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社會對「民主政治」的討論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節 臺灣社會對「民主政治」的討論

殷海光和徐復觀在思想上、或者在政治議題的討論上雖然時有紛爭,但對於 早日在中國建構「民主政治」,讓人民享有自主權的目的一直是一致的,也可能 因為如此,筆者可以看見他們對於「民主政治」較為樂觀的想像與信心,而我們 或許也可以推測,殷海光和徐復觀兩人在「民主政治」之前,形成的紛爭之所以 較少,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社會尚未走到能將「民主政治」落實的層面,他們當然 也因此無法探知在「民主政治」運作後,可能會產生哪些讓他們介意的實際問題,

而今日的臺灣卻不同。

我們都知道「民主政治」並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尤其臺灣轉型為「民主政 治」至今已二、三十年,確實也碰到一些問題,因此回顧完前幾節裡殷海光與徐 復觀對於「民主政治」的論述與回應後,除了理解他們對於「民主政治」的信心 和期盼外,我們更應該與現今實際已落實「民主政治」的臺灣現況做對照,看看 臺灣的實際政治運行遭遇到什麼問題?與殷海光和徐復觀的設想之處有何不同?

而我們又能否借鑒他們的思考,讓臺灣的「民主政治」運作得更好?

關於臺灣的「民主政治」運作現況,筆者認為可以先參考英國經濟學人智庫 所提供的報告。經濟學人智庫每年都會調查世界各地的民主運作情況,並根據各

162 “Media independence on hold”,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2019), https://rsf.org/en/taiwan.

89

項指標來給予世界各地不同的民主指數,根據劃分,民主指數的滿分 10 分,被 區分成四個區塊,分別為「完全民主」、「部分民主」、「混合政權」、「獨裁政權」,

這樣的區分能夠讓觀者更易理解世界各地的民主化程度。2018 年,臺灣在經濟 學人智庫的民主指數評比中,落在 7-7.99 的區間,得到「部分民主」的評價,163 如果我們信任這項評比,那麼這代表臺灣的「民主政治」運作,還有相當需要改 善的問題。

臺灣的「民主政治」問題可能有許多,恐難一一在此討論,因此筆者僅先選 擇一個自身關切的相關議題為例作出討論,期能透過一點點思考,讓臺灣的「民 主政治」有機會更加完善。

在臺灣,觀察臺灣的「民主政治」現況,我們可以發現臺灣人民對於「民主 政治」的信任程度並不高,緬懷過去威權時代、甚至日治殖民時期的人,也並不 在少數,而這很大程度的受臺灣的經濟表現影響,尤其對照中國經濟崛起的現象,

一起一落之間,臺灣社會對於「民主政治」的信心更是備受考驗。

關於臺灣社會對於「民主政治」的信賴程度,可以參考由胡佛、朱雲漢領導 的「東亞民主研究計畫」中,歷年來對臺灣的調查。其中有一份臺灣民眾對「民 主體制」和「威權體制」的偏好程度調查,該調查將選項設計為「無論怎樣,民 主體制總是比其他體制來的好」、「在有些情況下,威權政府比民主體制來的好」、

「對我來說,民主體制或非民主體制都一樣」三種,並對臺灣人民做抽樣問卷調 查。調查資料顯示,1999 年時,受訪者回答「無論怎樣,民主體制總是比其他 體制來的好」的比例高佔 55.5%,「在有些情況下,威權政府比民主體制來的好」

的比例只有 12.9%,「對我來說,民主體制或非民主體制都一樣」有 15.3%,後 兩者合計 28.2%,顯然當時臺灣社會對於民主體制依然較有信心;待到 2000 年 後,臺灣歷經過第一次政黨輪替,臺灣社會對於民主體制的信心反而下降了,2001 年,受訪者選擇「無論怎樣,民主體制總是比其他體制來的好」的比例下跌至 45.1%,「在有些情況下,威權政府比民主體制來的好」的比例升高到 25.9%,「對 我來說,民主體制或非民主體制都一樣」也攀升到 29%,後兩者合計 54.9%,

已超過堅信「無論怎樣,民主體制總是比其他體制來的好」的人群許多;其後十 年,數據稍有起伏、變化較小,但是 2014 年時,受訪者選擇「在有些情況下,

威權政府比民主體制來的好」的比例佔 28%,早已超過選擇「對我來說,民主 體制或非民主體制都一樣」25.1%的人,而且相合計後的 53.1%,也高過 46.9%

肯定「無論怎樣,民主體制總是比其他體制來的好」的受訪者。綜觀上述調查數 據的變化,可知臺灣民眾對於實施「民主政治」的信心正在動搖中。

走過長達三十八年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為何對得來不易、已在臺灣施行快 三十年的「民主政治」開始顯得不自信?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當然很多,

但臺灣的經濟表現讓社會大眾長期感到不滿,恐怕佔據頗大影響因素。

2014 年,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說出:「民主不能當飯吃」、「民主對你的

163 “Democracy Index 2018 ”, The Economist,(2018), https://www.eiu.com/topic/democracy-index.

90 4 年 5 月 6 日),https://youtu.be/EMjlNAbIOS8。相關新聞報導可參考:廖振輝報導:〈郭台銘 嗆:民主對 GDP 沒幫助、當不了飯吃〉,《自由時報》(2014 年 5 月 8 日),https://news.ltn.co 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003143;康文柔報導:〈郭台銘:民主不能當飯吃〉,《中國 時報電子報》(2014 年 5 月 9 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9000782-2 60102?chdtv。

165 相關議論報導可參考:民視新聞網影像紀錄:〈郭台銘批民主不能當飯吃 挨轟獨裁〉,(2014 年 5 月 7 日),https://youtu.be/GwJpzqpbPxI、https://youtu.be/BUOthF4Y55s。

166 蔡英文相關發言可參考綠色和平廣播電台影像紀錄:〈鍾年晃 新聞別晃神(專訪蔡英文總統)〉,

(2019 年 4 月 18 日),https://youtu.be/r3UzSk1UaPo。相關新聞報導可參考:李欣芳報導:〈蔡 英文駁郭台銘:沒有民主只能要飯吃〉,《自由時報》(2019 年 4 月 19 日),https://news.ltn.co 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763900;曾薏蘋、楊佳穎報導:〈民主吃飯之爭 蔡、郭隔空 對打〉,《中國時報》(2019 年 4 月 21 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4210 00431-260118?chdtv。

167 郭台銘全文論述可參考其個人社群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TerryGou1018/posts/61841 7848631491。

168 韓國瑜相關發言可參考無色覺醒影像紀錄:〈高雄選戰 賴岳謙專訪韓國瑜〉,(2018 年 10 月 29 日),https://youtu.be/PiZzuvb0wDc。

169 韓國瑜相關發言可參考即新聞影像紀錄:〈當選後禁止意識形態抗議? 韓國瑜:政治零分經 濟全力開幹〉,(2018 年 10 月 31 日),https://youtu.be/JuQWnHrd7iI。相關新聞報導可參考:

鍾泓良報導:〈不准「意識形態」上街挨轟 韓國瑜改口了〉,《自由時報》(2018 年 10 月 31 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597749;丁世傑報導:〈韓國瑜:對 於經濟全力開幹 拜託不要再搞意識形態〉,《中國時報電子報》(2018 年 10 月 31 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031004055-260407?chdtv。

91

的部分群眾支持者,2018 年底,韓國瑜也憑藉民心對「經濟一百分」的期待,

贏得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順利當選高雄市長,至 2019 年時,韓國瑜已成為中國 國民黨推派的總統候選人,進一步宣布參選總統選舉。

從上述事件舉例,可以看見經濟成果對於臺灣社會的影響力。在臺灣,「經 濟」不只時常會與「民主」牽扯在一起,以至於出現「民主不能當飯吃」、「經濟 一百分,政治零分」等簡化的口號流傳社會,當「經濟」與「民主」被放在同一 個天平衡量時,在臺灣人民心中,「民主」的勝算恐怕不高,甚至可能認為「民 主」是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而部份這也是筆者認為,臺灣社會對於「民主政 治」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人們顯然對於民主制度能否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質疑,

而這個要被解決的「問題」,通常就是「經濟問題」。然而,「民主」與「經濟」

真的有必然關聯嗎?又或者說,「民主」與「經濟」難道真的應該被放在同一個 天平衡量取捨嗎?

筆者當然不認為「民主」與「經濟」是可以放在一起做衡量取捨的關係,如 果認同「民主政治」的價值就如同殷海光所說,是保障基本人權的政治制度,那 麼任何人的基本人權,就不應該是能夠被拿來作為衡量取捨的籌碼;如果也認同 徐復觀所說,「民主政治」是「政治的形式」,凡是經過民主程序認可後才實行的 各種政策與主張,屬於「政治的內容」,那麼經濟主張為何?經濟政策如何制定?

這些問題就應該只是「政治的內容」,在「民主政治」底下,我們應該做的是盡 量讓各種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彼此競爭,而不是將「民主」與「經濟」擺放在同 一個天平比較,從這樣的邏輯來說,這種比較顯然是有問題的。

即使筆者認為「民主」與「經濟」不是應該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取捨的事情,

但仍然有人去研究關於「民主」與「經濟」的關聯,人們也終究好奇究竟「民主 政治」會不會阻礙「經濟發展」?因此我們也不妨參考這些研究資料。

根據經濟學系教授歐陽利姝與馬泰成合著的〈經濟成長與民主政治──臺灣 的實證經驗〉,170文中透過科學數據分析 1966 年到 2009 年間,臺灣「經濟成長」

與「民主政治」的關係,計量結果表明,至少在臺灣,兩者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 係,而真正影響「經濟成長」的關鍵,還在於「人力資本」的累積,換言之,採 取良好的教育政策與經濟政策,更能有效幫助臺灣的經濟發展。

又根據經濟學家戴倫.艾塞默魯和詹姆斯.羅賓森合著的《國家為什麼會失 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171書中將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分配 方式,分為「廣納型」(inclusive)和「榨取型」(extractive)兩種制度,並表明 我們所選擇的國家制度,將會成為國家是否富裕的前提,對於長遠的經濟發展有 重大影響。而其中「廣納型制度」是指一個社會願意將政治權力、經濟利益與更 多人共享,從中建立出可以互相制衡的機制,並致力保護個人權益以鼓勵多元思 想。反之,「榨取型制度」則是指一個社會的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只由少數菁英

170 歐陽利姝、馬泰成:〈經濟成長與民主政治──臺灣的實證經驗〉,《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 25 卷第 3 期(2013 年 9 月),頁 485-524。

171 戴倫.艾塞默魯、詹姆斯.羅賓森著,吳國卿、鄧伯宸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 與貧困的根源》(衛城出版社,2013 年 1 月 30 日)。

92

壟斷。如果一個國家採用「廣納型制度」,則長遠看來國家將會邁向富裕,而如 果採用「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即便短期內出現經濟成長,也難以持久,因為在

壟斷。如果一個國家採用「廣納型制度」,則長遠看來國家將會邁向富裕,而如 果採用「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即便短期內出現經濟成長,也難以持久,因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