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交自我效能之相關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社交自我效能之相關概念

本節將探討社交自我效能之相關概念,共分為下列五部分:第一部分為自我 效能之定義;第二部分為自我效能之理論;第三部分為自我效能之向度;第四部 分為社交自我效能對個體社交行為表現之重要性;第五部分為小結。

一、自我效能之定義

Bandura(1965)的自我效能理論係由其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而來,內容主要 為心理學派及認知學派兩者之結合(陳俊伶,2006)。自我效能理論提出個體心理 之運作會受到個人認知的影響,而此種認知的機制即是自我效能,例如個體處在 工作情境中,而其工作動機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個人對自我效能的評估(李靜 如、林邦傑、修慧蘭,2011)。國內外各個學者對於自我效能理論及定義有諸多不 同看法,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列於下表 2-4-1。

表 2-4-1 研究者關於自我效能的定義

研究者 定義

Bandura (1977) 提出自我效能為個體對於能否達成被賦予的特定事務、表現 能力的一種信念。

Lee (1983) 自我效能是個體要完成某項工作所需具備的信心或能力。

Roth (1985) 自我效能會對個體的動機與行為造成影響,而自我效能是為 了達成自身所預期的結果,在進行學習活動的行為中,其對 本身能力的一項知覺。

Kanfer (1987) 特定任務的自我效能是由個體以其意念,運用了身心的努力 來完成該任務的目標水準。

Schunk (1989) 對個體而言自我效能是一種信念,便是個體能夠有自信達到 期望的表現水準。

Busch (1995) 自我效能為個體為了達成某種任務的信念,而自我效能在個 人的動機中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角色。

(續下頁)

研究者 定義 Maibach and

Murphy (1995)

提出自我效能具有影響個體行為的三階段:

根據以上文獻資料,張春興、黃麗鈴及陳俊伶等人皆有提到,自我效能為個 體在進行某一工作、任務中,對自己本身是否能達成該事務的評價及信念。大部 分的學者對於自我效能的定義,幾乎都認為其是在個體處於某種特殊情境下,個 體對於自身的行為表現所能達到何種地步的評估。而林建平、陳俊伶和 Maibach 與 Murphy 等學者認為,自我效能是可以提升的,並且自我效能越高的話,個體所能 採取的行為表現便會越高。

而若是將 Bandura (1965)自我效能理論應用在社交中,這項理論便是社交自我 效能理論,社交自我效能可以評估自我的社交能力,以及處在社交情境中,個人 進行社交行為後能不能得到正面結果的可能性評估(李靜如等,2011)。因此本研 究將社交自我效能定義為「將自我效能應用於社交情境上,用以評估進行社交行 為後能否得到正面結果的可能性評估」。

二、自我效能之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源於 Bandura (1965)所提出社會認知理論,本理論被學者們認為 能夠有效地預測個體行為的模式,因此在往後被研究者廣泛地應用在實務工作上

(陳俊伶,2006)。Bandura 認為個人知覺的自我效能指的是個體對於自己能夠策 畫並執行一系列行動以達到某種目的或結果的信念 (Bandura, 1965),而這種信念 乃是個體對於自己進行表現某種行為或某項任務所具備的能力。

依據 Bandura (1986)所提出的「三因素交互決定論」中包含了三項重要因素,

分別為個人、環境與行為。這三項因素是彼此相互影響的,並且三項因素間的互 動會依照場合和行為的差別而有不同的結果。而這些差異是經由個人因素(包含 認知的、情感的、生物特質)、環境因素(包含社會壓力、特定情境特徵)以及行 為因素彼此間的互動關係而決定,其互動方式如上圖 2-3-2,其中個人因素為三因 素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對於個體而言去接受環境給予的回應及刺激並非是被動的,

而是個體藉由內在的心理機制,透過自我去觀察審視自身的行為表現,接著再進 行自我標準的判斷,最後執行目標設定和認知、情緒、行為的控制與調整等反應,

以完成既定目標(陳俊伶,2006)。除了個體內在因素會影響個人行為之外,人們 也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干擾,因此行為便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也就是 說認知這項因素對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而自我效能便是認知的核心(Bandura,

1986)。

自我效能主要的決定因素在於對「內在自我」及「外在環境」的了解與否,

在這當中個體本身的動機與其所具有的主客觀條件便是推動這項行為的原動力。

個體具有能夠在事前預期及選擇注意外在刺激的能力,根據Bandura (1977)的社 會學習理論中指出,自我效能具有兩大預期作用。如果當個體被外在環境所刺 激影響時,個體便會馬上評估自己是否能夠有辦法立即反應出當下環境所需要的 行為,並且反映出該行為後能否得到好的結果。前者的預期作用叫作「效能預期」

(efficacy expectation)作用;而後者則稱作「結果預期」 (outcome expectation)作用

(陳俊伶,2006)。此兩種預期作用如下圖 2-4-1 所示。

圖 2-4-1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關係

資料來源:”Self-efficacy:Exercise of control”. Bandura, 1997,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22.

學者們對於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的分辨亦有多種想法。孫志麟(1991)認為 效能預期為自我的問題,而結果預期則屬於環境的問題。蔡文玲(1993)則指出 效能預期為個體對於自己是否能完成某項事務的一種能力判斷及信念,結果預期 則為個體對於自己的某項行為會產生何種結果的評估。根據以上兩位學者所言,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都包含個體對自身的某種評估,也就是自我效能本身便是一 種評估作用。而根據 Bandura (1977;1986)與陳俊伶(2006)的說法,自我效能是導 致個體行為動機的重要因素,能夠促使個體行為的改變。

根據以上學者們的觀點可發現,自我效能是一種自我的評估,是個體改變自 身行為的原動力,同時它也代表著個體對自己本身,或對自身某種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可應用於一般或者特定的情境,並且具有結果預期與效能預期兩種預期 作用。

而將自我效能套用進社交的社交自我效能,其本身也會擁有效能預期與結果 預期兩種預期作用。社交自我效能的效能預期便是當個體處於社交情境下時,其 會預期自身是否能夠反應出適當的社交行為;另一方面,社交自我效能的結果預 期則是處在社交情境下時,個體會預期若是施展了這樣的社交行為後,是否能得 到好的結果與回應。

三、自我效能之向度

Bandura (1977;1986)提出以自我效能測量與行為表現有密切相關的三個相度

(引用自陳俊伶,2006,頁 17-19):

個人 行為 結果

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一)程度

其指的是個體判斷自身的能力所能完成某一特定任務的難易程度。如果當一 項工作的困難度不同時,自我效能不同的個體在選擇工作上也會根據自己的能力 去衡量,因而導致不同的選擇。本身自我效能高的人,會因為相信自己能完成困 難度較高的工作,便會去選擇難度較高的事務;自我效能較低的人則是認為自己 只能做簡單的工作,因而去選擇較為容易的事務。

(二)類化性

其指的是個體的自我效能可以適用於任何的情況。便是個體在某種特定的環 境下,認為自己只能達成一項特定的任務,而另一個體則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所有 交付的工作。

(三)強度

其指的是個體評估自身完成某一項特定任務的自信心或有沒有把握的程度。

個體本身的自我信念強度會影響到自我效能的判斷及表現,因此自我效能較弱的 人,可能因為一次負面經驗的影響便半途而廢;而自我效能高的人,則不管遇到 任何挫折都能堅持到底,完成任務。

由自我效能所演變而來的社交自我效能,也會受到程度、類化性、強度等三 個向度的影響。個體對於自身社交自我效能的程度、類化性、強度,會隨著個體 而有所不同。

四、社交自我效能對個體社交行為表現之重要性

Bandura(1982)提出,個體在自我效能的判斷會對個體選擇進行的活動、對於 某一情境的努力與堅持程度,以及預期身處於某一情境時的情緒反應等造成影響。

因此社交自我效能會左右個體在社交情境上的表現,對於個體在行使社交行為上 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因素,以下分別就其對個體社交層面的影響做說明。

(一)社交自我效能對個體社交目標選擇之影響

個體在選擇社交活動時,會根據自身的社交能力選擇能夠應付的社交活動與 社交目標,且避免進行無法應對的社交行為與活動。而社交自我效能較高者,其 擁有較高的社交能力,因此較會選擇挑戰性高的社交活動與目標。故個體社交自 我效能的高低,會影響其選擇或避免參與哪些社交活動(陳俊伶,2005)。

(二)社交自我效能對社交努力程度與持續力之影響

當個體面臨社交困難等狀況時,自認具有高度社交能力且對社交結果抱持正 向預期的人,通常較能面對困境,並持續付出努力改善,直至達成預定的社交目 標或結果。反之認為自身社交能力較差且對社交結果抱持負向預期的個體,面對 社交困難時則較容易放棄。因此社交自我效能越高者,便能夠堅持到底、盡心努 力達成社交目標(陳俊伶,2005)。

(三)社交自我效能對思考模式與情緒反應之影響

自我效能為一種自我評估的機制,對於具有高度社交自我效能者,其對自身 的社交結果抱持正向的判斷與信念,保持樂觀的想法,通常將失敗的因素歸因於 自身努力不夠。而社交自我效能較差者則與之相反,容易產生悲觀的念頭,且對

自我效能為一種自我評估的機制,對於具有高度社交自我效能者,其對自身 的社交結果抱持正向的判斷與信念,保持樂觀的想法,通常將失敗的因素歸因於 自身努力不夠。而社交自我效能較差者則與之相反,容易產生悲觀的念頭,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