式探詢、優勢、情緒智商、感恩、樂觀、創造 力、復原力等,目的在協助個體找到內心的正面能量,培養積極正向、樂 觀思考心態,提升個人面對困難、迎向挑戰的動能。正向心理學對技術型

正向心理學探討的主題包括快樂、幸福感、正向情緒、心流、正向關 係、正向意義、成就、肯定式探詢、優勢、情緒智商、感恩、樂觀、創造 力、復原力等,目的在協助個體找到內心的正面能量,培養積極正向、樂 觀思考心態,提升個人面對困難、迎向挑戰的動能。正向心理學對技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