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班級常規經營的策略

綜上所述,班級經營為多元文化教育實踐重要的指標之一,且在量表 上表現最好,新移民子女對教師在班級經營上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知覺表 現較佳;不同年齡、年資、與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在多元文化教育實踐 的表現上有明顯的差別,而服務年資 21 年以上的國民小學教師高於服務年 資 6-10 年的國小教師。

故本研究將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納入教師班級常規經營策略中,探討在

「班級常規建立之策略」、「班級常規教導之策略」、「班級常規經營模式實 施之策略」、「獎賞進行之策略」、「不當行為處理之策略」、「與家長合作之 策略」等面向中,教師的表現為何。

第三節 班級常規經營的策略

由於班級常規和獎賞、不當行為處理、與家長合作息息相關,固本節 將探討「班級常規建立之策略」、「班級常規教導之策略」、「班級常規經營

模式實施之策略」、「獎賞進行之策略」、「不當行為處理之策略」、「與家長 合作之策略」等面向。

壹、班級常規建立之策略

教師為了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班級的各項活動上要有計畫的做 準備,並且竭盡所能維持班級秩序,而建立班級常規則為首要任務。以下 為諸位學者的建議:

一、本研究綜合張民杰(2012)和柳文卿(2000a)對於班級常規的建立,

應該注意以下原則:考慮到與學校整體的校規配合,而且應切合學生生 活經驗,讓學生參與制定,並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狀況與師生熟悉度,有 必要時適度尋求家長的了解與支持。學期一開始就要訂定班級常規,而 班規建立之始,以僅訂出大原則,內容簡潔、正面措辭為佳,條文數目 約五至十條最為恰當。可考慮張貼於教室醒目之處,如此一則可作為教 室布置,二則具有勉勵提醒的作用,並每隔一段時間或視班級需要而更 換規則。

二、盧富美(2002)提出班級常規訂定原則如下:師生共同參與並制定、

規定明確合理又可行、用語簡潔且積極正向、規則有附帶行為規範、保 持彈性而適時更新、把規則公開且書面化。

三、李錫津(2004)提供常規建立之方法如下:

(一)自然形成法:原已存在於班級內多數同學所共有的良好常規,加以 具體化,引為全班同學遵行的方法。

(二)引導形成法:利用機會教育,將一個原本不存在或未受注意的常規 引入班級,供大家遵行的方法。

(三)強制形成法:藉助外力,取消學生權力或與處罰的方式,強行制約 學生,已形成某種規矩的方法。

(四)參照形成法:發現其他班級有某種良好表現,是本班同學所欠缺的,

於是指導同學學習他班良好的規矩。

(五)替代形成法:以一種合適的行為來替代某一種不良行為的方法。

班級常規管理的方式很多,教師要能融會貫通,根據班級情況和學生

狀態做彈性的規劃,並遵守原則,徹底執行,給予學生好的學習環境,引 發學生更多正向行為,進而能成功學習。班級常規由教師所訂或由師生共 同約定,用以配合教師教學或指導班級活動的進行,使學生建立一套穩定 的生活模式,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作為,也知道別人對自己行為的期望(李 錫津,2004)。「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教師建立班級常規,讓學生有 法可循,表現出適宜的正向行為,在班級常規下,教師能掌握班級狀況,

讓班級的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

本研究將探討現況中,導師在班級常規建立上,擬定班級常規計畫的 主要根據、訂定班級常規的採取方式、班級常規的內容、完成哪些活動有 規定程序、及遭遇的難題。

貳、班級常規教導之策略

教室經營或常規管理有效作法,必須講求科學與藝術外,有些基本原 則必須把握,以下為諸位學者的建議:

一、吳明隆(2011)建議教師可參考學者麥卡錫(McCarthy)及肯博隆-

麥肯柏(Cambron-McCable)二者所提之意見:校規的合理性、規範 具體可行、權變處罰策略、不能殃及無辜、學生能夠負荷、實施處罰 程序、暫時中止學習、公平轉班機制、依據法令行事、行為不能混 淆、彈性變通方法、尋求資源系統。

二、盧富美(2002)提供班級常規的教導方法為:

(一)掌握學習最佳時機,教師掌握剛開學時的關鍵期。

(二)善用同時學習原則,將班規融入教學計畫時,兼顧認知、情意、技 能。

(三)善加運用教學媒體,利用影片、圖片等幫助學生了解班規的意義。

(四)積極的回饋與增強,良性的師生互動,積極熱忱的態度,激起學生 更投入學習。

三、李錫津(2004)建議班級常規輔導要注意以下要點:

(一)把握始業時及導師新接班級時的初始輔導。

(二)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塑造和諧愉快的班級氣氛能協助學生建立常規。

(三)選拔優良學生幹部,強化班級組織功能,再予適當授權,可有效迅 速建立常規。

(四)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有效、紮實養成遵守常規的習慣。

(五)了解學生情緒可能不夠穩定,常規學習效果可能因人因常規有所不 同。

(六)讓學生統整的了解常規,一貫遵行。

(七)常規的輔導為全生活的輔導,不能忽視偶發狀況和類似潛在課程應 注意行為之輔導。

(八)導師應隨時視察學生遵行情形,透過班級幹部或同儕相互提醒。

(九)和家長保持適當聯繫,亦可要求家長協同監督輔導學生。

(十)敦請社區人士協同注意學生言行,若有不當時,能糾正或通知學校。

)不同年齡層的學童要特別留意,避免造成挫折與困擾。

本研究將探討現況中,導師在班級常規教導上,較常使用的方法、認 為哪種方法較有效、如何呈現班級常規、及遭遇的難題。

參、班級常規經營模式實施之策略

茲就「低教學控制、中教學控制、高教學控制」及「民主、權威、關 懷」兩種分法說明之。

一、低教學控制、中教學控制、高教學控制

教師之班級常規經營模式,Burden(1995)分成低教學控制、中教學 控制及高教學控制三大類,本研究參考吳明隆(2013)、陳木金(1999)和 張民杰(2012)、盧富美(2002)的論述,分別探討三大類中具有代表性之 三個模式的常規管理策略,整理如下表 2-1:

表 2- 1 班級常規經營模式

(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

1. 以專家、職位或合約等權威力量影響學生。

(Reality Therapy)

1. 學校教育應優先滿足學生需求。

Ginott

一致性溝通模 式

(Congruent Communicatio

表 2-1 班級常規經營模式

Dreikurs 必然性結果模 式(Logical Consequences

(Cooperative Discipline)

1. 學生想引人注意:教師目光接觸、身體靠

Kounin 康寧教學管理

表 2-1 班級常規經營模式

Canter

果斷常規訓練 模式

(Assertive Discipline)

1. 使用果斷明確的反應以清晰而有力的方

Skinner

行為改變模式

(Behavior Modification)

1. 正確行為的塑造:包括特別規則的澄清、忽

二、民主、權威、關懷

黃淑怡(2009)、陳虹橞(2011)將班級常規經營策略分為民主策略、

權威策略、關懷策略,說明如下:

(一)民主策略:係指教室的常規是由師生共同協議訂立。班規教導常規 過程中,重視學生需求,讓學生了解該遵守的常規,以及違反規定 後的處罰方式,並運用合理的方法,使學生遵守規定,並強調班級 常規的維持需要師生共同負責。

(二)權威策略:指教室的常規是以教師為中心,為了維持教室的常規,

教師會採取控制支配的方式來管理學生,不給予學生參予決定的權 力,而且教師也強調師生之間階級的關係,要求學生順從,強調透 過外在環境的制約控制學童外在行為。

(三)關懷策略:係指教師真誠地關心學生,重視師生間友善的關係,制 定常規時給予學童較大的自主權,教師能隨時關懷學生內在的想 法,當學生發生違規行為時,會找出其行為動機,而不僅只是根據 學生外在行為決定給予懲罰,藉由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使學生亦相 對地尊重教師而表現出良好的行為。

本研究將探討現況中,導師在班級常規實施上,在「低教學控制、中 教學控制、高教學控制」及「民主、權威、關懷」兩種分法中,較常使用 哪種策略,及遭遇的難題。

肆、獎賞進行之策略

根據行為心理學的觀點,當學生表現良好的行為,教師若能獎賞,使 學生產生愉快的感受或其需要被滿足,則學生以後更會表現良好的行為;

當學生表現不當行為,教師若能加以處理,則可阻止或減弱學生發生不當 行為的行為。

一、 獎賞的類型

Bull 和 Solity 提出四種獎賞類型(吳清山,1995),包括社會性的獎 賞,如讚美、鼓勵、接觸…等;活動性的獎賞,如遊戲、玩耍、擦黑板…

等;代幣式的獎賞,如星星、優點、徽章…等;物質性的獎賞,如甜點、

玩具、裝飾品…等。以下將獎賞的類型整理如表 2-2:

(三) 精神獎賞重於物質獎賞:為了培養學生自尊和自律,多用讚美、微 笑、鼓掌等方式慢慢取代物質獎賞。

獎賞是運用正增強物來加強某一受歡迎行為的歷程,當學生做出某種 行為而獲得使其感到愉快的事物(正增強物),之後此種行為的出現頻率就 會增加,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可以使用獎賞來增強學生行為的改進。

三、運用的步驟

獎賞策略運用之步驟可分成「有效獎賞」、「逐步養成」、「條件契約」、

「代幣制」四種類別,茲分述如下:

(一)運用有效獎賞的步驟(Walker & Shea, 1991、張德銳,1995):

1. 仔細選擇一個目標行為(不要獎賞學生所表現的每個正確行為)。 2. 觀察學生行為,以確定學生何時會表現此種行為。

3. 在行為改變初期,立即獎賞學生所表現的行為。

4. 向學生指明其所受的獎賞行為。

5. 在獎賞時,表達對學生行為的興趣和關懷。

6. 在適當時機時,教師可以協助學生表現目標行為。

7. 檢討獎賞的效果,並適時變化獎賞物。

(二)、運用逐步養成的步驟(Walker & Shea, 1991;張德銳,1995):

1. 仔細選擇一個有意義且學生能達到的目標行為。

2. 獲得可靠的學生起點行為資料。

2. 獲得可靠的學生起點行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