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影響與問題

第五章 臺灣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的成果與影響

第三節 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影響與問題

本節旨在瞭解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的影響和問題,因而依據受訪者回答內容和 前述章節研究有關政府執行環境教育成果,逐題予以歸納,並分析結果。由於受訪者之 專業背景不同,對環境教育理念與實務經驗也不同,為了增進後續的分析,能夠暸解及 掌握受訪者對環境教育之整體思維,由受訪者陳述中,對於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之 看法,再歸納分為一、環境教育政策的執行影響;二、立法對環境教育的影響;三、臺 灣環境教育的特色;四、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的問題;五、環境教育政策與法規執 行之精進作法。

一、環境教育政策的執行影響

(一)對整體環境教育的發展具有正面效益

環境教育在臺灣已經超過動 30 年,政府依照不同階段的環境教育政策目標、內涵 與計畫,透過行政人力、經費及設施等資源,對於環境教育產生了影響。從訪談過程中,

所有受訪者對於整體性環境教育政策的發展,都表示肯定。

我覺得環境教育變成大家琅琅上口,就跟永續發展一樣。一開始大家還會爭議定義 是什麼?現在大家變成耳熟能詳,就像約定熟成的概念,環境教育已經開啟了很不一樣

的視野。(A-20180612, P3-3-1)B 受訪者更直接表示,「我自己看法是卓越的進步,正如 昨天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員 Alex Kudryavtsev 也講,臺灣環境教育是全世界做得最好。」

(B-20180608, P2-2-1)而他再進一步說明,「基本上,臺灣這幾年來,自然保育和環境教 育絕對是優先。民間也有許多團體在推廣環境教育、參與正規教育、志工投入多,手冊 編製多,這些都是具體進步。從出版業,報章的披露都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多面向進到 學校。」 (B-20180608, P2-2-5)

C 受訪者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正面來說,這 30 幾年來,已經是全民都在推動。

從沒有法規到有法規,從沒有經費到有經費,從黑機關到正式機關。教育部環保小組已 編到教育部資科司的其中一個科,組織越來越正式化、制度化。以前要預算還要去拜託,

現在都有基金,該有的都有,不能說它沒有重大的成就。」(C-20180609, P2-2-4) D 受訪者也認為「30 年來,環境教育的推動的成果,個人認為最顯著的貢獻在公民 環境保護的覺知的提升。尤其在學校的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亦即在義務教育階段做得 相當好,已達環境行動技能的層次。後來,前一波的教育改革,教育部的九年一貫課程 更將『環境教育』視為當代重要的議題,要求教學過程中做課程融入。我認為這 30 年 臺灣推動環境教育,第一個十年由環保署為首推動,後二十年教育部正規教育體系裡環 境教育課程的浸潤,公民的環境素養應該又進到另一更高階段。」(D-20180629, P3-3-1)

綜合受訪意見,全部受訪者皆認為環境教育在這 30 年來已經產生很大的變化,有 重大的成就。剛開始一般民眾對「環境教育」毫無概念,到了現在變成大家琅琅上口,

而且已是全面性的發展,並受到學校、民間團體、社區、企業及民眾等各社群重視,也 能實踐環境行動,開啟了很不一樣的視野,在公民環境素養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效果。

(二)環境教育政策目標與內涵,呼應國際環保潮流

回顧臺灣環境教育政策的演變,從各階段政策目標與內容可以得到印證,在進展 過程中,呼應著國際環保思潮和國際環境教育發展趨勢,逐步以達成「提升全民環境素 養,實踐負責任環境行動,創造跨世代福祉及資源循環利用之永續臺灣社會」的目標。

從文獻探討得知,聯合國於 2015 年 9 月通過「2030 永續發展議程」,公布了 17 項「永

續發展目標」。因而 C 受訪者提示,「想想年度計畫要如何利用邏輯概念來連到永續發 展,現在永續發展都改成 17 項目標。而環境教育行動方案是否與 17 項目標是有相關聯。」

(C-20180609, P4-4-4)

至於環境教育推動的內涵,從早期著重在環境污染、公害防治及自然保育,已逐漸 呼應世界環保潮流與趨勢,其推動內涵不斷地擴大,而現今環境教育所關注的層面,不 僅是環境,更包含了社會、經濟及文化。此發展趨勢符合國際環境教育理念,亦即環境 教育不再是僅對環境問題的教育,它與貧困、人口、健康、糧食、民主主義、人權及和 平等相關的教育,形成了一個綜合性教育的發展方向。B 受訪者提到「環境教育確實是 綜合性的,跟物理化學不一樣,是綜合之後產生的新東西。環境教育屬於高層次的,必 須懂得許多其他學科內容。」(B-20180608, P4-7-6)

惟實務上,我國環境教育推動內涵仍偏向於環境層面,對於社會、經濟及文化層面 關注較少。「環保署作為一個主管機關,未來應該把領域擴大,必須跟其他部會結合,

包括古蹟文化。環境教育內涵不能只包含環境污染、PM2.5、水污染、重金屬,應該更 貼近我們的生活周遭的東西。」(A-20180612, P6-5-5) A受訪者更語重心長提到,「從 歷史來看,臺灣是一個很特別、很多樣性的地方。過去400年來,層層疊疊有不同文化 造就臺灣多元文化綜合體。我們這一代對歷史的了解與討論還是不夠,對歷史文化、自 然環境要重新詮釋,而環境教育要回歸到認識這塊土地的來源跟文化。」(A-20180612, P5-4-6)

我國目前將學習內容以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氣候變遷、災害防救、自然保育、公 害防治、環境及資源管理、文化保存及社區參與等八大領域,作為環境教育的核心標的。

因而 A 受訪者提到「八大領域談到文化資產保存,其實是有所不足的。」(A-20180612, P3-2-9)。這個觀點正好與 2011 年至 2017 年公務人員及高級中等以下師生參加環境教育 內容之申報資料統計結果相符合,以文化保存參與為最少。

(三)環境教育推動層面逐漸擴大

早期民眾的傳統觀念,認為生活環境品質改善的工作都是政府的責任,只有少數的

人在執行。C 受訪者表示,「環境教育一開始只有少數幾個人,以師範體系的人較多,

後來慢慢擴大,就有更多領域的人加入。還有政府的執行系統,民間團體更多了,連企 業都在講環境教育。像環境教育認證、獎勵,幾乎是全民都在做,所以差異性很大,做 的人已經不是當初少數幾個人。而且現在都做主題式、活動式、全校式、全機構式和組 織社會學習,比以前更大。以前在做個人行動,而現代則到社會行動研究,變化真的很 大。」(C-20180609, P2-2-3)

我認為環境教育在臺灣 30 多年來,一開始全新打造,當時署長簡又新先生,學界有 楊冠政教授、王鑫教授等等是領頭羊,奠定環境教育的基礎,擴散到各部會、學界、各 行業,開枝散葉。我覺得我國的環境教育,時也、運也,剛好有這樣的機緣,天時地利 人和都到位了,大家一起努力,後續也有生力軍源源湧入,共同持續發展,這是件令人 開心的事。(D-20180629, P6-7-4)

現今,臺灣的環境教育已相當活絡,推動觸角由學校到社會,在全國各地推展開 來,並促使各級政府機關、學校、民間團體、專家學者、社區、企業及個人等一起努力,

已經是全民性參與,而且有多樣性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民眾的環境保護觀念和行動。

(四)在學校與社會環境教育已發揮正面的效果

初期有關師資培育、教材編纂、場地器材等非常缺乏;自環保署成立後,就委託臺 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進行專案計畫,包括環境教育輔助教材編輯及實驗、師資訓 練、資料出版、教學輔導及學術研究等工作,對於國內基礎性環境教育推展貢獻良多。

D 受訪者提到,「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需要借助學術機構的力量,所以環保署邀請臺師 大楊冠政教授協助,先在臺師大成立環境教育中心,開始了環境教育教材與師資培育的 工作。接著在北中南的師範院校內補助成立環境教育中心,協助區域及各縣市環境教育 推動。」(D-20180629, P2-2-2)

另外,教育部環保小組成立後,就要求各級學校成立環境保護小組,執行環境保護 與環境教育工作,並於 2014 年成立區域環境教育輔導團,落實環境教育政策及提升地 方政府環境教育輔導小組功能。C 受訪者回顧教育部環保小組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歷

程。

剛開始只是一個行政命令要學校做,學校也不知道怎麼做?才不斷在建構執行團 隊,從自然中心,再來是師範院校的環境教育中心,轉到地方政府的環境教育,再到輔 導團,以組織系統在建立支持系統,像綠色學校是個重要的支持系統,它以在分享上來 網站的課程跟資料相互交流,是很重要的支持系統。當然也有永續校園、建築空間,一 直往前走,是種標竿,引起正面效果,社會滾動在往前走。當然也有落後,但在環境教 育法出來後,也就成為規範、被動一起做。(C-20180609, P3-3-1)

由於環境教育的落實有賴全民的共同參與,尤其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單 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廣大民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環保署為鼓勵社區 民眾參與環保工作,自 1997 年起推動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不僅有效凝聚社區意識並建 立地方特色,營造出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奠立了社區永續發展的良好基石。這 20 年來,環保署將重心放在社會環境教育推動方面,環保社區蓬勃發展。(D-20180629, P3-4-1)

當然,環境保護是政府很重要的工作之一,而環境教育推動又涉及政府機關眾多。

因而 D 受訪者認為,「環保署強化了非正規體系的環境教育,民眾環境意識的提升、與 民間團體合作。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略,1980 年代,我國內政部營建署開始設置第

因而 D 受訪者認為,「環保署強化了非正規體系的環境教育,民眾環境意識的提升、與 民間團體合作。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略,1980 年代,我國內政部營建署開始設置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