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起源與構想,並針對研究題目先闡述本研究的研究 背景與研究動機,接著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並界定本研究之相關名稱定義,最 後描述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最新公布資料,2018 年我國總生育率為 1.06,平均每位 可生育婦女所生育之子女數為 1.06 人(內政部統計處,2019)。經濟合作暨發 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認為:「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是指每名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的生育 子女數。在移民和死亡率沒有變動的假設下,當總生育率為 2.1 時,才可確保 社會人口數量的穩定性」。因此只要總生育率低於 2.1,就是少子女化現象

(OECD,2007:44)。而目前的總生育率未達到基礎數據(如圖 1-1),因此總人 口數逐年下降,造成少子女化(declining birth rate)現象。

圖 1- 1 臺灣 1995-2018 婦女總生育率趨勢圖 資料來源:2019.8.15 日內政部統計處

https://web.moi.gov.tw/stat_chart/chart_full.aspx

在少子女化的衝擊、出生率降低,社區人口外流,學生人數減少時,許多學 校面臨被裁校、併校的危機,紛紛發展各校特色,朝向建構具在地化且具獨特性 的學校本位課程。除了實施具在地化的學校本位課程留住本地學生就讀外,更要 依照各校特色進行學校行銷,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家長與學生前來就讀,以避免 面臨裁併校的結局。少子女化帶來的影響,使許多偏鄉校面臨裁併校、廢校危機

,但研究者所任教的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卻能在這波變動中渡過裁併校 危機。因此,如何發展具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進而成為特色學校的歷程是本研 究的動機之一。

2

依據教育部統計處於 2019 年 1 月所公布的資訊中可發現,臺東縣在 107 學 年度總共有 88 所國民小學(如圖 1-2),由六班組成的小校總計有 60 所,故臺 東縣的國民小學目前大多面臨裁併校危機(教育部統計處,2019)。

圖 1- 2 107 學年國小校數分布 資料來源:2019.8.15 教育部統計處

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01

在臺東偏鄉有許多的學校儘管面臨裁併、廢校的命運,但學校仍努力不懈地 想盡辦法解決此困境。例如:卑南鄉溫泉國民小學沉浸式英語教學特色學校、綠 島鄉公館國民國小鄉土美勞知能課程、關山鎮月眉國民小學科學教育、東河鄉泰 源國民小學透過體育課程建立孩子自信,努力推動多元特色課程……等。這些學 校利用獨特的環境與文化資源,轉型成為特色學校並發展特色課程,成功在危機 之際生存下來,成為臺灣教育的新典範。由此可知,目前臺東縣大多數學校皆在 致力發展學校特色課程,因此,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如何選用在地社區

、文化資源及地理環境發展出具獨特性的特色,並依此特色設計出完整的特色課 程,變成專屬於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的特色課程,使孩子學習到不同於 其他學校的課程內容,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最後,發展學校特色的趨勢下,學校的特色課程已經成為現今教育改革的重 要議題與核心。在 108 學年度上路的課程綱要推動的核心配套,除了總綱部定課 程外,學校也以學生特性及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校訂課程的安排與規劃,形塑學校 願景並強化學生適性發展,是課綱推動的最核心工作,也是目前推動新課綱最為 困難的任務。本研究擬探討研究者所任職的臺東縣偏遠地區特色學校的特色課程 發展,試圖探究其發展特色課程所遭遇的困境與因應的策略,此為本研究的動機 之三。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節旨在討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特色課程之探討,因此說明研 究者研究此題目的目的,進而擬定探討的問題。此節分成兩個部分:研究目的和 研究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為能從成功經驗中學習,更深入了解臺東縣偏遠地區特 色學校課程發展情形及其類型、影響課程發展的因素、以及遭遇的困難並尋找其 可能的因應措施。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學校特色之發展歷程。

(二)了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考慮因素。

(三)了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發展特色課程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四) 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未來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走向。

二、研究問題

承上面詳述,進一步提出深度思考,以進行研究問題之提出。本研究採用質 性個案研究、文件分析法、觀察與半結構訪談法,旨在探討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

(化名)發展特色課程之研究。為達上述研究目的,茲提出下列待答問題,作為 資料蒐集與分析之依據:

(一)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學校特色之發展歷程。

1.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之背景、緣起為何?

2.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之目的為何?

3.在思考發展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特色是如何構思?如何建構?

(二)了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考慮因素。

1.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的學校特色課程為何?

2.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課程架構如何建構而成?

3.影響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際,有何影響因素?

(三)了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1.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際,其困境為何?

2.雷公國民小學(化名)面對特色課程困境之際,其因應策略為何?

(四) 探討雷公國民小學(化名)未來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走向為何?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釐清本研究之基本概念,使本研究在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的過程更明確,

本節就研究內容之重要名詞給予界定及解釋,包括學校特色、特色學校與特色課 程。茲分述如下:

一、學校特色與特色學校

學校特色是學校運用本身及所在地區的環境特性與條件足以成為學校行銷的 賣點者,例如:校園景觀、建築設施、教師素質、學生表現、課程教學、學習計 畫、師生關係、學校文化、家長參與……等,長期設計某一主題的教學,使具備 完整計畫、完善的組織以創造出具有特色且優異的教育環境。也因為這個特色是 是基於學校本身與環境條件且獨特優異,所以對它留下深刻的印象,普遍受家長 認同且產生共感。並營造出全校師生均能參與,使學生習得之知識技能或態度,

與其他學校不同,具獨特性、教育性且優質卓越的教育措施與組織文化(吳明清

,1997;吳淑芬,2006;何福田,2004;林天祐,2009;溫文龍、王瓊慈、謝淑 媒、李素金、湯慧屏、林秀香、施琇瑩,2007)。

教育部在 2007 年「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暨推動特色學校計畫」中提出特色 學校(featured school)一詞,爾後成為教育政策的一部分。而特色學校指學 校根據其所在位置和環境特色整合校園及社區資源並結合在地產業文化,以學校 本位課程為主軸設計有意義的學習課程、擴大學校空間使用效益、展現學校的特 色課程與多元學習,且發展出具獨特且優異的教育環境或表現的學校以形塑品牌 特色學校,這樣的學校通常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且印象深刻。另外,學校特色與學 校特色最大差別便是學習參與的對象,學校特色可能只是由少數人參與,但特色 學校則以全體學生為發展目標,強調全體親師生的共同學習參與,因此特色學校 便是將學校特色發展成熟的學校(何惠麗、曹俊德,2016;吳清山、林天祐,

2009;林志成,2010)。

因此,本研究中的「學校特色」定義為學校依據校園資源以及社區資源加以 整合、規劃、實施完善計畫,具有教育性並且展現出專屬於該校的優勢,使學生 習得與其他學校不同之課程,且校內教職員及社區人士皆對其產生認同感。而

「特色學校」則是指臺東縣雷公國小因依據「學校特色」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 與社區文化資源等條件下,發展出具有獨特性與教育性的一種課程,以建立學校 特色,形塑品牌,成為特色學校。

二、特色課程

特色課程(feature curriculum)是由在地化的由下而上發展的學校本位課 程概念發展而來。學校根據相關課程法令、對未來的期待、所在社區的特性、家 長期望、學生需求、學校資源條件及教師專長能力等面向,經由校長的領導,由 下而上的透過學校發展並結合全體教職員和社區資源以產生共識,規劃具有獨特 性的學校特色的全校課程方案,或是提及其特色就聯想到該校所實施的課程。此 外,特色課程是為了凸顯學校獨特風格且增加培訓人才的成效,使學生適性發展

,亦獲得社區的認同及支持(陳啓東,2018;曾坤輝,2007;鄭淵全,2003)。

5

就本研究之特色課程源自於學校本位課程之概念,此特色課程是依據各校之 學校資源、社區文化、兒童需要、家長期望等,透過學校發展分析,結合教職員 和社區資源凝聚共識,自行發展出來具有學校特色的獨特且教育性課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研究者服務之學校為研究對象,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為其化名,採 取質性個案研究法,以觀察、半結構訪談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

。探討其推動特色課程發展情形,以下分述「研究地區」、「研究對象」、「研 究方法」、「研究內容」界定本研究範圍,並點出其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東縣雷公國民小學(化名)為研究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僅包含編制內的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及家長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僅包含編制內的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及家長為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