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理論視角下的國際學生流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首要以理論架構,針對國際學生流動的背景脈絡進行詳實描述,在此基 礎上,探究目前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流動的意涵與趨勢,再深入分析「東協加三區 域」的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流動情況,同時了解「東協加三區域」如何以高教合作 機制因應國際學生流動之變遷。本章依序就理論視角、高等教育國際學生跨國流 動進程、「東協加三區域」之高教合作機制,以及「東協加三區域」國際學生區 域內流動情況與考量,進行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理論視角下的國際學生流動

為分析高等教育國際學生的流動現象與趨勢,本研究欲以理論框架檢視促使 國際學生流動之各式因素,包含個體本身、國家、全球層級之流動考量,以釐清 國際學生流動背後之具體意涵,同時採巨觀及微觀角度,深入探究高等教育國際 學生流動市場之變革。

壹、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

關於國際學生流動之現象,國際間抱持的角度多有不同,但就「流動」

(mobility) 本身而言,多予以正面解讀,因「流動」對於學術、文化甚至政治、

社會與經濟層面皆存在正向影響力 (SEAMEO RIHED, 2010),尤其各國為促進國 家經濟暨教育發展,多將具備流動能力的國際學生視為充實人力資本之首要選擇,

在諸多正面效益作用下,「人才的國際流動」(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talent) 已 成為目前國際間的普遍趨勢(教育部,2011)。

目前在國際學生流動本身被視為「人才」流動之際,本研究以為當國家位處 不同立場時,對此事的觀點更易呈現兩極化的態度,對主要國際學生輸出國而言,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際學生流動的弊或許大於利,尤其是流動對國家造成的人才流失,更是一大艱 鉅的難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表示「人才外流」(brain drain) 這個詞彙在20世紀 50年代開始被正式使用,並通常與「損失」(loss) 連結在一起 (UNESCO, 2006),

表徵不利的結果,具體而言,人才外流指稱的即是接受過優良教育或具備專業技 能之人才,從母國外流至他國的情況,且此現象多發生在開發中國家 (OECD, 2008),有學者認為,人才外流更精確地說,是指人才由科學、研究及高等教育 等機構向外的流動,主要多導因於母國本身的生活條件艱難,及個體對於母國就 業市場的不滿此兩大因素 (Jałowiecki & Gorzelak, 2004)。

反之,對於主要國際學生輸入國來說,這些外流的「頭腦」(brain),意即所 謂的人才/人力資本,有助於國家經濟與競爭力的成長,且在此方面,國際學生 被認定比高技能之移民者更有價值 (Kuptsch, 2006)。回歸人才外流之探究,儘管 人才外流為一直存在之現象,但人才外流的情況正在轉變,學者Das表示以往人 才外流之所以被視為嚴重的問題,主因即是這些人在留學畢業後幾乎不會回母國

(引自Jałowiecki & Gorzelak, 2004);然而,根據Saxenian(2005)的研究,目 前這些外流的人才正極力創造「人才循環」(brain circulation) 的狀態,意即外流 的人才不再選擇留在他國,而願意回母國貢獻所學,同時保有與留學目標國之間 的聯繫,此現象對於人才的輸出與輸入國均有莫大助益,尤其是對原先的人才輸 出國來說,回流的人才往往具備更專業、精進的能力,對於提升母國競爭力的助 益更大。

回歸人力資本本身,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多數經濟學家並未對人力資本產 生關注,因當時經濟觀點所認定的經濟生產四大要素為「土地、勞動力、資本與 企業精神」,此處的資本主要指涉金錢或是機器、廠房等設備,仍停留在物質資 本層面,人力資本在此時期並未受到關注,即便經濟學之父Adam Smith在18世紀,

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便已將上述的勞動力之能力視為一種資本,勞動力之能力開始受到重視,仍需等 到20世紀60年代之後,如前所述,在以往的經濟學觀點中,物質資本的重要性遠 勝過人力資本,因此勞動力通常亦只被視為大眾的代名詞,其本身的知識或能力 處於被忽略之狀態,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才開始有針對勞動力技能、知識及 相關能力之研究,意即現在所稱的「人力資本」概念 (Keeley, 2007);上述的轉 變,應當歸功於美國學者Theodore W. Schultz的兩大貢獻:(1)將經濟發展重心 從物質資本轉向人力資本、(2)促使開發中國家開始重視人才外流之課題(鍾 宜興,2004),此貢獻對於後續探究人力資本之一的國際學生之相關議題,有明 顯助益。

Schultz被尊稱為人力資本理論之父,在1960年,Schultz發表「論人力資本投 資」的演講,正式開啟現代人力資本理論之時代,Schultz認為投資人力資本,能 提高個人的生產力,包含(1)醫療保健、(2)職業培訓或非正規教育、(3)

初、中、高等正規教育投資、(4)技藝培訓活動與(5)個人/家庭為工作進行 的遷移活動等投資(張鳳林,2006),尤其在未來世代,決定貧富的關鍵是「人 的能力與素質」,而非土地等物質資本,因為投注於人力資本所獲得的報酬率與 生產力,遠遠高於物質資本等其他生產形式之總和(吳珠華、陳劍波、張偉、賈 湛、施煒譯,1990;Schultz, 1961),符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Gary S. Becker所述,

現代經濟已然是「人力資本的時代」,金融資本或機器、廠房等物質資本,已比 不上人力資本的重要價值 (Becker, 2002)。

此外,關於人力資本為創造國家財富的重要一環之論點,Schultz表示以往的 經濟學家早已明瞭這點,不同的是,經濟學家並沒有特地去強調此簡單事實,亦 即人的自我投資之效益是無窮大的 (Schultz, 1961),尤其這些自我投資中,又以 教育投資的成效最為顯著,因此,有論述主張,高教育水平人力所創造的產出,

比低教育水平人力來得高(張愛芝,2010),有鑑於此,可推知提高人力的品質,

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才是促使人力資本發揮最大化效益的關鍵,正如Kwon(2009)以經濟角度所解 讀的「人力」與「資本」意涵,「人力」是生產要素的一環,除能進行生產、交 易等全面性的經濟活動外,更重要的是,透過教育、培訓等投入,「人力」能創 造出與金融、物質資本等相同的附加價值,Kwon將「人力」量化為與物質相同 之概念,更將「人力」形塑成與機器、廠房等同樣具備生產力但產值更高的資本。

因此Romer(1990)才直言,人力資本的數量與一國的經濟成長速率呈現正相關,

人力資本存量多的國家,經濟成長速度亦較快,此處的人力資本數並非指稱國家 人口數,因國家人口數量,不足以促成經濟的顯著成長,關鍵的是人力資本的水 平高低,此兩者乃是決定一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力。

綜上所述,可知人力資本的「品質」,意即「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力,才是 促成經濟增長的唯一要素 (Keeley, 2007),在此前提下,本研究認為「人力資本」

的數量與價值,將會是二十一世紀,各國追求高競爭力下的重要目標物,因為在 全球化、知識經濟以及科技變革的時代,「個體的高競爭力」已然成為國家具備 競爭力的要件 (Kwon, 2009),特別是個體的教育與培訓水平 (OECD, 2001)。有 鑑於人力資本理論的內涵,各國在國際學生流動頻繁之際,如何促使人才回流,

同時吸引外國人才,躍升成為各國發展國力的兩大關鍵,因人力資本便是國家經 濟發展的至大關鍵。

貳、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

除上述人力資本理論所呈現的國際學生流動對各國之影響意涵外,欲細探促 使國際學生流動的主要力量,尚需從人口學角度的「人口流動/移民」著手,其 中以宏觀理論中的「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 之論述,最廣為應用於國際學 生流動之分析(戴曉霞、楊岱穎,2012)。

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E. S. Lee系統性地提出「推拉理論」,Lee(1966)

將影響遷移決策的因素分成三類別(圖2-1):(1)來源地的因素、(2)目的 地的因素、(3)介於中間的阻礙因素,如距離遠近或移民政策等物質阻礙。撇 除流動時間的長短或難易程度,此三類因素都會影響遷移,且推力與拉力皆存在 於來源地與目的地,Lee認為從宏觀角度視之,各因素對個體造成的推/拉力,

因人而異;然而,藉由對來源地與目的地的一般性因素,所呈現的類似反應,可 進一步歸納出相似類別之群體。

圖2-1 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之因素

註:符號「+」表示誘使人們留下或前來的吸引力,符號「-」為排斥人們離開的力量,符號「O」

則是人們幾乎不感興趣之因素。翻譯自“A theory of migration” by E. S. Lee, 1966, Demography, 3(1), 50. doi: 10.2307/2060063

將此理論運用於「國際學生」這個群體,即能了解哪些留學目標國與留學來 源國的因素,會對國際學生流動的決策產生影響;然而,國際間對於留學目標國 與留學來源國各自的推力與拉力,尚難以歸納出統一的因素,因國際學生流動不 只涉及國家層面的推拉因素,往往更牽涉個人層面的多面向考量 (Lee, 1966),

細究表2-1,即能明瞭影響國際學生留學選擇的,尚有「學術、經濟、社會與文 化、政治」等個人層級因素,例如學生可能為追求更高的學歷、獲得更優異學術 專業發展,甚至尋求更具前瞻性的就業前景等,選擇流動至具備學生心中理想條 件之國家,在此情況下,要掌握國際學生的流動考量可謂極度困難,因國際學生 乃為獨立個體,具備不同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等;然而研究者以為了解普遍性的 國際學生個人流動因素,依舊有助於釐清可能影響國際學生流動之推力與拉力。

來源地(Origin) 目的地(Destination)

中間的阻礙因素

(Intervening Obstacles)

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2-1

影響國際學生流動的個人層級因素

國際學生流動的個人因素

學術 經濟 社會與文化 政治

學歷追求 獲得獎學金 經驗取得 對社會的奉獻 專業發展追求 從學習獲得的經濟

效益

對其他社會的理解 提升政治地位和 權力

就業前景

資料來源:整理自“Cross-border flows of students for higher education: Push–pull factors and motivations of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by M. Li, & M. Bray, 2007, Higher Education, 53, 795.

如上表所列,Li與Bray(2007)認為若要徹底了解國際學生的流動決策,勢

如上表所列,Li與Bray(2007)認為若要徹底了解國際學生的流動決策,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