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涉入程度、社交技巧、社交自我效能、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涉入程度、社交技巧、社交自我效能、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各構念之相關研究,共分為下列七部分:第一部分為涉入程度與 社交技巧之相關研究;第二部分為社交技巧與社交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第三部 分為涉入程度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第四部分為涉入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第五部分為社交技巧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第六部分為社交自我效能與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第七部分為小結。

一、涉入程度與社交技巧之相關研究

Zaichkowsky (1985)提及,涉入程度是根據個體自身的興趣、價值觀及基本的 需要等,進而去影響到對於進行某件事所感受的相關程度。而根據 Mitchell (2001) 所言,如果個體對某樣事物產生好奇心時,便會開始去注意該事物,進而導致涉 入情境的發生。陳弘慶(2007)與郭進財等(2010)提到,個體對該事物關心程 度如果越高的話,代表其涉入的程度越高,關心程度較低的話則涉入程度較低。

而涉入程度的高低會對個人的社交技巧造成何種影響,以下提出相關學者的研究 作為討論。

於相關研究方面,鄭政宗、羅大峰、羅智名(2011)等人,其以台中縣各大 國民小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習成就與電玩涉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 係之影響的研究中發現,學童之電玩涉入與人際關係上有顯著相關,且呈現負相 關。顯示學童的電玩涉入程度高低的確影響其人際關係,且電玩涉入程度越高其 人際關係越差。表示涉入程度會對個人的社交能力、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而造成高度涉入程度的原因很多,其中對於社交能力、人際關係的需求可能 也是其中之一。例如邱哲安(2005)對於網路沉浸體驗與主題涉入、互動涉入的 影響研究中發現,透過網際網路,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與網友之間進行互動,而 滿足社交的需求,進而產生涉入情境。當使用者為了達到他社交方面的需求時,

便會使用網際網路,當他對使用網路的興趣、需求越高時,他的涉入程度也就會 相對提高。

綜合上述討論可發現,個體的涉入程度高低會對其社交技巧造成影響。而本 研究主要探討的是自行車休閒運動,根據蔡熙銘與鄭文卿(2007)的研究中提到,

參與休閒運動可以滿足社交功能、增加社交能力等。因此個體是否也能透過涉入 自行車活動,進而提升其社交技巧,此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

因此基於以上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假定自行車參與者的涉入程度會正向影 響社交技巧。

H1:自行車活動涉入程度會正向影響社交技巧。

二、社交技巧與社交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社交自我效能為將自我效能理論應用在社交中,用以評估個人社交行為的方 式。其中陳俊伶(2006)提到,若是個體的社交技巧越佳的話,那麼其社交自我 效能也會更好,因此社交技巧對於社交自我效能而言,應有正向影響。

有關於此,蔡淑惠(2005)於分析不同社交地位之大學生孤立感、依附關係、

人際行為的研究中提到,在一個團體當中做為領導者或最受到歡迎的人,其本身 會擁有較佳的社交能力,並且其對於自我的認知是屬於正向的。此外而陳俊伶

(2006)在探討軍校生害羞與自我效能間的關係時發現,害羞的個體其社交自我 效能較差。因害羞者的社交能力較為不佳,其對於自身社交的效能預期及結果預 期均為負面的評價,其處於社交情境下會產生人際互動的困擾,進而逃避社交行 為。但研究結果發現,若害羞者能經過訓練改善社交能力的話,其在社交情境下 便能獲得良好的社交經驗,而對自身的社交的效能及結果預期也能恢復正面的評 價,如此一來社交自我效能便能得到提升。

換句話說,若是可以提升個體的社交技巧,那麼其自我效能也可以獲得改善。

例如國內相關研究中林幸慧與陳淑貞(2012)便提到,對於自閉症人士或其他社 交技巧低落的孩童,若使用人際發展介入方案進行訓練的話可提升其社交技巧,

並且學員在社交技巧獲得改善後,其自我效能也會間接得到提升。

由上述討論可得知,一位社交技巧較佳的個體,其對自我的認知是正向的,

並且於社交情境下使用社交技巧時,其對自己社交的效能預期及結果預期有正面 的評價,也就是擁有較佳的社交自我效能。這類的個體對自身的社交能力充滿自 信,且會積極投入社交活動中,但擁有較差社交技巧的個體則不同,會畏懼且逃 避社交情境。因此當個體的社交技巧越高時,社交自我效能會越高,而社交自我 效能程度較佳者,能夠信任自己的社交技巧、樂於參與社交活動等。

因此基於以上討論,本研究假設自行車參與者的社交技巧能夠正向影響社交 自我效能。

H2:自行車參與者社交技巧會正向影響社交自我效能。

三、涉入程度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Bandura (1965)的自我效能理論係由其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而來,自我效能 理論提出個體心理之運作會受到個人認知的影響,而此種認知的機制即是自我效 能(陳俊伶,2006)。而社交自我效能即是將 Bandura (1965)自我效能理論應用在 社交中,其可以用以評估自我的社交能力,以及處在社交情境中,個人進行社交 行為後能不能得到正面結果的可能性評估。

而個體的涉入程度高低與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就國內實證研究方面,謝俊 男(2009)以國中生線上遊戲的涉入程度做探討,發現學生越是涉入線上遊戲,

其學習自我效能便會越差,因此遊戲的涉入程度會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而陳敏 容(2010)學童攜手計畫的涉入程度做探討,發現學童的涉入程度越高時,其學 習自我效能會更加提升,也就是攜手計畫的涉入程度會正向影響自我效能。

由以上相關研究中可看出,涉入程度與自我效能間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因此 本研究希望透過自行車參與者的涉入程度,能否正向影響其社交自我效能做探 討。

因此基於以上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假定自行車參與者的涉入程度會正向影 響社交自我效能。

H3:自行車活動涉入程度會正向影響社交自我效能。

四、涉入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Diener (1984)提及,幸福感是指個人對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度的評 估,亦即個人主觀地針對自身整體身活的情緒性與認知性的評價。Argyle (1987) 認為個體可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產生幸福感。而在產生幸福感的過程中,個體需 要能完全達到專注於活動中甚至忘了時間的流逝,忘了其他事物,產生一種享受 當下的逾越感。而這便是一種涉入的過程,當涉入的活動越高,便越能享受活動 帶來的愉悅感及滿足感。當涉入程度有所不同時,幸福感也會隨之變動,以下提 出幾位學者的相關研究作為探討。

根據林坤和、溫延傑與陳永祥(2009)在研究大專校院運動代表隊的學生,

其休閒活動涉入程度、幸福感與再參與意願之間的關係時發現,男同學參與休閒 活動的幸福感高於女同學,其參與休閒活動後對整體涉入程度亦普遍高於女同學;

一年級隊員在涉入程度的整體涉入程度皆高於其他年級。木球隊同學的休閒活動 涉入程度高於其他代表隊同學。並且涉入程度層面對幸福感為顯著正相關,表示 當涉入程度越高,運動代表隊同學感受到幸福感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說運動代表 隊學生的休閒涉入程度與幸福感會影響其再參與意願,具中度影響力;因此當涉 入程度越高就會有較高的幸福感,其再次參與休閒活動之意願亦越高。

除了以上研究外,黃心怡(2006)的研究結果發現,持續涉入與幸福感有正 相關存在。此外吳曉瑜(2006)的研究針對女性志工的人格特質、投入程度與幸 福感之探討結果發現,投入程度與幸福感具顯著正相關。陳慧玲、林安庭(2011)

對登山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幸福感間的相關研究發現,登山者的涉 入程度與幸福感具有正相關,並且若能提升登山運動參與者的涉入程度與流暢體 驗感受的話,有助其增進幸福感。

而對於自行車參與者的涉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也有學者進行探討,例如鄭 天明與張台達(2011)的研究結果發現,自行車遊憩者的休閒涉入程度越高的話,

其所感受到的幸福感程度也越高,因此涉入自行車活動能夠滿足個體的幸福感。

從以上這些研究中可看出,幸福感會隨著涉入程度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因此涉入 程度與幸福感是具有關連性的。而本研究便是以涉入自行車休閒運動是否能正向 提升幸福感作為問題點,以做相關研究分析。

因此基於以上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假定涉自行車參與者的入程度會正向影 響幸福感。

H4:自行車活動涉入程度會正向影響幸福感。

五、社交技巧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社交技巧是人們一項必備的技能,如果社交技巧欠佳的話,便不容易與人做 正向的互動。而社交技巧之所以重要,便是個體本身就必須要與外在環境達成互 動,以得到人際關係等需求。

因此人際關係的充足是有利於個體的,學者們也透過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好 壞與否會影響到幸福感(Takahashi, 2005)。回顧國內的相關研究當中,有許多是以

因此人際關係的充足是有利於個體的,學者們也透過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好 壞與否會影響到幸福感(Takahashi, 2005)。回顧國內的相關研究當中,有許多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