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教學活動的綜合評量

第一節 認知目標評量

於戶外體驗活動的前二個星期,研究者將板橋人文景觀相關的書 籍、簡介、褶頁、影印資料、網路資料共十五份放置於班級學習角,

要求學生一定要按照規定(閱讀一份大觀書社、二份林本源源邸、二

份宗教資料)在戶外教學前完成閱讀。以下即是兩班的閱讀分析表:

表 5-1-1 閱讀清單分析表

我 的 閱 讀 清 單 實驗一班 回收份數:27 份

閱讀不足五份 資料

閱讀五份資料 閱讀超過五份 資料

1 15 11

實驗二班 回收份數:26 份

閱讀五份資料 閱讀超過五份資料

25 1

根據上表顯示實驗一班在完成指定閱讀的部份優於實驗二班,雖然實驗 一班中有一位學生閱讀資料不足五份,但此生為特教生,能寫出三份已經是 很值得贊賞的。而在內容豐富度上 ,實驗一班亦優於二班,因研究者仔細 閱讀過每一份清單,發現二班有部分學生抄襲而字跡零亂,有部分學生沒有 到達規定字數,代表只是在敷衍了事而已。研究者深入追蹤後發現實驗一班 的導師有在盯各項作業的進度所以表現才能如此優異,而實驗二班導師採用 學生自主管理方式,因此造成兩班的差異。在實驗課程結束後的第三次段考 成績表現上,實驗一班的成績亦優於實驗二班,研究者推測實驗一班成績較 實驗二班優異或許與認真閱讀與課程相關的課外讀物也有相關,值得深入加 以探討其相關性。

圖 5-1-1 實驗一班黃怡婷的閱讀清單 圖 5-1-2 實驗二班陳政宏的閱讀清單

研究者將清領前期台灣史的認知教學目標訂定如下:

(一) 藉由板橋林家的來台開拓背景,辨別來台漢人宗族組織的差異性 此次教學實驗範圍正好是七年級第三次段考內容的一部份,活動結束 後段考隨即登場,本校在段考社會科上採合科考試,考題共五十題,每一 科依照比例約有十六至十七題,由本校三位正式歷史教師輪流出題。而此 次七年級出題教師並非研究者,所以更能客觀分析學生段考結果。

在十七題的題目裡只出現一題與研究者的教學實驗相關,即是板橋林 家宗族組織類型的判斷,以下為段考題目內容:

資料一:清乾隆 49 年(西元 1748 年),福建省漳州府林應寅,攜長子林 平侯,渡海來臺,在現今新北市新莊區落腳。林平侯因經營米業致富,曾 捐官入仕。林平侯遺囑死後家產分為「飲記」、「水記」、「本記」、「思 記」、「源記」五記,分別由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 五個兒子來繼承,其中林國華繼承的「本記」與林國芳的「源記」,合併 為林本源,遷居板橋。就是今日所稱的林本源家族,也是板橋林家花園的 主人。

1. 若根據資料一,板橋林家所祭祀的祖先林應寅先生,應可視為 板橋林家的哪一宗族組織?(A)開台祖(B)媽祖(C)唐山 祖(D)阿立祖。

表 5-1-2 第三次段考第一題答題率對照表

答對人數 答錯人數 實驗一班(28) 24 4 實驗二班(28) 22 6 對照一班(29) 20 9

對照二班(29) 20 9

根據上表內容可知,實行過實驗教學活動的兩個實驗班,在此題的答 對率比另外兩個沒有實驗教學活動的對照班較為優異,顯示除了在課堂上 說明來台漢人宗族組織的差異性,再輔以林本源源邸戶外體驗教學,確實

能實際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二) 利用板橋林家的歷史,了解清領前期移民來台漢人的社會發展

因段考無法對於研究者實驗教學內容進行認知評量,所以研究者以 學習單方式,讓學生從所學過的課程和閱讀過的課外資料,加上實際體驗 的戶外教學經驗,綜合地來回答問題。根據兩實驗班回收的五十四份學習 單來分析學生對清領前期移民來台漢人的社會發展,是否能清楚描述。只 有十八位的學生,能理解題目的重點,大部份學生都把重點放在林本源園 邸的興建歷史而未與清領前期移民來台漢人的社會發展做連結。使研究者 反省,是否因為戶外體驗活動過於深刻,反倒使學生對於課程內容印象模 糊,而無法聚焦在主題上;或是因為時間有限無法在課堂上以討論方式釐清

題目重點,導致學生題意不清而任意作答。這些回饋都會讓研究者自我省思加以 調整,在往後課程設計上可以拿捏出最適當的教學活動方式。

(三) 藉由板橋大觀書社,了解清領前期台灣分類械鬥的情形

在認知台灣分類械鬥方面,仍然以學習單來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原以 為會和林本源園邸一樣的結果,但令人意外的是回收的五十四份學習單,

有三十八位學生能正確寫出板橋大觀書社是因為清領前期漳、泉械鬥嚴 重,林維讓、林維源為平息械鬥與泉州人莊正結為親家並捐錢、捐地一起 合作設立大觀書社,利用教育力量化解漳、泉糾紛。研究者在大觀書社實 施體驗活動時,特別要求學生將刻在壁上「大觀義學碑」的林維讓、林維 源、莊正與漳、泉械鬥這些名字和事件找出來,證明與課程內容完全相符 合。由此可知經過這次的教學活動,學生已經知道大觀書社成立背景與清 領前期台灣分類械鬥有密切的關係。

(四) 透過板橋慈惠宮的歷史,了解清領前期台灣宗教的發展

在認知台灣宗教發展方面,以學習單來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回收的 五十四份學習單中,有三十六位學生已能清楚描述不同地區來台移民有不 同的神明信仰,也能寫出台灣一般民眾共同信仰的神明,當然學生寫出的 神明幾乎是慈惠宮所供奉的神明。代表經由慈惠宮實地親身將工中的主神 與陪祀神一一參拜的闖關任務過程中,學生已經認識台灣傳統廟宇裡的 共同神明,也知道台灣宗教的多元與包容性。

另外在「來聽媽祖說故事」學習單上的第四題:當你參觀完大觀書 社與慈惠宮後,你可以列點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嗎?

研究者於戶外體驗課程前於課程中講解過台灣傳統廟宇建築特色與 廟宇之間的差異性,因此在戶外體驗活動中即設計好表格,並將兩座廟宇

是要學生透過視覺感官比較出廟宇的不同點,更能點出兩座廟宇的建築風 格,進而欣賞廟宇建築之美。從回收的十份學習單中分析,兩個實驗班十 個小組全部都能完成,清楚表達出兩者的差異性,兩班答案只是用詞譴字 的不同,還有簡略和詳盡的不同而已。

圖 5-1-3 內容較詳細的組別 圖 5-1-4 內容較簡略的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