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殷海光與徐復觀回應「民主政治」的問題

第四章 殷海光與徐復觀對於「民主政治」的各自論述

第三節 殷海光與徐復觀回應「民主政治」的問題

根據前兩節殷海光與徐復觀各自對「民主政治」的闡述,可以看見他們二人 對於「民主政治」的基本想法,包括「民主政治」的由來、價值,以及應該推行 的理由,這些殷海光跟徐復觀都有自己的說法,而且與前兩章相比,殷海光和徐 復觀在對「民主政治」的看法上,不僅沒有那麼多紛爭,其中有些思考方式甚至 是可以相呼應的。

首先,殷海光認為「民主政治」是最能夠捍衛「個人自由」、保障基本人權 的制度,而徐復觀提出所謂「中」的政治路線,即「民主政治」,是現行最能維 護並體現人民福祉的制度,他們其實都肯定「民主政治」就是最能夠保障人民權

121 徐復觀:〈中國政治問題的兩個層次〉,《民主評論》,第 2 卷第 18 期,1951 年 3 月 16 日。

57

益的制度。

其次,殷海光認為要打擊共產黨,除了武力攻擊外,直接落實「民主政治」, 培養出民主自由的社會,是最根本的辦法,而徐復觀提出「中」的政治路線,提 醒人民警惕各種極端政治路線的出現,其實都是將「民主政治」視為能夠對抗極 權專制的武器,同時也想藉此說服中國國民黨當權者,盡快施行「民主政治」。

第三,殷海光認為「民主政治」在落實時,如果沒有保障基本人權,那麼將 成為沒有意義內容的空殼,而徐復觀也強調,應當將「民主政治」歸為「政治的 形式」,而非「政治的內容」,他們都留意到「民主政治」應該要有實質的政治主 張、政策等內容填充,不能只是空有「民主政治」的形式存在,並且肯定「民主 政治」作為一種「政治的形式」,最能夠包容各種政治主張的存在,能讓各種不 同聲音呈現,藉此就能夠避免人民為了爭取權益,而不斷陷入必須進行流血革命 以推翻政治的歷史輪迴。

基於種種思考,殷海光與徐復觀都將「民主政治」描繪為能夠維護人民權益、

彰顯各式政治主張,還能和平解決人民紛爭的優良制度,但是即便他們對於「民 主政治」有這般較為樂觀的想像,甚至不時將「民主政治」當作解決當時代中國 困境、促使中國繁榮發展的出路,然而就現實層面而言,「民主政治」尚未落實,

除去當權者的阻撓外,社會大眾對於從未實行過的「民主政治」仍然心存疑慮,

因此殷海光和徐復觀在肯定「民主政治」益處之餘,也必然需要對這些疑問有所 回應。

一、「民主政治」的「多數決」問題

一個社會推動「民主政治」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許多,而第一個會讓人產 生疑慮的,應該就是「民主政治」中的「多數決原則」。

「多數決原則」在「民主政治」中,是十分重要的運行原則之一,以多數決

的方式決定政治主張是否實施,是「民主政治」的主要認可程序,然而針對這種

「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方式,也許有人會質疑,如果所有政治決策都由多數人 來決定,這樣一來,即便一個政策能夠保障多數人的權益,但會不會也只是憑藉 犧牲少數人的權益所換來的結果?而這又是否會使「民主政治」演變到最後,成 為一種「暴民專政」,反而讓社會進入更加失序的狀態?

關於上述的這種擔憂,殷海光所做出的回應是,他認為這只是一種誤會,而 這種誤會可能源於中國共產黨曾經也以「民主自由解放」作為口號,但是最後這 種口號卻只淪為中國共產黨的奪政工具,他解釋:

中國共產黨曾經高調「民主自由解放」。其底作用何在呢?他底作用在藉 此造成反政府運動,破壞社會秩序,為他奪取政權開路。這那裡是自由民 主呢?這是自由民主底反面。共黨藉自由民主口號,把人民誘向反政府之 途而建立存在的暴力極權統治,不是自由民主之敵嗎?自由民主與破壞搗

58

亂之不相同,亦若南轅之與北轍,風馬牛之不相及。自由民主與法治,形 影不離。歐洲老牌民主自由的國家,人民最為守法,可為明證,講自由民 主的,必定反對搗亂破壞。因搗亂破壞易於導向暴民專政。暴民專政一定 摧毀民主自由。所以,為了自由民主之實現,必須反對搗亂破壞。共黨靠 搗亂破壞起家,為了保衛民主自由必須反共。既然如此,為了反共,不獨 不應阻抑民主自由,而且應須高度地發揭民主自由。122

殷海光認為「民主政治」與「暴民專政」會被連結在一起,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於 中國共產黨的所作所為仍記憶猶新,因此容易一聽到「自由民主」,就與「搗亂 破壞」的印象混為一談,因此他認為這只是一種印象錯置的誤會。筆者雖然不排 除當時代的社會大眾可能確實留有殷海光所說的這種印象,並且被這些殘留的記 憶影響,但是「民主政治」與「暴民專政」連結的可能性,應該也不是如殷海光 這樣,只是以一場誤會就可以輕淺帶過的回應。即便如此,殷海光依舊有點出「法 治」是「民主政治」施行時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樣的說法確實也可以拉開「民主 政治」與「暴民專政」的距離,人們應該關心的重點就會轉變為這個「法治」該 如何建立完善,而不是「民主政治」是否該推行的問題。簡而言之,殷海光的回 應表明,他認為建構健全的法治社會,就應該能夠有效預防「暴民專政」的惡果 出現。

「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方式,除了「民主政治」恐演變為「暴民專政」的 擔憂外,另外一個可能會被人們質疑的問題,應該是在「多數決原則」下所做出 的決定,並不必然等於「正確」的決定,而如果多數人的判斷並不總是等於「正 確」的判斷,那麼人們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決策方式?這樣的想法源於人們並不能 真正信任普通個體的能力與判斷,多數時候,人們可能更傾向於渴求一個或幾個 英雄或者聖人的帶領,那似乎比起相信弱小的自己或他人的決定還來得更加可 靠。

針對上述問題,徐復觀選擇以分析「質」與「量」的方式來作出回應,他認 為其實這屬於政治意見需要重「質」,還是重「量」的問題?

徐復觀認為,依照他遊走於政治和學術之間的經驗,他體認到其實政治與學 術最大區別,就是「質」與「量」的區別。比如在人們的認知中,一萬個普通人 對於哲學的意見,當然很難比得上一個哲學家的意見;一萬個普通人對於科學知 識的了解程度,也同樣很難比得上一個科學家的知識量。在學術的範圍中,我們 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質」決定「量」原則,人們信任專業,也尊重專業,而且 學術本應如此。但是學術不同於政治,在「民主政治」下,任何偉大的哲學家或 科學家,他所投的票依然和每個人價值一樣,如此才能保障每個人存在的價值,

之所以這樣說的緣由在於:

應該以量為主的政治,更深一層的去理解,它是立足於人文精神的大原則

122 殷海光:〈反布爾希維克主義〉,〈中央日報〉,1950 年 1 月 7 日。

59

之上的。人文精神,首先承認「生」即是價值,「生」是第一價值。其次,

再要求「生」得如何有意義,這可以說是第二價值。第二價值必須安頓於 第一價值之上,而不可繞過第一價值,以談第二價值。尤其是以社會為對 象的時候,以「生」為第一價值,是對於「生」的當下承認,亦即是對量 的當下承認。123

因此屬於眾人之事的政治,當然需要保障並體現每一個人「生」的價值,而政治 上的決定,也理所應當重「量」,不然就違背了「人文精神的大原則」了,更進 一步來說,如果不先肯定每一個個體「生」的價值,那麼一切政治運作都隨時可 能因為任何「有意義」的決定,就輕易犧牲掉任何一個人的基本權益,而那正是

「民主政治」所希望杜絕的狀況。

此外,徐復觀也認為在政治中,「質」與「量」也不是全然切割的。如果一 個人他自認自己是專業人士,想要發揮自己更大的政治作用,那麼他可以把自己 的意見,訴之於大眾,這樣一來,「質」先通過「量」的認可之後,依然能在政 治上發揮作用,並且還能夠避免出現少數壓迫多數的不合理現象。而假若經過更 進一步的觀察,在真正的民主政治運行上,「量」的後面,其實也多是由學術上 的「質」在發生作用,差別就在於「質」通過「量」的認可,才能合理的發生人 們願意承受的作用。所以徐復觀說:

只要量保證質,則政治問題,與其決定於質,倒不如決定於量。……,歷 史上真理殺人的事實,多半是由此而來。形成近代獨裁政治骨幹的,正是 獨裁者所自信的質,而不是真正憑藉在社會上所得的量。希特勒、史達林 之徒,所以悍然芻狗萬物而不悔,都是認定他們所信的代表了人類最高的 質的原故。124

因此,政治不妨以「量」決定「質」,讓「質」可以透過正當的方式爭取「量」

的認可。

除重「質」與重「量」所導向的方向分析外,徐復觀還表明,「民主政治」

中「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誠然是決定於「量」,而不決定於「質」的凡庸政 治,人們對此會有所疑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只是

「民主政治」的一面,同時,在「民主政治」中,多數依然要尊重少數的存在,

不可以任何理由抹滅少數的聲音,事實上,也是給予少數盡力發聲,甚至爭取成 為多數的機會,換言之,徐復觀認為這也是多數不僅尊重少數,也保障少數的體 現。

「民主政治」多數時候都有賴「多數決原則」來進行政治決策,但歷來針對

「多數決原則」的質疑,其實從未消失,不管是潛藏的「暴民專政」危機,或無

123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民主評論》,第 4 卷第 20 期,1953 年 10 月 16 日。

124 徐復觀:〈我們信賴民主主義〉,《民主評論》,第 2 卷第 6 期,1950 年 9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