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教學活動的準備

第一節 教師的準備

一、 課堂教學準備

(一) 蒐集相關資料與書籍

1.

網路資訊

網路像一座無牆的圖書館,坐在家中隨手可得,但要作為學生上課的資訊,

就必須經過篩選,因此在選擇網路資訊時必須了解資訊的出處單位是否具有可信 度,因此研究者選擇公部門及板橋人文景觀官方網站的資訊為主,作為教學中的 補充教材。網路資訊包括有:

(1) 板橋林本源園邸官方網站 (2) 板橋慈惠宮官方網站 (3) 新北市文化局網站 (4) 台北市文化局網站

2.

拜訪社區文史工作者

因研究者學校內一名教師即是板橋「枋橋文化協會」的理事長,因此藉由理 事長的引薦,認識文史工作者林秀美老師,秀美老師是林本源園邸的導覽老師也 承辦過許多藝文活動,對於活動的構想、流程有豐富的經驗,提供研究者設計活 動時有更多創意。

3.

收集板橋人文景觀相關書籍摺頁

因為此次教學活動是要將學生帶出教室,進入板橋人文景觀現場,研究者希 望學生在行前即能對人文景觀的背景故事與歷史源流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因此 收集相關書籍(包括影印資料)與摺頁十五份共兩套,放置於兩個實驗班級的學 習角,並限定兩周時間,要求學生從中挑選五份(書籍或網路資料或簡介)閱讀,

且填寫閱讀感想與心得。相關書籍與摺頁有:

1. 臺灣的園林宅第

本書內容詳述板橋林本源園邸其歷史背景、創建者之生平及其家族發展 史、建築之美、所藏歷史文物及其內涵,希望學生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對林 本源園邸先作一番文字巡禮,連帶也對地方歷史亦有更多的認識,可說一 舉兩得。

2. 臺灣的古城

本書以圖文解說的方式,詳細介紹臺灣築城的演進史、城牆與城池的 建築計畫與運作方式、城池消失的原因等。再按臺灣北、中、南、東部及 離島等各區,逐一介紹每座古城的建城歷史、規模與規劃、風水觀、城門 特色、重要歷史人物以及現況等。

3. 遊園戲夢-林本源園邸賞園手冊

此書是賞園最佳的導讀手冊,由李乾朗教授撰述林家與園邸的歷史沿 革,並詳細導覽格局嚴謹、裝飾華麗的三落大厝,然後分區一一介紹園林 的景點。李老師深諳林家花園之美,以優雅的文字帶領讀者從容有序的遊 賞林園,學生若能細細品味,將可全貌的認識林園、體會傳統建築之美。

4. 清明園林遊-林本園庭園植物導覽

此書與一般遊園導覽圖不同的是,這是一本以園邸植物為主要導覽內容的書;

期望有別於一般植物圖鑑那樣刻板,想多一些藝術性的東西,以展現古蹟園林植 栽上與其他教材園的差異。希望學生在遊園時也能留心園內植物與建築巧妙的搭 配,並發現中國古代園林講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5. 臺灣園林之美-板橋林家花園

本書不僅將全園以「清明上河圖」折頁書的型態來出版,並將園區內 的建築、歷史典故等作了詳盡的介紹。閱讀本書妨如到了園區走了一趟,

對台灣清朝時代遺留下來的園林美景也有了認識。

6. 探訪林園風華-推廣文化深耕

以歷史篇、文學篇、藝術篇、建築篇四冊,四冊頁數都很少,又有大 量的圖片與照片,很適合學生自己閱讀。

7. 臺灣小百科-天上聖母媽祖

內容包括介紹媽祖的生平事蹟、各種鬥智的民間傳說、台灣各地知名 的媽祖宮廟(淡水關渡宮、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鹿港天后宮、台南 大天后宮等)、以及台灣最盛大的媽祖慶典──北港媽祖出巡、大甲媽祖 繞境、澎湖媽祖巡海、白沙屯媽祖進香。除了文字敘述外,更有精采圖片 記錄。學生可藉由此書了解台灣媽祖信仰的盛行。

8. 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

第一本以手繪形式,將迎媽祖的盛況,完整陣頭與遶境隊伍呈現的手 繪圖書。從文化面、歷史淵源、到民間信仰特色,做整合性的介紹。從文

字、加上手工繪製的插圖,展現充滿人性以及特殊文化面的宗教盛事,完 整呈現。

9. 來去大甲媽祖遶境

是一本結合旅遊、美食、宗教的媽祖遶境記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台 灣民間三月瘋媽祖的宗教盛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10. 臺灣知識小百科-臺灣的神明傳奇

在開拓臺灣的過程中,宗教的信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神明與 信仰已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分不開了。藉由傳奇的神明故事,不僅讓孩子 多一點想像的空間,也經由這些故事,告誡孩子們傳統生活上的道德、習 俗規範,以便更加了解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

11. 媽祖的故事

從珍貴的文物和民間收藏品中了解媽祖信仰的歷史演進 ,並以流暢的 文字詳述媽祖生平事蹟與各地的傳奇故事,其中有豐富的圖片穿插,並有 大量的解說文字,讓你更貼近媽祖。更帶領閱讀者遊遍海內外各大媽祖廟,

讓讀者不必出門瘋媽祖,也能親炙媽祖的魅力。

12. 林本源園邸摺頁

園邸摺頁圖文並茂,介紹園中各個主要景點的歷史緣由與建築特色,還 有園邸的平面圖方便學生在自由遊園時可做為地圖使用。

13. 慈惠宮摺頁

摺頁中詳細說明慈惠宮廟宇建立的歷史,亦將廟中所供奉的主神、陪祀 神一一介紹,慈惠宮先前為將路面擴寬而將廟宇修建成三層樓式的現代建

築,又因供奉神明眾多所以特別將祭祀路線放在摺頁中,讓學生在慈惠宮 忠容易辨別方向。

14. 大觀書社網路影印資料

新北市文化局對於大觀書社的資料很少,因此從網路找尋相關資料以作 為輔助資料。

15. 祭祀的方式與禁忌影印資料

此次戶外教學體驗活動之一就是要帶領學生於大觀書社與慈惠官進行 參拜,許多廟宇參拜的方式與禁忌都需向學生說明,讓學生了解臺灣民間 的傳統習俗。

(二) 期刊論文

參見第一章。

(三) 分析單元教材

為了解康軒版教材內容是否能與板橋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特別對康 軒版教材進行內容分析,並參考前人之研究與教學經驗,加入補充教 材,以期達到整個教學活動能完整、順利。

1. 清領前期社會發展 康軒版課文內容:

清廷為了防止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基地,於是頒布渡台禁令,嚴 格限制漢人來台的條件。想要來台灣的人必須領有渡台證照,而且

不准攜家帶眷,導致來台漢人男女人口比例失衡,並因此出現一批 沒有家眷且無固定職業的男性遊民(俗稱羅漢腳)。但清廷對禁令 的執行時鬆時緊,民間偷渡的情形始終不斷。

同時,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日漸增加生存競爭更為激烈,因 此民變、械鬥頻傳。

補充教材:

(1)取材自《發現台灣》51上冊:

清廷把台灣當成特區,嚴加「管束」:「臺灣流寓之民,凡 無妻室產業者,應逐回過水,交原籍管束;其有妻子產業,願居 住台灣者,……申報臺廈道稽查……。」舊移民沒有家眷的不能 留,新移民有家眷又不准攜帶。臺灣要到一六八四年,才有第一 個中國婦女來,女性本來就稀少。而至一六八四到一七八八的百 年間,除了其間十年之外,有九十年之久不准攜眷渡台,使得台 灣人口結構嚴重失衡,婦女奇缺。

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全台漢人以有二十六萬,除府

城內一些舊移民有女眷之外,出得城去,往南往北幾百個村莊只 見壯丁,女性不上千人,是古今中外少見的現象。以距離諸羅縣 (嘉義縣)城五十里的大埔庄來說,一七二一年,全村人口二五

51 殷允凡、尹萍、周慧菁、林昭武著《發現台灣》上冊,天下雜誌發行,臺北市,1992 年,頁

七人,女性僅一人,男性當中六十歲以上者一人,十六歲以下的 一 個也沒有。

清初禁止婦女來台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大批的 移民壯丁無法娶妻生子、成家落籍又回不了原鄉,心情浮動如飄 泊的浮萍。一七九二年南投縣丞翟灝評論說: 「台灣土地浮鬆,

人心善動,動者水性也。」

多數的歷史教師在教授此段課文時,常以台灣諺語「娶一個 某,卡贏三個天公祖」、「有有應公,無有應婆」,來解釋因清 朝前期的渡台禁令,而導致當時台灣男多女少的怪現象。雖然諺 語相當有趣也可以讓同學藉此來練習母語,但在同學對男女人口 數目的認知,沒有任何的概念。所以引用此段文章的目的,是希 望以當時的女性人口數字與男性人口做一強烈對比,讓同學能有 一個具體的依據來感受清領時期台灣社會男多女少的失衡現象,

再帶出清領前期為什麼會出現 「羅漢腳」?為什麼會有「械 鬥」﹖,使同學有一個先備知識,更能接續後面的課程。

(2)取材自《圖說枋橋城-尋找板橋的土地記憶》52

台灣在荷蘭及鄭氏時代,大陸沿海的泉、漳移民,已聚集 於台南一帶,後逐漸北向嘉義、南向鳳山一帶地方拓墾。至康 熙 23 年(1684)台灣入清版圖時,再有移民渡臺而使島內聚落 街庄漸增。至康熙末年逐漸在向南北發展,北至彰化新竹台北 一帶的西部沿海、次及平原、再及丘陵地帶,南渡高屏溪而開 拓屏東平原。至嘉慶年間北部的拓墾;再進入蘭陽平原開墾;

至光緒年間再拓東部後山一帶。

早期由於這些大陸來臺的移民不斷湧入,在臺灣境內形成 強烈的移墾社會,對大多數的漢移民而言,一方面為了謀生技 而開闢水圳、經營農業,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求生存而團結成為 集體村落,以對抗當時台灣存在的許多天災(水患、地震、颱 風 )與人禍(番害、盜賊、民變、分類械鬥),於是這些同祖 籍的移民便順理成章的聚居在一起,於是形成了所謂的泉州、

早期由於這些大陸來臺的移民不斷湧入,在臺灣境內形成 強烈的移墾社會,對大多數的漢移民而言,一方面為了謀生技 而開闢水圳、經營農業,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求生存而團結成為 集體村落,以對抗當時台灣存在的許多天災(水患、地震、颱 風 )與人禍(番害、盜賊、民變、分類械鬥),於是這些同祖 籍的移民便順理成章的聚居在一起,於是形成了所謂的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