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板橋人文景觀融入國中歷史單元教學之實踐 - 以台灣清領前期教學單元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板橋人文景觀融入國中歷史單元教學之實踐 - 以台灣清領前期教學單元為例"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歷史教學班碩士論文. 板橋人文景觀融入國中歷史單元教學之實踐 以台灣清領前期教學單元為例. 研究生 郭盈慧. 指導教授: 陳豐祥. 中. 華. 民. 國. 一. 0. 教授. 三. 年. 六. 月.

(2) 謝. 詞. 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陳豐祥老師,豐祥老師就像位 慈祥嚴謹的長輩,在論文撰寫期間不厭其煩地指導與督促,更不時的討論並指點 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在整個過程中獲益匪淺。老師對學問的嚴謹,是我學習的典 範。本論文的完成也非常感謝兩位口試委員:黃綉媛教授與蕭憶梅教授,在百忙 之中撥冗仔細審閱盈慧的論文,對論文疏漏之處給予細心的叮嚀,亦提出精闢的 見解讓論文更完整、豐富。於此向三位老師獻上最誠摯的謝意。 本論文的完成另外亦得感謝教務處資訊萬鑫組長大力協助,在活動實施前將 教室的硬體設備維修至完好無缺,及七年級兩位導師瑞琴、子容老師的鼎力相 助,陪同班上五十六位學生走出校園至社區中的歷史人文景觀進行體驗教學,且 願意配合盈慧所提出的教學要求,因為有你們的體諒及幫忙,使得本論文能夠更 完整而嚴謹。 此外,還要感謝綜合科佳蓉老師及表藝科予姍老師提供我許多具體的建 議,讓體驗活動精彩有趣,更提升學生學習樂趣。也感謝學伴婷婷和安亭同學的 鼓勵與關懷,讓我順利走過這兩年。也感謝教務處尚慧主任,常不時給予精神上 與實質上的鼓勵與協助,才能讓這本論文順利完成。當然也不能忘記實驗一班與 二班的五十六位寶貝們,有你們的學習熱誠與回饋才能使活動圓滿達成。 還要感謝我摯愛的家人–爸爸、媽媽還有大姐、二姐、哥哥,寫論文的這兩 年,爸、媽的健康一度亮紅燈,但你們都還在擔心我的論文進度,不斷為我加油 打氣,而照顧爸媽的重擔,幸有哥哥、姐姐的分擔才不至讓論文停擺。我的家人– 你們才是最大的幕後功臣,對你們的感謝無以回報,只有滿滿說不出的感動與感 激。 最後,感謝所有關心我、陪伴我一路走來的師長與朋友們。. 郭盈慧. 謹誌於永和寓所.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3) 板橋人文景觀融入國中歷史單元教學之實踐 以臺灣清領前期教學單元為例 研究生:郭盈慧. 指導教授:陳豐祥老師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研究者利用板橋人文景觀融入臺灣清領前期教學單元 的教學實驗歷程,在歷程中並結合環境教育的體驗活動,瞭解其對學生學習意願 與能力的提升及對教師的專業成長的影響。本研究以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新北市 板橋區 D 國中七年級兩個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為兩班的歷史科教師, 兩個班級人數共有 56 名學生,女生 28 名,男生 28 名。此研究包含兩方面:一 是利用康軒版教科書的電子書輔以研究者補充教材與書籍進行課堂教學,二是將 學生帶至板橋人文景觀地點–林本源園邸、大觀書社、慈惠宮,進行戶外體驗課 程,研究者設計兩次行程,近兩個月的教學活動,研究資料的搜集包含照片記錄、 學習單、回饋單、觀察日誌、評量表、問卷調查表、闖關活動等方式。 研究者經過教學實驗結論如下: 一、結合人文景觀的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二、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素養與行動。 三、 多元評量使學生展現多元能力。 四、 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五、 戶外體驗課程設計促進教學專業提升。.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有意進行「人文景觀融入國中歷史教學」戶外體驗 課程的歷史教師,以及有意從事相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字:人文景觀、環境教育、戶外體驗課程、國中歷史教學.

(4) 內封 口試委員簽名頁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 論文本文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一、 二、 第二節 一、 二、 三、 第三節 一、 二、 三、 四、.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研究動機 ..................................................................................................................... 1 研究目的 ..................................................................................................................... 4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 5 板橋人文景觀相關文獻 ............................................................................................ 5 歷史人文景觀與教學活動相關研究 ..................................................................... 12 環境教育與戶外教學活動 ...................................................................................... 15 研究方法、範圍、步驟與研究限制 ..................................................................... 18 研究方法 ................................................................................................................... 18 研究範圍 ................................................................................................................... 19 研究步驟 ................................................................................................................... 20 研究限制 ................................................................................................................... 21. 第二章 環境教育與歷史教學的結合 ...................................................................................... 23 第一節 一、 二、 三、 第二節 第三節. 環境教育 ................................................................................................................... 23 環境教育的源起 ...................................................................................................... 23 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 .............................................................................................. 26 環境教育的實施方法 .............................................................................................. 28 板橋的歷史發展及其特有的人文景觀 ................................................................. 30 板橋人文景觀的歷史教學目標 ............................................................................. 32. 第三章 教學活動的準備........................................................................................................... 36 第一節 一、 二、 第二節 一、 二、 三、 四、. 教師的準備 ............................................................................................................... 36 課堂教學準備........................................................................................................... 38 戶外教學準備........................................................................................................... 64 學生的準備 ............................................................................................................... 66 閱讀教師準備的書籍或資料.................................................................................. 66 分組討論及擬定景點解說內容 ............................................................................. 66 收集人文景觀資料 .................................................................................................. 67 小組成員演練景點介紹 .......................................................................................... 67. 第四章 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 68.

(5) 第一節 第二節 一、 二、 三、. 教學活動設計........................................................................................................... 68 戶外教學活動的實施 .............................................................................................. 86 林本源園邸 ............................................................................................................... 86 大觀書社與慈惠宮 .................................................................................................. 91 填寫教學回饋單 ...................................................................................................... 95. 第五章 教學活動的綜合評量 .................................................................................................. 99 第一節 認知目標評量........................................................................................................... 99 第二節 情意目標評量......................................................................................................... 105 第三節 問卷分析 ................................................................................................................. 122 第四節 教學日誌與教學省思 ............................................................................................. 130 教學日誌(實驗一班課堂活動) ........................................................................................ 131 教學日誌(實驗二班課堂活動) ........................................................................................ 133 教學日誌(實驗二班戶外體驗活動)................................................................................ 134 第六章 結論 ............................................................................................................................. 135 一、 結論: ......................................................................................................................... 135 二、 建議 ............................................................................................................................. 137 參考書目 附錄.

(6) 圖次. 頁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22 圖 2-2 教師戶外教學流程圖…………………………………………………………………29 圖 3-1 教師準備歷程圖………………………………………………………………………37 圖 3-1-1 、 3-1-2 學習角情境佈置………………………………………………………… 63 圖 3-2-1 實驗一班小組討論狀況…………………………………………………………… 67 圖 3-2-1 實驗二班小組討論狀況…………………………………………………………… 67 圖 4-2-1 實驗一班出發前合影……………………………………………………………… 87 圖 4-2-1 實驗二班出發前合影……………………………………………………………… 87 圖 4-2-3 實驗一班小組收集資料…………………………………………………………… 88 圖 4-2-4 實驗二組小組進行景點解說演練………………………………………………… 88 圖 4-2-5 實驗一班第四小組於觀稼樓解說………………………………………………… 89 圖 4-2-8 實驗二班於方鑑齋認真聽介紹…………………………………………………… 89 圖 4-2-9 實驗二班第一小組介紹汲古書院………………………………………………… 89 圖 4-2-10 實驗二班第二小組於方鑑齋講解…………………………………………………89 圖 4-2-11 實驗一班小組搶答狀況……………………………………………………………90 圖 4-2-12 實驗二班搶答狀況…………………………………………………………………90 圖 4-2-13 實驗一班小組與孔子雕像合照……………………………………………………92 圖 4-2-14 實驗二班全班於大觀書社前合影…………………………………………………92 圖 4-2-15 研究者於大觀書社前說明歷史淵源………………………………………………93 圖 4-2-16 實驗一班學生掛許願卡……………………………………………………………93 圖 4-2-17 實驗二班學生掛許願卡……………………………………………………………93 圖 4-2-18 實驗二班學生誠心參拜孔子………………………………………………………93 圖 4-2-19 實驗二班學生平安符過香…………………………………………………………93 圖 4-2-20、4-2-21 小組由組長帶領組員參拜慈惠宮中的主神與陪祀神完成闖關任務…94 圖 5-1-1 實驗一班黃怡婷的閱讀清單………………………………………………………100 圖 5-1-2 實驗二班陳政宏的閱讀清單………………………………………………………100 圖 5-1-3 內容較詳細的組別…………………………………………………………………104 圖 5-1-4 內容較簡略的組別…………………………………………………………………104 圖 5-2-1 實驗一班第二組學習單內容………………………………………………………110 圖 5-2-2 實驗二班第三組學習單內容………………………………………………………110.

(7) 表次. 頁次. 表 2-1 板橋人文景觀教學資源與國中歷史教材連結………………………………………34 表 5-1-1 閱讀清單分析表……………………………………………………………………99 表 5-1-2 第三次段考第一題答題率對照表………………………………………………. 102. 表 5-2-1 實驗二班-林本源園邸各景點介紹評分結果…………………………………. 106. 表 5-2-2 回饋單統計表……………………………………………………………………. 120. 表 5-3-1 實驗一班戶外體驗課程問卷分析表……………………………………………. 122. 表 5-3-2 實驗二班戶外體驗課程問卷分析表……………………………………………. 124.

(8)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之動機分述如下: (一)研究者自助旅行經驗的引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直是研究者的座右銘,求學階段開始即不 斷展開行動,從生長的台灣、跨海到對岸的中國再慢慢擴展到世界,尤其 是自助旅行「絲綢之路」近一個月,親身貼近歷史的場景,秦皇陵兵馬俑 的壯觀、敦煌佛教壁畫的感動、西安碑林石刻的精緻……,都讓原本書本 上死板板的圖文在那一刻瞬間活了起來,是這樣的經歷觸動我投入教育的 行列,希望把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帶給年輕的一代,讓沉浸在電玩世界的「e 世代」可以走出家門,從距離社區最近的古蹟或歷史建築開始,去親近去 覺察去感受歷史的脈絡,從而提升人文的涵養與素質,創造讓學生從「讀 萬卷書」到「行萬里路」的機會,驗證並加強平日見聞的好方法,透過實 際參與、走訪,從不同角度來欣賞台灣土地及人文風景之美,無形中也增 添了環境教育的想像空間。希望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未來 能成為維護文化的一顆大樹 ,此為研究的動機之ㄧ。. 1.

(9) (二)歷史課程設計應與學生生活相結合 進入教職之初適逢九年一貫課程發展時期,而九年一貫的課程設計理 念是建構在培養「身心充分發展的健全國民」為目的,並期透過一至九年 級課程的一貫性,建立統整而均衡發展的國民教育課程,提供給學生富有 人性化及適性化的學校學習生活。因此課程的設計應以學生生活為中心, 配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歷程為主軸。當時研究者任教於桃園縣近海的國中, 學校曾結合社區資源與鄉土教育,發展出專屬於社會領域的學校本位課 程,運用社區居民宗教信仰中心的廟宇與桃園地區特有的埤與圳,安排半 天的行程:第一站先介紹社區廟宇的歷史,並融入廟宇建築之美,更讓學 生實際拿香拜拜、求籤,祈求自己與家人的平安;第二站與野鳥協會合作 在離學校最近的大埤架設賞鳥專用的高倍望遠鏡,每一位學生到達現場時 皆能領到一副小型望遠鏡,恣意地觀察埤內的鳥類生態,結束戶外活動後 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學生的反應熱烈,除了學習的意願提 高外更增加對鄉土的情感。而在此次的活動中社會科老師的協同教學與各 班導師的配合,都激勵所有教師的教學熱誠,以致接下來的兩年內除了學 校制式化的固定校外活動之外,又分別辦了淡水、九份、金瓜石之旅及故 宮天文台之旅,一切行程規劃、活動的設計,都由同屆的導師同心協力完 成,當時的想法只是希望學生能有更開闊的視野,所以一點也不覺得辛苦。 隨著筆者回到自己的家鄉新北市板橋區任教,學校也曾規劃一系列結合鄉 土史蹟與社區資源的校本課程,但因社會課程時數有限,加上課程進度的 壓力,逐漸將此校本課程挪在暑假實施;幾年下來仍敵不過社區家長對升 學的殷殷期盼,校本課程已由服務學習社團取代,多面向的教學活動如今 也只剩下板橋林家花園導覽解說與認證一項而已,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利用 自己任教的班級,再次實施戶外的鄉土教學,讓學生有機會親近所生長的 這一塊土地,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2.

(10) (三)歷史教學活動應朝向多元化 歷史教學一向給人「講光抄、背多分」的刻板印象,學生坐在教室中 只能被動式的聽教師口沫橫飛的敘述,根據德爾的經驗塔-有效的學習方式 1. :人類的認知能力首先是從直接經驗得來透過感官-視、聽、味、嗅、觸. 等-然後經過思考到實踐,由「嘗試、錯誤、成功」中獲得的,這種經驗是 從「做中學習」,因此具體而難忘。若歷史教學也可以讓學生說話、發表 意見、動手操作、思考、充分發揮感官的能力,觀察、紀錄、分析蒐集到 的資料,學生應該可以提高學習的意願,所學習到的知識與能力才是帶著 走的,學習才不會只是為了考試,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四)環境教育結合歷史教學的可行性 研究者任教的國中校園中有一片綠草如茵的綠地,四周還有超過 60 年以上的老樹數十株,它是學生課餘休閒聊天的好去處,是體育教師訓練 學生足壘球的好場所,是綜合教師教會同學搭帳、升火的第一選擇,更是 全校師生感受鳥語花香的絕佳地點,但在學校為同學雨天無法活動的考量 下,此片綠地成為綜合體育館的首選,雖經過有心教師的奔走還是難以改 變學校的政策。看著綠地的消失,曾經在此的美好也只能化做永遠的回 憶。為了學習的便利性,為了學生有遮風避雨的環境,卻沒有了聽風觀雲 的機會,學校不斷因應政府的教育政策呼籲環境保護,但自己卻做了最糟 的示範,體育館建成後難道不會花費更多的水電?為了增加學習的多元化 還為學生舉辦戶外教學?原本就可以在校園內體會的卻要捨近求遠?這 些不就是人類不想要為環境有所付出,卻又要環境提供最多的回饋嗎?自 然環境如此,更何況人文環境?近年來環保議題不斷獲得重視,但多以自 然生態為主要課題, 因此想結合社區裡的古蹟和歷史建築設計一套完整 1. 王鑫、朱慶昇《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 期,民國 84 年 4 月。. 3.

(11) 的人文環境課程,將孩子帶進歷史現場運用感官感受週遭一切,進而引發 孩子的人文素養與情懷,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二、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期盼能透過完整的教學實驗,落實《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所揭示的《社會領域課程目標》,包括:「了解本土 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培養對本土與國 家認同、關懷與世界觀」以及《社會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了解居 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認識居住城鎮 (縣市鄉鎮)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因此,本研究擬 將板橋地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人文景觀資源,融入「清領前期台灣社 會、宗教與文化發展」單元進行教學實驗,目的在達成下列目標: (一)以小觀大將板橋地區的歷史發展,融入臺灣歷史發展的脈絡來 觀察,則得以比較比較板橋地區開發史與整個臺灣開發史的異 同。 (二)藉由人文景觀的歷史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對板橋地區歷史文化發 展的認識。 (三)利用清領前期板橋地區人文景觀進行歷史教學評量,提升學生 學習歷史的意願與興趣。 (四)評估清領前期板橋地區人文景觀融入歷史教學的具體成效。. 4.

(12)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本研究因包含板橋人文景觀的教材內容、歷史遺跡與教學活動及環境教育與 戶外教學三方面,以下級分別從三方面加以說明。. 一、. 板橋人文景觀相關文獻 本研究需帶領學生至板橋地區的歷史人文景觀現場進行戶外體驗教 學,必須找出板橋地區有哪些人文景觀既符合研究者的教學單元內容又可 以讓學生進行戶外教學,因此必須參考清領至民國時期有關板橋地區的地 方志史料與板橋相關專書,俾使從中找出適合的人文景觀景點。有關文獻 大致可分成三大類:. (一)地方志 1.. 《淡水廳志》2清道光間,進士鄭用錫纂輯,文中記載距離淡水廳治離 城一百五里處有擺接渡,上可通大姑崁、三坑仔,下可達淡水港,擺接 堡有三條水圳一是大安陂、二是永豐陂、三是南勢角大陂,可說明板橋 開發的緣由。. 2.. 《續修台灣府志》3余文儀續修,為自 1685 年起至 1764 年所記載台灣歷 史之官方地方志,文中已不記載擺接社,而在擺接堡內由擺接一莊增至 為三莊:擺接莊、新埔莊、廣福莊,可供研究者更加了解板橋地區的歷 史變遷。. 2. 清道光間,進士鄭用錫纂輯,《淡水廳志》. 3.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 5.

(13) 3.. 《淡水廳志》4陳培桂纂輯,附有淡水廳全區域地圖,地圖已清楚標示 枋橋頭及擺接堡,文中統計當時擺接堡地區人口為二萬六千九百一十七 人;且在咸豐五年,由紳民捐建枋橋城堡;亦提及在道光十年,林平侯 建充學田六所,這些史料可供研究者了解板橋地區的歷史變遷,以作為 課程設計的依據。. 4..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上》5 定川喜代治編,古舜仁、陳存良譯,將日本 統治台灣前、後板橋地區行政區劃分改變的狀況做一個整理,並將日本 在此區的重要設施一一做介紹。此書可提供研究者將板橋地區人文景觀 從清領至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變遷做有系統的分析。. 5.. 《板橋市志》6盛清沂、吳基瑞 ,將「林本源園邸」別立一章,以凸顯 板橋一地之特色,值得注意,而本書內容之豐富,考證之精詳,應是研 究林家最好的資料。. 6.. 《板橋市志續編》7江惠貞發行,將枋橋到板橋的歲月軌跡以表格式敘 述由清領時期開始到民國八十五年重要的大事紀, 研究者可以方便查 詢各個時期板橋地區的重大事件。. 4. 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72 種,民國 52 年。. 5. 定川喜代治編,古舜仁、陳存良譯《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上》,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年。. 6. 盛清沂、吳基瑞,《板橋市志》,板橋市公所,民國77年十月。. 7. 江惠貞發行,板橋市志(續篇)編輯委員會,《板橋市志續編》,板橋市公所,民國 86 年。 6.

(14) (二)專書. 1. 《台北縣鄉土 DNA 藝術與人文教材資料彙編》8文化總會發行,由教 育部指導,結合台北縣內各相關要人員,共同完成「走讀台灣」計畫, 結合鄉土教育以及社會、地理、歷史、文學、母語、藝術和休閒等知 識,讓更多人加深對台灣文化的認識,本書內容以教案方式編排,並 從國小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至國中階段,給予程度不同的內容, 其中林本源園邸的資料豐富、圖片精美,可供研究者設計教學活動單 時參考。. 2. 《枋橋古城-文史資源調查搜集成果報告》9林秀美主編,此書以板橋 社區發展為目標,先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資料收集,進一步利用板 橋周邊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規劃一整年的文化活動,期待能帶動板橋 文化觀光的潛力,也可營造出優質的生活圈。書中對林本源園邸、大 觀書社、慈惠宮都有深入的介紹,且對於文化活動的規畫極具創意與 巧思,非常值得研究者在戶外教學活動的規劃上做為參考。. 3. 《圖說枋橋城-尋找板橋的土地記憶》10高傳棋著,本書提供了許多板 橋珍貴一手的古地圖、舊影像、文獻、文物,可作為研究者在講解課 程內容之補充教材。. 4. 《台北縣鄉土史料上冊》1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文中訪問 板橋地方耆老有關板橋的起源歷史,包括大觀書社、慈惠宮及林本源. 8. 教育部指導,文化總會發行《台北縣鄉土 DNA 藝術與人文教材資料彙編》,玉山社編印製作, 2006 年。. 9. 10. 林秀美主編,《枋橋古城-文史資源調查搜集成果報告》,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2011 年 11 月 28 日出版。 高傳棋著《圖說枋橋城-尋找板橋的土地記憶》,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5 年出版。 7.

(15) 園邸的建置由來等都有清楚的說明,並請耆老將記憶中板橋的舊街、 洋行、舊商店一一敘述,這些都可以豐富研究者的教學內容。. 5. 《台北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3》12洪英聖著,作者以輕鬆的筆法,甚 至押韻的敘述詩開頭,引導讀者瀏覽台北縣美麗悠遠的人文風景,在 歷史圖檔中尋找與地名有關的證據,為在地文化做筆記,為台北縣二 十九鄉鎮市的地名起源找答案。文中介紹板橋地名由來,起至十七世 紀荷蘭統治時期至清朝林家開發板橋,書中圖文並茂,並輔以歷史考 證,研究者所要進行的三處歷史人文景觀皆有詳細的介紹,可作為學 生閱讀與教師課程設計的重要參考。. 6. 《遊園戲夢-林本源園邸賞園手冊》13林秋芳發行,本書將林本源園邸 的歷史沿革、三落大厝、五落大厝與庭園中各處建築都做了詳細的介 紹,書中並教讀者如何欣賞園邸中的漏窗之美、磚之美、雕刻之美、 門窗之美……,都可以當做學習單的設計方向。. 7. 《清明園林遊-林本源庭園植物導賞》14林秀美主編,本書將林本源庭 園中一年四季中的植物一一做介紹,植物在園邸中是不可或缺的部 分,每一顆在園邸的植物都有它的意義與功能,研究者也會將園中的 自然景觀融入戶外體驗教學的一部分,所以此書助益非常大。. 1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台北縣鄉土史料上冊》, 南投市省文獻會出版,臺北市正中 總經銷,民國 86 年 7 月。. 12. 13. 洪英聖著,《台北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3》,臺北市時報文化,2003 初版 。 林秋芳發行,新北市政府圖文授權《遊園戲夢-林本源園邸賞園手冊》,香港商雅凱電稿語音 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民國 100 年 4 月。. 14. 林秀美主編,《清明園林遊-林本源庭園植物導賞》,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5 年出版。 8.

(16) 8. 《探訪林園風華-推廣文化深耕》15一套四冊,劉佳鎮、鄭佑津等著, 以歷史篇、文學篇、藝術篇、建築篇四冊,以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習教 材為主,輔以有趣的問答,讓國小學童有屬於自己的遊園手冊,書中 口語又生活化的介紹方式,有助於研究者在講解林本源園邸時很好的 依據與借鏡。. 9. 《台灣的媽祖廟》16,陳仕賢著, 媽祖信仰隨著先民渡海,從澎湖再 傳播到台灣各地;原本只是民間的信仰,但清朝及日本政府為了統治 台灣人民,便強化媽祖的神蹟,並透過興建媽祖廟或加封媽祖為「天 后」等方式,使得媽祖的信仰日益普遍及興盛。近年來由於各地的媽 祖遶境活動經常有政治名人的參與,加上媒體的大幅報導,更將媽祖 的信仰推到了高峰。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媽祖信仰在台 灣的源起,清朝、日治時期及光復後的媽祖信仰傳播,媽祖的稱呼…… 等;第二部分在介紹媽祖廟的欣賞重點,包括神像、建築、匠師派別、 皇帝或政治人物的匾額等。第三部分則針對台灣古蹟級的媽祖廟,包 括歷史沿革及建築特色,進行詳盡的講解。透過本書,研究者可以深 入了解媽祖信仰的歷史及內涵,同時,亦可作為課程的補充教材與學 習單內容參考。. 10. 《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17,劉豐繪圖、曹銘宗文字,是台灣第一. 15. 劉佳鎮、鄭佑津、施佩婷、吳鳳琳著,《探訪林園風華-推廣文化深耕》一套四冊,台北縣政 府文化局,民國 96 年 12 月第一版。. 16. 陳仕賢著,《台灣的媽祖廟》,遠足文化出版,台北縣新店市,民國 95 年。. 17. 劉豐繪圖、曹銘宗文字,《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聯經出版公司,台北市,2009 年 05 月 07 日。 9.

(17) 本以手繪形式,將迎媽祖的盛況,完整陣頭與遶境隊伍呈現的手繪圖 書。更從文化面、歷史淵源、到民間信仰特色,做整合性的介紹。以 文字、加上手工繪製的插圖,展現充滿人性以及特殊文化面的宗教盛 事。此書以摺頁方式呈現,將此書展開便成為一支媽祖遶境的隊伍, 很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因此研究者將此書放至於實驗班級之教室供學 生自行翻閱,做為慈惠宮戶外教學的先備知識,讓學生更加了解台灣 「瘋媽祖」的文化。. 11. 《聽!台灣廟宇說故事》18,郭喜斌著,台灣廟宇的樑柱、屋簷、四 壁,都藏著一則則流傳久遠的傳統故事彩繪和雕刻,它們的製作年代 有的甚至近百年之久。作者研究台灣古廟多年,現為帶團參觀台灣無 數廟宇藝術的文史工作者。作者以長年全省廟宇跑透透累積的鑑賞 力,挑選出最常見、最熟悉故事情節及最珍貴的廟宇裝飾藝術,不只 讓信眾看到樑上雕刻的精美,也教信眾如何辨識出每一則故事的關鍵 人物。因研究者在設計慈惠宮媽祖廟的學習單時,想讓學生在參訪過 程中,拍下小組成員共同所喜歡的雕刻,回家後搜集資料介紹這些精 彩的故事和畫面。所以此書也可以成為學生完成學習單的參考書目。. 18. 郭喜斌著,《聽!台灣廟宇說故事》,貓頭鷹出版,台北市,2010 年 01 月 15 日。 10.

(18) (三)學位論文 1.. 林姵君,《板橋大觀書社之探究》19,本研究從板橋發展源流去探索出 大觀書社設立淵源與發展脈絡,結合大觀書社信仰與建築,建構大觀 書社完整的風貌。此研究可作為設計大觀書社教學活動及學習單的參 考資料。. 2.. 黃啟祥,《林平侯家族與大溪板橋之開發》20,藉由林平侯的一生,由 開墾荒地到文明的歷程,包含文化、社會、經濟、行為模式的變遷。 林家終於在清代中葉發展為全臺灣第一家,以「板橋林」或「臺灣林」 聞名於大陸、南洋及日本。此論文可提供研究者對於板橋林本源園邸 緣起與歷史變遷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3.. 楊湛萍,《從景觀分析與社會結構變遷探討板橋的空間性轉變》21,以 歷史脈絡發展為經,社會─空間發展為緯,探討板橋地區自清代開發 以來,歷經日治時期殖民統治,至國民政府遷台光復後迄今空間特性 的變化。由板橋的歷史與社會結構變遷過程,透過政治、經濟、文化、 意識型態等各層面,看到景觀如何被賦予意義,「空間性」如何在景 觀與社會結構中呈顯其特性。可藉此研究豐富學習單的設計並從不同 的角度來看板橋的發展。. 19. 林姵君,《板橋大觀書社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0. 黃啟祥, 《林平侯家族與大溪板橋之開發》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 21. 楊湛萍,《從景觀分析與社會結構變遷探討板橋的空間性轉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 11.

(19) 二、. 歷史人文景觀與教學活動相關研究 在環境教育未成為九年一貫重大議題前,歷史人文景觀歸類在鄉土 教學之中,鄉土教學活動,目的在幫助學生了解生長的環境、認識家鄉 的文化特色,藉以培養研究觀察鄉土的能力,激發熱愛鄉土的興趣與情 懷;透過對鄉土的了解,萌生多元文化觀與世界觀。近年來鄉土教學不 再只是狹窄的本土地域觀,而是跨進世界舞台的起點。認識鄉土僅是整 個地球村的一部分,世界已成為「國際村」或「國際社區」;從鄉土環 境的保護開始,培養學生維護地球生態體系平衡的認知與責任感,鄉土 教學活動逐漸與環境教育融為一體。 鄉土教育已在台灣實行近二十年,教學內容與活動包羅萬象、多元 豐富,因此在搜尋歷史人文景觀與教學活動相關研究時,亦將鄉土教學 專書與論文期刊納入研究者的書單中。. 1.. 《社會領域教材教法》22,吳宗立、陳國彥著,本書乃針對社會領域的 課程發展、內容做一有系統的論述,並探討其教學方法、策略、評量, 充份提供研究者在設計課程過程中重要的參考。. 2.. 《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23,林瑞榮主編,由台南大學林瑞榮教授帶 領南大師生,配合台南市國中小鄉土教材發展,將台南的地理、歷史、 自然、藝術與語言等,依學生學習能力,編輯出既實用又有深度、廣度 且具趣味的本土教材。因研究者也是想將板橋的人文景觀設計成適合環. 22. 吳宗立、陳國彥著,《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市,2004 年 8 月一版三刷。. 23. 林瑞榮主編,《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11 年 7 月. 初版一刷。 12.

(20) 境教育的教材,而此書皆是配合理論的實作經驗,可讓研究者的教學活 動更加豐富有內涵。 3.. 《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推廣輔 導組編輯,以往的歷史教育中鄉土教育一直遭漠視,隨社會變遷的多元 化及教育的改革,鄉土教育親切而具體的教學也活化原有的歷史教育, 此論文集中包含鄉土史教育理論、教材比較及教學實務三大主題,清楚 指出鄉土教育的重要性及發展性,多位學者更提出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 和實務經驗,讓研究者了解鄉土教育發展歷程與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 4.. 吳嘉貴,《鄉土史蹟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清領時期屏東 地區的史蹟為例》25,作者運用屏東地區的相關史蹟結合國中台灣史清 領時期課程內容,利用學校空白課程先介紹課程主題,再由作者與學生 家長於兩次的星期六帶領學生進行全天踏查,並於活動後進行討論與多 元化的評量,論文中附錄學生相互討論內容,從論文中可知學生經由此 活動對學習的興趣與鄉土的認識都有所提升,而研究者亦是將學生帶至 人文景觀現場進行教學,因此想參照其他歷史教師實際操作過鄉土教學 的成效與經驗,來提升人文景觀戶外體驗課程的豐富性。. 5.. 郭怡蘋 ,《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生古蹟教學的學習成效-以板橋林本源園 邸為例》26,課程設計以林本源園邸為例,配合國小社會科課程,自編 「古蹟教學課程」。選取兩班學生共 54 人,一班為實驗組實施戶外教. 24.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推廣輔導組編輯,《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 分館,民國 86 年初版。 25. 吳嘉貴《鄉土史蹟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清領時期屏東地區的史蹟為例》,台灣 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2。. 26. 郭怡蘋 ,《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生古蹟教學的學習成效-以板橋林本源園邸為例》,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1。 13.

(21) 學法,另一班為控制組實施ㄧ般教學法,此研究目的主要在於探討國小 學生在教學後其古蹟知識及古蹟態度的表現,實驗後的結果無論是實驗 組或控制組的學生對戶外古蹟教學皆持正面的肯定,且對於戶外古蹟教 學抱持高度的興趣。此論文幫助研究者在設計人文景觀戶外體驗課程結 束後的問卷題目上,有很大的啟發和助益。 6.. 洪子舒,《九年一貫國小階段之古蹟教學-以大龍峒保安宮及台北孔廟 為例》27,主要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中國小階段的古蹟教學,以田野調 查法,先調查大龍峒保安宮以及台北孔廟可融入教學的資源,並分析九 年一貫各領域中可以藉由古蹟教學達到的能力指標,以歸納出國小階段 古蹟教學的主題軸。最後再針對台北市大同區具有古蹟教學經驗的國小 教師進行訪談,並分析出古蹟教學的教學現況、教學方法、教材呈現、 評量方式以及困境、推廣等。因廟宇也是研究者課程設計的重心,想藉 此論文開闊研究者在參觀廟宇的規劃上所遇到的侷限與盲點。. 27. 洪子舒,《九年一貫國小階段之古蹟教學-以大龍峒保安宮及台北孔廟為例》,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14.

(22) 三、. 環境教育與戶外教學活動 環境教育活動應使學生廣泛地接觸真實環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 索的興趣,並有效的利用社區環境和資源,從體驗真實世界環境,建構對 社區感和鄉土情的內在價值,建立家鄉的社區文化特色。從實際的觀察、 體驗、調查等活動中進行學習,達到「教育即生活」、「由做中學」的教 育目標。 因此研究者蒐集有關環境教育文獻資料如下:. 1. 《環境教育課程規劃》28,周儒、張子超、黃淑芬合譯(Engleson,D.C. &Yocker,D.H.著),本書是美國威斯康辛州所出版的環境教育課程指 導,內容包哲學理念、教育目標、教學理論、各學習領域的相互支援、 教學策略與評量等章節。對研究者將環境教育課程融入社會科領域, 極具參考價值。. 2. 《戶外教學》29,周儒、呂建政合譯(Hummerman,D.R., Hummerman,W. M.&mmerman,E.L.著),介紹戶外教育的基礎原理與根源,更有實際 的範例引導教師如何安排戶外的學習經驗、戶外教學的設施、活動方 案、評量方法…等,是研究者設計戶外教學課程時,不可或缺的基礎 工具。. 28.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合譯(Engleson,D.C.&Yocker,D.H.著),《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五南圖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 10 月初版四刷。. 29. 周儒、呂建政合譯(Hummerman,D.R., Hummerman,W. M.&mmerman,E.L.著),《戶外教學》,.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8 年 12 月二版一刷。 15.

(23) 3. 黃琇美,《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桃園龍岡地區忠 貞新村的人文環境為例》30,以學校教師自編的校本課程教材配合七 年級下學期「國共關係」、「遷台後的政治發展」為教學內容,帶領 學生實地考察忠貞新村特殊的人文景觀並規畫小組式的合作學習模 式,由學生分組採訪當地的特色美食,最後輔以影片教學加深學生對 社區歷史發展的認識。因研究者也是利用社區人文環境來實施教學, 此論文可激發研究者設計出活潑、有創意、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 動。. 4. 黃薇樺,《以社區鄉土資源結合環境教育理念進行鄉土教學活動課程 之研究》31,強調對鄉土風俗民情資料的搜集;此外,為使學生對鄉 土環境有正確的認知,則格外注重鄉土教育與環境教育理念上的相結 合,以使學生不僅能熟知一般的鄉土知識外,也能對鄉土環境有更深 層的認識。對教材編撰、教學進行、教學資源等三方面分別加以探討 並提出實用的建議,可供研究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實際參考與運用。. 5. 陳淑惠,《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討---以中部地區資深戶外環境 教育之國小教師為例》32,深度訪談中部地區具有豐富戶外環境教育 教學經驗之十位國小教師,從中選擇三位教師進行教學觀察研究以及 蒐集受訪者相關文件補充資料分析,綜合歸納出提高教學效能之好方 法。研究者亦是利用戶外教學實施環境教育課程,文中對教師的深度. 30. 黃琇美,《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桃園龍岡地區忠貞新村的人文環境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31. 黃薇樺《以社區鄉土資源結合環境教育理念進行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2. 陳淑惠,《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討---以中部地區資深戶外環境教育之國小教師為例》 。. 32.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6.

(24) 訪談,正是研究者迫切想了解施行戶外教學應該考慮和具備的條件有 哪些?且希望透過他人研究的經驗與建議,可以使此次的教學活動更 完整與流暢的運作。. 6. 黃競盈,《社區居民對古蹟環境覺知研究-以林本源園邸為例》33,以 板橋市社區居民為研究對象,設計「社區居民對林家花園之環境知覺 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再輔以田野調查,以統計學專業理論來分析 社區居民對板橋林本源園邸的環境認同、環境感受、環境參與動機、 環境參與效益與環境滿意度之間的關係,進而提出社區居民對林本源 園邸的規劃建議。研究者可從論文中取得環境教育的專業知識,加上 研究的地點又吻合,更有助於課程的設計與規劃。. 33. 33. 黃競盈,《社區居民對古蹟環境覺知研究-以林本源園邸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 型設計學系,碩士論. 文,2008。 17.

(25)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步驟與研究限制.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教師在教學實務情境中,透過參與合作,系統的資料收 集與分析,內容與對話,以改進教學實務,增進實務教學能力的一種探 究方法34 。行動研究的運作模式有很多種,但是主要有四個關鍵的行動 運作要素:「計畫」、 「行動」、「觀察」與「反省」,無論是怎樣 的探究過程,都鼓勵實務工作者敏銳的觀察、積極的反省與討論,進行 意義的建構,並且激發革新行動的實踐35。蔡清田在《教育行動研究》 書中指出行動研究的特點如下36: 一、行動研究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 二、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三、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究試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四、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工作情境。 五、行動合作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 34. 鄭增財《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7。. 35. 甄曉蘭《課程行動研究-實力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書苑,2003。. 36. 蔡清田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3。. 18.

(26) 七、行動研究的問題或對象具有情境特定性。 八、行動研究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 九、行動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只適用於特定實務工作情境的解釋,其 目的不在於做理論上的一般推論。 十、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實務工作情境獲得改進之外,同時也使實 際工作人員自深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可以促成專業發展。 依據上述行動研究的理念,研究者決定採取此種方法,針對社區人 文景觀資源結合歷史教學並實地參訪進行環境教育課程,觀察並記錄學 生活動前與活動後的差異,最後提出問題與討論。. 二、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以研究者於 101 學年度學校所任教的七年級班級中,徵求有意 願參與此課程計畫的導師兩位,再以這兩位導師的班級,作為教學 實驗的研究對象。兩個班級學生人數共 56 位(男生 28 人、女生 28 人)。 (二)研究時間與內容. 社區人文景觀的建築年代可追朔至清代,因此結合七年級上 學期歷史課程,教材以康軒版第五章清領前期的社會變遷與文教. 19.

(27) 發展為主要授課內容,再輔以研究者自製教材(板橋林本源園邸、 板橋慈惠宮、板橋大觀書社),於第二次段考後(約在十二月中 旬)進行兩次的校外教學實驗。. 三、 研究步驟 本研究探討環境教育融入歷史教學活動的實施與成效,研究步驟如下: (一)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蒐集環境教育、歷史教育、社會領域教學設計與鄉土教育理 論進行整理與分析,訪談校內服務學習社教師與社區枋橋文化協 會主辦人員,並對史蹟:板橋林本源園邸、大觀書社、慈惠宮進 行實地訪察,以歷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進行板橋人文景觀融入歷史課程的教學設計. 選擇能力指標、形成單元主題,結合環境議題,設計以學生 感官與體驗為主的學習活動,實施班級導師與學校行政的配合。 (三)實施教學實驗. 室內課程內容以康軒版電子書與研究者自製教材為主,戶外 教學則結合板橋人文景觀「林本源園邸」、「大觀書社」、「慈 惠宮」的體驗活動。. 20.

(28) (四)著手撰寫論文. 依據蒐集的文獻資料、設計的課程及課程實施的過程與成 效,撰寫論文發表。. 四、 研究限制 (一). 教學活動時間的限制 本校社會科課程節數的安排,在七年級歷史部份每個星期 只有一節,因需配合兩次的戶外體驗活動,必須借用兩個實 驗班級的其他課堂或協調調課,才能拼湊出完整的兩堂課, 加上為節省經費支出採步行前往,真正在人文景觀現場體驗 的時間也要謹慎控制,可能會讓學生對人文景觀感受力不足 的情況產生。另外因為課程的進度壓力與實驗班級非研究者 的導師班,時間可以靈活運用,因此教學活動的時間無法涵 蓋整個學期,教學實驗時間只有兩個月。. (二) 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者在此學期擔任專任教師無需帶班,因此只能從任教 的六個班級中協調願意參與此項教學實驗的兩位七年級導 師,研究者任教的班級數眾多,且七年級歷史課程每週只有 一節,所以對於學生的個人資料與個別差異會有局限,因此 教學實驗過程許多細節的操作都必須不斷與實驗班導師協調 配合,此為研究對象的限制與困難。. 21.

(29) 確立研究主題. 蒐集資料與文獻回顧. 決定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擬定研究計畫. 單元教材設計. 發展研究工具. 人文景觀融入教材. 人文景觀戶外體驗. 學習單、回饋單設計. 成效評估問卷. 實施教學活動. 實施多元評量. 進行研究測量. 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與建議. 撰寫研究報告 圖 1-1 研究流程圖. 22.

(30) 第二章. 環境教育與歷史教學的結合. 環境議題或問題一直是社會領域探討的內涵,社會領域的教材內涵主要包 括家鄉的自然特性、人文特性、自然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家鄉面臨的各 種問題如環保、交通、古蹟維護…等,也都與環境教育能力指標息息相關。因此 將環境教育的課程內涵融入國中歷史教學設計中,也符合九年一貫標示的教育目 標。本章先以環境教育的源起、範圍與目標進行探討,進而了解板橋歷史發展中 其特有的人文景觀,最後確定「板橋人文景觀」單元的歷史教學目標,以提供整 體教學活動設計之參考。. 第一節. 環境教育. 一、 環境教育的源起 環境教育緣起於 1972 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Human. and. Conference. on. the. Environment)——發表「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 開始了對環境教育的關切與研究,而後經歷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 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Earth. Common. Future),及 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 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37。. 37.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環境教育 ,網址: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3.php。. 23.

(31) 而近年來台灣地區的河川汙染、土石流、地層下陷…等環境災害,接二連三 的出現,每每對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相當大的威脅,臺灣對環境教育也逐年加以 重視。 1987. 臺灣環保署成立,其下設立了教育宣導科,成為各部會中第一個環境教 育專責單位,並規劃了五年環境教育計畫;同時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科學教育處廣邀專家學者擬定「現階段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 作為政府機構及民間團體發展環境課程、計畫及活動之指引。. 1990. 教育部設立環保小組。. 1991. 教育部針對學校環境教育與社會環境教育,實施推動加強環境教育計畫。. 1992. 行政院頒布「環境教育要項」,提出臺灣環境教育實施策略與措施。. 2001. 教育部亦於九年一貫課程中,將環境教育列入六大重要議題,針對國中小 編製環境教育課程綱要,鼓勵老師以融入各領域方式進行環境教育。. 2002. 環境基本法第 9 條更以法律規定「各級政府應普及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 展相關之教育及學習,加強宣導,以提昇國民環境知識,建立環境保護觀 念,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2010 6 月 5 號正式實施立法院通過的「環境教育法」,使台灣成為繼美、日、 韓、巴西之後,躋身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在我國環境保護發展歷 程上,甚具意義。依據「環境教育法」,從學生及公教人員每年至少 4 小 時以上環境教育課程或活動,增進國民保護環境的知識、技能、態度及價. 24.

(32) 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的公民教育;違反環 保法律,也有相關的法鍰,與強制加強環境講習的課程;並且會明文規定 的環境教育經費來源,透過多元管道加強民眾生態保育、環境倫理觀念並 改變生活習慣,可看出臺灣對環境教育之重視與努力的過程。38 關於環境教育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研究所根據的九年一貫環境教 育基本理念,主要是引用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e Resources,IUCN)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39: 「環境教育是概念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 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有 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 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目標包括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三個層面。 環境教育的內涵也包含人與自己、社會及自然三個層面。環境教育不僅侷限在自 然生態保育層面,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後,對環境面貌、地景的改變, 如:移民進入、聚落宅第出現、村廟建立、學校的建立等等也都屬於環境教育的 範疇。如何將學生至於實際環境情境中,設計體驗課程做中學,讓學生了解只有 永續經營的觀念,才能維護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存在。尤其是最近國際所關切的社 會正義與環境正義的議題,更將環境教育的目標導向社會層面,因此研究者希望 透過歷史科教材教法的過程,建立學生對環境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期能以具體 行動實施在生活上,進而落實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 38.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網址:http://www.edu.tw/environmental/index.aspx。. 39. 教育 Wiki 網,環境教育定義,網址: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 25.

(33) 二、 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 學校環境教育之推動,旨在透過學校教育的過程 ,加強國民在學階段奠立 環境相關的知識、技能與倫理等 、技能與倫理等的基本素養,教導出具有環境 素養的公民 。九年一貫的環境教育議題中則據此詳列了五項環境課程目標40:. 1..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 推論、 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 與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 環境概念知識內涵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 河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瞭解日常生 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設計…)。. 3.. 環境倫理價值觀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 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 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 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 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40. 教育 Wiki-學習加油站-環境教育,網址: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環境教育 26.

(34) 5.. 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 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根據上述環境教育目標內涵,人文景觀的歷史教學活動大致上可經由妥適設 計的教材教法來達成。例如:第一項的環境覺知與環境的敏感度,本研究實踐是 將學生帶至人文景觀現場藉由體驗活動,透過視覺、觸覺等感官覺知能力來觀 察、詮釋人文景觀的特色與美感,進而培養學生人文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讓 學生知道人文景觀也是環境教育重要的一環;第二項的環境概念知識內涵,是藉 由人文景觀中的傳統園林建築,教導學生瞭解古人在庭園設計上亦有生態學的概 念融入,也教導學生將保護歷史人文景觀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第三項環境 倫理價值觀,是鑑於現今學生太專注於手上的現代高科技產品卻忽略日常生活周 遭的一景一物,透過參訪人文景觀,培養學生欣賞園林建築與廟宇的能力並接納 不同於現代建築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教導學生學習到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第四 項環境行動技能,此項目標因涉及環境問題的辨認、收集、建議與實際的解決方 法,在人文景觀的教學活動上教無法具體結合,因此研究者在此次教學目標上予 以省略;第五項環境行動經驗,是經由將社區人文景觀參訪與體驗活動與國中歷 史教學結合,使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產生連結,讓學生對社區的歷史源 流有更深了解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27.

(35) 三、 環境教育的實施方法 誠如環境教育中的「環境」兩字所表達的,我們期望以真實的環境為素材, 給予學生第一手的經驗。環境教育課程應設計讓學生體驗環境、觀察環境的機 會,所以「戶外教學」是最佳的執行方式。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 1970 年對「戶 外教學」的定義41:「戶外教育不是一單獨科目,而是所有學校科目、知識、和 技能的綜合。它也不是將學校科目搬到戶外教學。教師使用環境(自然或人為、 公園或都市地區、歷史地標或風景區等)去幫助學生了解各學科、環境和人之間 的相互關係,以協助藝術、科學研究或傳播等學科的教學。」 實施環境教育最佳方式即是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因此研究者將戶外教學 活動流程畫一簡表,清楚呈現戶外活動每個步驟:. 41. 王鑫、朱慶昇,<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第 75 期,84 年 4 月,頁 2-11。. 28.

(36) 選定單元主題 清領前期台灣史. 選定戶外教學點 林本源園邸、大觀書社、慈惠宮. 選擇戶外教學模式:定點模式 (固定在一位置或區域,進行觀察、 體驗、記錄等教學活動。). 修 正. 設計教學活動. 確定教學流程. 適度的修正與整合. 進行戶外教學活動. 教師評估. 評量. 學生反應. 圖 2-2 教師實施戶外教學流程圖. 29.

(37) 第二節 板橋的歷史發展及其特有的人文景觀 板橋位於大盆地的中央位置,北隔大漢溪與新莊、三重為鄰;西側可以浮洲 橋而通往樹林,東北隔新店溪與臺北市比鄰;南與中和、土城接壤。全域地勢平 坦,輪廓成狹長橄欖型,面積約為 23.42 平方公里。42此區古為凱達格蘭族武(月 勞)灣社和擺接杜的社地,雍正年間始有漢人足跡,乾隆年間廖富樁、林成祖以 入墾擺接平原,初僅茅屋數間,並於其小溪架設木橋稱為枋橋,便與新莊開始交 通,是為枋橋地名之緣起。43 清雍正、乾隆年間,板橋雖已有移民來墾殖,但因稀稀落落,到嘉慶時期都 尚未形成街市。直至道光、咸豐年間,林本源家族移居板橋之後,才迅速發展。 可以說板橋因「林本源」家族而興旺起來。44板橋林本源家族,其開臺主一如臺 灣其他地區的開墾者般,隻身冒險渡臺,尋覓新的發展契機。第一代選擇在淡水 廳興直堡新庄〈今新莊〉,從事其原鄉本業「設塾教書」。生活穩定後,來臺依 親的第二代則開始經營商業,最初以鹽務、農林開墾為主,家族遷居大嵙崁〈今 大溪〉後,開始投入大量資金,開墾經營土地。清末時期,除原有的鹽務、農林 開墾、租地收穀,也擴及樟腦、茶葉、製糖等。全盛時期,土地約是當時霧峰林 家的三倍之多,躍升成為臺灣第一大地主。45 清咸豐 5 年〈1855〉,北台各地械鬥仍無法平息,林本源第三代林國芳為了 攻守方便,與枋橋漳州籍地方紳民捐款共築枋橋城。城牆高一丈五尺,寬約二尺 多,是一座有軍事防禦作用的石牆,林國芳亦招募數百名義勇兵抵抗泉州人,直 到咸豐 10 年〈1860〉漳、泉雙方才達成和解。46至同治 2 年〈1863〉,第四代林 維讓、林維源為真正平息族群的對立心態,以漳州人開墾大屯山、泉州人開墾觀 音山,合兩者之名設立「大觀書社」,禮聘妹婿泉州舉人莊正主持,邀集文文雅. 42. 高傳棋著,《圖說枋橋城-尋找板橋的土地記憶》,台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5. 年,頁 6。 43. 新北市板橋區公所網頁:http://www.banqiao.ntpc.gov.tw/. 44. 趙莒玲著,《台灣開發故事—北部地區》,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 2. 月,第二版,頁 19。板橋因「 45. 林本源園邸網站:http://www.linfamily.ntpc.gov.tw/. 46. 張志遠著,《臺灣的古城》,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民國 96 年 9 月第一版,頁 75。 30.

(38) 士共聚一堂,品文評詩,希望化解漳、泉二地人士的仇恨。 十年後,將書社擴 充為「大觀義學」,莊正出任山長,免費提供地方孩童讀書,此後「大觀義學」 變成為板橋城培育幼苗的重鎮。47此後,也曾聘請文人、進士擔任講學,使板橋 漸漸成為北台灣的文化重鎮,在科舉表現上也有耀眼的成績。 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被任命為臺灣巡撫,此後在林維源的協助下,對促 進臺灣現代化貢獻良多;尤其在殖產興業方面。此外,他被命為全臺撫墾大臣, 才有 1894 年蘭雅廳的設立。臺灣進士施士洁在〈侍郎銜太僕寺卿林公壙志〉稱 林維源在這 10 多年來的貢獻是「設育嬰、葺廢墳、平陂路、創養濟院以恤窮黎, 修淡水志以存文獻,闢大觀社以惠士林,大甲溪歲溺,與諸道造浮橋,民獲安渡。 督辦臺灣撫墾事,凡築鐵道、開煤礦、建行省、築郡垣,無不參與。48 板橋林家在第四代的林維讓、林維源將林家聲勢推上最高峰,板橋林本源園 邸也多在其手中完成。其居住的大厝(即板橋林本源園邸)富麗堂皇,為林維源 結交當朝宮卿又參觀盛宣懷在蘇州的名花園「留園」之後,也將板橋林家花園大 事增建,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皆由唐山海運而來,無疑為臺灣庭園的代表。直 至日治時期,林本源園邸扮演了北臺灣土地拓墾、社會人文與正經互動的重要空 間。 綜觀林本源家族的百年發展史,等於觀看臺灣從拓墾開發到商業貿易、各族 群從對立到融合、從聚落到城市發展的縮影,林家在板橋的發展造就了今天板橋 地區豐富的人文景觀,如:與經濟社會發展有關的林本源園邸、與清領前期漳、 泉械鬥關係密切的大觀義學與枋橋古城遺跡、與教育文化相關的枋橋建學碑、與 宗教信仰發展有關的接雲寺與慈惠宮……等,都是了解台灣清領前期最佳的歷史 人文景觀。. 47. 張運宗著、郭莉蓁繪圖,《臺灣的源林宅第》,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8 年 2 月,頁. 17。 48. 許雪姬,《話說板橋林家-林本源家的歷史》,國史研究通訊,第二期,2011 年 11 月 23 日. 國史館「百年風華─臺灣五大家族特展」系列演講(一)演講稿。. 31.

(39) 第三節. 板橋人文景觀的歷史教學目標. 研究者所任職的國中學區距離板橋地區最初形成街市之區僅有一橋之隔, 約步行十至十五分鐘的路程即可抵達,在研究者任職之初曾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的 課程設計,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欣喜此地區人文景觀資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雖然 此區的人文景觀無法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制定世界遺產公約中文化遺產的 標準,但卻能幫助生長在此區的學童更了解歷史、貼近歷史。任職學校一度推動 學校本位課程,但因本校社會領域實施分科教學,各科上課節數少,導致校本課 程逐漸濃縮只剩下社團性質。 研究者認為板橋地區的人文景觀資源非常豐富,例如:國定古蹟林本源園 邸、市定古蹟大觀義學與枋橋建學碑、宗教景觀的接雲寺與慈惠宮、枋橋古城遺 跡……等,這些人文景觀資源正好可以與七年級清領前期的台灣史課程結合。不 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化歷史課程,更可以讓學生親自踏進這些人文環 境,感受時間的歷史、在地的文化。但礙於上課節數有限,只能從中挑選與課程 相關性較強的人文環境資源,來進行教學實驗。 板橋地區之所以形成市街與林本源家族移居此地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再則研 究者任職的國中社會領域所選用的康軒版教科書上,也引用林本源家族來解釋開 台祖,課本亦附錄了林本源園邸的照片,因此選擇「林本源園邸」做為校外教學 的第一站。 清領前期台灣械鬥不斷,尤以漳、泉械鬥最嚴重,林家為促進漳、泉和諧, 林維讓、林維源兄弟於是將其妹嫁給泉州舉人莊正,並捐出土地,於清同治 2 年成立「大觀書社」,10 年後創辦「大觀義學」。49因此大觀義學可以說是板橋 教育的發祥地,新北市每年於 9 月 28 日孔子誕辰之日,行政首長皆會在大觀義. 49. 高傳棋著,《圖說枋橋城-尋找板橋的土地記憶》,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5 年初版 32.

(40) 學前舉行祭孔大典,其實就是將大觀義學視為是新北市的孔廟,如此重要又具有 意義的人文景觀,定要讓生長在此區的學生重視與珍惜,所以「大觀義學」是校 外教學的第二站。 台灣的廟宇是學生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經過研究者在課堂上粗略的調 查,大約八成的學生曾經與家人去廟宇參拜過,但對廟宇的認識卻十分匱乏;此 次課程內容提及移民來台的共同信仰-海神媽祖,由於媽祖信仰在台灣已成常民 文化,本研究想藉由板橋地區的媽祖廟「慈惠宮」,讓學生可以近距離欣賞台灣 廟宇的特色,因此「慈惠宮」成為校外教學的第三站。 在探討板橋人文景觀特性的同時又鑒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所揭示的 《社會領域課程目標》與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大體一致,理應相輔相成,例如: 第1項 了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第2項 了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與 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第3項 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第4項 培養對本土與國家認同、關懷與世界觀。 第5項. 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因此,本研究結合環境教育的實施方法以及板橋人文景觀的戶外體驗教 學活動,將本研究的歷史教學目標綜合整理如下:. 33.

(41) 表 2-1 板橋人文景觀教學資源與國中歷史教材連結. 人文. 國中歷史. 景觀. 教學單元. 認知目標. 情意目標. 能力指標. 景點 康軒版 第一冊 林 本 源 園. 1. 認識板橋林家的 歷史,進而瞭解 清領前期來臺漢 人的社會發展。. 1. 願效法清領前期 來臺漢人合力開 發台灣的精神。. 第五單元. 2. 藉由板橋林家來. 2. 肯定板橋林家對 板橋地區經濟、. 清領前期. 臺的開拓背景, 辨別來臺漢人宗. 社會發展所做的 貢獻。. 社會發展. 社會領域. 族組織的差異 性。. 2-2-1 瞭解居住 城鎮(縣市鄉 鎮)的人文環 境與經濟活動 的歷史變遷。 2-3-1 認識今 昔台灣的重要 人物與事件。. 邸 第六單元 清領前期 宗教發展 康軒版 第一冊 大. 1. 藉由大觀書社建 立的背景,瞭解 清領前期分類械 鬥的狀況。. 第五單元. 2. 透過大觀書社的. 書. 清領前期. 社. 社會發展. 歷史源流,分析 清領前期台灣文 教發展。. 觀. 1. 能感受分類械鬥 對族群關係造成 的傷害。 2. 肯定大觀書社對 推動文教發展所 做的貢獻。. 2-4-1 認識台灣 歷史(如政 治、經濟、社 會、文化等層 面)的發展過 程。 9-3-2 舉出因不 同文化相接觸 和交流而造成 衝突、合作與 文化創新的例 子。. 34.

(42) 康軒版 第一冊 慈. 1. 認識板橋慈惠宮. 1. 能感受前人對媽. 的歷史,進而了 解清領前期台灣 宗教發展的特殊 性。. 祖信仰的虔誠精 神。. 第六單元. 惠. 2. 透過板橋慈惠宮. 清領前期. 宮. 宗教發展. 瞭解台灣各族群 共同信仰的神明 故事。. 2. 能感受媽祖信仰. 對維護社會和諧 安定的積極意 義。. 2-3-2 探討台灣 文化的內涵與 淵源。 4-3-2 列舉人類 社會中出現過 的主要宗教活 動、類別和信 念。.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意、技能三個領域。認知 領域就是智能方面的發展,包括教給學生知識,訓練學生理解、推理、判斷等等 各種認知能力方面的教學目標。情意領域指的是變化學生氣質,陶冶學生情操, 培養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技能領域是學生技術改變方面上的教學目標。50 此次戶外體驗教學活動無法涉及技能教學目標,因此研究者配合康軒版清 領前期單元內容及林本源園邸、大觀書社、慈惠宮三處人文景觀,先找出可以相 對應的社會領域能力指標,以板橋林本源園邸結合清領前期的社會發展,希望學 生藉由林家的歷史了解來臺漢人開發的歷程;以大觀書社結合清領前期的文教發 展,期待學生理解大觀書社推動文教與化解族群衝突有很大的貢獻;以板橋慈惠 宮(媽祖廟)結合清領前期的宗教發展,目地想讓學生了解台灣宗教的多元性與 媽祖信仰的特殊性,確定單元內容後定出符合學生程度又具體的認知與情意目 標。. 50. 教育 Wiki,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 35.

(43) 第三章. 教學活動的準備. 教學的準備活動即是實際教學前的一切規劃活動,研究者為結合板橋人文景 觀融入國中教學,選定「清領前期台灣的社會、宗教與文化」為教學單元,依照 社會領域能力指標確定教學目標,規劃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而教學的準 備活動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師課堂教學準備及戶外教學行前準備;第二 部分是學生應有先備知識的準備與戶外教學的小組準備,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教師的準備. 教學活動是否能達成其教學目標有賴於教師在教學前的一切準備與規劃,研 究者選定「清領前期台灣的社會、宗教與文化」單元,因學校社區內的人文景觀 可融入此教學單元中,教學除了課堂上活動,更要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人文景 觀實施體驗活動,因此準備工作更需要周詳、縝密,才能使教學活動能環環相扣 達到教學成效。研究者將其教師的準備活動列一簡表如下:. 36.

(44) 圖 3-1 教師準備歷程圖 擬定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準備. 教. 收集教學資源. 蒐集相關文獻. 設計教學活動. 準備軟硬體設備. 師 閱讀書籍資料的陳設. 的 準 備. 實地勘查人文景觀. 戶外教學準備. 設計人文景觀體驗活動 設計回饋單、學習單 準備戶外教學教具 製作家長通知單、回條 辦理學生平安保險 與導師討論戶外教學流程 指定學生閱讀相關書籍資料.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回饋人員:系統帶入____任教年級: (選填)任教領域/科目: (選填) 備課社群: (選填) 教學單元:.

十一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及小組討論 十二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並完成英文學習單 十三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機構應於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內通知其復職,留職停薪人員應於服 務之學校、機構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復職報到;其未申請提前復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HPM 高中教室:單元三:平方根的近似值 蘇惠玉 14(10) HPM 高中教室:單元四:解析幾何 蘇惠玉 14(11) 數學史融入教學─以克拉瑪公式為例 林倉億 14(12)

其次,將服裝可視為一種「符號」,在當代已是不爭的事 實。美國服裝社會心理學家 Susan Kaiser 在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中,進一步提出一「關於服裝符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