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跨界:營造大臺北的「中央公園」

第一節 營造大臺北的「中央公園」

「大臺北都會公園」計畫是李鴻源在擔任臺北縣副縣長時提出,李鴻源(2009)指出,

大臺北都會公園是要透過一個兼顧水利防洪與都市休閒的整體方案,將開闢 20 年來洪 水僅入侵七次的二重疏洪道,轉化為一超大型、多元使用的都會公園。他並指出,此計 畫一旦落實,周邊蘆洲、三重、新莊、五股等都市定位將全面改觀,並成為臺北都會區 的新發展中心。

一、西區旗艦計畫—大臺北都會公園

(一) 大臺北都會公園計畫之源起

2005 年之後,臺北縣政府將臺北縣劃分為東、西、南、北四區,並提出了「四大 旗艦計畫」(表 3-1-1),計畫內容為結合工程、文化、經濟、生態多元層面,以達到 振興地方產業,提升臺北縣居民生活品質之目標20

表 3-1-1:臺北縣四大旗艦計畫

區域 旗艦型計劃 主辦者 類型 架構

北區 淡水河口藝遊網 文化局 觀光文化休閒 藝術、遊憩、網路

南區 大碧潭再造計劃 水利局 生態休閒 商業、生態、景觀

東區 金九海陸空觀光城計劃 觀光局 觀光交通 交通、古蹟、休閒

西區

中港大排河廊改造

水利局

環境經濟 休閒、藝文、生態

大臺北都會公園 生態休閒 疏洪、生態、休閒、農園

◎資料來源:黃妤婕(2011) 。

其中,「大臺北都會公園」的計畫則是於 2007 年正式提出,並列於「西區旗艦計 畫」之中,欲以水岸開發作為都市發展的引擎。「大臺北都會公園」是由水利局負責規 劃執行,旗艦計畫則由臺北縣政府縣政諮詢委員會下屬的「臺北縣政府縣政推動小組」

負責,此一小組之前身為周錫瑋成立之「新願景工作室」,屬臨時性編制,並不隸屬於 各水利局;小組除協助推動「中港大排」專案計畫的執行,之後也擴及到「大臺北都會 公園」、「自行車社群營造」等業務。臺北縣政府期望透過此一跨局處工作小組,統籌與 協助溝通,以有效推動旗艦計畫 (臺北縣政府水利局,2010 b)。

20 引自:新北市中港大排河廊改造計畫網頁http://dreamriver.ntpc.gov.tw/_file/1437/SG/26923/D.html。瀏覽 日期:2013/12/28。

「大臺北都會公園」計畫的推動,根據李鴻源(2009)發表的〈營造大臺北都會公園.

北縣再活化〉,以及臺北縣政府水利局於 2010 年提出的《水利白皮書》,大致可歸納出 下述幾項理由:

1. 二重疏洪道周邊地區長期限建,造成窳陋地景、競爭力低落:二重疏洪道周邊地區,

長期以來,因為水利法令限制,出現大量臨時住宅、違規工廠及廢棄空間,完全扭 曲了都市發展的結構與競爭力。

2. 水岸開發為全球都市之主流,二重疏洪道地區卻是「背水發展」:全球化時代,城 市已成為各國家、各社群的「競爭力節點」,相較於全球各大都市以水岸為發展優勢 的主流,二重疏洪道周邊都市地區卻多呈現「背對二重疏洪道」的發展模式,大臺 北都會區更是呈現「近水岸處多半為都市邊緣地區」的怪異現象。

3. 二重疏洪道設施未加整合、空間破碎、人行可及性低:二重疏洪道在進行綠美化工 程後,雖具休閒功能,現有多處球場、自行車道、生態池、運河等多項設施;但諸 多設施未加整合,且數條堤外道路切割空間,加上以汽機車為主之越堤道,使得二 重疏洪道空間破碎,人行可及性低。

4. 大臺北地區欠缺專屬的都會公園:李鴻源(2009)指出,全球各大城市如紐約、海德 堡、芝加哥等,多設有大型都會公園,目前國內之臺中、臺南及高雄皆已規劃都會 公園,反觀大臺北地區,近 700 萬人,卻沒有專屬的都會公園。

5. 因應三市一鄉人口快速成長,大臺北都會公園可提供足夠開放空間:在大臺北都會 區的高度發展下,由於臺北市之腹地有限,在東區及南區發展已飽和,且北區採低 度開發的前提下,使大臺北的發展重新朝向西南。因此,自 2003 年起,疏洪道周邊 三市一鄉淨遷入人口呈現快速成長、大量移入的趨勢;待五股平原洪水管制解禁、

五股垃圾山整建等將釋出大面積可發展用地,屆時將引入更多人口,而大臺北都會 公園計畫正好提供足夠的開放空間。

6. 透過大臺北都會公園計畫將有機會改變二重疏洪道邊陲發展的地位:新北市將營造 大臺北都會公園的計畫視為三重、蘆洲、五股、新莊地區都市再生的重要契機。希 望藉由此計畫,帶動周邊老舊社區再發展,並積極發揮水岸資源來重塑都市特色,

引導都市結構調整;同時,改變以往「背河而居」的習慣,讓社區重新轉向面對水 岸,促進周邊老舊社區及閒置用地活化再利用;另配合地區捷運系統通車,全面啟 動地區都市更新。

(二) 大臺北都會公園計畫的核心規劃構想

基於上述理由,為透過「大臺北都會公園」的營造計畫,達成水岸都市的願景,

根據李鴻源(2009)的規劃藍圖,大臺北都會公園之核心規劃構想包括:

1. 創造河濱生活新體驗:轉化二重疏洪道之疏洪及交通穿越性功能,恢復水岸城市應 享有之都會生活空間。

2. 水資源系統保育:增加水資源保育系統面積,維持河道生態基流量並發揮疏洪、淨 水、保水、生活之功能。

3. 都會綠網串聯:串聯因堤防造成之斷裂空間,重塑大臺北盆地之綠網系統。

4. 生態系統復育:減少過量之設施及生態干擾,重新復育重要之河川生態策略點。

5. 能源減量及再生:發揮都市公園節能之示範性功能,調節都市之微氣候環境。

二、大臺北都會公園的整體發展策略及規劃

臺北縣政府水利局(2009b;2010a)指出,大臺北都會公園是以「提供優質都會休 閒並兼顧防洪需求」為考量,計畫將二重疏洪道與周邊五股、新莊、三重及蘆洲等都市 開放空間結合,以環境再造為策略,塑造本區成為大臺北都會區之大型都會公園,使其 成為常居狹小單位的臺北縣民之綠洲,改變以往堤外讓人不易親近之現況,並結合河域 管理的永續經營理念,維護該區原有之生態環境及景觀資源,達到「親水、親景、親自 然」的願景,將整體空間作更有效規劃與應用;並且希望藉由水環境營造之旗艦計畫作 為都市發展的引擎。

2007 年,臺北縣政府在「臺北縣二重疏洪道整體景觀及設施改善計畫」中,正式 提出將二重疏洪道改造為大臺北「中央公園」的整體景觀發展願景;並於 2008 年 8 月 著手進行整體的「大臺北都會公園規劃設計」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2011)。

大臺北都會公園整體開發計畫分為三期,工程於 2009 年陸續開始施作21。整體內 容以幸福水漾公園的地景營造以及越堤綠廊為最主要項目。

21 「計畫原預定於 2013 年完工,但由於預算執行的緣故,並未於 2013 年完成所有工程,後續若有經費 也將持續進行改善工程。」(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官員 A1)。

表3-1-2:大臺北都會公園三期工程施作內容

分期 第一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 第三期工程

施工 項目

幸福水漾公園 出、入口堰區域 越堤綠廊、狗狗運動場、遙控 賽車場

施工 期間

2009年11月~2010年6月 2011年9月~2012年2月 2012年3月至今

面積 24公頃 35公頃 6公頃

主要 內容

重新橋至中山橋間東側綠地:

以大面積的開闊地景為規劃主 軸,藉由拓寬既有中央水渠營 造主要景觀水域,緩坡花海公 園為主要地景。

以綠地整建、車道改善、濕地 環境營造為主要工程內容。

 越堤綠廊工程:自重新橋 至中山橋東側堤頂闢建 緩草坡,以延伸至幸福水 漾公園。

 狗狗運動場:位於微風運 河東南側草坪區域。

 遙控賽車場:建置專業車 道。

◎資料來源:整理自大臺北都會公園網站,http://www.tmp.ntpc.gov.tw/about.html。瀏覽日期:20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