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病患需求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其病程較長,臨床症狀複雜,且目前 全球疫情回升,肺結核病人已較常見,其住院必須採取隔離措施;而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耗損性疾病,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經常伴有體重減輕 的現象,對感染的抵抗力減弱,其所引起的併發症亦多,國內研究指 出糖尿病患者罹患結核病之相對危險性高於一般民眾,糖尿病結核病 患需求高於糖尿病患(龔佩珍、蔡文正等,2004),因而罹患此疾病 之病患所承受的壓力及身心所受的苦,非一般民眾所能體會。

病患服藥順從性不佳及無法早期發現,是山地鄉結核病盛行率及 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欲解決此問題,治標方面,必須早期發 現不合作病患,加強衛教,以增進病患服藥順從性;並宜採直接觀察 治療法,以提高完治率(余明治、黃菊等,2000)。而真正治本之到 道,應確切瞭解到此族群之需求,而給予積極性幫助,而提升整體生 活條件、改變生活方式、增進醫學常識並充實醫療資源,才是真正最 重要的努力方向。

根據國外以病人為中心的需求評估,提出了探究身體徵兆

(Physical symptoms)、心理情緒認知功能(Psychological Emotional Cognitive function)、人際情感互動(Social Emotiona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存在的或精神的情感(Existential/spiritual Emotional)

此四構面的需求特性(need attributes)。在對於需求或特性程度的心 理衡量評估項目(Patricia Davidson et al., 2004):

一、探究身體徵兆:疲勞、睡眠品質、難以行走爬梯或坡度等。

二、心理情緒認知功能:感覺可操控自己的生活、沮喪、容易健忘等。

三、人際情感互動:感覺親友了解其自身感受、經濟支持情況、害怕 喪失獨立能力等。

四、存在的或精神的情感:對於病情惡化有所恐懼、害怕死亡等。

而在過去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一般病患的需求主要可分幾大類

(郭淑娥,2001;張雅倫,2001;吳燕惠,2000;黃桂香,2000):

一、醫療需求:了解疾病未來的發展、如何照護、何時應該回診、如 何預防疾病再發等等。

二、心理需求:緩解失落孤獨心理、家人的支持等。

三、經濟需求:尤其是中低收入戶、罹患長期慢性病患或需要負擔高 醫療費用者最為需要。

四、環境需求:例如無障礙空間。

當人生病時,除了要將診察出罹患的疾病並將其治癒,最重要的 是心理健康,因此更要了解病患的需求,才能提供最佳的照護,使其 達到完全的健康。

第六節 影響結核病治療成效之相關因素

結核病是國內傳染病頭號殺手,近年來肺結核死亡率居高不下,

占所有傳染病死亡人數的一半,2003 年更是挺進男性十大死因排行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訊網,2006)。結核病具有許多特性,

如利用空氣與飛沫傳染率高、潛伏期長、發病症狀不明顯,使缺少警 覺而延誤治療;又治療結核病需六至九個月的療程,而病人常因症狀 減輕而中斷治療,造成抗藥性結核病的發生。且結核病常發生於弱勢 族群,諸如上述原因使其防治工作相較於其他傳染病更加困難(傅絹 媚、駱麗華,1994;疫情報導,2000)。而根據過去文獻指出影響結 核病治療的因素,本研究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對結核病的認知

治療是結核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快速且有效的方法,而民眾個 人對疾病的瞭解與本身的健康知識越多,其自我照顧能力越好

(Orem,1985;Khan et al.,2006)。因此,藉由充分的衛生教育,增進 民眾知識與轉變其對疾病的態度,進而影響對治療結核病的行為改 變,使其有充分的警覺心與全力配合,才能落實治療的目標,降低結 核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Karall, 1985;Moridky et al., 1990;郭素娥、

為,過去針對台灣地區肺結核病患所做的調查中亦指出,對結核病認 知較高者,病患越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接受治療,相對的其服藥遵從性 較好,成功治癒肺結核的機會也較高(胡曉雲、蔡文正、龔佩珍,2005;

龔佩珍、蔡文正,2003;蔡文正、龔佩珍等,2003;Lee et al, 1992)。

二、服藥順從性

過去之研究(胡曉雲、蔡文正、龔佩珍,2005;Addington, 1979;

廖麗娟,1989;余明治、索任等,1997)指出,肺結核治療成敗的關 鍵在於病患服藥的遵從性,假若病患沒有遵從醫囑自行中斷治療或造 成治療失敗,不僅藥效無法發揮,並且可能因此產生續發性抗藥性結 核菌(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1992)。此外,完治病患認為「自己 的意志力」與「家人協助與支持」是完成治療最主要的關鍵因素;未 完治病患認為「藥吃了不舒服」與「感覺身體已經好」是其未能完成 治療的原因(胡曉雲、蔡文正、龔佩珍,2005)。

三、藥物副作用

在眾多影響因素中,主要影響結核病患服藥遵從性之因素是抗結 核藥物的副作用(Campbell et al.,1970;王妙,1994),其中常見的副作 用有:皮膚癢、肝功能異常、食慾不振、貧血、噁心、腸胃不適、黃

疸、視力減退等症狀(楊文達,2002;林獻鋒,2002)。若治療時發生

藥物副作用不能及時處理,往往會造成病患無法繼續規則服藥 (Campbell et al.,1970;王妙,1994)。

臨床上會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停藥者,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副作 用太大,超過病患能忍受的範圍,經醫師評估後更換治療藥物;另一 種情形為副作用不大,但病患本身治療的動機不強烈,自行中斷服藥 (楊文達,2002)。因此醫護人員在治療前應詳細告知可能副作用有哪

些,以讓病患有心理準備,當副作用發生時也應給予適度的協助,以 避免因藥物副作用而中斷治療的情形發生。

四、社經族群

Mangtani 等人(1995)之研究結果發現居住環境「擁擠」為結核 病之重要危險因子,每增加1%居住擁擠人口百分比,則增加 12%的 肺結核通報率。Bhatti 等人(1995)指出少數民族百分比與結核病之通 報率有關,而且貧窮地區發生結核病的比例特別高。1996 年 Hudelson 之研究發現在結核病患治療順從性方面,個人對疾病及文化的信念、

個人之工作型態、自覺疾病嚴重度、對於接受醫療服務之可近性、可 用性與成本等因素,在不同社經族群與地區有顯著之差異。

除此之外過去研究發現(Edwards et al, 1971;王蓮成,1994),

性別、年齡、體重、居住地都市化程度、個人社經地位、是否罹患其 他疾病,對結核病罹病率與死亡率皆有影響。

衛生署已連續三年推動肺結核DOTS 計畫,目前有七到八成的新 增病患根治了結核病(桃園縣政府衛生局,2005)。雖然 DOTS 計劃 所帶來的成效不僅在台灣地區,在全球也獲得肯定。但卻有研究指 出,由於個案和觀察員訪視時間無法配合、交通不便、患者自身健康 狀況不佳及需要工作…等因素,而退出 DOTS 計畫,以致 DOTS 計 畫之效益無法發揮所致(Khan et al., 2005),因此了解影響結核病未完 成治療的因素,除了可以協助病患減輕其治療上的障礙,亦能協助衛 生主管機關制定更合適的政策,使防治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