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建構之研究"

Copied!
1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宋修德 博士. 林騰蛟 博士.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建構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Positive Leadership Content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incipals in Taiwan. 研究生:曾璧光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四 年 七 月.

(2) 謝誌 感謝主耶穌,讓我能以四年的時間順利完成博士學位的進修。 感謝台師大工教所的師長們,讓我在博士進修的過程中,體會學術研 究的嚴謹與邏輯思考的堂奧,也深刻體悟在學術研究中解決實務問題的快 樂。博士論文的完成,是另一個學習階段的開始,是邁向追求至真至善的 學術之旅的開端。 論文能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兩位指導老師宋教授修德和新北 市教育局林局長騰蛟,從文獻蒐整與探析、選定題目方向、方法採用與設 計、資料分析、結論建議的撰寫等,宋老師都一一的給予指導,並逐字修 改,使我習得在浩瀚的學海中如何定位航行的方向,是我深深感謝的!而 林局長在百忙中,仍仔細閱讀論文並給予指導,從動機的撰寫、推論的要 領,到內涵建構的重點,更是論文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關鍵。 特別感謝口試委員徐教授昊杲、吳教授榕峯、黃教授能堂、胡教授茹 萍,在論文內容上給予詳細的指導,使論文能有更好的呈現。 至師大工教所博士班進修,源於在職場服務的深感不足,感謝楊校長 瑞明的啟迪與帶領,感謝戴校長正雄與黃校長進雄在公務上的指導、提點 與包容,更感謝學校同仁在業務上的協助。 進修期間,我的雙親在家庭幼子照顧的協助,是我難以回報的浩瀚親 恩;而內人瓊娥默默的支持並負擔起大部分的家務,使我能無後顧之憂地 往學術殿堂邁進,更是我前行不可或缺的關鍵動力;四個孩子雅柔、牧恩、 子欣、子榮的乖巧、懂事,是我能順利進行論文寫作的最大幫助。 陳之藩在「謝天」一文中提到:得之於人者多,出之於己者少,要感 謝的人太多,只能謝天。在四年的進修期間,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只能感 謝上帝。也感謝上帝,讓我有逸茜、小曼、宜穎、振雄、南亦、秀貞這些 好同學。如果,在學術的領域上能有一點點的進步;如果,在知識的視野.

(3) 上能有一些些的擴張,最要感謝的是師大工教所的老師們,也要感謝學校 同仁的包容與協助,當然,更要感謝我親愛家人的支持與代禱。.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內涵,並以實證研究驗證 其內涵細項,並同時了解技術型校長正向領導之現況。 本研究首先以國外之正向領導實證性文獻探討分析正向領導層面,繼 而以相關文獻建構正向領導內涵細項,確立正向領導內涵初稿,計七層面 49 題項;再以模糊德懷術,進行 16 位專家問卷,包含技專代表 8 位、實 務工作者 8 位,將回收問卷以 EXCEL 軟體,進行幾何平均數及解模糊之 計算,以確認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層面、細項,計七層面 48 題項, 作為發展正向問卷之基礎,再以北、中、南、東四區各四所技術型高中之 教師為抽樣對象,每校 30 名,其中包含處室主任、組長或科主任、導師、 專任教師等不同對象,共發出問卷 480 份,回收後可用之問卷計 440 分, 先以 SPSS 統計軟體進行項目分析、信度分析,再以 AMOS 統計軟體進行 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七個層面的信效度合乎要求且達良好,再以驗證性 因素分析刪題後之七個層面二十八題項,以 SPSS 軟體進行獨立樣本 t 檢 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在現況知覺的差異情 形,並獲致以下結論: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包涵「正向意義」、「正向關係」、「正 向溝通」、「正向氛圍」、「正向期待」、「正向支持」、「正向認同」 等七個層面,每一層面各包含四個細項。技術型高中教師對校長正向領導 現況整體知覺部分變項有顯著差異,技術型高中教師對校長正向領導現況 各層面知覺部分變項有顯著差異。 關鍵字:正向領導、技術型高中、模糊德懷術. i.

(5) Abstract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ntends to construct the contents of positive leadership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nd empirically study and verify the breakdowns of these contents. In the mean time, this study als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In this study, we start by exploring the analyses for positive leadership through foreign empirical literatures on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hen apply related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the breakdowns of the contents of positive leadership.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draft for positive leadership contents, there are 49 topics covering seven layers being prepared. And this is followed with applying fuzzy Delphi to proceed to conducting queries for 16 experts, eight technical college professors and eight practitioners each. After collecting the queried results, they are processed with EXCEL so as to proceed to computations for geometric means and fuzzy solutions. The layers and breakdowns comprise 48 topics covering seven layers applied for the confirmation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his is to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positive questionnaire. Then it is followed with four vocational high teachers from four regions like north, central, south and east to serve as the sampling subjects, 30 teachers from each school and they comprise different sampling subjects like office directors, team leaders or directors, teachers, full-time teachers. A total of 480 copies are disseminated with 440 returned that met query demands. These questionnaires are processed via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item and reliability analyses, followed with AMOS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proceed to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ascertain the reliability of seven layers that would meet the demand and are also good. Then the 28 topics in this seven layers which result from weeding process through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ill further go through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processing lik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so as to allow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us perception differences for test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re are four conlusions acquired from this study: Positive leadership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incipals comprises 7 layers: “positive mean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positive communication”, “positive climate”, “positive expectation”, “positive support” and “positive identity”. Each layer contains 4 item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und for partial variables in the overall perception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by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und for partial ii.

(6) perception variables at all layers for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perceived by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Keywords: positive leadership; vocational high school; fuzzy delphi. iii.

(7)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目錄 ..............................................................................................................................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待答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領導的意義與學校組織特性..................................................... 13. 第二節. 正向領導的意涵 .......................................................................... 20. 第三節. 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 28. 第四節. 正向領導的相關研究.................................................................. 43. 第五節. 正向領導的內涵分析.................................................................. 48. 第六節. 正向領導的內涵建構..................................................................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實施 .......................................................................... 7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81.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87.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91 iv.

(8) 第一節.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內涵建構分析........................... 91. 第二節.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 ....... 102. 第三節.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量表之現況分析 ................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5. 第一節. 結論 .............................................................................................. 135. 第二節. 建議 .............................................................................................. 138. 參考文獻 ................................................................................................................. 143 附錄一...................................................................................................................... 157 附錄二...................................................................................................................... 169. v.

(9) 表目錄 表 1-1 中華民國近年人口出生人數 -------------------------------------------- 3 表 2-1 領導的意義彙整 -------------------------------------------------------- 14 表 2-2 學者主張之正向領導理論基礎分析 --------------------------------- 29 表 2-3 正向領導內涵層面分析彙整 ------------------------------------------ 55 表 2-4Cameron 所提出之正向領導四層面內涵彙整 ---------------------- 59 表 2-5《Practicing positive leadership》一書之正向領導層面內涵彙整 61 表 2-6《How to be a positive leader》一書之正向領導層面內涵彙整 -- 62 表 2-7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建構初稿 --------------------------- 63 表 3-1 學者專家諮詢名單 ----------------------------------------------------- 76 表 3-2 教育實務工作者之諮詢名單 ------------------------------------------ 76 表 3-3 正式問卷抽取數量統計表--------------------------------------------- 78 表 3-4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 79 表 3-5 三角模糊數與語意變數之對應關係 --------------------------------- 82 表 3-6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1「正向意義」層面及其內涵細項之模糊數統計結果-------------- 93 表 4-2「正向關係」層面及其內涵細項之模糊數統計結果-------------- 94 表 4-3「正向溝通」層面之細項之模糊數統計結果 ---------------------- 95 表 4-4「正向氛圍」層面及其內涵細項之模糊數統計結果-------------- 96 表 4-5「正向期待」層面及其內涵細項之模糊數統計結果-------------- 97 表 4-6「正向支持」層面及其內涵細項之模糊數統計結果-------------- 99 表 4-7「正向認同」層面及其內涵細項之模糊數統計結果------------- 100 表 4-8 正向意義構面問卷題項 ---------------------------------------------- 103 表 4-9 正向關係構面問卷題項 ---------------------------------------------- 104 表 4-10 正向溝通構面問卷題項 --------------------------------------------- 106 表 4-11 正向氛圍構面問卷題項 --------------------------------------------- 107 表 4-12 正向期待構面問卷題項 --------------------------------------------- 108 vi.

(10) 表 4-13 正向支持構面問卷題項 --------------------------------------------- 110 表 4-14 正向認同構面問卷題項 --------------------------------------------- 111 表 4-15 驗證性因素分析彙整表 --------------------------------------------- 113 表 4-16 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量表------------------------------- 114 表 4-17 背景變項彙整表 ------------------------------------------------------ 117 表 4-18 學校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彙整表 ---------------------------------- 120 表 4-19 性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彙整表 ------------------------------------- 121 表 4-20 任教科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彙整表 ------------------------------- 123 表 4-21 校長任期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彙整表 ---------------------------- 124 表 4-22 學歷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彙整表 ------------------------------------- 125 表 4-23 區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彙整表 --------------------------------- 127 表 4-24 年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彙整表 --------------------------------- 129 表 4-25 職務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彙整表 --------------------------------- 131 表 4-26 服務年資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彙整表 ---------------------------- 132. vii.

(11) 圖目錄 圖 2-1 正向領導層面與實踐策略示意圖 ------------------------------------ 24 圖 2-2 正向領導促發組織卓越示意圖 --------------------------------------- 27 圖 3-1 本研究初步架構圖 ----------------------------------------------------- 72 圖 3-2 本研究之對稱三角模糊數--------------------------------------------- 83 圖 3-3 研究流程圖 -------------------------------------------------------------- 88 圖 4-1 正向意義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 104 圖 4-2 正向關係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 105 圖 4-3 正向溝通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 106 圖 4-4 正向氛圍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 107 圖 4-5 正向期待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 109 圖 4-6 正向支持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 110 圖 4-7 正向認同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 112. viii.

(12) i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內涵建構與實證研 究,本章共分五節,分別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名 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在於探討研究背景與動機,探討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建 構的研究背景,以作為研究發展脈絡之初始理解;而研究動機的確認,則 有助於研究者在探究過程中,對於研究目的之定位。 壹 、研究背景 我國於 2014 年起,全面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目的為提升中 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依《中華民國教 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之政策規劃,自民國 100 年 1 月至 103 年 7 月,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啟動準備階段;自 103 年 8 月 1 日起至 109 年 7 月,則為全面實施階段(教育部,2014a);此外,臺灣社會少子女化 的現象,亦在教育場域產上一定程度的變化。上述教育的變革與趨勢,對 我國的高級中等教育,尤其是技術型高中(原稱為高級職業學校),帶來 不小的影響。茲就政策與社會發展之相關脈絡,梳理其對技術型高中之校 務經營影響層面如下: 一 、技術型高中行政運作法源的變更 技術型高中即原有之高級職業學校,其原有之適用法令為職業學校法 (教育部,2010),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在法制作業上, 須訂立《高級中等教育法》,以作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依據(教 育部,2013a)。依高級中等教育法第五條,原有的高級職業學校改稱為技 術型高中,是指為提供專業及實習學科為主之課程,包括實用技能及建教. 1.

(14) 合作,強化學生專門技術及職業能力之學校。因應此一名稱上的調整,高 級職業學校原本相關適用法規亦有大幅度的改變,總計有高級中等教育法 及施行細則,設立、類型及評鑑,校長聘任及考核,組織及會議,教職員 任用及考核,學生資格、入學方式及就學區劃分,課程及學習評量,學生 權利及義務,其他等共九類 55 個子法的適用(教育部,2014b),此一新 的法令適用,對於高職的組織員額、學生管理、成績考核等均造成一定程 度的影響,在學校行政層面,應如何因應,使學校能在新舊交替之際,尋 求最佳的定位與發展,實為各技術型高中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二 、學生入學制度的變革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入學制度,與以往有相當大的不同,最主要的 精神在於取消以往全國性的入學考試,改為免試入學,2014 年的入學方式 分為免試入學與特色招生,以免試入學為主,占 75%以上的入學名額(教 育部,2014c)。為確保國中畢業生的學習品質,於國三下學期,辦理全國 性的國中會考,但會考性質不屬於入學測驗,而是用以了解國中畢業的學 力狀況,在免試入學的總積分占比亦不得超過三分之一。此一新的入學制 度,降低國中會考的決定性,增加其他向度的計分基準,以彰顯國民教育 對於學生多元能力發展的重視。因此,可以想見,進入技術型高中的學生 之程度差距勢將改變以往以學業成績為主的區段錄取模式,學生之學習成 就、起點行為、先備知識之落差勢將拉大(自由時報,2014)。此對於學 校的課程與教學、學生適應與輔導、補救教學與重補修等,勢將造成教師 教學與學校行政的困擾,需要全體師生共同認真地面對,思考最佳的應變 方策。 三 、新課程的制定與實施 教育部為全面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建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課程體系,研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 2014 年 11 月 28 日 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此一課程綱要將於 2018 年(107 學年度)實施(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就技術型高中而言,此次課綱. 2.

(15) 修訂與現行課綱的差異為:彈性學習節數的增加、新增科適用之技能領 域、專題實作課程實施規範等。此一課程規範上的調整,勢將衝擊技術型 高中學校總體課程計畫的規範及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如何以正面的態度 面對課程的實施,避免課程結構變動所帶來的權力衝突,是技術型高中應 提前思考與規劃的重要事項,如能善用此一變革,借力使力,將負向反對 力量轉為正向促進發展能量,或可提升教師教學品質,優化學生學習成 效,進而促進學校的永續發展。 四 、少子女化對學生來源的影響 除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的實施,對於技術型高中帶來不小的影響 之外,近年來,我國因少子女化日益嚴重,對於學校的經營,更是一項嚴 峻的挑戰。由表 1-1 可知 2000 年出生人口尚可達 30 萬人(內政部,2014), 但之後即逐年下降,尤其是 2001 年與 2000 年之出生人口數在一年中下降 約 5 萬人,而 2001 年出生的人口,將於 2016 年進入技術型高中就讀,因 此,可想而言,面對學生來源短缺近 5 萬人,若以每班平均 40 人計算, 則全面將短缺 1250 班,以中型學校每一年級 15 班而論,則將會有近 83 學校的高一是招不到學生,其衝擊之大、影響之深,可能是所有的技術型 高中將於 2017 年都必須面對的經營困境,其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招生 不足、師資過剩、空間設備閒置、經費縮減、學習動機低落等(蔡銘津, 2008;蔣偉民,2009)。 表 1-1 中 華民國近年人口出生人數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出生人口數. 268,881. 284,073. 307,200. 257,866. 246,758.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數. 205,720. 203,711. 196,486. 192,133. 166,473. 2003. 2004. 227,447 217,685 2011. 2012. 198,348 234,599. 2005 206,465 2013 194,939.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4)。內政統計查詢網-出生人數。2014 年 12 月取自 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3.

(16) 貳 、研究動機 由上述之研究背景可知,自 2014 年開始,對技術型高中而言,將進 入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新時代,面對如此巨大的教育變革,如何在法 規適用調整、入學制度改變、課程內涵換新、學生來源不足的社會脈絡下, 使學校能永續經營,進而發光發亮,實有賴學校師生齊心一意的共同努 力,尤其是學校的領導者---校長,更是扮演關鍵性的重要角色。誠如 Davies and Ellisno 所說:教育改革的成功,不僅決定於改革本身的性質,以及它 們如何被實施,同時亦取決於其第二波的革新,亦即個別學校的領導者在 領導與管理行為上的轉變(引自林明地,2000)。林明地(2000)針對國 內近三十年之校長領導論文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校長領導對學生、對教師 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Day 與 Leithwood(2007)在跨國性的比較研究中, 則發現卓越的校長領導,對於學校聲譽、學生學習成效與社會發展,均帶 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值此教育革新的推動之際,技術型高中校長如 何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善用領導理論,帶領全校師生共同努力,提升教師 專業能力,確保學生學習成效,進而成就每一個孩子,實為重要、嚴肅且 值得研究的課題。 正向領導是一新興的領導理念(Cameron, 2008;吳清山,2013),源 自於正向心理學(Seligman, 1999)、正向組織學(Cameron, Dutton, &Quinn, 2003)、正向組織行為(Luthans, 2002a)、團體動力理論(林新發,2010b) 基督教神學(Ladd, 2014)等領域。Cameron(2008)指出,正向領導能使 組織克服經營困境,並獲致卓越的成功,在面對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 脈絡中,此一領導方式在學校經營上,更顯出其重要性,惟國內目前有關 正向領導之相關研究尚不多見,而技術型高中之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則尚未 有任何有關建構之相關論文,因此,本研究期能透過對正向領導內涵之探 討,建構適用於我國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以作為提升我國校長 領導之卓越領導策略選擇,轉化領導思維,優化學校經營績效,進而成就 每一個孩子,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理想目標,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4.

(17) 技術型高中在未來數年所將面臨的經營困境,已非傳統領導理論所能 因應,而正向領導為一新興的領導概念,對於組織領導可帶來卓著的績效 (Cameron, 2008;Tombaugh, 2005;謝傳崇,2012;仲秀蓮,2011),然 對應於此一理論的提出,原適用於各種組織,非專門針對學校經營需求, 而學校經營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生命成長中的有機體,是學習中的進化 個體,所以,學校組織行為亦與一般組織有所不同(張慶勳,2102),目 前國內雖有關於正向領導之論文(仲秀蓮,2011;李菁菁,2014),然其重 點均著重於正向領導與學校經營績效之相關研究,其有關正向領導的內 涵,多直接取用國外對於一般組織之相關論述,其內涵相對於學校組織特 性的關照較為不足,林新發(2011)在探討正向領導模式要素之初探時, 即提到組織領導首要考量的要素為組織內外在情境,對技術型高中而言, 其組織情境屬教育組織情境,加上屬於技職教育體系,課程教學內容與普 通教育有所區隔,以及學生入學來源的殊異性,均成為技術型高中校長正 向領導之組織情境影響因素。此外,正向領導的整體內涵缺乏本土性的建 構研究,林新發同時亦指出華人地區校長正向領導模式尚待建構,如能加 以建構,則將有助於指引華人地區校長從事正向領導的推動,此為本研究 動機之二。. 正向領導的理論源於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組織行為、團體 動力理論、基督教神學等,其內涵在組織領導的實踐場域中,並非是全有 或全無,而是或多或少的問題(Avolio & Gardner, 2005; Tombaugh, 2005), 因此,本研究擬就目前技術型高中校長在正向領導的實踐情形,加以檢 證,以瞭解技術型高中校長在正向領導的實踐情形,並據以提出具體建 議,以作為未來強化實踐正向領導的參考方向,以共同提升我國技術型高 中校長領導績效,提升技術型高中辦學成效,俾利克服適用法源變更、入 學制度變革、新課程的推動、少子化的影響等挑戰,以正向、樂觀的思考, 迎接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時代的來臨,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5.

(18) 綜合言之,在面對教育環境快速變化的境況下,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 領導是一可提升技術型高中學校經營績效,促使學校邁向卓越發展、精進 提升的領導方式,如能探究屬於本土化的內涵架構,或可提供教育主管機 關、學校單位的行政精進的可行方向。. 6.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並進行實證性之 印證,首先以文獻探討及模糊德懷術建構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內 涵,再據以作為實際印證之參據。具體而言,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為: 一、建構並驗證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 二、瞭解技術型高中教師對校長正向領導之實際知覺狀況。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技術型高中教師,對於校長正向領導之知覺差異情 形。 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教育行政單位及技術型高中校長正 向領導推廣實施之參考。. 7.

(20)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為: 一、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為何? (一)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內涵層面為何? (二)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各層面之細項為何? 二、了解當前技術型高中教師對校長正向領導之實際知覺狀況為何? (一)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正向意義層面知覺現況為何? (二)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正向關係層面知覺現況為何? (三)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正向溝通層面知覺現況為何? (四)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正向氛圍層面知覺現況為何? (五)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正向期待層面知覺現況為何? (六)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正向支持層面知覺現況為何? (七)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之正向認同層面知覺現況為何?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校區域、學校規模、擔任職務、年齡、 學歷、服務年資)之技術型高中教師,對於校長正向領導之知覺差異 情形?. 8.

(21)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符應研究之嚴謹、客觀與一致性需求,界定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 詞如下: 壹 、正向領導 正向領導(positive leadership)係指學校型態之組織領導者凡事持正 向觀點的前提下,以正向意義提升組織成員價值、以正向關係凝聚組織共 識、以正向溝通促進組織和諧、以正向氛圍形塑良好工作氣氛、以正向期 待實現組織願景、以正向支持建構優質工作環境、以正向認同提升組織團 體動力,期許組織成員得到最好的發展,進而使組織獲致卓越超凡的表現。 本研究之正向領導包含正向意義、正向關係、正向溝通、正向氛圍、 正向期待、正向支持、正向認同等七個層面,每一層面之內涵為: 一、正向意義 正向意義是指技術型高中校長能經常強化教師於技術型高中任教的 意義與價值,使教師體認在教育工作中,成就學生並成為學生貴人的非凡 意涵,進而願意主動投入專業成長與教學創新,為教育工作貢獻心力。 二、正向關係 正向關係是指技術型高中校長引導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以樂觀 的態度,彼此關心,互相信任,並且提供其展現能力的平台,以強化學校 成員的優點與長處。 三、正向溝通 正向溝通是指技術型高中校長鼓勵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以欣賞、讚 美、體諒的正向語言彼此溝通,肯定他人的付出與表現,關注他人多於關 注自己,多以詢問的方式彼此互動,在必須進行問題檢討或糾正時,多使. 9.

(22) 用描述性的溝通,真誠地探討事實及行為後果,不針對人評論,亦即不使 用評價性的溝通。 四、正向氛圍 正向氛圍是指技術型高中校長在學校環境中,注重同情心的培養,鼓 勵教師與學生有包容的心,並且能夠凡事感恩,使學校中正向情緒超越負 向情緒。 五、正向期待 正向期待是指技術型高中校長能夠帶領全校教職員生,共同設定學校 的願景,以短、中、長程的計畫,成為學校一致的發展目標;對師生個人 方面,能經常表示較高的期許與盼望,使師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看重,進 而體認自我的價值,促發卓越表現。 六、正向支持 正向支持是指技術型高中校長能注重教師與學生的需求,給予教師教 學專業發展與環境設備的協助,給予學生學習輔導、生活輔導與環境設備 的支持,使學校師生均能願意為學校而努力,朝學校共同的目標前進。 七、正向認同 正向認同是指技術型高中校長能促使學校教職員與學生肯定自我,認 同技術型高中、認同所在的學校,使教職員與學生視自己與學校為一體, 進而共同為學校而努力。 貳 、技術型高中 技術型高中係指依高級中等教育法第五條之規範,提供專業及實習學 科為主課程,包括實用技能及建教合作,強化學生專門技術及職業能力之 學校。亦即高級中等教育法實施前之高級職業學校。 參 、技術型高中校長. 技術型高中校長係指本研究進行期間,擔任技術型高中校長職務之 教育從業人員。. 10.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係在探究技術型高中正向領導內涵之建構與實證研究,為期能 搜集深入之研究資料,本研究以模糊德懷術進行內涵建構,再以問卷調查 進行實證研究。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壹 、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學校類型言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技術型高中為研究對象,不包括普通型高中、綜合 型高中、單科型高中等三類型。 二、就研究對象言 考量與校長較有互動機會之因素,以利於確保研究資料之信效度,本 研究以臺灣地區技術型高中現職教師為研究對象,職員與學生則未予列 入。. 貳 、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模糊德懷術及問卷調查等量化研究方法為主,受試者在填答 問卷時,可能受其情緒、主觀判斷或認知而無法填答出與真實情境相符之 資訊,是以在解釋上,會產生一定的誤差。 二、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係以臺灣地區技術型高中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的推論以 臺灣地區技術型高中為限。. 11.

(24)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正向領導的相關文獻,藉以釐清相關研究問題,並建立 實證分析的理論基礎。本章首先探討領導的意義與學校組織特性,以作為 瞭解領導與組織情境特性的基礎;接著討論正向領導的意涵,釐清正向領 導的意義及相關學者的主張,以作為後續理論基礎探究的依據;次而藉由 相關文獻的梳理,探討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以利後續內涵分析建構之參 考;再次而整理國內外有關正向領導的相關研究,據以作為內涵建構的實 徵指引;最後,則是分別進行正向領導的內涵分析與建構。. 第一節 領導的意義與學校組織特性 本節首先探討領導的意義,分別由國內學者及國外學者的看法,歸納 領導的意義,再接著探討學校組織特性,以建立校長領導與學校教學場域 間相互連結的基礎。 壹 、領導的意義 吳清山(2014)認為領導乃是團體中的成員(領導者),在一定的情 境脈絡下,試圖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以達成特定目標的歷程。謝文全 (2014)指出領導是在團體情境中,透過與成員的互動發揮影響力,導引 團體方向,結合群力、激發士氣,共同為團體目標努力的歷程。Robbins 與 Judge (2014)認為領導(leadership)是影響團體達成願景或目標的能力, 組織為了達成其理想效能,組織中必須具備強而有力的領導。Yukl(2013) 認為領導是影響成員並使其同意如何做、做什麼,以有效的方式,使個人 及群體的努力能朝向共同的目標前進的過程。Northouse(2013)指出領導 是一種過程,領導者藉由影響群體中的成員,以達成其共同目標。Stogdill. 13.

(26) (1974)則認為領導是兩人以上的人際關係,其中一人試圖影響他人,以 達成其既定目標的過程。 表 2-1 領 導的意義彙整 學者. 領導的意義. 吳清山(2014) 團體中的成員(領導者) ,在一定的情境脈絡下, 試圖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以達成特定目標的歷 程。 謝文全(2014) 在團體情境中,透過與成員的互動發揮影響力, 導引團體方向,結合群力、激發士氣,共同為團 體目標努力的歷程。 Robbins & 影響團體達成願景或目標的能力,組織為了達成 Judge (2014) 其理想效能,組織中必須具備強而有力的領導。 Yukl(2013) 影響成員並使其同意如何做、做什麼,以有效的 方式,使個人及群體的努力能朝向共同的目標前 進的過程。 Northouse 是一種過程,領導者藉由影響群體中的成員,以 (2013) 達成其共同目標。 Stogdill(1974) 是兩人以上的人際關係,其中一人試圖影響他 人,以達成其既定目標的過程。. 包含元素 過程、群體、目標、 影響力 過程、群體、目標、 影響力 群體、目標 過程、群體、目標、 影響力 過程、群體、目標、 影響力 過程、群體、目標、 影響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的定義,可以發現領導包含以下的共通性的元素: 一、領導著重於過程 領導是一過程,不是一個點的行為,而是具有時間序列的活動,由目 標的形成至目標的完成,可說是領導的具體呈現。 二、領導發生於群體 領導的行為在群體中方能存在,只有單獨的個體是不具有領導的行為 與意涵的,領導需關注其群體的性質與情境,因群體的性質與情境不同, 其領導亦需隨之調整。 三、領導需有共同的目標 領導的目的是在於使群體達成共同的目標,因此,如何設定目標並促 使成員共同為目標而努力,是領導是否具有效能的重要課題。. 14.

(27) 四、領導要有影響力 領導是一過程,更精確的說,領導是一影響的過程,領導為了能達成 群體的共同目標,就必須考量群體的性質與情境,以合宜的方式影響成 員,使成員願意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由上述可知,領導可以說是組織中的成員(包含領導者與被領導者), 透過影響力,在組織情境脈絡中,使組織成員共同為達成一致性的目標而 努力的過程。 領導雖含括了過程、群體、目標與影響力,然此四者之中,最重要的 決定因素則為群體,概因群體不同,其目標不同、過程不同、影響力亦不 同;群體的不同,亦將影響組織情境的改變。吳清山(2014)認為領導的 功能在於促進團體達成目標、維持團體組織完整、激勵成員工作士氣,可 知領導的作用標的在於團體組織,Yukl(2013)亦指出瞭解領導效能,主 要可分三個向度,分別為領導者、被領導者、情境(組織)等;所以,在 探究領導的內涵時,瞭解群體的性質與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探討主 題與技術型高中校長相關,因技術型高中屬於學校組織的一環,實有必要 就學校組織特性作一探討,以瞭解領導在學校組織的應用重點,以作為後 續內涵分析與建構的基礎。 貳 、學校組織特性 組織 (organization) 是一社會實體,由兩個以上的成員組成,經由密 切的協調與整合,以回應環境的需求,完成共同的目標(溫金豐,2012), 秦夢群(2013)則認為組織是一種由不同個體組成,並能完成特定目標的 社會結構。謝文全(2014)指出組織是人們為達成特定共同的目標,所結 合而成的有機體,藉由人員、結構與環境的互動調適,以完成任務。由以 上的定義可知學校亦為組織之一種型態。 張明輝(2009)指出學校組織為組織的一種,有關組織領導的理論對 於學校組織而言,亦均可適用,然而,如何區隔企業組織與教育組織之差 異,適度應用企業組織的理論與策略,以提升學校組織的責效,實為學校. 15.

(28) 組織領導者所應關注的課題。因此,以下分別就學校組織在相關的組織理 論進行分析,以作為後續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分析建構之指引。 一 、學校組織要素分析 組織要素包含社會結構、人員、目標、科技與環境,茲就學校組織之 特性分述如下(Leavitt, 1965;Scott, 1992;秦夢群,2013): (一)社會結構 學校組織的結構包含規範結構與行為結構二層面(Davis, 1949),就 規範結構而言,有其既定的規範與準則,其作用亦在於界定各成員間之關 係,例如:在我國的高級中等教育法(教育部,2013a)中,即明定學校應 設置的處室及應召開之各種會議,另亦有教師法(教育部,2013b)就教 師之權利義務進行規範;就行為結構而言,成員的行為與學校整體組織間 的運作,就會存在正向贊同與負向反對的不同結果,如何強化行為結構的 正向因素,並將成員的負向反對行為轉化為正向支持力量,則是組織發展 與領導的重要課題。 (二)人員 學校組織的主要成員包含校長、教師、行政人員、學生,組織成員是 個別的有機體,而非工廠的單一成品,具有不同特質的多樣性行為,亦包 括適度社會化而修飾的外顯行為,Giddens(1979)指出組織成員具有二大 功能,分別是組織的存續(continuity)功能與變革(change)功能,因此, 學校組織應重視其成員,亦即教師、行政人員與學生,提升其價值,以利 於學校組織的變革因應與永續發展。相較於一般組織,學校組織最大的不 同在於其成員包括學生,學生一方面是學校組織的隱含性的產品與服務對 象,一方面也是參與組織實際運作的成員,尤其是在近年公布的相關法令 (教育部,2013)中,均須有學生代表的參與,以彰顯學校組織在教育上 尊重個體及民主參與的價值,因此,在學校組織運作的過程中,如何使學 生得到最好的個體發展,實為學校組織最為重要的任務。除此而外,對於 公立學校而言,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工作權相對較有保障,在組織運作的過. 16.

(29) 程中,不若其他組織一般,可以輕易調整人事,此亦為公立學校組織運作 與領導需要謹慎面對並加以克服的結構性議題。 (三)目標 目標的設定對於組織極為重要,其往往成為組織領導的重心以及成員 努力的方針。目標的設定包括成文目標與不成文目標,成文目標可以是學 校具體的願景圖像,不成文的目標則可能是學校組織既有的刻板印象或社 區的期待,在學校組織的運作上,如何使所有成員能形塑共同的目標,是 一個重要的課題,而對於不成文的目標,也是學校組織應重視及回應的重 要面向(秦夢群,2013)。 (四)科技 科技對於學校組織而言,具有重要而實用的意義,因其涵括二個面 向,其一為空間設施、教學設備、教學資源等硬體方面的提供,其二為校 務經營工具與策略、教學方法與評量工具等軟體方面的應用。尤其近年來 各類資訊科技產品的問世,有助於提升學校教師在教學上的成效。因此, 學校組織在運作上,宜適時、適切地提供科技上的支持,以利提升學生的 學習成效(謝傳崇、蕭文智,2013)。 (五)環境 Parsons(1960)指出組織的目標與外在環境的變化有相當大的關連。 例如:教師的培育採用封閉系統或開放系統,校長遴選制度的設計等,均 會影響組織的運作方式。學校組織如何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亦是十分重 要的一環,例如我國少子女化的現象,對於高級中等學校造成不小的經營 壓力,學校組織在面對此一課題的態度,就可能影響到組織的發展與績 效。對技術型高中而言,其重視實務技能教學的特性,如何強化與產業界 的鏈結,提供優質的教學設備與設施,給予老師即時、有效而實質的支持, 也是學校組織極為重要的課題,因此,技術型高中如何快速回應環境的變 化,以有效、正向、積極的觀點迎向挑戰,是學校組織無可廻避的重要任 務。. 17.

(30) 二 、學校組織架構類型分析 Bolman 與 Deal(1984;2008)認為對組織的架構理解,不應抱持單一 觀點,組織運作的過程中,其所呈現的面向是多元的,二位學者經分析許 多實證研究結果後,以實務的觀點提出四種組織架構類型,茲以其四種組 織架構作為探討學校組織特性之基礎(張慶勳,2012),論述學校領導者 在不同組織架構面向中宜扮演之角色及其組織特性。 (一)結構性架構(The structural frame) Weber(1947)的科層體制可說是結構性架構的示例,依其觀點,法 理權威是科層體制的基本建構,所有的正式組織均具有科層體制的特徵, 學校組織自亦屬之。學校組織中的科層體制主要以明確的職務呈現,包括 職位、職務分工、支薪、用人、公文書信、資源控制等。 因為科層體制會造成組織中個人地位高低的差別,組織成員較著重於 個人公事的處理,因此,組織成員易認為領導者是冷淡、冷漠的。學校領 導者應多給予組織成員關懷與支持,以拉近組織成員與領導者的距離,有 利於領導效能的提升。 (二)人群資源架構(The human resource frame) 人群資源架構重視組織成員的需求,認為組織成員有與生俱來的成就 及創造力需求;具有效能的組織,是能夠提供成員自我實現的機會。 有效能的學校領導者,應重視學校成員的需求,包括教師的專業發展 需求、行政人員的事務運作需求、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等,盡力提供學校 成員自我實現的機會,包括教師的自我成長、行政人員的績效展現、學生 的自我肯定等。領導者應強調給予成員協助、鼓舞、參與、自律、雙向溝 通等,以促進組織效能的提昇。 (三)政治架構(The political frame) 政治架構有五項特徵:其一為組織中的重要決定大多與資源分配有 關;其二為組織是由許多個人及利益團體所組成;其三為個人及利益團體 間對價值、信念、資訊、事實等知覺有所不同;其四為組織目標決定是由. 18.

(31) 個人與團體不斷進行協調及運用手段以取得地位的過程;其五為因資源的 不同,權力與影響力是組織的特徵。 在組織中,當某一團體運用權力,取得其所需要的資源,就有可能影 響其他團體的需要或發展,例如:在技術型高中,學校常有不同的群科設 置,當某一科的科主任取到學校較高的經費預算時,就會影響到其他科的 經費運用與需求。就政治架構觀點而言,技術型高中校長實須妥善分配經 費資源,以促進各專業群科的共榮發展。 當領導者採政治架構觀點時,需分析不同團體或個人的利益訴求,研 擬可選擇的替代方案,以妥協的方式促使不同團體或個人能形成結合,支 持領導者,以利於達成組織目標。 (四)符號架構(The symbolic frame) 此一架構將組織視為是不斷在改變的有機體,組織文化是符號的具體 表徵,而組織文化則是包括了組織的願景、價值、重要領袖、故事與傳說、 儀式與慣例、隱喻與幽默感等。 在 Cohen 與 March(1986)有關組織符號的著作中,將學校視為具有 目標不明確、技術不清楚及流動性的參與等三種特徵的組織,而這些特徵 與 Weick(1976)所提出的「聯結鬆散理論」(Loose Coupling Theory)是 相近的,亦即學校是內部元素相互聯結,但又保持個體獨立的組織(Hoy & Miskel, 2013),例如:校長可以指導輔導工作的重要方向,但實質的輔導 作為,則是有賴於輔導專業人員的用心操作。又如校長可以指示各專業群 科提出特色課程計畫,但實務的操作細節,則有賴科主任與各科老師間協 調商議。 在符號架構的組織中,因學校組織聯結鬆散的特性,易充滿不確定 性,領導者在作決策時,常需考量各種同時並存的現象,除了考量學校既 有的文化脈絡外,亦須具備獨特的人格特質,採用轉化與提升組織價值的 領導方式,例如採用正向觀點領導。. 19.

(32) 由上述討論可知,在學校組織既屬科層體制但又鬆散聯結的架構本質 中,技術型高中校長更需要以能夠強化聯結於無形的領導方式,促進學校 的個人或團體,能在不同的利益需求上,朝共同的目標前進,提升或改變 其學校文化符號的意涵,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最佳之適性發展。 由本節之文獻探析可知,領導包含過程、群體、目標與影響力,而領 導效能則可分為領導者、被領導者、組織情境等三方面加以瞭解,因此, 在探討領導的內涵時,組織情境實為十分重要的決定因素。對學校而言, 其組織特性則是符合「聯結鬆散理論」,亦即學校內部元素是相互聯結, 但又保持個體獨立的運作特性;而科層體制、資源架構、政治架構等特性 亦同時存在於學校組織中,此均為學校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應關照的 面向,當然,不同的面向亦相對決定其領導之內涵。. 第二節 正向領導的意涵 本節首先探討正向領導概念的演進,以作為後續深化之基礎,接著探 討國內學者對正向領導意涵的觀點、國外學者對正向領導意涵的觀點等, 再據以綜整提出研究者對正向領導的意涵之看法。 壹 、正向領導的演進 正向領導(positive leadership)的概念,是近年領導理論發展脈絡的 結果,在領導理論發展的過程中,1940 年代之前著重特質論,強調領導者 特質的重要;1940 至 1960 年代強調行為論,認為領導的成功與領導者行 為息息相關,著重於探討能產生高效能的領導行為模式;1960 至 1980 年 則為權變論,此時期強調有效能的領導必須重視所面對的環境加以通權達 變,世界上並無最佳之領導模式,此時期研究重心為不同領導行為與情境 間之關係;1980 年代以後則進入屬於整合型領導之「新興領導理論時期」 (吳清山,2014;秦夢群,2005;Bryman, 1993; Yukl, 2013),此時期之 領導理論多以整合各模式而具多元走向,如:轉型領導、服務領導即為顯 例,此一時期目前仍處於發展階段,尚待後續更多研究的投入;除了上述 20.

(33) 的分類外,尚有一類的新興領導理論與整合型領導發展時期相若,可稱之 為功能型領導走向,主要依據各教育功能需求,利用領導理論加以發展而 成,例如:課程領導、教學領導等,此類領導走向較不具嚴謹之領導理論 基礎(秦夢群,2013)。 因此,就整體教育領導理論而言,可概分為五大主要類型:其一為特 質論領導走向,研究重點在於成功領導者所具備的特質;其二為行為論領 導走向,其研究重點在於有效能領導者的外顯行為類型;其三為權變論領 導走向,其研究重點在於特定情境中適當的領導行為;其四為整合型領導 走向,其研究重點在於試圖整合多個走向或層面的領導理論,以發展出最 具效能的領導模式;其五為功能型領導走向,其研究重點在於將領導理念 應用於各教育功能之中,如教學領導、課程領導等(秦夢群,2013)。 正向領導是近幾年來新興的領導理論之一,屬於前述之整合型領導走 向,其發展為一演進的過程(Youssef & Luthans, 2012a),Luthans、Luthans、 Hodgetts 與 Luthans(2001)在美國 911 事件之後,由正向心理學及正向組 織行為梳理提出「正向取徑領導」(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PAL), PAL 的內涵為 RICH ( Realistic Optimism,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nfidence, Hope),亦即真實的樂觀、情緒智商、信心、希望等四種元素,文中提出 組織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應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困難;Avolio 與 Gardner (2005)則是由探討真誠領導的發展論述中,導出領導所應具備的五種正 向形式: 一、正向心理資本:包含信心、樂觀、希望與復原力,這些正向心理 資本是可以發展與改變的(open to development and change),並且在個人、 團隊、組織與社區的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二、正向道德觀點:由正向心理學而來,承認適度將個人利益放入工 作中,以利於獲致個人的滿足。正向道德的觀點是一種道德且透明的決策 過程,由個人本身的道德能力、勇氣、效能、復原力進而能夠付出正向的 道德行動。. 21.

(34) 三、正向典範:以個人認同與社會認同為中心的典範引導,經由領導 者以正向形式的領導,影響其成員,進而使組織成員認同並追隨其價值。 四、正向社會交換:由社會交換理論衍生而來,其互惠原則與價值的 一致性,可用以解釋正向領導者與其成員間建立有效能的社會交換之過 程。領導者以公平而透明的方式,處理自身相關的資訊,進而建立部屬間 緊密的關係,使得組織成員能與領導者俱一致性的信念。 五、正向優勢本位文化:組織中的資訊、資源支持、機會等,公開對 每一位成員開放,每一位成員享有公平的機會學習,強調經由客觀的評估 每一位成員的天賦與能力,以重視成員生涯成長與發展的觀點,將成員放 在最適合的位置,使領導者與組織成員都能更有效能地完成工作。 Tombaugh(2005)則是由運動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中,發現給予學生正 向的示範教學比偏重負向的動作教學,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本文中 首次提出「正向領導」的名詞,但該文則未對於正向領導作出明確的定義, 僅說明健全組織需要正向領導;Sternberg(2005)則是針對教育場域提出 正向教育領導模式(a model of positive educational leadership),該模式簡 稱 WICS( wisdom,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synthesized),亦即智慧、智力、 創造力及前三者的綜合能力;Fry 與 Matherly(2006)則是在其專長的靈 性領導的論文中指出,Avolio 與 Gardner(2005)所認定的五個領導的正 向形式,可供作為正向領導的定義基礎(the basis for an emerging definition of positive leadership),並且提出以靈性領導作為正向領導發展的整合典 範;Avey、Hughes、Norman 與 Luthans(2008)在田野調查的研究中, 發現領導者的正向性(positivity)對於員工賦權的表現之預測性遠超過轉 型領導,發現現有領導理論對涵括領導者的正向性上有所不足;Cameron (2008)則是以專書形式出版正向領導著作《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書中詳細說明正向領導包含正向氛圍、正 向溝通、正向關係、正向意義等四個層面,並就每一層面提出其具體的作 法,正向領導的概念至此可謂正式確立。Cmaeron(2013)接著就正向領. 22.

(35) 導的實踐方策,依實證研究結果,出版《Practicing positive leadership: tools and gechinques that create extraordinary results》專書,就其 2008 年出版之 正向領導之四個策略做加強,形成如圖 2-1 之正向領導層面與實踐之概念 圖,書中指出正向領導的主要目的在於產生超凡的卓越績效、正向傑出的 成果、創造職場豐富的生命力。Buller(2013)亦基於實證研究之基礎, 提倡高等教育學術場域之正向領導,以研究實證及實例,分別對領導者 (positive approaches for yourself) 、組織成員(positive approaches for faculty, staff, and stuedents)、整體高等教育(positive approaches for higher education as a whole),提出具體建議策略,例如:對於領導者,考量其日理萬 機, 以高等教育領導者之先備條件,用簡單易懂的概念、淺顯的實例,提出正 向語言、正向觀點、正向策略等主軸,進入正向領導的堂奧,對於組織成 員,則建議領導者宜扮演教練、諮詢顧問、指揮者等三種角色。Dutton 與 Spreitzer(2014)則結合十數學者的觀點及實證研究之成果,就可行、易 行、有效果的行動方案,出版《How to be a positive leader: Small actions, Big impact》一書,其主要內容包括:培養正向關係、增強心理資源、邁向美 好、創造有果效的變革等。. 23.

(36) 正向氛圍. 形塑組織. 發展正向 能量網絡. 豐富文化. 組織運用 與實踐. 正向意義. 建立永續. 正向關係. 負向回饋 轉化為正. 組織目標. 正向溝通. 圖 2-1 正向領導層面與實踐策略示意圖 資料來源:Cameron, K. S. (2013). Practicing positive leadership: Tools and techniques that creat extraordinary results.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hler.. 24.

(37) 貳 、正向領導的意涵 研究者整理國內外有關正向領導之相關論文,梳理各學者有關正向領 導意涵之論述如下: 一 、國內學者的觀點 吳清山(2013)指出正向領導係指領導者運用其影響力,營造組織正 向氣氛與文化,提升成員能力,鼓勵組織成員互相關懷與支持,進而激勵 成員開展潛能,達成組織目標的領導過程與行為。正向領導的核心為領導 者能秉持「服務別人是一種榮譽」的信念,盡可能地幫助同仁、成就同仁, 使同仁能盡情發揮所長。 林新發(2010a)則認為正向領導是組織領導者在建立組織共同意義的 目標下,所展現的正向執行力、影響力,以愛心關懷營造正向氛圍,進而 提升組織成效,達成組織目標。 仲秀蓮(2011)認為正向領導是組織領導者,在具有正向意義的共同 願景下,整合運用愛心關懷、智慧倡導、勇氣執行,常常進行道德反思與 分享學習,善用團隊的力量,以擴大其影響力;以愛心關懷正向解讀組織 成員之行為表現,以智慧倡導促發組織成員產生正向美德,以勇氣執行克 服困難,有效提升組織績效,進而達成組織目標。 謝傳崇(2012)認為正向領導是指校長能正向思考展現良好情緒、正 向態度關懷成員表現、正向營造溫馨學校氛圍、正向塑造卓越共同願景。 研究者梳理上述國內學者之論述,獲致正向領導的意涵為:領導者能 正向思考並具正向情緒,基此以發揮其影響力,關懷並肯定成員,給予成 員支持,建立共同目標,營造組織正向氛圍,進而提升組織績效,達成組 織目標。 二 、國外學者的觀點 Luthans、Luthans、Hodgetts 與 Luthans(2001)認為正向取徑的領導 是符合樂觀、具有情緒智商、自信與希望等四項元素。. 25.

(38) Avolio 與 Gardner(2005)提出領導的正向形式包含發展成員正向心 理資本(自信、樂觀、希望、復原力),倡導正向倫理與道德,領導者以 身作則,促進組織成員正向提升,形塑組織正向氛圍。 Tombaugh(2005)認為正向領導是組織中強調優點本位的文化,而領 導者本身則應具有樂觀、情緒智商、肯定式探詢(appreciative inquiry)的 能力。 Fry 與 Matherly(2006)認為正向領導是美德與價值的更高發展,協 助組織成員找到工作意義,強調組織成員的幸福感進而獲致卓越表現。 Cameron(2008)指出正向領導有三種涵義:其一為促進特別的正向 表現(extraordianriiy positive performance) ,也就是正向卓越表現(positively deviant performance),其二為樂觀積極的取向(affirmative bias),其三 為促進人類最好的發展(facilitating the best of the human condition)或培育 高尚的品格(fostreing virtuousness);正向領導強調促進組織與個人的提 升、正向發展、活化生命、美善經驗、卓越超凡、正向激勵。 Youssef 與 Luthans(2012a)認為正向領導是對於領導者、成員、整體 組織在領導特質、領導過程、領導作為與績效表現上,有優點、能力與潛 能方面之提升與肯定,進而產出特出的整體系統性表現,Youssef-Morgan 與 Luthans (2013)亦持相同的看法。 Kelloway、Weigand、Mckee 與 Das(2013)則對正向領導定義為能引 發組織成員正向情緒的領導行為。Cameron 與 Plews(2012)則指出正向 領導是正向組織學的實踐,是發展互惠正向網絡、闡明永續目標、表彰優 點與成就,給予最佳的自我回饋,表現對現在客戶與潛在客戶的重視。 Cameron(2013)指出正向領導是透過許多正向策略的實施,使組織 及個人能達到其最大的發展可能,獲致工作上的富足,經驗向上提升的動 能,達到卓著績效。. 26.

(39) Dutton 與 Spreitzer(2014)指出正向領導的核心意涵,係指組織採用新 思考與新行動方案,藉由促使個人與組織得到最佳狀態,以擴展組織發展 的最大可能,其概念如圖 2-2 所示。 異常 傑出. 高. 可能發展區域. 卓 越 程 度. 一般 常軌. 低 現況. 未來. 圖 2-2 正向領導促發組織卓越示意圖 資料來源:Dutton, J. E., & Spreitzer,G. M. (Eds.). (2014). How to be a positive leader: Small actions, Big impact.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hler.. Ladd(2014)由神學的角度提出正向領導意指正向思考、有感恩的心、 正向接受挑戰、激勵組織成員、凡事盼望。 研究者整理上述國外學者對正向領導的見解,獲致正向領導的意涵 為:領導者以正向的觀點,肯定並提升組織成員生命與工作的價值、激勵 組織成員心志、形塑支持網絡,進而獲致卓越超凡之績效表現。.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論述,研究者提出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的意涵 為:技術型高中校長在學校內能凡事持正向觀點的前提下,以正向的觀 點,肯定並提升學校師生對生命、學習與工作的價值、激勵學校師生心志、 形塑支持網絡,進而使學校獲致卓越超凡之績效表現。亦即,技術型高中 校長能具正向思考的態度,並保有正向情緒,以此為領導基礎,發揮其影. 27.

(40) 響力,關懷並肯定學校師生,給予學校師生教學與學習上的支持,並建立 共同的願景目標,營造學校環境的正向氛圍,以提升學校經營績效,達成 學校短、中、長期的發展目標。. 第三節 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 本節藉由與正向領導相關的學術理論之分析,以進一步形塑正向領導 的理論基礎。因正向領導為一新興之領導理論,研究者先行梳理學者的見 解與主張,以建立其理論基礎的論述依據。 吳清山(2013)認為正向領導起源於正向心理學;林新發(2010b) 認為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為正向心理學、幸福感理論、團體動力理論、激 勵理論、正向社會學理論等;謝傳崇(2012)則認為正向領導主要是應用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組織行為學與肯定試探詢等新興領域所產 生的領導理念;Fry 與 Matherly(2006)指出正向領導與正向心理學、正 向組織行為有高度相關;Luthans、Luthans、Hodgetts 與 Luthans(2001) 則 是 由正 向心 理學 及正 向組 織行 為中 提出 正向 取徑 領導 的 內涵 元素; Youssef 與 Luthans(2012a)指出正向領導與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相 關, Youssef-Morgan 與 Luthans ( 2013)亦有相同的見解。 Kelloway、 Weigand、Mckee 與 Das(2013)認為正向領導與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 為、正向組織學的興起有關。Cameron 與 Plews(2012)認為正向組織學 的實踐即是正向領導。Cameron(2008)認為正向領導是近年興起的正向 心理學、正向組織學與正向變革等領域中,有關正向原則的應用。Buller (2013)則認為正向領導由正向組織學衍生而來。Ladd(2014)由神學的 角度提出正向領導的具體作法。 為求基礎理論探討之嚴謹,研究者依相關學者主張,加以進行分類比 較,總計學者主張之正向領導理論基礎包含: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 正向組織行為、幸福感理論、團體動力理論、激勵理論、正向社會學理論、 肯定式探詢、正向變革、神學等;其中幸福感理論屬正向心理學範疇(Diener, 28.

(41) Oishi, & Lucas, 2009;王沂釗,2013),激勵理論、正向變革、肯定式探 詢 屬 正 向 組 織 學 範 疇 ( Cameron & Spreitzer, 2012; Robbins & Judge, 2014) ,正向社會學(Positive Sociology)目前僅 Stebbins( 2009)在《Personal decisions in the public square: Beyond problem solving into a positive socology》這本書中提出,考量其發展形成時間在 Camron(2008)正向領 導專書之後,研究者以理論發展之時間序列觀點,不予納入理論基礎,其 分析如表 2-2。 表 2-2 學 者主張之正向領導理論基礎分析 學者. 主張之理論基礎. 吳清山(2013). 正向心理學. 林新發(2010b). 正向心理學、幸福感理論、團體動力理論、 激勵理論、正向社會學理論. 謝傳崇(2012).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組織行為學 與肯定試探詢. Fry & Matherly(2006).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 Luthans、Luthans、Hodgetts &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 Luthans(2001) Youssef & Luthans(2012a)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 Kelloway、Weigand、Mckee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正向組織學 & Das(2013) Youssef-Morgan & Luthans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行為 (2013) Cameron & Plews(2012). 正向組織學. Cameron(2008). 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變革. Buller(2013). 正向組織學. Ladd(2014). 神學.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9.

(42) 因此,為使正向領導的理論建構更為周延,研究者將分別探討與正向 領導有關的理論基礎包括: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組織行為、團 體動力學、神學等。. 壹 、正向心理學 一 、正向心理學的起源 正向心理學源起於美國的賓州大學(Grenville-Cleave, 2012),1998 年,時任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 Association, APA)主席的 Martin Seligman 首度提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概念, 強調心理學應著重於了解與發展人類的長處,取代以往聚焦的負向心理研 究(Grenville-Cleave, 2012;Swinson & Harrop, 2012;Moneta, 2014;江雪 齡,2010;張傳琳,2013),從此開啟了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大門。1999 年, 在蓋洛普 (Gallup)機構的贊助下,有六十位學者參與其正向心理學機構。 二年後,此一學會成為世界性的組織,有二十八個國家共四百多人參與。 1990 年代,Randy Emst 開始蒐集資料和辦理小型的研討會,當時擔任美國 心理學會會長的 Seligman 則是在賓州大學的大學部和研究所開課,1999 年第一屆正向心理學高峰會在 Washington, DC 召開,2000 年 Seligman 正 式 開設 正向 心理 學的 課程 ,同年 Seligman 和 Csikszentmihalyi 共 同 為 American Psychologist 編輯 正向 心理 學專刊 ,在 該專 刊中 Seligman 和 Csikszentmihalyi(2000)正式指出在面對新時代,美國人所應有的歷史性 的選擇,而社會與行為科學亦可扮演重要的角色,應該朝著幫助人們邁向 美好豐盛的生活、得到工作滿足所需支持的方向努力;2002 年舉行第一屆 正向心理學年會,2006 年 Seligman 在賓州大學創立正向心理學碩士研究 所,同年創立《正向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9 年 6 月於 Philadelphia 召開第一屆正向心理學世界大會,至此奠定正 向心理學的學術地位(Grenville-Cleave, 2012;Swinson & Harrop, 2012; Moneta, 2014;江雪齡,2010;張傳琳,2013)。. 30.

(43) 二 、正向心理學的發展 正向心理學的根源與哲學、宗教的影響有關,因為正向心理學所關注 的幸福(well-being)、滿意(contentment)、滿足(satisfaction)、心流 (flow)、快樂(happiness)、希望(hope)、樂觀(optimism),是人 與生俱來的需求(張傳琳, 2013;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Grenville-Cleave, 2012)。 正向心理學可 以追溯至 1902 年, James 提出運用「健康的心智 」 (Healthy mindedness)鼓勵人性的關懷(Duclow, 2002;Grenville-Cleave, 2012);1954 年 Maslow 指出:心理學在負向研究的成就遠勝於正向研究 (science of psychology has been far more successful on the negative than on the positive side),這顯示吾人使心理學的研究偏向關注於個人的缺點、 病痛和罪惡,而較少關注在人的潛能、德行、成就的渴望,或追求心靈的 高度;此似乎指陳心理學甘願自限於人性的黑暗面,而寧願徘徊在公允判 別的半途之中一般(Maslow,1954)。因此,Lopez 與 Gallagher(2009) 認為 Maslow 是第一個提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一詞的學者, 1958 年 Maslow 發表人類需求理論,研究的是健康的人,由基本的生理需 求,到學習與成長的需求,最高境界則是自我實現,可說是人本心理學的 重要論述(Maslow, 1958;江雪齡,2010;張傳琳,2013)。西方的心理 學家認為正向心理學的概念,是來自著名的人本心理學家 Maslow 所強調 的創造力和自我實現(self-actullization)(江雪齡,2010),Maslow 認為 應 該 要 強 調 適 用 於所 有 人 健 康 和成 長 的 高 天花 板 心 理 學 ( high-ceiling psychology) , 而非一般 心理學所 著對付病 態心理的 低天花板 的心理學 (low-ceiling psychology),亦即將心理學的層次提高到正向健康的境界, 更多關注正向人性力量、美德與品格優勢(張傳琳,2013)。然而,1980 年代以前,心理學仍是由消極心理學所主宰(謝傳崇,2012),至 1990 年 代有 關正 向心 理學 的研 究議 題始 大量 出現 ,如 :心 理資 本( positive capital)、自由意識(freewill)、個人自我力量(ego strength)、分享正. 31.

(44) 向事件(sharing positive events)等。在 Seligman 提出正向心理學並大力推 動後,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熱潮,持續擴展至教育、社會、公共衛生、政治 學、經濟學、政府公共政策等領域(Grenville-Cleave, 2012;謝傳崇,2012), 例如:英國政府於 2005 年在小學、中學推動社會與情緒方面的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 SEAL),期能加強學生情緒幸福感 (emotional well-being )(Swinson & Harrop, 2012)。 三 、正向心理學的內涵 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最佳表現的科學,而不是只有正向思考。 沒有疾病不代表具有正向心理,因為健康是包含身、心、靈的平靜安適, 正向心理學關注個人的優點和缺點,著重於建立人生中美好的事務和修補 不好的事項,正向心理學重視如何實現健康正常的人之目標,也能治療人 們 生 命 中 的 傷 害 , 致 力 使 人 得 到 豐 盛 美 好 的 生 活 ( perterson, 2006 ; Grenville-Cleave, 2012;江雪齡,2012)。 正向心理學心理學的基本主張有三部分: (一)研究「正向」 正向心理學最主要的的基本主張就是積極地研究正向,此一正向的研 究包括正向主觀經驗、正向個人特質、正向機構等科學研究(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具體而言,正向主觀經驗包含過去既成的幸福感、 滿足,對現在當下的快樂、心流,對未來的希望、樂觀等正向的情感經驗; 正向個人特質則是人類的優勢或美德;正向機構的研究則包括支持人類優 勢、潛能發展的社會組織或支持系統(Seligman, 2002;李新民,2013;謝 傳崇,2012)。 正向機構或組織中的「良善環境」,可以引發個體的正向情緒、優勢 與美德,因而產生正向的主觀經驗,正向機構或組織的研究重點在於能夠 支持與發展個人發展其優勢與美德的各種係統或組織,探討的議題為促進 人類幸福的環境條件、影響青少年發展的條件、天賦得以發揮等(江雪齡, 2010;謝傳崇,2012)。. 32.

(45) 就正向領導而言,研究「正向」意即隱含以正向領導的策略與方法, 促發組織成員的正向主觀經驗,發揚組織成員正向個人特質,形塑組織成 為正向機構,使組織獲致超凡卓越的績效表現。 (二)正向預防 正向心理學強調正向的預防,正向心理學認為,在預防心理疾病時, 不只是聚焦在患者各種缺點的矯正,而是要強調提供患者享有快活、美 好、有意義的人生之相關技巧,運用人類自身存在的優勢或正向特質預防 心理疾病的發生(Seligman & Peterson, 2003)。正向心理學在正向預防的 進展,主要是對個體內部系統性地塑造各項正向情緒體驗,以作為預防心 理疾病發生的緩衝機制,正向心理學強調塑造個體的快樂、感恩、興趣、 愛等正向情緒,可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而其理論則是來自 Fredricksnon (1998, 2001, 2004)所提出的正向情緒擴展建構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此一理論主張快樂、興趣、滿足、自信和愛等正向情緒,可以 擴展認知思考的靈活性與個人行動技能,透過創造性價值的實現、經驗性 價值的提升、態度性價值的改變,個體能因此發現生命的意義,建構一生 受用的認知、心理、社會資源,因而達到心理疾病預防的效果(謝傳崇, 2012;李新民,2013)。 (三)正向治療 過去 50 年,心理治療與病理心理學是結合在一起的,但效果卻不盡 理想,正向心理學主張正向治療,認為心理治療應將重點置放在培養患者 的各種優勢,以正面的心態面對患者的心理或行為問題,以正向解讀激發 患者體驗正向情緒的能力,促使患者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正向治療首先幫 助患者除去負向情緒,對自己的偏差心理或行為,建立積極的解釋,基此 以建立正向情緒,而正向治療的技巧則包括:和睦關係、言語技巧、信任、 關注等,主要是建立患者的正向情緒和舒緩心理疾病的優勢(Seligman, 2005;Peseschkian, 2000;Moneta, 2014;李新民,2013)。.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In this study, bottom mounted ADCP and RCM 9 were deployed to collect time series data of current, turbidity and acoustic backscattered echo intensity (EI) in the estua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