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步驟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教師在教學實務情境中,透過參與合作,系統的資料收 集與分析,內容與對話,以改進教學實務,增進實務教學能力的一種探 究方法34 。行動研究的運作模式有很多種,但是主要有四個關鍵的行動 運作要素:「計畫」、 「行動」、「觀察」與「反省」,無論是怎樣 的探究過程,都鼓勵實務工作者敏銳的觀察、積極的反省與討論,進行 意義的建構,並且激發革新行動的實踐35。蔡清田在《教育行動研究》

書中指出行動研究的特點如下36

一、行動研究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

二、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三、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究試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四、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工作情境。

五、行動合作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

34 鄭增財《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7。

35 甄曉蘭《課程行動研究-實力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書苑,2003。

36 蔡清田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3。

七、行動研究的問題或對象具有情境特定性。

八、行動研究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

九、行動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只適用於特定實務工作情境的解釋,其 目的不在於做理論上的一般推論。

十、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實務工作情境獲得改進之外,同時也使實 際工作人員自深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可以促成專業發展。

依據上述行動研究的理念,研究者決定採取此種方法,針對社區人 文景觀資源結合歷史教學並實地參訪進行環境教育課程,觀察並記錄學 生活動前與活動後的差異,最後提出問題與討論。

二、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以研究者於 101 學年度學校所任教的七年級班級中,徵求有意 願參與此課程計畫的導師兩位,再以這兩位導師的班級,作為教學 實驗的研究對象。兩個班級學生人數共 56 位(男生 28 人、女生 28 人)。

(二)研究時間與內容

社區人文景觀的建築年代可追朔至清代,因此結合七年級上 學期歷史課程,教材以康軒版第五章清領前期的社會變遷與文教

發展為主要授課內容,再輔以研究者自製教材(板橋林本源園邸、

板橋慈惠宮、板橋大觀書社),於第二次段考後(約在十二月中 旬)進行兩次的校外教學實驗。

三、 研究步驟

本研究探討環境教育融入歷史教學活動的實施與成效,研究步驟如下:

(一)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蒐集環境教育、歷史教育、社會領域教學設計與鄉土教育理 論進行整理與分析,訪談校內服務學習社教師與社區枋橋文化協 會主辦人員,並對史蹟:板橋林本源園邸、大觀書社、慈惠宮進 行實地訪察,以歷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進行板橋人文景觀融入歷史課程的教學設計

選擇能力指標、形成單元主題,結合環境議題,設計以學生 感官與體驗為主的學習活動,實施班級導師與學校行政的配合。

(三)實施教學實驗

室內課程內容以康軒版電子書與研究者自製教材為主,戶外 教學則結合板橋人文景觀「林本源園邸」、「大觀書社」、「慈 惠宮」的體驗活動。

(四)著手撰寫論文

依據蒐集的文獻資料、設計的課程及課程實施的過程與成 效,撰寫論文發表。

四、 研究限制

(一) 教學活動時間的限制

本校社會科課程節數的安排,在七年級歷史部份每個星期 只有一節,因需配合兩次的戶外體驗活動,必須借用兩個實 驗班級的其他課堂或協調調課,才能拼湊出完整的兩堂課,

加上為節省經費支出採步行前往,真正在人文景觀現場體驗 的時間也要謹慎控制,可能會讓學生對人文景觀感受力不足 的情況產生。另外因為課程的進度壓力與實驗班級非研究者 的導師班,時間可以靈活運用,因此教學活動的時間無法涵 蓋整個學期,教學實驗時間只有兩個月。

(二) 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者在此學期擔任專任教師無需帶班,因此只能從任教 的六個班級中協調願意參與此項教學實驗的兩位七年級導 師,研究者任教的班級數眾多,且七年級歷史課程每週只有 一節,所以對於學生的個人資料與個別差異會有局限,因此 教學實驗過程許多細節的操作都必須不斷與實驗班導師協調 配合,此為研究對象的限制與困難。

確立研究主題

蒐集資料與文獻回顧

決定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擬定研究計畫

單元教材設計

人文景觀融入教材 學習單、回饋單設計

發展研究工具

人文景觀戶外體驗 成效評估問卷

實施教學活動

實施多元評量

進行研究測量

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與建議

撰寫研究報告 圖 1-1 研究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