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財教育(financial education)的重要性

OECD 在理財教育的國際研究報告中歸納出理財教育之所以重要的五項因 素:

1.理財商品的複雜性

消費者現在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理財工具,它們提供一系列的有關費用、

利率、到期時間等的選擇。此外這些商品中的某些商品的品質很難評估,例如 人壽保險,因為人們較少購買它們且購買和使用的時間常差距很久。

2.理財商品數量的增加

金融市場的解除管制以及資訊科技與電信的發展,導致特別設計以符合特 定市場需求的新商品的數量快速增加。網際網路也使關於投資與信貸產品以及 如何得到這些產品的資訊大量增加。

3.嬰兒潮與平均壽命的增加

許多 OECD 的會員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都經歷了嬰兒潮。這些最先在嬰 兒潮時代出生的人將於未來的五至十年期間開始退休。由於這些人延後懷孕或 選擇少生育或不生育子女,跟隨在嬰兒潮時代出生後的人口少多了。因之,在 嬰兒潮時代出生的這一世代人的退休,意味著將只有較少的工作人口撫養較多 數的退休人口。此情況又因平均壽命的增加更顯嚴重,亦即此一大群人口可能 要較前一世代度過更長的退休期,且可能因此需要受撫養更長的時間,此對高 齡化社會下的退休規劃有很嚴重的影響。

4.退休協商的改變

OECD 會員國的退休制度主要傾向於由規定的津貼(defined benefit)轉換為 規定的分擔(defined contribution)退休方案;前者是由退休金提供者保證一固定 的退休所得,後者則是分擔的標準是設定的,退休所得決定於分擔的比率與個 人在工作期間所做的投資決策。結果是退休金供應的大部分風險由提供者轉移

到工作者身上。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退休者依賴規定的分擔退休方案獲取所 得。

5.理財素養的低落

檢閱了 OECD 十二個會員國的理財素養調查後,所得到的結論是消費者的 理財素養層次很低。一些特定的族群理財素養層次特別低,例如教育程度低者、

未成年者、以及那些在所得分配最末端者。(OECD, 2005, p.28-34) 針對理財素養的低落,可由美國的數個研究調查獲得證實:

1. 65%的美國投資者未通過由證券商全國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NASD)所執行的基本投資知識調查,而且當要求指出「接受 股票市場損失的保險組織」時,只有 38%的投資者知道沒有這種組織存在(NASD, 2004)。

2. 高中高年級學生參加的 2007 年理財知識全國調查,平均得分 52.4%。此 得分雖較 2004 年的 52.3%與 2002 年的 50.2%上升,然而還是一不及格的分數 (Jump$tart, 2007)。

3. 十分之四高中高年級學生相信信用卡與汽車貸款的利率要較抵押貸款的 低;只有四分之一的高中生知道聯邦政府從薪資中扣除所得稅(ACEC, 2001)。

而根據澳洲聯邦銀行基金會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

1. 個人年薪以及家庭所得與理財知識相關,平均而言,理財知識分數越高 者,年薪越高。

2. 理財知識分數越高者,他們越有信心,以他們的能力在一週內提高他們 的所得 10%,提升他們的財力以抵擋突發的財務壓力。

3. 較低的理財知識分數與受試者在過去十年來無力支付他們的行動電話、

水電以及信用卡帳單顯著相關。(Commonwealth Bank Foundation, 2004)

在我國,花旗集團與網路教育城市亞卓市(EduCities)於 2007 年 3 月公布一 項「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理財商數(Money Quotient,簡稱 MQ)」網路調查,結果

發現雖然學童普遍有正確的理財知識,但卻不懂如何善用理財管道。此外,調 查結果突顯出學校理財教育的不足,只有 18%學童求助老師學習理財知識,大 部分是依賴父母甚或靠自己了解。

此外,中華民國財經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07)改編美國 Jump$tart 對高中生 的理財知識調查,委請政大統計諮詢中心針對全國大學三、四年級學生,以及 全國高中、高職三年級學生進行財金素養大調查。結果發現我國高中職學生的 理財素養平均程度為 56.8 分,雖然高於美國的 52.4 分,但也是不及格的分數;

大學生部分其平均程度則為 56.6 分。和美國學生比較,我國學生在塑膠貨幣、

個人信用方面有較好的表現,但在稅賦及保險方面,則有待更多的學習空間。

從國內外相關調查研究可發現,學生的理財素養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再加 上受到整體經濟及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理財素養必須從小開始與時俱進。因 此理財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尤其在學校實施理財教育更有其必要。

前美國聯準會主席 Greenspan 曾指出:「具有基本的理財技能的重要性,加 強了學習過程應儘早開始的需求。事實上,在小學與中學層次增加基本的理財 教育可以奠定理財素養的基礎。如此可以防止年輕人做出那些可能要花費多年 才能解決後果的粗劣決策」(2005, p.65) 。他主張我們需要實足的個人理財的學 校課程,使學生能在此一新世紀準備好做明智的選擇。

OECD 在理財教育的國際研究報告中也曾建議:「理財教育應由學校開始,

人們應在他們的人生中盡可能的提早被教育理財相關的事物」(2005, p.175) 。 OFE 的白皮書中亦主張:「提供理財教育予年輕人最好且最明顯的起始點是在學 校,現存沒有一個更好的場所能比透過學校系統接觸到更多的年輕族群」(2002, p.4)。Douglas 等學者(1997)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的理財教育的確會造成不同的 結果:在美國,從有要求個人理財教育課程的州之高中畢業的個人,要比那些 從其他州畢業者,有較高的儲蓄率以及淨值占所得的百分比。

此外,理財教育可以帶來個人及經濟方面的效益,這點 OECD(2005)在理財

教育的國際研究報告中說明的最為具體。

(一)理財教育對個人的效益

理財教育能夠使所有年齡層與所得層級的個人受惠。

1.對於剛開始他們工作生涯的年輕成年人來說,它能在編列預算與儲蓄 方面提供基本的工具,如此支出與負債就能處於控制之下。

2.理財教育能協助家庭自律的為他們的自有房屋和/或他們的孩子的教育 而儲蓄。

3.理財教育協助較年長的工作者確保他們有足夠的儲蓄過舒適的退休生 活。經由提供資訊與技能,使他們在退休計畫與任何個人儲蓄計畫都能做出明 智的投資抉擇。

4.理財教育能協助低所得階層的人充分利用他們所能儲蓄的錢,且協助他 們避免從事金融交易時被非金融機構例如支票兌現金服務,索取高成本的費用。

5.對那些以金錢投資的消費者,理財教育能提供對基本的理財資訊例如風 險與報酬之間的抵換、複利的價值二者漸增的理解,以及關於特定投資類型的 優缺點之比較明確的資訊。(OCED, 2005,p.12)

(二)理財教育對經濟的效益

受過理財教育的國民也有益於其經濟體。在要求金融商品更符合他們的需 求下,消費者也鼓勵了供給者發展新的商品與服務,因而增加了金融市場的競 爭、創新與品質的增進。受過理財教育的國民也更有可能儲蓄,且儲蓄的也比 較無理財素養的人為多。因為較多的理財素養而增加的儲蓄對於投資的層級與 經濟成長二者皆應有正面的影響。而在新興的經濟國家,提供消費者市場運作 與市場參與角色的知識與訓練,將有助於這些國家充分利用他們發展中的市 場。此外,受過理財教育的消費者也處於一較佳的位置,在他們獨立無助時能 保護自己,以及向有關當局告發金融仲介商可能的不法行為。因之,他們可以

協助監督的活動,且可能原則上允許降低層級管理的介入,結果,金融的管理 負擔自然就減輕了。(OECD, 2005, p.13)

而在澳洲聯邦銀行基金會(Commonwealth Bank Foundation)所委託的一項研 究調查(2004)中所顯示的增加理財素養對個人及澳洲經濟的效益更是驚人。此研 究是調查人們做有智識與有責任感決策的能力,以及檢視理財素養與它對個人 與澳洲經濟的影響之間的關係。此研究指出針對理財知識最低 10%的澳洲人,

增進適量的理財素養超過十年將會對個人:

1. 平均每人增加每年的個人所得$3,204 2. 減少失業的可能性,平均 0.16 個百分點 3. 減少人們無力支付他們的手機費用的比率 2%

4. 減少人們無力支付他們的水電費用的比率 2%

另外研究指出針對理財知識最低 10%的澳洲人,增進適量的理財素養超過 十年將會對澳洲經濟:

1. 每年對 GDP 貢獻 60 億美元 2. 創造超過 16,000 個新工作 這些效益源自:

1. 勞動力決策的改進,導致生產力的提高

2. 隨著創業與購屋決策的改進,減少了資本的消耗量

3. 經由較好的儲蓄與投資決策,日增的資金流入較賺錢的企業

由上述學者的論述及調查研究中,可以明確的看出理財教育於現今社會存 在的必要性,它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理財素養,且對社會經濟亦有許多的助益。

因此透過學校實施理財教育已是當前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