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環境教育與歷史教學的結合

第一節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緣起於 1972 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發表「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

開始了對環境教育的關切與研究,而後經歷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 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及 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 (Earth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 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37

37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環境教育 ,網址: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3.php。

而近年來台灣地區的河川汙染、土石流、地層下陷…等環境災害,接二連三 的出現,每每對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相當大的威脅,臺灣對環境教育也逐年加以 重視。

1987 臺灣環保署成立,其下設立了教育宣導科,成為各部會中第一個環境教 育專責單位,並規劃了五年環境教育計畫;同時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科學教育處廣邀專家學者擬定「現階段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

作為政府機構及民間團體發展環境課程、計畫及活動之指引。

1990 教育部設立環保小組。

1991 教育部針對學校環境教育與社會環境教育,實施推動加強環境教育計畫。

1992 行政院頒布「環境教育要項」,提出臺灣環境教育實施策略與措施。

2001 教育部亦於九年一貫課程中,將環境教育列入六大重要議題,針對國中小 編製環境教育課程綱要,鼓勵老師以融入各領域方式進行環境教育。

2002 環境基本法第 9 條更以法律規定「各級政府應普及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 展相關之教育及學習,加強宣導,以提昇國民環境知識,建立環境保護觀 念,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2010 6 月 5 號正式實施立法院通過的「環境教育法」,使台灣成為繼美、日、

韓、巴西之後,躋身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在我國環境保護發展歷 程上,甚具意義。依據「環境教育法」,從學生及公教人員每年至少 4 小 時以上環境教育課程或活動,增進國民保護環境的知識、技能、態度及價

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的公民教育;違反環 保法律,也有相關的法鍰,與強制加強環境講習的課程;並且會明文規定 的環境教育經費來源,透過多元管道加強民眾生態保育、環境倫理觀念並 改變生活習慣,可看出臺灣對環境教育之重視與努力的過程。38

關於環境教育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研究所根據的九年一貫環境教

育基本理念,主要是引用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e Resources,IUCN)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39

「環境教育是概念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 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有 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

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目標包括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三個層面。

環境教育的內涵也包含人與自己、社會及自然三個層面。環境教育不僅侷限在自 然生態保育層面,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後,對環境面貌、地景的改變,

如:移民進入、聚落宅第出現、村廟建立、學校的建立等等也都屬於環境教育的 範疇。如何將學生至於實際環境情境中,設計體驗課程做中學,讓學生了解只有 永續經營的觀念,才能維護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存在。尤其是最近國際所關切的社 會正義與環境正義的議題,更將環境教育的目標導向社會層面,因此研究者希望 透過歷史科教材教法的過程,建立學生對環境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期能以具體 行動實施在生活上,進而落實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

38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網址:http://www.edu.tw/environmental/index.aspx。

二、 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

學校環境教育之推動,旨在透過學校教育的過程 ,加強國民在學階段奠立

環境相關的知識、技能與倫理等 、技能與倫理等的基本素養,教導出具有環境 素養的公民 。九年一貫的環境教育議題中則據此詳列了五項環境課程目標40

1.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

推論、 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

與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

環境概念知識內涵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

河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瞭解日常生 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設計…)。

3.

環境倫理價值觀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 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 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

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 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40 教育 Wiki-學習加油站-環境教育,網址: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環境教育

5.

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 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根據上述環境教育目標內涵,人文景觀的歷史教學活動大致上可經由妥適設

計的教材教法來達成。例如:第一項的環境覺知與環境的敏感度,本研究實踐是 將學生帶至人文景觀現場藉由體驗活動,透過視覺、觸覺等感官覺知能力來觀 察、詮釋人文景觀的特色與美感,進而培養學生人文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讓 學生知道人文景觀也是環境教育重要的一環;第二項的環境概念知識內涵,是藉 由人文景觀中的傳統園林建築,教導學生瞭解古人在庭園設計上亦有生態學的概 念融入,也教導學生將保護歷史人文景觀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第三項環境 倫理價值觀,是鑑於現今學生太專注於手上的現代高科技產品卻忽略日常生活周 遭的一景一物,透過參訪人文景觀,培養學生欣賞園林建築與廟宇的能力並接納 不同於現代建築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教導學生學習到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第四 項環境行動技能,此項目標因涉及環境問題的辨認、收集、建議與實際的解決方 法,在人文景觀的教學活動上教無法具體結合,因此研究者在此次教學目標上予 以省略;第五項環境行動經驗,是經由將社區人文景觀參訪與體驗活動與國中歷 史教學結合,使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產生連結,讓學生對社區的歷史源 流有更深了解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三、 環境教育的實施方法

誠如環境教育中的「環境」兩字所表達的,我們期望以真實的環境為素材,

給予學生第一手的經驗。環境教育課程應設計讓學生體驗環境、觀察環境的機 會,所以「戶外教學」是最佳的執行方式。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 1970 年對「戶 外教學」的定義41:「戶外教育不是一單獨科目,而是所有學校科目、知識、和 技能的綜合。它也不是將學校科目搬到戶外教學。教師使用環境(自然或人為、

公園或都市地區、歷史地標或風景區等)去幫助學生了解各學科、環境和人之間 的相互關係,以協助藝術、科學研究或傳播等學科的教學。」

實施環境教育最佳方式即是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因此研究者將戶外教學 活動流程畫一簡表,清楚呈現戶外活動每個步驟:

41 王鑫、朱慶昇,<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第 75 期,84 年 4 月,頁 2-11。

選定單元主題 清領前期台灣史

選定戶外教學點 林本源園邸、大觀書社、慈惠宮

選擇戶外教學模式:定點模式

(固定在一位置或區域,進行觀察、

體驗、記錄等教學活動。)

設計教學活動

確定教學流程

適度的修正與整合

評量

教師評估 學生反應

進行戶外教學活動

圖 2-2 教師實施戶外教學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