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在學校面向的重要成果

第五章 臺灣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的成果與影響

第一節 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在學校面向的重要成果

學校環境教育是透過學校教育的過程,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待環境問題,培養環境責 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奠立基礎性的環境素養。尤其,學校是家庭與社會之間學習的 重要橋樑,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奠基有所助益,透過學校教育培養學生們 正確良好環保觀念,將環境行動延伸落實至家庭中,是最重要的課題。學校環境教育的 實施與落實,可以提升學生環境素養,對於環保生活化的實踐,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依據教育部(2017)教育統計資料,我國 105 學年各級學校學生總人數為 450.4 萬人,

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 19﹪,若能利用學校教育資源與環境來進行環境教育,對於環保的 落實可以說效果最大的,影響也最深遠。因此,政府非常注重學校環境教育,希望培養 孩子尊重自然、愛護及保護環境的意識,建立環保共識與行動。因之,學校是環境教育 重要的場所,政府也期望將所關注的議題,透過各級學校來宣傳和推廣。

教育部為全國教育主管機關,是推廣環境教育重要的推手。特別是,教育部環境保 護小組負責學校的環境教育推廣,以<環境教育要項>及「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 計畫」,作為推行學校環境教育政策,並由課程面、校園面及教育推廣面等 3 構面推動 各項環境教育計畫(教育部,2011)。茲將探討在學校環境教育推行重要成果摘述如下:

一、建立學校環境教育的執行機制

教育部環保小組因應<環境教育要項>內容闡述各級學校應設置環境教育中心的 目標,在 1992 年訂定了「教育行政機關及所屬各級學校暨附屬機構環境保護小組設置 要點」,作為各級學校成立環境保護小組及執行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工作的依據。該要 點明確規範各師範校院環境教育中心應輔導國小、國中、到高中職校等不同層級學校,

設置各校的環境保護小組,在輔導區內辦理環保研討會,協助輔導成立示範觀摩學校,

定期抽選學校訪視,以作為獎勵參考依據(教育部,2011)。為了積極輔導縣市推動環 境教育,該部自 2002 年起將其納入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透過實地訪視各縣市執行 現況,考核各項環境教育政策推動成效。

各縣市的環境教育推動,從一開始由教育部主導,後來逐漸移轉由各縣市政府教育 局(處)負責。因此,教育部環保小組於 2004 年 7 月訂定「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辦理 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實施要點」,以地方教育局(處)為主體,結合相關單位建立夥 伴關係,推動具備地方特色及國際觀點之環境教育計畫,以實現永續發展之目標(教育 部,2011)。另為落實環境教育政策及提升地方政府環境教育輔導小組功能,環保小組 又於 2014 年成立區域環境教育輔導團,分為北中南東 4 區,作為教育部與地方政府環 境教育輔導小組的橋樑,除了協助傳達教育部環境教育政策及作法,並定期召開區域交 流會議,辦理增能研習等,以促進各縣市的環境教育交流,及提升輔導員專業知能(環 保署,2015)。其架構如圖 5-1。

圖 5-1 教育部之環境教育輔導機制架構 資料來源:修改自環保署(2015)。103 年版環境教育白皮書。

二、推動生態永續校園,進行環境教學

(一)建置環保生態教材園,讓教學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

校園中的戶外空間是師生基本的活動場所,除提供學生戶外休憩活動及調劑身心,

還可以輔助教學,誠如 Carol and Boulton(1995)研究指出,校園環境對學生的行為有極 大的影響。

環保署有鑑於學校環境過度水泥化,以及學童對於校園動植物認識不足,於 1998 年起推動「校園環保生態教材園實施計畫」,陸續協助國民中小學改造校園環境,將環 境保護及生態的理念納入設計,規劃校園成為開放式環境學習場地,包含水生植物區、

教育部

北、中、南、東區域環境教育輔導團

縣府輔導、舉行分區縣市團務交流會議、提供諮詢建 議、協助教育部掌握各縣市計畫執行進度與政策推

動。

地方政府環境教育小組(團)

縣市環境教育政策規劃與推動,辦理環境教育推廣活 動、對學校環境教育推動輔導、監督與考核。

所屬學校

融入課程教學、校園環境管理、依法令申報、申請認 證與其他團體機關合作等。

蜜源植物區、自然步道、苗圃區及有機堆肥區等,引導老師帶領學生到校園中教學,培 養學童尊重自然、愛護保護環境之情操(環保署,1999b)。

「生態教材園」係以環境教學活動設計為目的,應用生態環境、環境藝術及環境倫 理的教學理論,營造多功能的教學場所,藉以塑造本土性及生態多樣性的校園(蔡勳雄,

1998;王佩蓮,1999)。楊平世、李蕙宇(1998)提到規劃生態教材園的模式,可以包含水 域生態區、賞鳥區、誘蝶區、樹林區或草原區等。環保署於 1998 年在新北市永和國小 設置第一座校園環保生態教材園。為了推展計畫在全國各區舉辦 5 場研習會,引起廣泛 迴響。1999 年,限於經費,環保署、教育部與農委會首次跨部會合辦,於全國徵選 11 所國民小學設置校園環保生態教材園,在校園內融入整體環境保護的理念,以增進學生 觀察自然生態和環境調查(環保署,2000)。後來雖因政府已無經費,但此種理念與作 法,獲得了各級學校認同與響應,直至現今仍然持續,並自行改造校園環境,營造生態 永續性的校園,可以看到老師帶學生於校園內教學,也可以見到學生擔任解說員活潑生 動地介紹校園內動植物,以及學校推動環保的故事,對於增進學童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 作為,助益良多。

(二)建構綠色學校夥伴網絡,成為全校式環境教育

「綠色學校」是環境教育的一種策略,「朝向永續性全校式策略」(whole-school approaches to sustainability),其面向內涵廣泛,並以學校為推動單位(王順美,2004b),

透過「綠色學校夥伴網絡計畫」,並結合永續校園計畫和地方政府環境教育計畫,共同 將此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的模式推展出去(王順美、梁明煌,2004)。

臺灣綠色學校夥伴網絡,從 1998 年開始發想,逐年建構願景和目標。計畫的起源 是當時臺灣省環保處委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著手編寫可操作的環境教育教 材而有的構想,並參酌國外相關計畫,如:英國生態學校、加拿大種子計畫與密西根大 學全球河川環境教育等,對學校的環境教育進行整體規劃(張子超、王順美、梁明煌、

柯淑婉,1999)。

「綠色學校」的概念,是從環境教育出發,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包含學校環境政策

與管理、學校校園規劃、綠色生活、環境教學等四個面向,透過由下往上的機制,借重 環境教育的推動,建立學校的環保精神與綠色行動,從而改善學校的校園空間運用與教 學,進而培養學生自然簡樸的生活習慣。其主要鼓勵學校根據自身基礎與資源,自發性 朝向綠色學校實踐面努力。而綠色學校中心辦公室則透過全國夥伴研討會及地方環境教 育研習活動,與縣市及學校互動,經營綠色學校網站,作為提供資源及鼓勵夥伴相互分 享學習的網絡平臺(環保署,2008)。

此一計畫屬於鼓勵性質,凡是認同綠色學校理念,願意朝此方向努力的學校稱為「綠 色學校夥伴」,鼓勵夥伴上網分享環境教學或環境行動,再由中心辦公室評量,並給予 希望樹與葉子的獎勵(王順美、梁明煌,2004)。後來,此一計畫改成評鑑機制,著重 教師專業發展、領導能力建構及學校團隊量能的提升,也加強新加入夥伴的支援輔導功 能,並藉由現有夥伴的各項輔助,鼓勵參與的學校累積到一定成果,就可主動申請掛牌,

讓學校成為一個綠色學校(環保署,2012)。

張子超(2011)提到,透過「臺灣綠色學校夥伴網絡」,主要將環保與永續的議題,透 過教材與課程的安排設計,融入在教學活動中,並由教師上網提報環境教育相關教案,

分享與傳承環境教育經驗,讓教師與學校由被動轉為主動積極參與,再配合環保署的鼓 勵政策,充分實現綠色校園改造理念,從教育面來推動永續精神(教育部,2011)。王 順美(2004b)調查參與及未參與綠色學校計畫的環境教育實施狀況,發現兩者之間綠色化 程度有顯著差異,亦即參與學校在環境教學較為積極、校園營造較有生態的考量、師生 廣泛參與和支持、環境行動項目多元及比較自主爭取社區資源等。

此一計畫執行將近 20 年,網站的提報量已達 4 萬 5 千多筆,內容有各種環境教育 宣導策略與行動方案,包含鄉土教育、生態保育、外來物種、環境安全及災害防治等議 題,透過豐富的教學及活動的分享,讓教師、學生與社會大眾能瞭解綠色學校的精神及 實際工作內容,也增進了夥伴學習豐富的環境知能與技巧(教育部,2011)。

(三)推動營造永續校園,讓校園社區化、環境永續化

配合政策推行,教育部環保小組在 2001 年提出加速推動校園公共工程改造的「綠

校園獎勵推廣與改造計畫」,藉由綠色學校的理念推廣,加速校園永續性,轉化傳統校 園環境建立符合人性、健康、友善的校園空間,把校園環境營造成教學場所之外,亦具 有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

為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行政院規劃「挑戰 2008—六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因而 教育部於 2002 年將「綠校園獎勵推廣與改造計畫」更名為「永續校園推廣計畫」,以建

為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行政院規劃「挑戰 2008—六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因而 教育部於 2002 年將「綠校園獎勵推廣與改造計畫」更名為「永續校園推廣計畫」,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