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 "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燿男 博士

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臺東雷公國小為例

研究生:黃翠屏 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臺東雷公國小為例

研究生:黃翠屏 撰 指導教授:鄭燿男 博士

中華民國一○九年八月

(4)
(5)
(6)

謝誌辭

時隔十年,重新踏入校園學習,三個暑假,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無論是體力 或心境一切都與以往大不相同。在這段進修的日子 ,得到許多人的協助,總算又完成 一項任務了。

謝謝鄭燿男教授在我對論文方向與內容感到迷惘、困惑時,提供方向與意見。除 此之外,每兩周一次的 meeting 更是鞭策著我積極完成,並透過討論,一次又一次的 修正書寫方向與內容,最終完成學位。

謝謝末代學行的夥伴,雖然我們不是人數眾多的大班級,也總是自我調侃跟淘汰 賽一般,同學一年比一年少。不過,也或許是因為這樣,在暑碩課程中,我們更能互 相支持、支援,希望大家保持聯繫,抽空出來相聚

,回味一同努力的日子。

謝謝家人的支持,當我去讀書時,有你們協助照顧孩子,讓我無後顧之憂,專心 完成學位。謝謝學校同事得協助,每當我需要 meeting 時,總是二話不說的跟我調課

,讓我有更充裕的時間下台東。謝謝我的朋友們,總是義無反顧地當我的司機、借我 交通工具,讓我的 meeting 之路不那麼遙遠。謝謝所有任課的教授,讓我重溫學生時 代……。

種種的感激難以言表,衷心祝福各位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順心、平安。

黃翠屏謹誌 2020.08.04

(7)

i

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臺東雷公國小為例

作者:黃翠屏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半結構訪談以及文件分析將研究資料整理

、分析後,探討臺東縣雷公國小學校特色課程之發展歷程及考慮因素、遭 遇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以及未來學校特色課程走向。本研究發現個案學校 特色課程發展為組織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情境分析,再由校長主導、全校 教師共同參與,之後由教師各自研究課程。爾後因注重學力,使得特色課 程式微,近期又因政策改變再度受到重視。而特色課程的考慮因素主要是 專業師資支援與否、領導者的理念與做法及學生生活經驗相關與否等。所 面臨的困境包括大環境少子女化、家長與高層反對、經費來源不足、教師 流動率高、教師共同參與討論意願不高及授課時數有限。採取的因應策略

,行政面包括穩定教師的流動率、學校行政主導課程走向、推廣學校亮點 並爭取課程經費;課程面包括與家長保持聯繫、增加個人知能並積極參與 課程討論。而學校未來特色課程以探索、面山及水域課程等戶外教育為主 軸。

關鍵詞:特色學校、特色課程、少子女化、探索教育

(8)

ii

A Study of Featured Curriculum at a Featured School—

A Case Study of Lei Kung Primary School in Taitung

Tsui-Ping Huang

Abstract

The thesis is a case study which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onsideration,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coping strategie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featured curriculum of Lei-Kung Primary School in Taitung through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research.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atured curriculum of the school is conducted with scenario analysis b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leading by the principal,

participating with the whole school, and studying by the teachers separately.

However, due to the emphasis of academic ability, the featured curriculum had declined. Lately, it is valued because of the new policy. The factors to consider to featured curriculum are the level of the support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he belief and the method of the leader, and whether there is relation of life experiences to the students. The difficulties the school faces are declining birth rate, opposition from parents and officers, insufficient fund, high teacher-

turnover rate, low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and limited teaching hours. The coping strategies are to stabilize teacher-turnover rate, to be led by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o promote the strength of the school, to strive for funding, to keep in touch with parents, to increase self-

ability, and to discuss the course actively. The course of featured curriculum will be designed with Adventure Education, Mountain Education, and Aquatic

Education to achieve parents’ support.

KeywordsFeatured school,Feature curriculum,Declining birth

rate,Adventure education

(9)

iii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少子女化現象形成教育問題相關探討 ... 7

第二節 臺灣特色學校之發展背景 ... 10

第三節 臺灣特色課程之發展概況 ... 14

第四節 課程發展的類型與理論 ... 21

第五節 近年臺灣知名的特色學校與特色課程 ...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編碼 ... 42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5

第一節 發展特色課程之歷程 ... 45

第二節 雷公國小的特色課程 ... 53

第三節 發展特色課程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9

(10)

iv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9

第二節 建議 ... 81

第三節 省思 ... 84

參考文獻 ... 85

附錄 ... 91

(11)

v

表 次

表 2- 1 少子女化形成的教育問題相關研究整理表 ... 8

表 2- 2 我國特色學校發展之重要里程碑 ... 11

表 2- 3 特色課程發展困境文獻整理 ... 17

表 2- 4 特色課程發展困境之解決策略文獻整理 ... 19

表 2- 5 我國課程設計模式 ... 21

表 2- 6 板橋模式發展 ... 22

表 2- 7 三峽課程發展模式階段 ... 23

表 2- 8 2009 年商業周刊百大特色小學學生人數比率表 ... 27

表 2- 9 2009 年百大特色學校介紹 ... 28

表 2- 10 百人小校之辦學特色分類統整表 ... 30

表 3- 1 協助本研究之專家學者名單 ... 40

表 3- 2 訪談大綱編製過程彙整表 ... 41

表 3- 3 訪談記錄編碼表 ... 42

表 3- 4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42

表 3- 5 訪談校長逐字稿編碼範例表 ... 43

(12)

vi

圖 次

圖 1- 1 臺灣 1995-2018 婦女總生育率趨勢圖 ... 1

圖 1- 2 107 學年國小校數分布 ... 2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31

圖 3- 2 研究概念架構圖 ... 32

圖 3- 3 98-108 學年度全校總人數統計表 ... 35

圖 3- 4 2007~2010 年課程架構圖 ... 36

圖 3- 5 2011~2013 年課程架構圖 ... 37

圖 3- 6 本位課程意念圖像 ... 38

圖 4- 1 一到三年級跨域概念圖 ... 60

圖 4- 2 四到六年級跨域概念圖 ... 60

圖 4- 3 雷公國小過去的特色課程架構主題圖 ... 67

圖 4- 4 雷公國小現在的特色課程架構主題圖 ... 68

圖 4- 5 雷公國小未來的特色課程架構主題示意圖 ... 69

(13)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起源與構想,並針對研究題目先闡述本研究的研究 背景與研究動機,接著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並界定本研究之相關名稱定義,最 後描述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最新公布資料,2018 年我國總生育率為 1.06,平均每位 可生育婦女所生育之子女數為 1.06 人(內政部統計處,2019)。經濟合作暨發 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認為:「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是指每名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的生育 子女數。在移民和死亡率沒有變動的假設下,當總生育率為 2.1 時,才可確保 社會人口數量的穩定性」。因此只要總生育率低於 2.1,就是少子女化現象

(OECD,2007:44)。而目前的總生育率未達到基礎數據(如圖 1-1),因此總人 口數逐年下降,造成少子女化(declining birth rate)現象。

圖 1- 1 臺灣 1995-2018 婦女總生育率趨勢圖 資料來源:2019.8.15 日內政部統計處

https://web.moi.gov.tw/stat_chart/chart_full.aspx

在少子女化的衝擊、出生率降低,社區人口外流,學生人數減少時,許多學 校面臨被裁校、併校的危機,紛紛發展各校特色,朝向建構具在地化且具獨特性 的學校本位課程。除了實施具在地化的學校本位課程留住本地學生就讀外,更要 依照各校特色進行學校行銷,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家長與學生前來就讀,以避免 面臨裁併校的結局。少子女化帶來的影響,使許多偏鄉校面臨裁併校、廢校危機

,但研究者所任教的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卻能在這波變動中渡過裁併校 危機。因此,如何發展具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進而成為特色學校的歷程是本研 究的動機之一。

(14)

2

依據教育部統計處於 2019 年 1 月所公布的資訊中可發現,臺東縣在 107 學 年度總共有 88 所國民小學(如圖 1-2),由六班組成的小校總計有 60 所,故臺 東縣的國民小學目前大多面臨裁併校危機(教育部統計處,2019)。

圖 1- 2 107 學年國小校數分布 資料來源:2019.8.15 教育部統計處

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01

在臺東偏鄉有許多的學校儘管面臨裁併、廢校的命運,但學校仍努力不懈地 想盡辦法解決此困境。例如:卑南鄉溫泉國民小學沉浸式英語教學特色學校、綠 島鄉公館國民國小鄉土美勞知能課程、關山鎮月眉國民小學科學教育、東河鄉泰 源國民小學透過體育課程建立孩子自信,努力推動多元特色課程……等。這些學 校利用獨特的環境與文化資源,轉型成為特色學校並發展特色課程,成功在危機 之際生存下來,成為臺灣教育的新典範。由此可知,目前臺東縣大多數學校皆在 致力發展學校特色課程,因此,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如何選用在地社區

、文化資源及地理環境發展出具獨特性的特色,並依此特色設計出完整的特色課 程,變成專屬於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的特色課程,使孩子學習到不同於 其他學校的課程內容,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最後,發展學校特色的趨勢下,學校的特色課程已經成為現今教育改革的重 要議題與核心。在 108 學年度上路的課程綱要推動的核心配套,除了總綱部定課 程外,學校也以學生特性及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校訂課程的安排與規劃,形塑學校 願景並強化學生適性發展,是課綱推動的最核心工作,也是目前推動新課綱最為 困難的任務。本研究擬探討研究者所任職的臺東縣偏遠地區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 發展,試圖探究其發展特色課程所遭遇的困境與因應的策略,此為本研究的動機 之三。

(15)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節旨在討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特色課程之探討,因此說明研 究者研究此題目的目的,進而擬定探討的問題。此節分成兩個部分:研究目的和 研究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為能從成功經驗中學習,更深入了解臺東縣偏遠地區特 色學校課程發展情形及其類型、影響課程發展的因素、以及遭遇的困難並尋找其 可能的因應措施。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學校特色之發展歷程。

(二)了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考慮因素。

(三)了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發展特色課程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四) 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未來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走向。

二、研究問題

承上面詳述,進一步提出深度思考,以進行研究問題之提出。本研究採用質 性個案研究、文件分析法、觀察與半結構訪談法,旨在探討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

(化名)發展特色課程之研究。為達上述研究目的,茲提出下列待答問題,作為 資料蒐集與分析之依據:

(一)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學校特色之發展歷程。

1.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之背景、緣起為何?

2.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之目的為何?

3.在思考發展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特色是如何構思?如何建構?

(二)了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考慮因素。

1.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的學校特色課程為何?

2.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課程架構如何建構而成?

3.影響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際,有何影響因素?

(三)了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1.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際,其困境為何?

2.雷公國民小學(化名)面對特色課程困境之際,其因應策略為何?

(四) 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未來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走向為何?

(16)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釐清本研究之基本概念,使本研究在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的過程更明確,

本節就研究內容之重要名詞給予界定及解釋,包括學校特色、特色學校與特色課 程。茲分述如下:

一、學校特色與特色學校

學校特色是學校運用本身及所在地區的環境特性與條件足以成為學校行銷的 賣點者,例如:校園景觀、建築設施、教師素質、學生表現、課程教學、學習計 畫、師生關係、學校文化、家長參與……等,長期設計某一主題的教學,使具備 完整計畫、完善的組織以創造出具有特色且優異的教育環境。也因為這個特色是 是基於學校本身與環境條件且獨特優異,所以對它留下深刻的印象,普遍受家長 認同且產生共感。並營造出全校師生均能參與,使學生習得之知識技能或態度,

與其他學校不同,具獨特性、教育性且優質卓越的教育措施與組織文化(吳明清

,1997;吳淑芬,2006;何福田,2004;林天祐,2009;溫文龍、王瓊慈、謝淑 媒、李素金、湯慧屏、林秀香、施琇瑩,2007)。

教育部在 2007 年「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暨推動特色學校計畫」中提出特色 學校(featured school)一詞,爾後成為教育政策的一部分。而特色學校指學 校根據其所在位置和環境特色整合校園及社區資源並結合在地產業文化,以學校 本位課程為主軸設計有意義的學習課程、擴大學校空間使用效益、展現學校的特 色課程與多元學習,且發展出具獨特且優異的教育環境或表現的學校以形塑品牌 特色學校,這樣的學校通常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且印象深刻。另外,學校特色與學 校特色最大差別便是學習參與的對象,學校特色可能只是由少數人參與,但特色 學校則以全體學生為發展目標,強調全體親師生的共同學習參與,因此特色學校 便是將學校特色發展成熟的學校(何惠麗、曹俊德,2016;吳清山、林天祐,

2009;林志成,2010)。

因此,本研究中的「學校特色」定義為學校依據校園資源以及社區資源加以 整合、規劃、實施完善計畫,具有教育性並且展現出專屬於該校的優勢,使學生 習得與其他學校不同之課程,且校內教職員及社區人士皆對其產生認同感。而

「特色學校」則是指臺東縣雷公國小因依據「學校特色」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 與社區文化資源等條件下,發展出具有獨特性與教育性的一種課程,以建立學校 特色,形塑品牌,成為特色學校。

二、特色課程

特色課程(feature curriculum)是由在地化的由下而上發展的學校本位課 程概念發展而來。學校根據相關課程法令、對未來的期待、所在社區的特性、家 長期望、學生需求、學校資源條件及教師專長能力等面向,經由校長的領導,由 下而上的透過學校發展並結合全體教職員和社區資源以產生共識,規劃具有獨特 性的學校特色的全校課程方案,或是提及其特色就聯想到該校所實施的課程。此 外,特色課程是為了凸顯學校獨特風格且增加培訓人才的成效,使學生適性發展

,亦獲得社區的認同及支持(陳啓東,2018;曾坤輝,2007;鄭淵全,2003)。

(17)

5

就本研究之特色課程源自於學校本位課程之概念,此特色課程是依據各校之 學校資源、社區文化、兒童需要、家長期望等,透過學校發展分析,結合教職員 和社區資源凝聚共識,自行發展出來具有學校特色的獨特且教育性課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研究者服務之學校為研究對象,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為其化名,採 取質性個案研究法,以觀察、半結構訪談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

。探討其推動特色課程發展情形,以下分述「研究地區」、「研究對象」、「研 究方法」、「研究內容」界定本研究範圍,並點出其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為研究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僅包含編制內的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及家長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文件分析及半結構訪談法探究臺東縣雷公國民 小學(化名)特色課程之發展歷程、考慮因素遭遇的困境及因應策略,希望將個 案學校發展特色課程做更深入的探討分析。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的學校特色及特色課程規畫及 發展之情形。研究內容分成四個部分:

1.探討雷公國民小學發展學校特色之發展歷程。

2.了解雷公國民小學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考慮因素與內涵。

3.了解雷公國民小學發展特色課程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4.探討雷公國民小學未來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走向。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文件分析、觀察與半結構訪談等方式,

利用三角檢證以求嚴謹、公正與真實性,仍有以下之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經費上的限制,僅以研究者服務之學校為個案學校—

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為研究對象。因研究者的時間影響,僅能以此所學 校現職校長、行政人員、部分教師及家長為研究對象,雖然已經選取不同層面人 士探討課程發展歷程中的相關因素,但無法將所有相關人員納入本研究的對象之 中,此為其限制。

此外,107 學年度畢業學生較多,造成目前全校只有七戶家長,故只能在中 選取一名。此研究結果僅代表個案學校在其特色課程的實施結果,可提供給情境 類似的學校參考,但不適合做過度的推論。

(18)

6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以半結構訪談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方式 蒐集相關資料。研究者採半結構訪談,事先針對個案學校特色課程發展歷程提問

,然而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特色課程發展已有一段時日,部份訪談內容須依靠 研究對象回憶,有可能因時間久遠、學校人員更替、對事件的真實性有所顧慮或 保留而有誤差,對此限制,研究者藉由訪談多位教師、家長等進行研究對象檢證

,交叉比對作為資料的校正之用。也會將訪談內容轉為逐字稿交予研究對象確認

,經研究對象修正及補充後定稿,以求資料內容之無誤。

(三)文件蒐集的限制

由於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特色課程期間已有一段時日,歷史文件或部 分課程文件並不完整,難免於文件蒐集上有所疏漏,透過多方面蒐集資料,尋求 其他教師、網路資源等方式,希望建立文件資料的完整性。

(四)研究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自發展特色課程至 108 學年度,以半結 訪談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較多回溯過往經驗,研究時間係從 2019 年 9 月起 至 2020 年 6 月,因此研究所作的結論與建議,具有時間上的限制。此外,本研 究所探討的實施困境以現階段實施特色課程所遇到的困境為主,因有其時間範圍 限制,故不做研究結果類推。

(五)研究者本身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主,也是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在研究上有其便利性,

但在研究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研究者的主觀因素添加個人經驗與想法,因此在表達

、詮釋及分析上,將與文件蒐集資料以及訪談逐字稿加以核對,並不斷請求教授 及協助審視,減少對本研究的主觀意識,增加其客觀論點。

(19)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面臨少子女化的衝擊,偏鄉小校面臨裁併校的危機,如何 殺出重圍,發展學校特色,編訂特色課程,以延續發展進而形成特色學校與其面 臨的困境及如何因應。本章將就「少子女化現象形成教育問題相關研究」、「臺 灣特色學校之發展背景」、「臺灣特色課程之發展概況」、「課程發展之類型與 理論」和「少子女化下學校之競爭與特色課程關係」五大主題進行相關的文獻蒐 集,最後輔以介紹「近年臺灣知名的特色學校與特色課程」以了解目前在臺灣的 特色學校及特色課程發展概況。

第一節 少子女化現象形成教育問題相關探討

一、少子女化的教育問題

學校與教育是第一個受到少子女化影響的(林海清,2006)。紀金山(2012

)認為對教育政策而言,人口結構與教育資源分配情形的關係是決定少子女化的 正負面影響的關鍵。教育體系的生態已受到少子女化趨勢影響,而人員短缺的危 機遍布在各級學校中,過去招生問題只出現在部份辦學績效不佳的私校,現在已 經變成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的共同課題,雖然不盡然全是壞處,但負面性與危機 卻遠超過正面影響(林志忠,2012;蔡銘津,2012)。

教育界遭受少子女化衝擊,出生率下降導致生員銳減,各級學校大多面臨招 生不足而形成減班問題、學校空間閒置、招生競爭激烈、師資需求減少,產生教 師超額及代理教師比例高問題、設校成本過高,面對是否裁併小校的危機和小校 裁併造成城鄉差距問題擴大、修習教育學程的學生數減少,師資培育機構面臨存 廢危機與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供過於求造成學生競爭力下降等問題。減班並非數字 變化而已,其涉及學校經營困境,包括人員、經費、資源以及校園氛圍問題(王 金國,2012;林海清,2006;吳錦惠,2012;許淑玫,2012;蔡銘津,2012;戴 淑芬,2012)。

少子女化現象造成減班或裁、併校情形,也因此使得教師被超額,必須介聘 到他校服務。而現今後進先出的超額制度,使得中小學老師不敢隨便申請調動,

進而影響了教師的調動與進用。此外,也促使地方政府進行管控師資員額,於是 改以聘用代理教師。可是,不穩定的工作使得代理教師與學生及家長之間難以建 立長久的關係,更難全心投入教學。學生相對也要時常適應新的教師,這使學生 學習品質受到影響(王瑞壎,2012;呂文惠,2012;蔡銘津,2012)

由於少子女化的現象,導致學齡人口數下降,對我國教育體系以及學校發展 產生影響,研究者以「少子女化教育問題」為主題,探究實徵研究資料,列出經

由文獻整理並綜合學者相關研究,少子女化形成的教育問題相關研究如下表 2-1。

(20)

8

表 2- 1 少子女化形成的教育問題相關研究整理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教育問題

蔡銘津

(2012)

少子女化的教 育政策走向與 應變

人數銳減,各級學校難維持原本規模、超額教師人數增加,導 致教師不敢申請調動、面臨存廢危機的師資培育機構、學生競 爭力降低、小校裁併後擴大城鄉差距、親職教育和生活教育面 臨挑戰,導致學校端在教學與輔導需付出更多心力。

林海清

(2012)

少子女化的教 育省思—小校 整併問題探討

出生人口減少造成供需失衡、城鄉差異大及浪費教育資源。

王金國

(2012)

少子化的教育 問題與因應

中小學減少班級數、迷你學校遭裁併、中小學出現超額教師,

教師流動低,代理教師比例高、減少修習教育學程的學生數、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供過於求。

吳錦惠

(2012)

少子化對高中 經營的影響與 因應策略

學校招生不足造成減班壓力、各校招生競爭、教師超額、學校 空間閒置或廢校。

許淑玫

(2012)

少子女化現象 下的學校經營 困境及因應建 議

人員流動與校園氣氛受教師超額影響、減班後行政業務負擔增 加,造成擔任行政的意願降低、磁吸效應使得大校增班,小校 減班、招生壓力導致學校之間關係緊張。

吳珮瑜

、施登堯

(2015)

少子化現象對 學校的影響-從 教師兼任行政 人員視角出發

學生及班級數減少,學校面臨裁併或廢校、超額問題、師資培 育發展困難,流浪教師問題、學生適應問題、閒置間增加及師 資更替停頓。

廖宇民

(2015)

對於當前社會 少子化,師資 培育制度要如 何因應?

併減班、併廢校、超額教師、代理教師,師資頻繁調動、代理 教師教學無法全心全意,學生課程進度銜接問題。

鄭姿蓉

(2015)

少子化趨勢下 的學校行銷策 略

班級數下降、教師超額問題、招生壓力、教育資源縮減、無法 嚴格控管學生的品質。

游宗輝

、黃琇屏

(2016)

少子化對師資 培育現況與影 響之個案研究

招生、教職缺額、教育學門轉型困難、教育學門學生選擇職業 影響。

黃郁宜

(2016)

少子化對高中 經營精進方案 之研究

高中經營管理上產生困境,包括行銷管理、師資與職工、課程 設計、財務經費。

陳志祥

(2017)

少子化衝擊—

高級中等學校 的因應與策略

因招生不足而減班,正式教師被超額、改聘代理代課教師。就 學人數減少,縮減教育經費、閒置空間增加。

徐秀鈴

、孫國華

(2018)

少子化現象對 國民教育的衝 擊與因應

班級數減少、裁併廢校危機,超額流浪教師多,學校閒置空間 增加。

葉子超

(2019)

澎湖縣國民中 小學 教育問題 與解決之道

國中學校面臨減班與超額教師之問題,對學校之經營發展,與 教師教學士氣,會受到很大之影響。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1)

9

除此之外,目前臺灣的少子女化現象導致質與量的變化,各級學校因生員減 少且供需失調,導致學校出現生存危機。但是,當學生減少,面臨挑戰的也包括 教育品質與文化。因為少子女化,父母對子女過度的呵護、關注與保護,形成所 謂的「直昇機父母」,使得小孩喪失自己處理事務的經驗,更失去了獨立自主的 能力,影響了人格特質和觀念的建立。而在教育制度及家庭教育中所做的改變使 得孩子不需努力即可享有最好的資源、對其過度講求民主、缺乏與同儕互動的機 會、過度重視智育忽視品格,形成孩子以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此外,當少子女 化現象造成人力減少,外來移入人口增加,形成學校應加強多元文化教育以因應 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生活適應與輔導問題(曾素秋,2012;黃淑玲,2012

;蔡銘津,2009、2012)。

綜合上述論點,可知少子女化對教育帶來了巨大衝擊,其中又可細分為對學 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兩大部分。學校教育部分,可分為四大面向:包括學生數變少

、招生不足;師資需求減少、教師超額問題;教育經費(人事經費)過高、裁(併) 小校的挑戰以及閒置空間增加為主要現象。而在家庭教育部分,則因子女數減少

,家長對其期待與寄望加深、過度呵護與照顧,造成人格特質與倫理觀念偏差。

因此,為了因應少子女化的問題並加以解決,在課程方面,各校無不卯足全力探 索自身周遭人文、自然文化,以便建立專屬於自身的特色課程,期望能吸引更多 生員的加入,因此各校更為重視且思考這大部分。

二、少子女化教育問題因應與省思

紀金山(2009)指出社會變遷的因應之道不能只靠政府,而是透過相關組織 的協調合作及共同參與來解決。因此,面臨少子女化現象首要對策是及時獎勵生 育,使得人口能夠穩定成長。此外,積極管理少子女化對各級教育體系造成的衝 擊與問題,確保有優質的教育機構並發展學校特色,活化社區使得人口回流、降 低班級人數邁向精緻取向的小班教學與增加教師編制、協助輔導辦學不佳的公私 立學校轉型或退場、強調回流教育與終身教育以增加生員、透過國際交流以增加 國際生員、技職院校符合人力供需市場適時轉換與調整科系、調整學校教學與輔 導方法並協助與支援社區及家庭親職教育等(王金國,2012;蔡銘津,2012)。

因應少子女化教育問題應該在教育系統內建立資源的調撥機制,讓辦學不佳 的學校受市場機制自然淘汰。故,教育部在 2010 年為了有效活化再利用校舍資 源,因此研訂「國民中小學整併後校園活化再利用輔導計畫」,使閒置的資源能 被再次利用。而縣市政府面對少子女化現象則是安排超額教師出路及處理廢校與 併校為首要目標;至於學校層級部份,以改聘代理代課教師並發展學校特色與招 生為主軸。地方政府面對少子女化而產生的閒置空間應跨局處合作以檢討實際使 用情形,思考如何改變其用途,增加教育資源且平均分配。因此要解決少子女化 所產生的教育資源閒置,則必須將各社會系統之間的資源就其需求重新分配(林 志忠,2012;紀金山,2012;戴淑芬,2012)。

學生進入國民小學就讀,除了增加基本知識,更因為學校是社區聚落的精神 和文化中心,因此裁併校皆需再三評估。由於學齡人口驟減,造成學校規模也逐 漸縮小,使得同儕相處學習的機會大幅降低,使得人際互動及相處出現困難。此 外,也不符合教育投資的成本效益,因此「小校整併」或「小校合作聯盟」變成 熱門議題。面臨少子女化社會的教育作為,應由政府及教師共同努力,可以由政 府調整小班教學、規劃活動課程及投入科技資源,再由教師關心學生個別發展、

(22)

10

引導學生實踐知識及培養運用科技能力,藉由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培養孩子具備 競爭力,這才是少子女化現象的解決之道(林海清,2012;劉世雄,2012)。

少子女化不僅使得學生減少與人相處的機會,造成缺乏人際相處技巧,更因 家長的百般呵護而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然而,相對於以往班級人數眾多,現今 教師對學生有更多的關心與指導、依其程度與能力進行個別化教學,使得學生建 立品格並增加教學品質。少子女化具備正反兩面價值,因此,當面臨少子女化時

,我們也可以藉此檢視現今的教育政策,發現並解決問題,以追求更佳的教育品 質(王金國,2012;曾素秋,2012)。

綜合上述,由於少子女化,而造成人數減少,大多數學校以發展精緻化小班 教學為主,並利用閒置空間發展創新特色,想藉此吸引學生前來就讀。因此,發 展具在地特色課程以獲得社區認同,變成一大趨勢。

第二節 臺灣特色學校之發展背景

教育環境雖受到少子女化等因素造成招生不易,但教育單位仍堅持其教育理 念,朝向優質化、精緻化、適性化的發展前進。其中,特色學校的推動,是教育 發展的重大里程碑。依據各縣市、各學校的條件需求,規劃多樣化的教育方案,

創造學校的新亮點(何惠麗、曹俊德,2016)。

一、特色學校發展之歷程

自教育部 2003 年頒布的《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該白皮書方案中提出

「創意學校總體營造」的構想,其核心理念為建構生活空間、學校經營、及校園 文化以有利培育師生創造力,並鼓勵各校尋求學校本位特色,轉型為多元主題特 色學校,此為政府開始重視發展學校特色的課題並正式列入教育政策之始。由於 偏遠地區國小人數逐年下降,但其學區擁有豐富人文及自然條件,為鼓勵各校充 分運用資源,推廣當地文化及多元發展,並將偏遠學校的學校本位課程與特色教 學,以「場域課程—創意教學—體驗學習」與他校共享及偏遠小學轉型為特色學 校的經營模式,提高各校教育的附加價值以開創新視野和行動。故臺北縣政府

(現新北市政府)在 2003 年以十八所偏遠國民小學試辦「特色學校方案」,其 中,以郭雄軍校長服務的漁光國小及陳木城校長接任的建安國小最為人所知。爾 後,以此方案為基礎,教育部於 2004 年頒布「2005~2008 教育施政主軸」,其 中「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行動方案,原則上以發展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包括 社團)之特色為主,尚未涉及「校園環境特色」等其他可進一步發展之學校特色 內涵,也未觸及偏遠學校轉型發展及校舍閒置空間活化的特色發展議題。在 2007 年教育部實施推動國民中小學發展特色學校相關方案迄今,以設計美感空間的概 念為訴求,融入特色課程帶動學校發展,以提升學生美學素養,形塑獨特品牌學 校。而後推動特色學校發展的主要目的為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結合社區文化規劃 出在地化的特色課程平台,藉此促進城鄉交流學習與體驗學習,並帶動在地遊學 風潮,最終希望特色學校能與在地社區產業文化形成夥伴關係,透過永續經營發 展形成伙伴關係,使得在地社區重生(林志成、高俊雄、林仁煥、蔡淑玲,2009

;林志成,2010、2017;何惠麗、曹俊德,2016;陳幸仁,2012;曾坤輝,2007

(23)

11

;秦夢群、莊清寶,2012,鄧宇君,2018)。

至於「特色學校」(specialist schools)政策發展至偏遠學校轉型發展及 校舍閒置空間活化議題的階段,則從臺北縣政府(現新北市政府)於 2003 年就 偏遠國民小學試辦「特色學校」方案到教育部 2007 至 2016 年間,有鑑於少子 女化帶來學生人數銳減造成班級閒置空間過多、學校裁併校及廢校,造成許多校 舍荒廢等問題,各校面臨發展校本特色課程、精進創新教學、提升學習品質、優 化學習環境、創增學校價值等挑戰,因此教育部陸續實施「補助國民中小學活化 校舍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國中小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

、「國民中小學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及「國中小營造空間美學暨 特色學校實施計畫」,目的是使學校能夠充分運用其在地特色的自然與人文資源

,規劃出具有獨特性的校本特色課程活動,以拓展學校的教育功能,使得「特色 學校」成為全國性的教育政策。而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特色學校相關方案,例 如「發展亮點學校實施計畫」、「品牌學校認證及獎勵計畫」、「典範學校認證 及獎勵實施計畫」、「理念學校計畫」等,以迎接教育挑戰、營造特色學校、提 高教育品質、成就每一位孩子(林志成、高俊雄、林仁煥、蔡淑玲,2009;林志 成,2010、2017;何惠麗、曹俊德,2016;陳幸仁,2012;曾坤輝,2007;秦夢 群、莊清寶,2012,鄧宇君,2018)。

由上述可知,特色學校的發展越發重要,其實施方案、執行要素亦受到重視

,茲將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發展之重要里程碑,簡列如表 2-2。

表 2- 2 我國特色學校發展之重要里程碑

分類 時間 重要記事

中央 政府 政策

2005 年 立法院公聽會:休閒農業發展與戶外教學。

2007 年

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計畫,評選全國 100 所特色學校,推動「在地遊學-Discover Formosa」全國 100 條遊學路線 特色遊學課程。

2007 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暨臺灣遊學博覽會。

2009 年

教育部委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行「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 展特色學校成效評估專案研究」。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策略聯盟模式進行「在地遊學教育」。

教育部選拔出「全國十大經典特色學校」。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設置「理念學校之論述建構與實踐」研究專案,理念學 校包括特色學校、公辦民營學校與另類學校。

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

2010 年 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

2013 年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

地方 政府 政策

2003 年 臺北縣(現新北市)政府實施「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特色學校方案實施計畫」,

將偏遠小學發展成特色學校。

2004 年 新竹縣推動「百座燈塔學校亮起來」活動,發展學校經營特色。

2005 年 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將「優質學校指標」視為「特色」。

2007 年

嘉義市實施「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學校特色方案」

桃園縣「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學校特色認證與獎勵計畫」,推動一校一特色。

花蓮縣推動「洄瀾桂冠學校」。

(續下頁)

(24)

12

分類 時間 重要記事

地方 政府 政策

2008 年 雲林縣推動「學校轉型優質實施計畫」

2009 年 宜蘭縣實施「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方案計畫」

2010 年 彰化縣推動「邁向品牌學校認證及獎勵計畫」

臺北縣推動「卓越學校認證及獎勵計畫」

2011 年 新竹縣推動「典範學校認證及獎勵計畫」

新北市推動「新北之星」特色學校」

2013 年

臺北市推動「臺北教育 111」

臺中市實施「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計畫」

澎湖縣推動「特色學校認證及獎勵實施計畫」

2014 年 臺南市推動「校校教學卓越發展計畫」

新竹市實施「方舟學校認證實施方案」

2015 年 新竹縣「新竹之星 111 教育特色學校計畫」

學校 實施

2002 年 郭雄軍擔任漁光國小校長期間,努力推動遊學教育,使漁光國小成為全臺第一 所特色學校。

2002 年 陳木城接任建安國小校長,創立「建安螢火蟲生態假日學校」,推動假日營隊 與遊學,同時創辦「臺北縣螢火蟲祭」。

2010 年 五校策略聯盟「日月潭特色遊學圈」。

學者 研究

2006 年

鄭福妹發表「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 國小為例」,這是首次出現研究特色學校的碩士論文。

吳淑芬發表「國民小學經營學校特色之研究」,此為發展學校特色的論文。

林忠仁發表特色學校遊學課程相關論文「Hodgkinson 價值理論在特色學校經 營實踐的省思研究 ― 以臺北縣「九份礦夫營」為例」。

2008 年 林志成和林仁煥發表特色學校經營之研究「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 營」。

2009 年 林仁煥發表第一篇有關特色學校的博士論文「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 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2010 年

林志成發表特色學校相關研究「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

「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

蔡淑玲與郭雄軍發表特色學校相關研究「經營特色學校與遊學教育之利基思 維」。

2011 年 林志成與田育昆發表特色學校相關研究「特色學校概念及研究之省思與前 瞻」。

2012 年 秦夢群與莊清寶發表特色學校相關研究「台灣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創新經營及 其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

2013 年 蔡清田、陳幸仁發表特色學校相關研究「特色學校的課程領導:微觀政治取 向」。

社會 資源

2006 年 稻田出版《到漁光遊學》等三本語由學相關書籍。

郭雄軍校長擔任第一屆社團法人臺灣創意遊學協會理事長。

2007 年 臺灣創意遊學協會辦理第一屆「Travel Learning 2007 全國創意遊學經營 獎」。

2009 年 親子天下雜誌搜集三百所特色學校,而商業週刊評選全國百大特色學校。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志成(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

學校行政,66,4-5。何惠麗、曹俊德(2016)。國民小學推展特色學校之研究。

學校行政,106,183。

綜合上述,由於少子女化而造成學生人數減少及校園空間閒置,因此在學校 端、地方政府端至中央政府端紛紛提出相關政策以提升閒置空間的運用,並使各

(25)

13

校利用其學校特色設計完善的特色課程吸引學生,以建立其品牌,使得學校的特 色及空間能有更完善的運用。

二、特色學校的執行現況

在林志成等人(2009)於「2009 年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 展特色學校成效評估專案研究報告」中,以 2007~2009 年曾獲教育部補助特色 學校經費的學校教職員、家長、社區人士及志工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問卷調查後 發現,整體特色學校發展效益之平均數高達 4.29(達同意程度以上),而從發 展效益、學生學習效益、校園活化效益、教育人員效益、學校經營效益及社區家 長效益各構面平均數皆介於 4.20 至 4.35 之間可見,絕大多數的特色學校教職 員、家長、社區人士及志工均高度肯定「特色學校」所帶來之效益。

根據研究顯示,最初開辦時,僅有兩所特色學校入選,到 2015 年,已有特 色學校之特優學校二十三所、標竿學校十三所,成績斐然(何惠麗、曹俊德,

2016)。而學校之所以能成功發展特色學校推動,有幾項因素,包括:校長領導 規畫,讓學校創增特色競爭力及增加學生欣賞表現與創新力、活化校園空間、課 程、教學與學習、重視標竿學習、課程規劃、參訪交流及品牌行銷,促進資源共 享、及資源整合在地文化與社區資源,形成產業活化及社區營造,以在地化特色 學習提升學生多元智能,獲家長高肯定以及特色經營成效佳,方案獲各方高度認 同等(林志成,2016;鄧宇君,2018)。

但是,特色學校發展至今,也產生許多經營困境,包括:社區資源不足及資 源整合不易、教師人力編制與特色專案經費不足、特色學校專業學習團隊績效責 任感不足,而導致團隊的發展和創新領導待強化、升學主義掛帥導致家長較不認 同、教師的行政業務繁多且對特色課程缺乏了解,因此其認同度也不高以及決策、

專案、資源、輔導與配套等系統整合尚未完善等(林志成,2010、2016、2017;

鄧宇君,2018)。

而根據鄧宇君(2018)針對以「特色學校」為主題從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 值系統中從 2007 至 2017 年蒐集十年來相關研究之五十五篇學位論文整理發現,

針對特色學校所遭遇的困境的因應策略為找尋穩定資源、尋求專家協助並建立教 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及家長積極溝通。

何惠麗、曹俊德(2016)研究指出自 2003 年臺北縣實施「臺北縣偏遠小學 特色學校方案」以來,各個縣市的國民小學也因此方案的形成進行特色學校的轉 型,要永續經營就要迎合時代,創新改變;而低出生率,雖是影響就讀人口的最 大主因,但學校若能發揮優質特點,給予每個孩子最棒的教育環境,扎根學習,

使其贏在起跑點上。由於多元化教育,教育轉型是必然的,然而特色課程、品牌 形象形成特色學校使其獲得關注,學校經營力求創新與領導整合,尊重校長的領 導,凝聚向心力,以學校的在地優勢、獨特的人文氣質,發展校園文化,建立品 牌形象,提昇學校優勢競爭力。

綜合上述可知,絕大多數的特色學校是獲得高度肯定,但也因資源整合、教 師人力編制,甚至是領導者的變動使其產生許多困境。但是若能尋找專家協助及 穩定資源,發揮各校的優點,並迎合時代需求,改變創新,特色學校的轉型也是 指日可待。

(26)

14

三、特色學校的省思與展望

陳幸仁(2012)指出少子女化和教育市場化的教育思潮促使了特色學校的推 動,使得學校在發展特色課程展現唯獨無偶且與他人不同的特性為招生之用。

在政策面上,林志成(2010)表示政府應盡早核撥經費並給予經費補助的比 例及使用更加彈性化,以提高應用效益,使學校能夠活化課程教學並加強學校行 銷。此外,也希望能透過增加補助金額,使得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學校發展並提倡 融入課程的在地本土化創意遊學,讓學生能透過遊學課程更加瞭解臺灣的地方特 色。

林志成(2017、2018)認為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從 1997 年開始推動,特色學校方案雖已推動十餘年目前進入第四階段,但仍有誤用 特色學校的理念與態度、特色方案願景固化與形式化,缺乏前瞻導進的引導功能

。部分學校雖建立願景或已存有願景,但實踐時系統未進行整合,導致低效 或零碎化的狀態而無法發揮功能,將再次削弱願景實踐意願。於是提出學校若以 特色學校訂定校本目標,從覺、知、行、思後,進入覺、知、行、動的動態循環

,將創造出引發學生主體學習興趣與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之卓越特色學校。最後,

也特別強調第四階段除延續前三階段特色學校實施計畫的重點外,更應該配合 2018 年課綱之實施,強調素養導向之特色學校計畫。

綜合上述,可發現由於少子女化的影響,造成許多校園空間閒置,更因為現 今許多教育思潮的衝擊與改變,因此許多學校陸續規劃出符合現今教育思潮極具 特色的課程,以發展為特色學校。但在實施過程中,經費是一大挑戰,因此需要 政府部門的支持,才能使各校有更多彈性可運用及提高效能。而特色學校的理念 仍待推廣及建立,以免被誤用而造成似是而非和為特色而特色的情形發生,此外

,為配合 2018 年課綱的實施,各校的校訂課程亦可以納入特色學校概念加以實 施,並結合原先的校本課程做延伸,以求更完善且獨特的課程。

第三節 臺灣特色課程之發展概況

各級學校面對減班或裁併的壓力下,大多結合地方創造自我特色,展現多元 教學與校本課程,希望利用學校獨有的特色來展現學校亮點,吸引更多學生前來 就讀,以證明學校所擁有的價值(何惠麗、曹俊德,2016)。

一、特色課程發展背景

學校特色發展源自 2014 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之頒訂(吳承典,

2018)。教育部亦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中明訂各級學校可善加運用

「校訂課程」及「彈性學習時間」的節數,規劃補強性課程及發展學校特色(教 育部,2014)。

廖志強和蔡銘修(2018)指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於 2014 年實施,教育部 規劃了七大面向以及二十九個方案用以因應三大願景,在「優質化與均質化」的 面向中,強調每校都有特色亮點,以促進高中職特色發展。為了達到十二年國民

(27)

15

基本教育的願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以及舒緩國中升學 壓力,自 103 學年度開始,便以「免試入學」為主,「特色招生」為輔就讀高中

、高職和五專(林國楨、舒富男、林玉芬,2018)。陳啟東(2018)也指出從 2016 年起優質化輔助方案便協助各校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為重點,協 助學校進行特色發展,並且規劃與實施其「特色課程」,以利其特色課程能順利 發展,並促進適性學習及創造學校的獨特優勢。蕭仕祥(2018)表示學生若在國 中階段,便能認識自我興趣並選擇適合其能力的高中職就讀,且學校也提供多元 具特色的課程內容,無疑是錦上添花。而為了培育多元人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的特色招生入學方式便孕育而生。

徐敏榮(2018)表示少子女化現象發生在任何地區及各教育體系之中。由於 少子女化現象和家長教育選擇權市場化,傳統的學區劃分已不能保障學校的規模 大小。現在的家長對於辦學成效不佳、名聲低落或是沒有特色的學校,往往都選 擇越區就讀,因此,如果不能透過有效策略來吸引學生就讀,最後將面臨併校與 廢校的困境。陳啟東(2018)也提到面臨少子女化的現象,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不 一定有利於招生,但學校如果要招生就一定要有特色。形塑學校特色的主要方式 之一就是特色課程,不僅可以強化學校招生的優勢,也可以維繫辦學績效。

綜合上述,可知各階段的教育體系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優質化 與均質化」面向和「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願景、少子女化現 象與家長教育選擇權市場化造成的裁併校危機以及學校創新經營,紛紛發展各校 特色課程增加其招生。

二、特色課程之規劃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綱架構下,課程包括部定課程和校訂課程兩大部 分。其中,校訂課程部分可根據學校的願景,依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進行,

並且考量校內外因素及資源,藉以發展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並實施於彈性學習 課程和選修課程中(黃繼仁,2018)。因此,特色課程必須根於學校願景的共識

,在既有的基礎下,將校內外可用資源整合運用,並彙集全體教職員的智慧創新 規劃並發展出符合教育本質、唯我獨有,且有助於學生發展與人才培育,最後獲 得社區高度認同的理想課程(陳啓東,2018)。

林國楨等人(2018)提到在課程設計上須符合學生需求,才能因應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實施後的學習差異化,使其能適性發展。吳承典(2018)針對高職特 招入學指出學校在發展其特色課程時,應有所設計的方向及定位,包括:追求突 破與創新、擁有在地化特色、產學合作、證照競技並重、與配合課綱革新、發展 職能導向。徐敏榮(2018)指出在發展特色課程時應成立課程發展推動小組,根 據學校既有課程內容、資源與特色凝聚全校親師生的共識,共同討論研擬發展課 程。善用激勵策略鼓勵教師進行跨領域探究及合作,並領導學生依照各自程度進 行學習及發展,最後藉由多元評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此外,學校領導者應以身 作則,並領導行政團隊協助並支援教學,以解決教師執行特色課程困難之處。

薛雅慈(2012)利用文件分析法對三十七所學校的特色課程進行內容分析,

發現高中優質化特色課程的內容發展型態可分為:利用「學校既有的優勢學科」

或「可發展成特色的學科」、「跨領域或跨學科課程」、結合「教師創新教學」

或「自行研發課程教材」、結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所重視推動的「○

○教育」、「議題融入教學」、「在地自然生態」或「社區人文特色」、結合

(28)

16

「社會資源」或與協會合作、「學校特色」、「多元創意課程理念」、大學合作 或其它(以發展課發會或校本課程)做為重點特色課程等十二種型態。但也強調

「課程」必須具備課程目標、普遍性學生與教師參與、課程活動與教材的投入和 檢核學習成果,這才具有課程深化創發與知識建構創新的深遠意義。

綜合上述,歸納出學校在進行特色課程規劃設計時,可先根據學校願景及學 校現有的本位課程研擬出具獨特性的課程。此外,也需全校全體教職員凝聚共識

,並結合社區資源以有助學生適性發展,最終將能獲得社區認同。

三、特色課程之省思

林國楨等人(2018)利用問卷調查研究學生對惠文高中特色課程的觀感,其 中發現學生認為特色課程有助於未來能力的培養,也有所期待。此外,對國際教 育與第二外語課程具較高選修意願並認為開設特色課程有助於學校招生。而特色 課程的發展須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素養」思考以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

,因此應更重視學生的想法。研究顯示學生對特色課程的實施建議有三大類,包 括提升對課程期待、教師專業及對學生的宣導。

陳啓東(2018)在政大附中形塑特色課程以強化招生優勢的研究中,發現課 程差異化是使其在未有辦學績效的情況下,一躍至北市頂尖高中的行列的關鍵因 素。因此,發展特色課程應符合教育本質,且對於學生發展也幫助。此外,研究 亦顯示國三畢業生及家長在選校時,課程因素排名第五,可知其具有影響力,因 此致力發展特色課程,用以形塑學校特色並提升辦學品質,藉以強化學校行銷、

招生的優勢。

廖志強和蔡銘修(2018)研究顯示學校依據學生特質與科別屬性,發展「各 科專業特色課程」結合「美姿美儀課程」循序漸進實施,以符應務實致用及適性 揚才的教育趨勢。在行政端則藉由精進課程發展有機循環運作機制,增加師生有 效的教與學,創造親師生三贏局面。

吳承典(2018)指出就目前特招現況顯示,學校特色、群科特色大多以符應 招生市場需求為優先,因此不免擔憂未來將陷入供需失衡的窘境。期許學校在

「特色課程招生實施理念」所揭示,「校校皆應發展特色,但非校校均要特色招 生」的前提下,回歸到建立學校群科特色品牌,技職人才培育質量並重,並營造 入學滿意普及化,以與人才培育優質化環境的基本定位與方向,讓學校特色成為 校務經營真正的亮點。

蕭仕祥(2018)在技術型高中汽車科特色招生發展與現況的研究中表示甄選 入學簡章中,部份學校無具體進一步說明特色班別與一般班別課程的差異,實屬 可惜。若能在簡章內容補足具體作法,加上辦理特色班別之成效,必能更具吸引 力。

吳俊憲、呂麗蓉和許敏惠(2018)指出偏鄉小校發展本位特色課程後可以增 加學校的發展性、學生在地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多元智慧的能力、活用校園閒 置空間、增加對弱勢學生的幫助及擴大學校服務的範疇等多項功能。

施惠珍(2018)指出在特色課程實踐歷程中,學生藉由探索與實作領會學習 的真正意義,進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分享共好價值與品味審美的能 力。但課程與教學待深化、待融合及教師的專業待增能、待銜接,偏鄉地區學校 師資異動頻繁,導致教師專業不足因應特色課程實施都是實施特色課程待解決之 問題。

(29)

17

徐敏榮(2018)研究中指出為解決少子女化和家長行使教育選擇權所帶來的 問題與挑戰,只有回歸教育本質,做好學校經營,並結合在地資源,發展學校特 色課程,產生獨特性,創造優質經營績效;另外建立良好的學校外部公共關係與 利用策略行銷學校特色,藉此提升學校教育的品質,才能獲得家長認同,進而吸 引學生跨區就讀,以解決學校招生的困境,降低少子女化的影響,達成學校永續 經營的目標。

綜合上述,可知學校若能有完整課程設計與實施特色課程,在核心素養取向 的課程重視學生的學習內容及多元學習表現,將能培養學生其獨立思考且解決問 題。然而特色課程若以符應招生市場需求為優先,未來將陷入供需失衡的窘境。

此外,偏鄉地區學校師資異動頻繁及教師的專業增能與銜接亦是未來實施特色課 程該重視的一環。然而,特色課程該以何種類型的課程為主軸,研究者認為應先 以 SWOT 進行初步評估後,再依學校與社區本身條件、學生和教師需求以及現今 教育思潮予以綜合評估,最後以 PDCA 模式(Plan-Do-Check-Act)予以修正並執 行,以達招生目的。

四、特色課程發展困境之文獻回顧

由上述可得知各階段的教育體系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願景、少子 女化現象與家長教育選擇權市場化造成的裁併校危機以及學校創新經營,因此根 據學校願景及學校現有的本位課程研擬出具獨特性的課程,並凝聚全校全體教職 員共識,結合社區資源以有助學生適性發展,最終獲得社區認同得以發展各校特 色課程。只是當特色課程從萌芽期到穩定成長期後,無可避免的會因初始階段的 條件限制而產生推展之困境與難題。研究者以「特色課程發展困境」為主題,探 究實徵研究資料,列出經由文獻整理並綜合學者相關研究,特色課程發展困境相 關研究如下表 2-3。

表 2- 3 特色課程發展困境文獻整理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發展困境

陳建銘

(2004)

學校特色課程發展 的問題與對策--以 北市蓬萊國小的發 展經驗為例

1.特色課程界定不明。2.核心價值未能確立。3.學校願景是否 適合。4. 特色課程欠缺系統脈絡。5.校內場地限制對課程實 施的影響。6. 教師課程專業能力需加強。

黃雅玲

(2008)

小型學校面臨裁併 危機之個案研究

1.經費不足。2.少子化。3.校長更換,接任校長不認同前任校 長的作法。4.家長及社區民眾參與度不高。5.教師增加工作負 擔。6.教育和財政、政治因素相互交錯影響。

林志成

(2010)

臺灣地區特色學校 之發展現況及未來 展望

編制因素導致教師人力不足,特色專案的經費短缺,此外,社 區資源不容易進行整合。

林志成、

彭靜文

(2013)

大坪國小多元智能 特色課程發展之研 究

1. 教師流動率高,代課老師比例高,造成新進老師對於學校 狀況不甚瞭解。

2. 主題研究課程為自編課程,對於教師的的認知及自編教材 教學的智能是一大考驗。

3. 對於學校情境分析的因應策略認知不一。

林仁煥

(2013)

台灣地區特色學校 經營發展現況、困 境及其因應策略之 研究

1.親師對特色課程了解不足。2.會排擠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

3.教師人力編制不足。4.社區資源不足。5.資源無法持續挹 注。6.建置特色學校網頁人才不足。

(續下頁)

(30)

18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發展困境

洪詠善

(2013)

臺灣後期中等教育 階段學校發展特色 課程之問題與展望

1. 特色課程的定義待釐清。

2. 特色課程發展受限於課程綱要與升學制度。

3. 課程支持系統亟待建置。

許瑞芳

(2016)

偏遠小校推動學校 特色課程之困境與 因應策略分析

1. 學生學習意願下降、學生人數不足。

2. 工作負荷、壓力沉重,部分教師參與意願低落。

3. 家長有不同的意見。

4. 小型學校專業人力不足。

江嘉杰

(2017)

偏鄉國小校本特色 課程的在地實踐

1. 學校教師的參與程度有待加強。

2. 特色課程討論時間的不足。

3. 學校傳統文化的翻轉有其限制。

王沛清、

蕭玉玲

(2017)

在象棋棋盤走西洋 棋的特色招生與特 色課程

1. 開課彈性受政策的限制。

2. 教師缺乏創新教學及特色課程開設的動機與熱情。

3. 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時間。

吳俊憲、

吳錦惠

(2017)

「 特 色 招 生 」 綁

「特色課程」的重 新省思

1. 學校的經費預算有限。

2. 資源有限。

黃麗鈴

(2019)

偏遠特色學校課程 發展與實踐――以 新 北 市 東 山 國 小

「蕨代雙茄」特色 課程為例

偏鄉教師多為新進教師或代理教師,教師專業尚待提升。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對於特色課程的界定,由於學校所處環境、文化及學校成員結構的差異,各 校解讀不盡相同。故各自依照對學校願景與課程目標的認知與判讀發展課程重點,

因此年段間縱向接銜的脈絡缺乏外,領域間的橫向聯繫藝無法緊密連結,導致無 法建立系統性的主題課程。此外,受課程發展經驗及專業能力不足的限制,大多 未能對特色課程之核心價值進行課程深度討論與研擬。此外,特色課程發展過程 中,由於特色課程涉及整體課程理念、架構、教學與評量的整體規劃,因此教師 在課程認同上的歧異,進而思考課程如何取捨以進行統整是需要長時間釐清定義 與凝聚共同目標與核心價值的共識,更需要有課程發展的專業帶領(林志成、彭 靜文,2013;洪詠善,2013;陳建銘,2004)。

特色課程發展過程中,部分教師因為自認缺乏專業知能或感到時間不足的壓 力,尤其是小型學校教師編制有其限制性,教師的班級教學與行政事務大多高於 中大型學校教師,因此參與程度低。當教師教學負擔過重,將會降低學校成員參 與推動執行落實的意願,也不太願意花費額外的時間進行溝通,間接影響特色課 程討論時間(王沛清、蕭玉玲,2017;江嘉杰,2017;林志成,2010;陳建銘,

2004;許瑞芳,2016)。

特色課程的規劃和實行需要花費長時間才能看見成果,而學校的經費預算很 有限。此外,偏遠小型學校學生人數逐年在下降,教師流動率高,新進老師對於 學校狀況並非全盤掌握,造成教師對於學校情境分析的因應策略認知不一,對於 學校的做法不甚清楚(林志成,2010;林志成、彭靜文,2013;吳俊憲、吳錦惠,

2017;許瑞芳,2016)。

綜合上述可知,由於特色課程自編課程使得教師自覺專業知能不足、課程與 行政事務過多使得教師感知壓力,因此參與度低落。此外教師流動大,造成教師

(31)

19

對於學校特色課程理解度不足,且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造成特色課程實施更加困 難。

五、特色課程發展困境解決策略之文獻回顧

根據學者研究顯示影響學校課程發展的因素,大多以社會環境、學校系統、

資源系統、教師條件為重點。此外,各校在推展學校特色時總是會遇到當校長任 期結束時,學校發展中的特色課程也隨著落沒或消失。因此,學校如何從規劃設 計學習情境,到安排適切的學習活動以克服這些因素,使課程得以繼續發展,更 是重要的課題(許瑞芳,2016)。故研究者以「特色課程發展困境之解決策略」

為主題,探究實徵研究資料,列出經由文獻整理並綜合學者相關研究,特色課程 發展困境之解決策略相關研究如下表 2-4。

表 2- 4 特色課程發展困境之解決策略文獻整理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困境之解決策略

陳建銘

(2004)

學校特色課程發展 的問題與對策--以 北市蓬萊國小的發 展經驗為例

1.佈建系統性的課程發展脈絡。2.建構學習型組織機制。

3.充實教學設備支援教學活動。4.重塑切合學校發展需求的新 願景。5.培養課程領導者宏遠的課程觀與課程領導技能。

6.配合校本特色課程的推展,進行學校自主的組織再造工程。

7.爭取教學補助經費與人力,提升績效。

林志成

(2010)

臺灣地區特色學校 之發展現況及未來 展望

領導者具有創新的思考能力並能引導學校建立優質團隊,再加 上社區資源能充分整合運用。

林志成、

彭靜文

(2013)

大坪國小多元智能 特色課程發展之研 究

1. 根據多元智能逐步修正學校願景。

2. 學校透過溝通與討論,強化願景的建構與發展。

林仁煥

(2013)

台灣地區特色學校 經營發展現況、困 境及其因應策略之 研究

1. 建立轉型發展共識。

2. 特色課程融入學校本位課程。

3. 善用社區相關資源。

4. 爭取特色學校發展計畫專案。

5. 專人負責特色學校網頁內容。

洪詠善

(2013)

臺灣後期中等教育 階段學校發展特色 課程之問題與展望

1. 創造特色課程發展的張力與空間。

2. 建立課程協作網絡。

3. 深化特色課程實踐的經驗。

許瑞芳

(2016)

偏遠小校推動學校 特色課程之困境與 因應策略分析

1. 更改課程內容,以簡化技巧的課程來推動。

2. 共同規劃學校願景,凝聚全校教師共識。

3. 給予同仁正向鼓勵、減課策略、辦理教師休閒活動等。

4. 讓家長共同參與活動。

5. 延聘外界專家,與社區合作,增加人力資源。

江嘉杰

(2017)

偏鄉國小校本特色 課程的在地實踐

1. 團隊建立共識。

2. 特色課程主題獲得認同。

3. 策略聯盟學校的交流與協助。

4. 校長的全力支持與參與。

(續下頁)

數據

圖 1- 1 臺灣 1995-2018 婦女總生育率趨勢圖  資料來源:2019.8.15 日內政部統計處 https://web.moi.gov.tw/stat_chart/chart_full.aspx  在少子女化的衝擊、出生率降低,社區人口外流,學生人數減少時,許多學 校面臨被裁校、併校的危機,紛紛發展各校特色,朝向建構具在地化且具獨特性 的學校本位課程。除了實施具在地化的學校本位課程留住本地學生就讀外,更要 依照各校特色進行學校行銷,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家長與學生前來就讀,以避免 面臨裁併校的結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舉辦這次座談會之前,其實有先邀請大家填寫問卷。彙整問卷結果以及會 議裡提出的意見後,我們發現有許多地方是有衝突的,好比說課程太難

我最害怕做生活與 社會科的功課,因 此,我常常都拖延 到深夜非做不可時 才做,但那時候可 以幫忙我的人都睡 了,那種無助的感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這是針對特定人的特定事相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怎麼知道 誰是阿羅漢?在《雜阿含經》第 1148 經(大正 2,頁 305 下-頁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