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麟、歐素華、吳彥寬, 2017; 蕭瑞麟、歐素華、陳蕙芬, 2014)。以一家地處偏遠山區卻 成功翻轉的小學為例,其面臨教育資源緊缺、學生流失率高、師資不足種種惡劣條件。

但他們乾脆完全翻轉,把所有劣勢都轉化成優勢。學生數量少,那便小班教學。老師不 夠多,那便跨學科教學,專案制教學。學校缺教育資源,那便就地取材,讓孩子們走出 學校,到山裡、到鄉下去做田野調查、村民訪談。此外,利用象徵性活動取得合法性,

借用他人的人脈、信任、聲望名譽等社會資本,提升自己的形象,讓合作夥伴願意貢獻 資源(Zott & Huy, 2007)。如大疆無人機創始人利用其博士指導老師名氣,募得初始創業 基金並招徠技術人才。

第五,資源轉換:隨創可以透過雙方角色的改變,將負面價值的資源轉變為正資源;

先改變資源性質,再改變資源價值。這是建構出物質資源的文化價值,文化性意義是物 質資源中看不見的一面,若取用者能以文化角度解讀物質資源,也能創造更高價值。這 時候創業家的說故事能力就特別重要,這些舌燦蓮花的人也被稱之為文化創業家 (Lounsbury & Glynn, 2001)。例如,星野集團 TOMAMU 度假村利用不適合滑雪的粉雪,

改造成泡湯賞雪服務,在以大片皚皚白雪下暖身觀賞,讓人心情溫暖愉悅。資源建構過 程中企業可巧妙轉換,先改變資源性質,再改變資源價值,運用物質性資源的多種社會 性解讀,將社會性價值兌現成經濟性價值(蕭瑞麟, 2018)。

第四節 理論缺口:資源相依

然而,目前文獻雖然都談到資源對創新的重要性,也談到有限資源如何巧用以創新。

然而,資源轉換此一議題卻還需要深入探索,正資源如何轉換為負資源,這需要分析資 源性質的改變如何促成資源價值的改變(蕭瑞麟, 2018; 蕭瑞麟、歐素華、吳彥寬, 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蕭瑞麟、歐素華、陳蕙芬, 2014)。文獻上雖有討論轉換問題,但對於交換過程卻比較少 著墨。資源轉換只是單純就資源性質的改變來分析,可是我們卻更需要分析弱勢者與其 他夥伴交換資源的過程。以弱勢者交往強勢夥伴,以負資源交換正資源,這是目前文獻 尚未觸及的議題。這需要探討另一個更為複雜的議題,也就是資源的相依性(蕭瑞麟、

歐素華、陳煥宏, 2019)。這篇文章探討的是相依性如何能促成負資源的轉換,分析資源 的相依性。

這與資源依賴論(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不同,強調企業調整資源的依賴程度,

以控制供應商或因應對手的攻擊(Pfeffer, 1972; Pfeffer & Salancik, 1978)。例如,環境變 動時企業可透過聘任外部專家取得特定資源,或科技公司可邀請知名科學家擔任研發 長,以取得大眾的認同感。企業也會以資源依賴程度做為策略考量,以進行併購。過去 資源依賴理論強調企業的生存需要從外部環境中吸取資源,要與周圍環境相互依存、相 互作用才能達到目的(Casciaro & Piskorski, 2005)。此觀點提出要想辦法降低對外部關鍵 資源供應商的依賴程度,以回應供應商或者對手的攻擊,但卻忽略組織間會具有權力不 均與相互依賴的特點。資源依賴具有兩個不同的理論維度,分別是權力不平衡與相互依 賴。最初的研究中,這兩個維度被結合進依賴關係之中進行討論,常常只關注一個參與 者對另一個參與者的依賴,而沒有考慮彼此間的相互依賴。後來逐漸發展起來的相互依 賴觀點開始消除過去資源依賴所遺漏的盲點。相互依賴指的是兩個企業間彼此有依賴關 係,而把雙方的依賴加起來就成共同依賴(Mutual dependence),共同依賴會導致兩個 企業的相互聯合。相反,企業依賴相減的絕對值就是權力失衡(Power imbalance)。相 互依賴是企業間併購的關鍵驅動力,但同時權力失衡也是併購過程中的一大阻礙。相互 依賴創造成功吸收約束的動機和能力。當兩個組織之間的相互依賴增加時,吸收約束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越來越成功,但權力失衡越嚴重,吸收約束的可能也會越小。

本研究所關注的資源相依性與資源依賴理論中的相互依賴有相似之處,即都研究對 權力的不對等與雙方彼此間的依賴。但資源依賴中所提出的觀點是相對靜態的,而資源 相依則呈現動態變化的特徵,而且還可以由本來毫無關係到逐漸產生互相依賴,在此過 程中資源進行流動交換,這是過去文獻尚未關注的議題。

本研究發現,藉由資源相依性還可以協助辨識資源轉換的契機。相依關係必牽涉到 兩造關係,這需要考量雙方角色的轉變。當雙方有唇亡齒寒的關係時,就會形成資源相 依的態勢;促成高資源相依度,就可以找出雙方由不利轉為互利之處,便可找出互補之 處,而將雙方的負資源轉變為正資源(蕭瑞麟、歐素華、陳煥宏, 2019)。該文指出,一 開始網咖少年的社會觀感是惡劣的,是被邊緣化的。對曜越而言,這些學生只是使用者,

協助測試產品,雙方並無相依關係。可是,當曜越讓逃學生的角色變成阿波羅「電競隊 員」之後,雙方關係就變成經紀人與專業競賽隊伍。有共同的目標後,「經紀人」就願 意投入資金去經營隊伍,而「隊員」則願意全力以赴為競賽奮鬥。曜越以電競隊打進電 玩行業圈,經營粉絲也提升銷售。逃學生成為電競隊,受到更多尊重與肯定,也提高收 入與穩定學業。雙方利害與共,必須同舟共濟。

此外,網咖原本與曜越並無直接關係,只有間接生意往來。網咖靠賣點數與飲料,

曜越必須賣電競產品,兩者在商業模式上似無瓜葛。然而,網咖的負面社會形象卻讓曜 越有「救生員」的角色可扮演。網咖需要新身分「漂白」,曜越需要低成本通路,兩者 目標一致。網咖貢獻空間、人力與地區客源;曜越貢獻品牌、裝潢與電競社群,雙方相 輔相成,且榮辱與共,這樣的相依關係造成資源的相依。結果,網咖增加電腦周邊的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售,而曜越得以用低成本拓點,提供客戶體驗通路。

資源相依之目的在產生互惠效益。曜越電競館與百貨通路便凸顯兩項互惠效益。第 一是吸引年輕的電競客群。過去百貨公司主要是流行服飾與彩妝的「賣場」,女性客群 停留時間很少超過一個小時;但電競體驗館讓年輕客群停留長達兩個小時以上。第二是 新型的服務。過去百貨公司定期舉辦周年慶,以推銷最新百貨商品;電競體驗館舉辦不 定期的電競賽事、粉絲見面會、電競直播等,為賣場帶入新鮮感。男士願意停留時間越 久,女士也就有更多時間安心購物。相對地,百貨公司讓曜越接觸到一般消費者,銷售 電競耳機、滑鼠、服飾、手機配件等時尚周邊商品,並借助百貨增強體驗店的能見度。

這種相依性更與權勢高低有關,牽動弱勢者與強勢者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Shu &

Lewin, 2016)。創新者乍入市場,傳統的強勢企業已早早佔據市場話語地位,並和機構 形成合謀關係,新進者很難從外部突破。本田做為一家年輕的企業,在日本市場沒有來 自機構力量的支持,與政府產業網路難以相連。雖然在排放技術上擁有自己獨特能力,

但由於缺乏與政府的連接,無法獲得承認,在日本汽車市場中居於弱勢者地位。但本田 辨識美國政府的減排要求,開發新的簡約內燃機引擎,轉而獲得美國環保局核准,憑藉 其低排放想小型車在美國大獲成功。又憑藉媒體力量以日本民間環保團體,對抗企業財 團。迫於公民意識,日本官方不得不成立獨立機構負責碳排放技術發展。本田逐漸獲得 在碳排技術上的話語權,並逐漸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最終使得環保局要求所有汽車都要 達到碳排減量標準,本田轉弱為強。整個逆弱轉強的過程中,本田沒有強求進入體制內,

而是謀求體制外的發展,通過合法性的周邊參與(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逐漸蠶食舊有強勢對手的競爭優勢(Lave & Wenger, 19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以看出,資源的價值依賴於外部環境網絡。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權力具有相對 性,位處高階的強者一時風頭無兩,但如果創新者避開其佔據極大優勢的權力結構,轉 而從外部突破。彼時堅不可摧的權力網絡,在此時新興網絡之下可能逐漸式微。第二,

資源具有相對價值,在傳統的日本汽車結構網絡之中,政府官員是有利資源。但對於本 田而言,即使有用,也敵不過經營關係多年的強勢對手。因此,政府官員雖是三大汽車 廠的珍貴資源,可對於本田而言卻又不是。美國環保局、環保團體等民間力量卻構成本 田的有力資源。資源相依與權力有關,權力又與資源價值相關。弱勢者通過非正式地參 與各種社會行動,在非正式的制度環境中創造、識別與利用機會。藉由對外部機遇的識 別,重新審視資源的相對價值,建構專屬自身的資源相依網絡,轉為強者。

綜觀對資源運用的文獻,資源基礎論中的組合運用強調企業應當尋求好的資源,累 積獨特能力稼動資源,然而卻忽略大多數企業並不富裕,而且常常身處劣勢之中。面臨 資源匱乏、強者威脅或環境制約的窘況,生存已是不易,更遑論厚積資源。隨創論中資 源拼湊與建構則探討了資源缺少時以少當多、由無生有的巧思,可對資源的即興運用畢 竟是權益之計,雖可解近渴,但無法解遠憂。隨創過程中沒有使用準則的資源拼湊,有 可能導致混亂與低效率的失誤,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過度或不當的隨創也會不利於創新。

綜觀對資源運用的文獻,資源基礎論中的組合運用強調企業應當尋求好的資源,累 積獨特能力稼動資源,然而卻忽略大多數企業並不富裕,而且常常身處劣勢之中。面臨 資源匱乏、強者威脅或環境制約的窘況,生存已是不易,更遑論厚積資源。隨創論中資 源拼湊與建構則探討了資源缺少時以少當多、由無生有的巧思,可對資源的即興運用畢 竟是權益之計,雖可解近渴,但無法解遠憂。隨創過程中沒有使用準則的資源拼湊,有 可能導致混亂與低效率的失誤,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過度或不當的隨創也會不利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