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班級常規經營的概念

本節旨在探討班級常規經營的概念,茲就「班級常規的概念」、「班級 常規經營的意涵」、「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班級常規經營」說明之。

壹、班級常規的概念

雖然班級經營的內容層面涵蓋甚廣,但教師在計畫教學活動、從事教 學行為時,最關心的是學生「秩序與管理」的問題(簡紅珠,1997)。「秩

序與管理」的問題包括學生能遵守師生約定,表現適宜的正向行為、服從 教師指導,表現積極的學習活動、願意參與群體合作與他人有效溝通互動 等(吳明隆,2011)。國有國法,用來維持社會體系的功能運作,而班級雖 小,也是需要制度化的常規,明確規範成員的活動。教室活動若要能順利 進行,導師就要維持班級的常規。班級常規(Classroom discipline)通常簡 稱「班規」,就是學生在班級中應要遵循的規範(盧富美,2002)。

以下就「班級常規的意義」、「班級常規的目的」、「班級常規的構成要 素」、「班級常規的內容」探討之。

一、班級常規的意義

朱文雄(1995)認為班級常規就是學生在教室內日常生活的一種規律,

讓學生對於班級、教室內的一切例行事項,都有一定的規則可循,成為一 種習慣、態度,對學生行為具有規範作用,既能保持教室內的良好秩序,

使教室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正常發展,也可以培養成一種優良的班風。

單文經(1994)認為班級常規,包括規則(rules)和程序(procedures),

規則是指一般性的期望或標準,用以規制學生個人的行為舉止,例如「經 過老師同意之後,才可說話」;程序是指經過認可的做事方法或行為準則,

例如「交作業的程序」。

孫敏芝(1995)指出常規是在學校與班級中,教師透過管理方法,使 規範持續運作,形成一種有秩序的系統,使學習活動順利進行,以達成教 學目標。

張秀敏(1995)將班級常規分為班規(classroom rule)和例行活動程 序(routine procedure)二部分。班規是指教室行為的一般標準或期望,包 含教師可接受、認可的和期望的教室行為,及教師不允許、不認可和禁止 的教室行為。

Charles(1996)綜合學者對班級常規的定義,認為學生在良好的班級 常規下必須具有三個要素:1.專心於課堂的活動;2.為自己的行為負責;3.

表現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黃德祥(1996)認為班級常規是引導與控制學生在班級中的行為、矯

正不良行為的問題,使學生的行為表現符合學校期望,成為品行端正的人。

張春興(1996)認為常規管理是教師在教學時,從如何維持教室常規 到如何處理學生違規問題的一切措施,目的在維持教室良好的教學情境。

李茂興(1998)提到 Kounin 認為班級常規是指教師對不當行為的處理 方式,包括了不同的處罰方式、行為矯正措施及教室管理的各種實務。

盧富美(2002)指出班級常規是經由師生合作而共同擬定出來的一套 秩序的系統,讓學生能快樂學習、教師能安心教學的班級規範。

洪若馨(2003)認為班級經營常規狹義的說,是指班級常規的訂定與 執行,就廣義的角度來看,其內容包含生活教育的輔導和問題行為的處理。

綜合以上之班級常規意義,班級常規包括規則(rules)和程序

(procedures),為規範學生個人的行為舉止及認可的做事方法或行為準 則,包括不當行為的處理方式和生活教育的輔導。在學校與班級中,教師 透過管理方法,經由師生合作而共同擬定出來的一套秩序的系統,讓學生 能快樂學習、專心於課堂的活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及表現出良好的人際 關係,教師能安心教學的班級規範,使學習活動順利進行,以達成教學目 標。

二、班級常規的目的

班級常規設置之目的在於減少學生不當行為出現,其功用不僅在於約 束班級中學生行為,使學生能專心學習,一方面也讓教師能有效教學(單 文經,1994)。另外,班級常規的目的,一方面在減少學生的不當與偏差行 為;一方面在培養學生新時代所需的品格(吳明隆,2013)。

教師若有一套良好的班級常規,讓學生能在非常專心、有責任感,與 表現良好的人際關係之下進行學習,往往可收到下列的學習效果(金樹人,

1996):

(一)促進學習

在安靜不被干擾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使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及成效。

(二)增進社會化

建立一套良好的班級常規讓學生有所遵循,往往可建立學生自律的能 力,並增進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技巧。

(三)表現民主精神

在團體規範下,使學生學習到機會平等、意見交流、經驗分享、彼此 尊重等民主性格,讓學生表現得更卓越、更民主。

(四)滿足心理需求

班級常規往往可以滿足學生「知道了不能逾越的界限」之心理需求。

(五)提升學習樂趣

班級常規在教師徹底執行與學生認真遵循之下,往往可帶給學生愉快 的感覺;亦即讓學生能真正擁有且享有學習的好處和快樂。

綜合上述,班級常規的目的在使學生能愉快且專心學習、減少不當與 偏差行為和增進社會化、培養品格和民主精神,並使教師能有效的教學。

有了班級常規,讓學生知道自己行為的準則,從他律而後自律,逐漸發展 為社會所期許的人格特徵。

三、班級常規的構成要素

學校是一種教育社區的文化中心,所以要形成有利的學校文化,而有 助於學校教育目標的達成。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學校的次級團體,

亦有班級學生之同儕團體的次級文化的存在(盧富美,2002)。本研究參考 盧富美的看法,影響及構成班級常規的要素如下:

(一)依據法令規章

班級常規的訂定,應以政府頒布的各級學校教育法令、課程標準、成 績考查辦法、學生獎懲辦法等法令規章,以及學校自行訂定的校規為依據,

教師務必把有關的規則和程序均融入於自己的班級常規之中。

(二)配合學校特色

學校特色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是特別為學校相關人員所著重而發展 成為有別於其他學校的部分。學校特色會直、間接影響到班級常規的形成,

故教師要配合學校特色,使彼此相得益彰。

(三)參照社區規範

社區規範係指班上學生所來自社區的一些價值理念與生活規範。學校 為社區的文化中心或精神堡壘,社區因學校的設立和發展而更加繁榮。學 生將社區的價值理念與生活規範帶進學校,亦將學校的一些規範帶回了家 庭或社區。教師要考慮來自社區既存的生活規範,而不合宜的則設法在班 級常規中給予調整或削弱。

(四)合乎學習需要

學生幾乎都希望在整個學習中有公平又合理的規定與確實的實施,為 了學生學習需要,更為了正向的社會發展與學習成效的提高,學生在學習 上不能沒有常規。訂定班級常規時,一定要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密切配合,

才能引起學生參與擬定且確實遵守的樂趣。

綜合上述,班級常規要依據政府和學校頒布的法令規章、配合學校特 色的發展、參照社區的價值理念與生活規範、以及合乎學習的需要,以提 升班級常規經營的成效。

四、班級常規的內容

為了達成班級常規的目的,班級常規內容包括:班級常規上下課規範、

上下學規範、集會排隊、運動、生活教育、整潔工作、收作業方式、值日 生工作、教室禮節、維持課桌椅整齊及清潔、服裝儀容、午間活動、…等,

主要是讓學生能有禮貌、守秩序、愛整潔、尊重他人。李錫津(2004)整 理諸位學者列舉的項目而分類、盧富美(2002)根據時間性的分類,本研 究綜合如下:

(一)依適用常規的活動性質而言:可分為點名、出入教室、上課、收發 課卷、和值日生工作等項。

(二)依適用常規的項目性質而言:可分為禮貌、秩序、整潔、勤學等幾 方面。

(三)依適用常規之場所性質而言:分成教室規約、上下學規約、集會公 約、運動場所規約、其他校內規約、家庭生活規約和校外生活規約。

(四)依適用常規之生活教育項目而言:分為日常生活常規、健康生活常 規、道德生活常規、學習生活常規、公民生活常規、勞動生活常規 和休閒生活常規。

(五)依時間性的分類而言:分為上下學時規約、上課時規約、下課時規 約、集會時規約、午餐時規約、午睡時規約、校內外其他活動時規 約、放學在家時規約。

班級常規管理或學生適宜的行為表現之評定效標有八項:自制、自主、

良好的自我概念、良好的班級行為、預防常規問題、具有合作性、努力學 習、參與班級活動(黃德祥,1996;Edwards, 1993)。

貳、班級常規經營的意涵

以下就「經營的概念」、「班級常規經營的意義」說明之。

一、經營的概念

「經營」的英文為「management」。其英文的涵義,有控制和指示、

使人服從、小心處理及執行業務已達成目標等多種涵義;其中文的涵義,

為根據一定的準則,就人、事、物做必要的處理,以達成目標的一種歷程。

而經營的目標乃是將人力、物力、財力及時間作最完善的安排與分配,以 達成組織的目的,須兼顧個人心態的滿足與組織目標的達成(吳清山,

2004)。

經營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為了達成班級的教育目標,使教育活動能 順利進行,運用有效的方法,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以培養學生內在 的自我控制、自治自律、人格發展、氣質塑造、心智發展、良好習慣及班 級秩序等(朱文雄,1995)。

在教育上,「經營」一詞可界定為,根據一定的準則,就組織內、外部 的人、事、物做必要的處理,以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歷程。其目標乃是將 人力、物力、財力及時間做最完善之安排與分配,已達成組織的目的(陳

在教育上,「經營」一詞可界定為,根據一定的準則,就組織內、外部 的人、事、物做必要的處理,以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歷程。其目標乃是將 人力、物力、財力及時間做最完善之安排與分配,已達成組織的目的(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