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省思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東縣一間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的發展歷程、困境,然而在 研究過程中,因研究者本身的研究時間限制再加上研究的個案學校經過多次校長 輪替,因此未能更全面的訪談歷屆實施特色課程的校長,僅以現職校長與在職教 師為訪談對象,再輔以文件分析獲得相關研究結果。又因現職校長任職時間短暫 且個案學校教師流動率高,因此研究內容可能較缺乏完善性。而本研究的訪談對 象為校長、主任、教師及家長,但特色課程實際參與者為學生,應可增加對於學 生的訪談,使得對特色課程的內容與成效更具客觀性與完整性。因此,在未來的 研究中,應該特別注意研究取材的完整度,才能增加研究結果的正確度。

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設計並實施特色課程,已成現今教育的趨勢。觀察 近幾年臺東縣各校的特色課程,可大致分為原住民教育、自造者課程、面山課程 等,其中又以面山課程最受各校青睞。面山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且大多 以走出戶外為主,學校端期許能讓學生拋開學科成績的挫折,在不一樣的學習空 間獲得學科外的知識,並提升其學習興趣,藉此增加信心;家長端則認為能夠讓 孩子接觸更多元的學習,開拓學生的視野與經驗。但是,這類課程皆需專業師資 才能持續推動與進行,而目前的專業師資大多是聘請校外的教練或講師,因此經 費來源穩定與否便成為課程推動能否持續的主因。故,當學校推動面山課程之際

,學校編制內的教師透過進修充實自我的相關知能,使自我具備編寫特殊課程及 相關教學的能力,以順應時代潮流及教學學現場的需求,已成為教師的基本能力

此外,學校若要長久經營,勢必得有認同且支持的家長們。此外,每年投入 的教育經費相當龐大,因此必須做出一個成果。因此,口試委員建議利用積極行 銷招生是必要的。光是擁有許多別具特色的課程,卻苦無人知,這樣對於招生而 言是無效也十分可惜的。故,如何將課程與課程之間進行連結,使課程更具意義 及亮點,是未來進行課程設計所必須考量的重點。

然而,學生在進行特色課程時,是將其當作一個課程來學習,還是只是當作 一個活動呢?學習成效是否如同其預期的好?對於學生的基本能力是否有所助益?

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並學習特色課程的內涵?是否能跨階段的持續學習,抑或只是 短暫的過渡課程?……這些都是現今社會對特色課程所提出的疑慮。因此,特色 課程的未來發展性及其真正價值仍有待時間的考驗。

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2019)。臺灣 1995-2018 年婦女總生育率趨勢圖。2019 年 8 月 15 日取 自 https://web.moi.gov.tw/stat_chart/chart_full.aspx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沛清、蕭玉玲(2017)。在象棋棋盤走西洋棋的特色招生與特色課程。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6:12,005-009。

王金國(2012)。少子化的教育問題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38-43。

王瑞壎(2012)。少子化現象的省思:國民教育品質之契機與轉機。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1(5),44-48。

江岳洲(2016)。新北市米倉國小特色學校經營之研究(碩士論文)。

江嘉杰(2017)。偏鄉國小校本特色課程的在地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

090-095。

何永彬(2009)。自然主義教育思潮下的體育教學。大專體育,101,022-026。

何惠麗、曹俊德(2016)。國民小學推展特色學校之研究。學校行政, 106,

178-198。

何福田(2004)。學校特色與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1-6。

吳承典(2018)。從高職特招入學趨勢探討學校特色發展之方向與定位。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7(6),29-32。

吳明清(1997)。發展學校特色的理念與做法。北縣教育,18,21-26。

吳俊憲、吳錦惠(2017)。「特色招生」綁「特色課程」的重新省思。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6:12,010-014。

吳俊憲、吳錦惠、紀藶珊、姜宏尚(2016)。推動「精進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發展之運作模式—以學習共同體為焦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0,164-196。

吳俊憲、呂麗蓉、許敏惠(2018)。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以嘉南國小「嘉南 囝仔的水綠旅程」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43-48。

吳珮瑜、施登堯(201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的影響-從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視角 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221-237。

吳淑芬(2006)。國民小學經營學校特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清山(2015a)。「實驗教育三法」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教育研究月刊,

258,42-58。

吳清山(2015b)。教育名詞-實驗教育三法。教育脈動,3,043-044。

吳清山、林天祐(2009)。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88,145-146。

吳錦惠(2012)。少子化對高中經營的影響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5),51-55。

呂文惠(2012)。少子化更需要保障教育品質。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49-50。

86

呂秀蓮(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使用:現況、困境與解決。教育研究月刊,

278,095-109。

呂翠鈴、吳景州、張碧華、劉從義、陳秀玲、羅國基、…李哲明 (2018)。社 區產業文化特色課程規劃。教育脈動,16,069-072。

李建彥(2017)。服務學習融入素養導向之環境教育課程:以一所特偏小學導覽 特色課程為例。國民教育學報,14,029-058。

李曉婷(2011)。屏東縣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以藍天鄉二所小學為例

(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林仁煥(2013)。台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編,研 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頁 73-80)。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教師天地,158,8-13。

林志成(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林志成(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2017)。特色學校願景實踐之領導智慧。教育研究月刊,274,055-068。

林志成(2018)。素養導向特色學校發展之實踐與建議。學校行政,(118),

111-125。

林志成、高俊雄、林仁煥、蔡淑玲(2009)。2009 年度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 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成效評估專案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

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志成、彭靜文(2013)。大坪國小多元智能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學校行政,

86,130-150。

林志忠(2012)。面對小學少子女化現象之相關政策的反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5),15-19。

林海清(2006)。少子化效應對技職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

151,32-45。

林海清(2012)。少子女化的教育省思----小校整併問題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1(5),22-24。

林海清(2015)。中小學校最適經營規模問題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

001-008。

林國楨、舒富男、林玉芬(2018)。臺中市立惠文高中特色招生及課程的實踐與 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1-9。

姜韻梅(2018)。從逆境中突起-偏鄉學校學校本位課程變革的實例分享。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7(1),336-349。

施惠珍(2018)。偏鄉地區小型學校的特色課程實踐~以新北市瑞平國小「綠玉 紙」特色課 程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49-55。

洪詠善(2013)。臺灣後期中等教育階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問題與展望。教育 研究月刊,225,102-117。

紀金山 (2009)。台灣社會福利服務與治理:以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為 例。 華人社會工作與兒少權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1-18)。台中:靜 宜大學。

87

紀金山(2012)。少子化的結構緊縮與教育政策因應的行動想像。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5,8-14。

范信賢(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專案報告。新北市:國家教 育研究院。

徐秀鈴、孫國華(2018)。少子化現象對國民教育的衝擊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7(2),75-79。

徐敏榮(2018)。都會區傳統大型國民小學招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及其因應策略。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63-69。

秦夢群、莊清寶(2012)。台灣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創新經營及其學校效能關係 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5:2,163-192。

秦夢群、溫子欣、莊俊儒(2017)。實驗教育之特色及對現行教育之啟示。台灣 教育,704,002-011。

商業周刊(2009)。百大特色小學,1109,114-12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張芬芬(2019)。十二年國教的統整課程與分科課程: 對立?取代?互補?。臺 灣教育評論月刊,8(1),195-200。

張茹亦(2019)。從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淺談翻轉教室。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8:2,090-095。

張婉玲(2015)。偏遠地區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小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善楠(譯)(2008)。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 8 門課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原作者:Derek Bok)。臺北市: 天下文化。

(原著出版年: 2006)

張進成(2012)。百大特色學校創新經營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 上圖書館系統。

張裕程、吳佩倫(2017)。我們都需要的翻轉教育。台灣教育,707,029-031。

教育部(2000)。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Q&A問題欲解 答篇。國立臺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

教育部(2019)。國民小學綜覽。2019 年 8 月 15 日取自

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01

許素娟(2018)。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以一所原鄉學校為例。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7:9,058-062。

許淑玫(2012)。少子女化現象下的學校經營困境及因應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1(5),56-60。

許朝信(2004)。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省思。課程與教學,7(4),27-41。

許瑞芳(2016)。偏遠小校推動學校特色課程之困境與因應策略分析。學校行政,

105,001-02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志祥(2017)。少子化衝擊—高級中等學校的因應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6(6),134-137。

陳幸仁(2012)。中小學特色學校發展的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4,067-068。

88

陳姵蓉(2013)。【教育理念】特色學校與市場區隔。2019 年 9 月 28 日取自

http://case.ntu.edu.tw/CASEDU/?p=6456

陳建銘(2004)。學校特色課程發展的問題與對策--以北市蓬萊國小的發展經驗 為例。學校行政,34,138-149。

陳美如、彭煥勝(2016)。探尋一段臺灣課程發展史――板橋模式的回顧與前瞻。

陳美如、彭煥勝(2016)。探尋一段臺灣課程發展史――板橋模式的回顧與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