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特色學校之發展背景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臺灣特色學校之發展背景

教育環境雖受到少子女化等因素造成招生不易,但教育單位仍堅持其教育理 念,朝向優質化、精緻化、適性化的發展前進。其中,特色學校的推動,是教育 發展的重大里程碑。依據各縣市、各學校的條件需求,規劃多樣化的教育方案,

創造學校的新亮點(何惠麗、曹俊德,2016)。

一、特色學校發展之歷程

自教育部 2003 年頒布的《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該白皮書方案中提出

「創意學校總體營造」的構想,其核心理念為建構生活空間、學校經營、及校園 文化以有利培育師生創造力,並鼓勵各校尋求學校本位特色,轉型為多元主題特 色學校,此為政府開始重視發展學校特色的課題並正式列入教育政策之始。由於 偏遠地區國小人數逐年下降,但其學區擁有豐富人文及自然條件,為鼓勵各校充 分運用資源,推廣當地文化及多元發展,並將偏遠學校的學校本位課程與特色教 學,以「場域課程—創意教學—體驗學習」與他校共享及偏遠小學轉型為特色學 校的經營模式,提高各校教育的附加價值以開創新視野和行動。故臺北縣政府

(現新北市政府)在 2003 年以十八所偏遠國民小學試辦「特色學校方案」,其 中,以郭雄軍校長服務的漁光國小及陳木城校長接任的建安國小最為人所知。爾 後,以此方案為基礎,教育部於 2004 年頒布「2005~2008 教育施政主軸」,其 中「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行動方案,原則上以發展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包括 社團)之特色為主,尚未涉及「校園環境特色」等其他可進一步發展之學校特色 內涵,也未觸及偏遠學校轉型發展及校舍閒置空間活化的特色發展議題。在 2007 年教育部實施推動國民中小學發展特色學校相關方案迄今,以設計美感空間的概 念為訴求,融入特色課程帶動學校發展,以提升學生美學素養,形塑獨特品牌學 校。而後推動特色學校發展的主要目的為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結合社區文化規劃 出在地化的特色課程平台,藉此促進城鄉交流學習與體驗學習,並帶動在地遊學 風潮,最終希望特色學校能與在地社區產業文化形成夥伴關係,透過永續經營發 展形成伙伴關係,使得在地社區重生(林志成、高俊雄、林仁煥、蔡淑玲,2009

;林志成,2010、2017;何惠麗、曹俊德,2016;陳幸仁,2012;曾坤輝,2007

11

;秦夢群、莊清寶,2012,鄧宇君,2018)。

至於「特色學校」(specialist schools)政策發展至偏遠學校轉型發展及 校舍閒置空間活化議題的階段,則從臺北縣政府(現新北市政府)於 2003 年就 群、莊清寶,2012,鄧宇君,2018)。

由上述可知,特色學校的發展越發重要,其實施方案、執行要素亦受到重視 100 所特色學校,推動「在地遊學-Discover Formosa」全國 100 條遊學路線 特色遊學課程。

12

林忠仁發表特色學校遊學課程相關論文「Hodgkinson 價值理論在特色學校經 營實踐的省思研究 ― 以臺北縣「九份礦夫營」為例」。

2007 年 臺灣創意遊學協會辦理第一屆「Travel Learning 2007 全國創意遊學經營 獎」。

2009 年 親子天下雜誌搜集三百所特色學校,而商業週刊評選全國百大特色學校。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志成(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

學校行政,66,4-5。何惠麗、曹俊德(2016)。國民小學推展特色學校之研究。

學校行政,106,183。

綜合上述,由於少子女化而造成學生人數減少及校園空間閒置,因此在學校 端、地方政府端至中央政府端紛紛提出相關政策以提升閒置空間的運用,並使各

13

校利用其學校特色設計完善的特色課程吸引學生,以建立其品牌,使得學校的特 色及空間能有更完善的運用。

二、特色學校的執行現況

在林志成等人(2009)於「2009 年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 展特色學校成效評估專案研究報告」中,以 2007~2009 年曾獲教育部補助特色 學校經費的學校教職員、家長、社區人士及志工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問卷調查後 發現,整體特色學校發展效益之平均數高達 4.29(達同意程度以上),而從發 展效益、學生學習效益、校園活化效益、教育人員效益、學校經營效益及社區家 長效益各構面平均數皆介於 4.20 至 4.35 之間可見,絕大多數的特色學校教職 員、家長、社區人士及志工均高度肯定「特色學校」所帶來之效益。

根據研究顯示,最初開辦時,僅有兩所特色學校入選,到 2015 年,已有特 色學校之特優學校二十三所、標竿學校十三所,成績斐然(何惠麗、曹俊德,

2016)。而學校之所以能成功發展特色學校推動,有幾項因素,包括:校長領導 規畫,讓學校創增特色競爭力及增加學生欣賞表現與創新力、活化校園空間、課 程、教學與學習、重視標竿學習、課程規劃、參訪交流及品牌行銷,促進資源共 享、及資源整合在地文化與社區資源,形成產業活化及社區營造,以在地化特色 學習提升學生多元智能,獲家長高肯定以及特色經營成效佳,方案獲各方高度認 同等(林志成,2016;鄧宇君,2018)。

但是,特色學校發展至今,也產生許多經營困境,包括:社區資源不足及資 源整合不易、教師人力編制與特色專案經費不足、特色學校專業學習團隊績效責 任感不足,而導致團隊的發展和創新領導待強化、升學主義掛帥導致家長較不認 同、教師的行政業務繁多且對特色課程缺乏了解,因此其認同度也不高以及決策、

專案、資源、輔導與配套等系統整合尚未完善等(林志成,2010、2016、2017;

鄧宇君,2018)。

而根據鄧宇君(2018)針對以「特色學校」為主題從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 值系統中從 2007 至 2017 年蒐集十年來相關研究之五十五篇學位論文整理發現,

針對特色學校所遭遇的困境的因應策略為找尋穩定資源、尋求專家協助並建立教 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及家長積極溝通。

何惠麗、曹俊德(2016)研究指出自 2003 年臺北縣實施「臺北縣偏遠小學 特色學校方案」以來,各個縣市的國民小學也因此方案的形成進行特色學校的轉 型,要永續經營就要迎合時代,創新改變;而低出生率,雖是影響就讀人口的最 大主因,但學校若能發揮優質特點,給予每個孩子最棒的教育環境,扎根學習,

使其贏在起跑點上。由於多元化教育,教育轉型是必然的,然而特色課程、品牌 形象形成特色學校使其獲得關注,學校經營力求創新與領導整合,尊重校長的領 導,凝聚向心力,以學校的在地優勢、獨特的人文氣質,發展校園文化,建立品 牌形象,提昇學校優勢競爭力。

綜合上述可知,絕大多數的特色學校是獲得高度肯定,但也因資源整合、教 師人力編制,甚至是領導者的變動使其產生許多困境。但是若能尋找專家協助及 穩定資源,發揮各校的優點,並迎合時代需求,改變創新,特色學校的轉型也是 指日可待。

14

三、特色學校的省思與展望

陳幸仁(2012)指出少子女化和教育市場化的教育思潮促使了特色學校的推 動,使得學校在發展特色課程展現唯獨無偶且與他人不同的特性為招生之用。

在政策面上,林志成(2010)表示政府應盡早核撥經費並給予經費補助的比 例及使用更加彈性化,以提高應用效益,使學校能夠活化課程教學並加強學校行 銷。此外,也希望能透過增加補助金額,使得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學校發展並提倡 融入課程的在地本土化創意遊學,讓學生能透過遊學課程更加瞭解臺灣的地方特 色。

林志成(2017、2018)認為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從 1997 年開始推動,特色學校方案雖已推動十餘年目前進入第四階段,但仍有誤用 特色學校的理念與態度、特色方案願景固化與形式化,缺乏前瞻導進的引導功能

。部分學校雖建立願景或已存有願景,但實踐時系統未進行整合,導致低效 或零碎化的狀態而無法發揮功能,將再次削弱願景實踐意願。於是提出學校若以 特色學校訂定校本目標,從覺、知、行、思後,進入覺、知、行、動的動態循環

,將創造出引發學生主體學習興趣與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之卓越特色學校。最後,

也特別強調第四階段除延續前三階段特色學校實施計畫的重點外,更應該配合 2018 年課綱之實施,強調素養導向之特色學校計畫。

綜合上述,可發現由於少子女化的影響,造成許多校園空間閒置,更因為現 今許多教育思潮的衝擊與改變,因此許多學校陸續規劃出符合現今教育思潮極具 特色的課程,以發展為特色學校。但在實施過程中,經費是一大挑戰,因此需要 政府部門的支持,才能使各校有更多彈性可運用及提高效能。而特色學校的理念 仍待推廣及建立,以免被誤用而造成似是而非和為特色而特色的情形發生,此外

,為配合 2018 年課綱的實施,各校的校訂課程亦可以納入特色學校概念加以實 施,並結合原先的校本課程做延伸,以求更完善且獨特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