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環境與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環境與策略

競爭當得進入特定競爭場所,這個特定場所就是競爭的策略環境;而在 策略環境的定位與策略決定了競爭者的優劣勢與命運。

Porter (1996)論及策略性的定位時指出,其本質乃在於選擇能與競爭對 手有所差別的活動;即執行不同於競爭者的活動,或以不同的方式執行類似 的活動。策略就是由此獨特而有價值的定位所創造出來的,它涉及一連串不 同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就是競爭優勢的基本單位,即創造價值的單位

一、 策略環境

組織一旦選擇了所經營事業的市場,即等同選擇了該事業的供應商 (Suppliers)、顧客(Customers),以及競爭對手(Competitors);Kay (1997)即指出,

策略的作為即在時時關照這些與事業相關的供應商、顧客及競爭對手的關 係。企業與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等各方角色所構成的錯綜複雜關係,即 是梶井厚志(2002)所謂的『策略環境』(戰略環境);亦即,企業選擇了欲經 營的事業、市場,即選擇了該事業、市場的策略環境。

梶井厚志(2002)指出策略環境乃各成員之間的利害關係互動所形塑而成 的價值互動平台,而彼此間的相互利害關係即為彼此附加價值之所在。因 此,一切策略作為,不僅依恃自身主觀的判斷能力,也當思及在與各成員之 間及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利害價值關係。

Normann and Ramirez (1993)指出,在多變的策略環境中,彼此的價值關 係不再僅是傳統的上、下游價值傳遞的線性價值鏈(Linear Value Chain)關係,

而是由各成員所構成的星座狀的價值群組(Value Constellation)關係。而 Brandenburger and Nalebuff (1995)也將各成員的相依關係,形塑為『價值網絡』

模型。Normann 與 Brandenburger 等的價值互動觀,皆已從線性的價值鏈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躍到立體型態的交錯。

Normann and Ramirez (1993)指出,單一公司難以滿足顧客的所有要 求,因此,群組成員之間,除了競爭之外,更當開拓合作之可能關係;彼此 之間,也當從傳統的價值傳遞,躍升為相互的價值貢獻(Offering)。

Brandenburger and Nalebuff (1995)也指出,在『價值網絡』的策略環境中,

成員之間應探尋競爭之外的合作空間,即既競爭(competing)又合作

(cooperating)的競合(Co-opetition)關係;也由彼此非贏即輸(win-lose)的關係,

另拓雙贏(win-win)的空間。

綜合上述之探討,選擇了策略即選擇了新的策略環境,各參與者在策略 環境中共為創造價值、擷取價值而發展相互競爭、或合作之關係。此猶如舟 船標定了方向,選擇了漁場 -- 漁人淘海的競技場,在同一競技場裡,不同 舟船之間,各因其不同的漁利目的,或合作共逐大於單船可獲之魚穫,或各 顯神通淘取有限或無盡的魚資源。

二、 策略決定命運

Drucker (1993)主張,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當的定義:創造顧客;企業 當藉由創新、行銷這個企業的唯二功能,來創造顧客,為顧客創告價值。

Norman and Ramirez (1993)則指出策略是「創造價值的藝術」,其目的在 於為顧客創造價值、為企業創造利潤;亦可說是企業定義其事業、聯結其組 織能耐與顧客兩大資源於事業的作為。亦即,企業的策略當同時配合其內在 的能力與外在的關係,才能有效地選擇參與哪個場域的競逐及該當如何參與 競爭(Kay, 1997)。

新創事業既是著眼於未來的策略性產物,而「策略是挹注現有的資源於 未來的發展」,那麼就狹義而言,策略乃組織藉由資源的投入及對組織能耐 的舖陳,以達成既定目標、贏取競爭的計劃;廣義而言,策略則是對攸關企

不管是 Drucker (1993)或竹內弘高 & Porter (2004),無不指出策略的本 質乃在於選擇從事與競爭者不同的事業,或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從事與競爭者 相同的事業。其選擇的主要目的,旨在為其事業於所處策略環境的產業價值 鏈中選擇正確而有利的定位中。

Norman and Ramirez (1993)指出正確有利的定位之要素包含了正確的事 業、正確的產品、正確的市場、及正確的加值活動等四「正」。而上原春男 (2005)則指出,策略定位的成效所追求的是相乘積的綜效,而非僅各種要素 的相加成。能以正確的加值活動,於正確的時機以正確的產品、價格進入正 確的市場,其策略定位綜效之乘積必是大於一者。

Kay ( 1997),Burgelman ( 2004)皆指出,欲在其產業價值鏈中選擇正確 而有利定位的企業,當須同時配合企業內在的能力與外在的關係,方能適切 地決定其應從事哪種事業、進入哪個市場,進而於該產業、該市場選擇從事 何種業務。Burgelman ( 2004)甚且指出,策略定位的落實,其關鍵在於策略 行動與策略的一致性,唯有讓所選擇的策略意圖貫穿於組織上下,方能讓組 織成員集中資源,採取對應於策略的行動。

Sull (2003)說:「策略架構是一種共同心理模型,領導人與員工透過這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模型看外在世界。」Wolf (2006)也指出,策略應反映企業組織的價值觀、

專長偏好傾向、道德觀及理念,是組織文化的綜合要素。Wolf (2006)更且 強調,欲使得策略的執行有所成效,策略當與事業所面對的市場現實一致,

策略意圖也應與組織文化、資源及結構相互整合。要言之,良好的策略當為 組織的集體決心產物,是整合組織資源、意志後的一致視野。

策略既是組織的視野、是對命運的選擇,其當為組織集體決心的產物,

方能有遂行策略意圖的一致配套行動作為;而決心主要取決於決策者對客觀 環境的識見所採取的主觀判斷。因此,策略的良窳及衍生的策略作為之績效 繫於其決心的素質,亦即取決於其主觀意念對客觀回應的契合程度。前 NTT docomo 會長大星公二(2004)強調:「經營乃識見的挑戰(経営は知的挑戦 だ)」。

綜合上述之探討,事業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在選擇市場、創造顧客。但市 場如海,茫茫無涯,企業如舟,視野有垠;掌舵之人當依其識見,衡量舟船 特性與同舟之人的能耐,在羅盤上標定方向,以做出選擇漁場之決策與行 動,此即策略。標定了方向,即選擇了舟船淘海的風險;選擇了漁場,也決 定了可能的魚獲量。當魚獲量不如想定,當淘海風浪超乎預期,掌舵之人當 指揮舟船或改變航向,或改變漁撈之法,以調整集體於該漁場獲取魚貨之適 應能耐。

三、 殘局策略

「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之要旨在於選擇做對手做不來或來不及做的事 情,且做得比對手更好、更有效能;而非選擇對手能做或已經在做的事情(Drucker, 1996; Kay, 1997; 竹內弘高 & Porter, 2004)。

然而,選擇別人不做、來不及做的事業,並不能保證所選擇的是對的事業。

一旦經由實踐而突顯原所選擇的事業並非正確的事業,欲選擇退出此一自己做不

造成所屬產業的衰退,或新創事業難如預期的殘局 (Harrigan & Porter, 1983)。

Harrigan & Porter (1983)研究指出,企業對於衰退的判斷之不確性、信息的不 對稱、退出產業或結束事業的障礙、與上下游關係的策略考量、公司形象、管理 者或員工的抗拒、社會責任所帶來的障礙、及資產的處置等因素,均會影響經營 者如何設計衰退事業的殘局策略(End-Game Strategy)。其亦歸納了四項殘局可採取 的策略,其分別為(1)迅速解散(Quick Divestment)、(2)提早收割(Harvest)、(3)追求 獨霸(Leadership)、及(4)另尋利基(Niche)。企業該選擇何策略,則端視其所屬產業 結構之完整性及企業對產業的殘存需求所具備的優勢而定。

Harrigan and Porter (1983)的研究也指出,如何依情度勢選擇殘局策略,雖是 理性的思考;但,經營者易受經營問題的表徵所蒙蔽,而忽略了策略轉進的必要 更陷困境 (Harrigan & Porter, 1983; Nesheim, 2005)。

因為事業的策略經由在客觀環境的實踐,能對組織內部能耐與外部環境更全 面、更具象的連結,也提供了策略轉折、應變之機。而應變旨在面對現實,唯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面對策略實質績效之現實,才能做出正確的應變。綜觀 Collins (2009)所列舉的成 功企業之崩壞案例,其多如 Bossidy and Charan (2004)所列舉的經營者或因過份 自信,或被既得利益者所包圍,或因公私利益之糾結,或為求自保,不敢斷然改 變,而以拖待變、靜觀其變,終致一再地在錯誤的選擇中輪廻,而難以超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