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在社會面向的重要成果

第五章 臺灣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的成果與影響

第二節 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在社會面向的重要成果

環境教育的落實有賴全民的共同參與,例如,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單靠政府 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全國民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政府為擴大社會各界參與 環境教育,過去 20 餘年來,係運用多項計畫和措施,並透過各種宣導管道與方式,增 進全民認識周遭的環境問題,使其具備有基本保護環境與生態之知識,培養正確的環境 價值觀、技能與態度,以改善及提升生活的環境品質。

相較於學校環境教育,社會環境教育涉及層面更為複雜,對象更難掌握,其影響範 圍和程度也更為廣大。由於社會環境教育推動的對象廣泛,包含事業、民間團體、社區 及民眾等,必須依社會各族群及不同年齡層的需求,設計適合不同對象的教育方式與活 動,才能增進民眾以實際行動參與環境保護。茲將臺灣過往推動社會環境教育的重要成 果摘述如下:

一、啟動環境教育風潮,建立環保共識

(一)以鮮明口號,開啟了環境教育

自 1982 年行政院衛生署環保局成立後,負責業務繁雜,對於環境保護教育,雖然 擬訂若干宣導策略並運用各種媒體進行,但成效如何,實在很難預料(王俊秀,1982)。

這些媒體宣導包括製作電視影片宣導各種污染的嚴重性、舉辦環保海報設計比賽及訂購 衛生教育半月刊提供各級衛生機構閱讀等;這些都是屬於即興式的活動,而非長期性有 計畫的教育內容,同時也因缺乏法令的支持,又沒有專職的單位負責,無法做長期性的 規劃,執行和評估,單靠環保局一個科兼辦環保教育宣導,它的效果是很難給予樂觀評 價(王俊秀,1989)。

此一階段可說國內面臨著環境教育尚未制度化,難以發揮功能的窘境。正如「中華

民國 73 年版環境保護年鑑」提到,國人的環境意識已在政府推動之下有提升,其間廣 播、電視、報章或雜誌等大眾傳播媒體,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惟在政府尚無環境教育 專責單位以策定整體,而長效性環境教育工作,各界耕耘雖多,卻止於泛泛層面,所收 效果不具延續性與深度,有識者爰呼籲應及早綢繆(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1985)。

在環保署剛成立時,在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體系中,尚無整合性環境教育計畫的 實施,以致當時國民雖有環境意識的覺醒。D 受訪者回憶環保署成立當時的情形,「環 保署剛成立時,針對臺灣各種環境公害問題的解決萬箭齊發。在教育宣導的議題上,我 們首重垃圾。針對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分類做教育宣導。因為垃圾是每個人生活中每 天都會製造也必須面對的問題。那時很多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傾倒於河邊或山窟棄 置,問題與抗爭事件不斷。因此,政策上除了興建掩埋常焚化爐等硬體外,環保教育及 倡導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減量在那個年代是很重要的環境教育工作。」

(D-20180629,P3-2-1)

環保署第一任署長簡又新(2013)提到:「臺灣環保做得成功是因為基本教育水準高。

環保署成立後,就有小學校長來找我談環保的事情,第一個禮拜來,第二、三個禮拜又 來。我那時想,連校長、老師都不知道,學生怎麼會知道,若沒有把民眾的意識建立起 來,教導知識,全民不可能有共識。因此需要意識、知識、建立共識。政府絞盡腦汁,

所以各種活動都辦,做廣播、做卡通片;簡直像在辦社會運動,辦很多活動。」(環保 署,2013c)

當時由於一般民眾的環保意識尚處於萌芽階段,為了使民眾易於瞭解公害的來源及 支持政府的環保政策,每一項工作計畫都冠以有趣的名稱,配合以政令宣導。例如,「飛 鷹計畫」(減少空氣污染)、「清流計畫」(河川整治)、「海鷗計畫」(減少沙灘污染)、「魯 班計畫」(減少工地污染)等 20 餘項活動,透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報導,造成社會廣 大的迴響(環保署,2007)。

又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在 1988 年 9 月與「美化環境基金會」、「金車股份有限公司」

等合辦「環保兔子命名比賽」,最後正式命名為「傑比」,並以其為代言人,製作了 1 小 時的卡通片,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帶領民眾進入環保知識的殿堂(環保署,1990a)。之

後,利用各種機會辦理系列性與多元化環保活動,例如環保小署長會議、舉手之勞做環 保、環保搶答比賽、電視專輯、星期廣播、教師環保研習營、選拔推動環保有功人員等

(環保署,2007)。另外在環保知識正式列入教科書之前,陸續編印環保刊物及文宣品 一百多種,贈送至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及社會團體,啟蒙全國民眾環保觀念,並 厚實環境保護的軟實力(環保署,2007)。

(二)運用大眾媒體,宣傳環境保護理念與措施

在環保政策傳達及環境教育的推廣上,運用大眾媒體宣導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因為 環保宣導為環保教育的延伸。如果說環保教育是正規教育,那麼環保宣導就是社會教 育。它所涉及的層面遍及社會每個角落,因此成功的環保宣導是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 軟體工程(王俊秀,1982)。惟宣導成效需有時間的累積,持續努力致臨界點後才能產 生效果(王俊秀,1989)。

環保宣傳具有傳播和鼓勵的功能,是促進環境保護問題有效解決的重要手段之一。

只有廣泛促使民眾參與環境保護,才能建立起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能使全社會形成自 主愛護環境,主動遵守環保法規,環境保護工作才能有新的突破。從某種意義來看,公 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程度取決於對環境保護的認知程度,認知程度越高,環保意識越 強,參與度越高,環境治理效果越好。

1990 年 5 月間,環保署為提高兒童學習、閱讀環保課外讀物的興趣,特以保護環 境為主題,製作完成 60 分鐘卡通「環保小英雄」,並於 6 月 5 日「世界環境日」當天在 臺視、中視、華視三家電視臺播放宣導外,並拷貝分送全國各中、小學一校一卷,作為 環境保護教學的輔助教材(環保署,1992a)。為加強環保政策之宣導,以達生活環保化 的目標,1991 年 12 月底成立國家環境雜誌社出版國家環境雜誌,每兩個月出版一期,

以擴大宣導層面,並期達到使用者付費,節省文宣成本;另方面亦可使讀者愛惜使用,

改變免費文宣品被隨意丟棄造成之損失(環保署,1992b)。

此外,環保署委託華影電視製作公司製作「環保小天使」節目,自 1992 年 1 月 9 日至 10 月 6 日,每週二下午 5 點 10 分於中視頻道播出,共計 39 集,此節目榮獲新聞

局評定為 1992 年優良電視兒童節目「最佳製作獎」(環保署,1993)。「國立教育廣播電 臺」則製播「自然筆記」節目,並且舉辦暑期兒童自然廣播夏令營,培養小小自然紀錄 者,傳播環境教育理念(教育部,2011)。1993 年,又完成美麗新家園-家庭垃圾減量手 冊、新綠地球、化腐朽神奇-環保再生篇等文宣,推廣一般社會大眾之環保教育(環保 署,1994)。

嗣後,環保署依據各種不同族群及整合傳播方式,每年訂定年度整體宣導計畫,整 合宣導資源,運用電視、廣播、網路、報紙、雜誌、全國電影院及火車站電視網等宣導,

將各項環境保護知識、觀念及新施政措施傳遞至每位民眾,爭取民眾支持環境保護政策

(環保署,2007)。例如,2002 年推動實施「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 餐具限制使用政策」,爭取民眾支持,並利用電視、廣播媒體、網際網路、報紙、雜誌 及在全國 748 家電影院與臺鐵的 23 站電視網,積極推廣限制使用政策(環保署,2012b)。 目前各部會依據職掌所涉環境議題,結合多元傳播媒體,利用網站、公務行銷、社群網 站、報紙、宣傳海報、廣播電臺、手機應用程式等各項宣導平臺,以傳達最新環境教育 資訊,增進民眾配合保護環境的行動(環保署,2018a)。

(三)辦理多元活動,增進各社群參與環境教育

各部會也依職掌所涉環境議題或配合國際環保節日等辦理相關環境教育活動,以提 高全民、企業、社區及各社群參與環境教育。另外,農委會、內政部、經濟部、環保署 及交通部曾輔導民間、企業公民營事業提供具環境教育意涵之資源及場所,發展環境學 習中心,開放提供民眾學習。例如,林務局每年提供逾 300 萬人次之遊憩機會,以增進 民眾對森林環境的認識。另辦理生態旅遊活動、季節性主題活動、DIY 活動、寫生與攝 影比賽等,提供遊客更深入體驗自然之機會(環保署,2018a)。而營建署所轄管墾丁等 9 處國家公園管理處均定期或不定期辦理生態導覽解說、培訓工作坊及教師研習等活 動。其實,各部會均積極辦理各式各樣的環境教育相關活動,提升了民眾對環境議題的 認知,並擴大了參與層面,提高公眾環保活動參與度(環保署,2018a)。

最特別是,為臺灣的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政府、民間團體與學界等很

努力舉辦各類型的環境會議或活動。多年來,大約從 3 月起,許多單位配合環境相關的 節日(如 3 月 12 日「植物節」、3 月 22 日「水資源日」、4 月 22 日「地球日」、6 月 5 日「世界環境日」、6 月 9 日「世界海洋日」、9 月 23 日「世界清潔日」等),舉辦大大 小小的活動。直到現在,環境教育已成為各部會最常是使用的活動名稱,大大提高了知 名度。根據環境教育資訊管理系統(https://eeis.epa.gov.tw/front/)揭露活動資訊,顯示目前 在全國各地,每天至少有近 10 場次活動大大小小活動在舉行。整體顯現環境教育的蓬 勃發展,已大幅增進社會大眾參與環保的機會。

二、籌組環保義(志)工,熱誠奉獻環保

為了解決國內環保問題,以及滿足人民對生活環境品質的要求,除了政府投入相當

為了解決國內環保問題,以及滿足人民對生活環境品質的要求,除了政府投入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