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知覺系統調整的 DER 團督學習要素

從上節討論中可以發現參與者進入 DER 培訓之後,不僅有個人上的成長,在 面對學校系統中的矛盾困境時,因應的策略和方式也有所調整,是什麼樣的經驗 使得參與者能夠有所調整,參與者們在 DER 培訓架構之下,如何能夠擁有調整的 動能和策略,也是我在研究中最關注的焦點。以下分別提出六個主題加以探討。

(一)在接納的環境中突破自己

Proctor(1988)認為,一位好的諮商督導人員必須讓受督者感覺被接受、

被了解和被重視,他在此安全環境裡,才能勇敢、開放地挑戰自己的軟 弱和無能。同時,受督者才能看重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徐西森、黃素雲,

2007)。

DER 團督中接納安全的氛圍是多數參與者都有所感觸的。團督初期說話比較 的 A 過去因為有其他團督受挫經驗而不太敢多說話,但督導麗斐老師經營的團體 氛圍和回饋卻讓她能夠愈來愈安心地在團督中展現自己、接納自己。

82

「我覺得麗斐老師她好像很願意包容我們說的一些話,不管我們說了什 麼,就算是們覺得很沮喪、很氣餒的事情,她好像都能夠接住我們的 一些情緒,甚至是鼓勵我們還可以怎麼做,還可以試試看什麼。我覺 得這樣子的溝通方式,會讓人覺得連我們都是被照顧到的。」(A2-021)

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的 B 認為自己在一年半的團督中,從一開始覺得自己不 如夥伴,只好發掘自己的方法,慢慢在麗斐老師的肯定下看到自己的優勢、跳脫 他人評價,也接納自己的限制,逐漸穩定自信心。

「對於人的那個部分我覺得現在也比較有一點信心,……在專業上自己 慢慢地有被回饋和增強,應該有些判斷是對的方向,所以我覺得在溝 通或是工作的時候信心會比較夠,……就比較不會因為別人的態度影 響到自己對自己的評鑑。……好像比較可以從討論裡面或回饋裡面接 受自己的狀況,接受自己,也許我陳述不出來像你們這樣子的觀察,

或者是現場的狀況,可是從我有限的表達裡面,看到好像這樣的方向 並沒有錯,我覺得可能也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差。」(B1-139~140)

在團督中因為督導的回饋而覺察自己面對輔導工作龐大壓力的 C 認為,那次 的關鍵事件使自己終於能卸下防衛、正視自己的情緒,並終於感受到團督夥伴的 支持和接納。

「我記得那天正好我就坐在正前方!然後我可以看到老師、OO,你們 所有人,就是大家都轉向面對我。然後我接收到的就是說大家都會告 訴我說,在他們學校裡面,那也不是她該做的事情。……當下我其實 還是很質疑說:是嗎?那不就是輔導老師應該做嗎?可是你們就很清 楚的、態度堅定的告訴我說,真的不是。」(C1-307)

(二)理論與實務的練習和督導,提升團體輔導帶領技巧

83

透過團督中的夥伴討論和督導的問句引發成員的思考,A 認為不只找出自己努 力的痕跡、整理出自己已嘗試過的方法,更使她將這個反思能力放在思考學生問 題上、發現自己更能清楚整理問題成因、形成個案概念化。

「我覺得就像大家最常記得麗斐老師說的那句話:『你怎麼做到的』,我 常常覺得:咦?我們怎麼做到的?就是這樣啊!我們怎麼做到的?好 像好多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時候,從我們自 己的立場去看見那個不同性,或是原來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那樣的結 果,或是因為有可能另一個關係更加重這個結果。……更刺激我們去 思考這個因果關係到底是甚麼去操控著他們,或許是我們多做了甚麼。

就學會慢慢去思考。」(A1-027)

C 也覺得在這一年半的歷程當中,自己好像慢慢開始知道如何進行概念化、如 何釐清導師的問題是否需要輔導,或是需要其他的協助,相較於過程照單全收的 時期,輔導工作比較清晰、也比較輕鬆。

「以前的確是會有很多,老師不想要他在班上,就把他轉介出來。然後 我在看轉介單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形成概念化。所以就會覺得的確是 有問題啊!不交作業!遲到!上課吵鬧!的確是有一些問題的,好像 應該輔導。但是現在就稍微有一點點比較知道怎麼做概念化,然後就 會知道說這個孩子他的問題可能是哪些東西先排除了,才會知道他是 不是需要輔導。」(C1-350)

而團體中突發事件(缺席、衝突)的處理,常常考驗著團體 leader 的團輔能 力。在 DER 的訓練之下,輔師都提及自己帶團體的技巧和能力提高了,能夠勇於 面對團體中的突發事件。

「我們團體裡就是五隻衝動熊,跟一隻說話對他來說是極大高壓的(壓 抑熊)。所以,我就覺得這個團體根本每一次都是一直強調「一次一人

84

說」,一直強調禮讓,完全看不到團體動力。可是反而這一次反而因為 這樣子(成員流失)然後他們就開始分享和討論,他們開始每個人都 問,我就發現他們已經在解決問題。(C1-205)

遇到團體突發事件時,雖然專輔們心裡會很擔心,但同時也發現那是陪伴孩 子面對問題、示範如何使用團體所學解決問題的時候,是對於所有團體成員而言 最重要的示範。

「我就很深刻的體會到王老師說:此時此刻、發生重大事情的時候,我 們大家一起來解決、一起來面對。……我們不需要過度擔心,反而是 覺得說,發生了就是最適當的發生,然後把他放到團體裡面,一起去 面對。……到下一次團體的時候,我有請他們直接分享上次發生的事 情,所以那一次的團體就會變成更緊密。當團體發生重要的事情的時 候,團體就會更緊密。」(D1-270)

Yalom(2003)認為這些突發事件其實是學生的人際縮影之一,學生通常沒有 機會聽到其他人對於自己類似行為的詮釋和感受,如果 leader 能夠在適當時機有 適當的處理,就可藉此使學生更進一步自我了解,也在團體有機會更凝聚。透過 培訓課程中的演練和討論,當專輔們準備好如何處理團體突發事件,並且能夠開 始觀察到孩子們的主動性,突發事件的處理和面對方式就是能讓團體動力自然流 動的親近時刻。

(三)重複但加深加廣 DER 架構使專輔能累積並發展自己的團輔特色

DER 培訓計畫進行一年半,是同一團體架構共三輪的訓練,讓本來對團體輔 導能力不夠有自信的參與者們能夠有持續調整的機會,B 在一次次的練習中發現自 己能夠更自在、更自信地帶領團體,甚至可以有心力練習自己比較不熟的部分。

「因為他的流程是固定的,你很多是照著固定的步驟去做的時候,會比 較安心,你也比較有機會,同樣的東西練習到第四次的時候會更熟練,

85

所以你花在備課的時間有慢慢地變少,你花在去溝通的部分可能就比 較能專心。會比較有信心可以去完成。」(B1-138)

除了精熟之外,DER 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制式團體,D 就認為在大家熟悉 了之後,督導特別提醒大家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放進團體裡,是相當適合的時機。

「經過第一學期的時候,然後第二學期、還有導師(雙師合作),然後 真的是 Super 多的東西的時候。當我們比較容易喘息下來,終於知道 說,啊、我好像比較了解的時候,他就給你一個 CCRT 的時候,然後 又再次的撞你說,喔、原來你還可以在裡面變。如果他一開始就給我 們太多東西,反而我們會混淆、或者是覺得立刻被擊垮。」(D1-127)

B 認為自己一直無法在團督中模仿其他夥伴的方法,總是需要由自己想出來的 才深刻,這也造就了她一路發展出許多獨特、紮實的方法,使學生能更瞭解團體 所教導的情緒調節策略,也使專輔夥伴們更能夠全面整體地了解孩子,宜蘭 DER 月報的 2016 年 12 月刊就發表了一篇 B 如何使用 CCRT 的技巧從家長、導師和孩 子身上統整資訊,並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背景和需求,以至於在團體前期就能夠 利用小小的突發事件給予孩子矯正性的人際經驗。

在家庭關係中,D 認為鼓勵家人興趣深化是「營造家庭的一個很重要的主軸

(D1-113)」,因此她也會在親師面談的時候和家長討論共同經營孩子的興趣,及 能夠一起深化親子關係的策略。

「如果在 Der 團體裡面跟家長會談的時候,我都還是會希望他們深化家 庭的興趣。因為其實國中功課真的也沒有多少,假設孩子就只剩下滑 手機,也沒有可以跟你共同討論的。……那你喜歡的東西,你深化了 之後,孩子一定也會有興趣。」(D1-113)

(四) 基本心理需求滿足以提升自我效能

Deci 與 Ryan(1985)提出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人 天生極具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分別為:自主性、勝任感、聯繫感。自主性是指

86

個體覺得對自己的行為具有控制感,有選擇的機會,也都是自己主動去做的;勝 任感指個體在和社會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是有效能的,此需求會使個體 尋求與自己能力相當的挑戰,以企圖維持或提升自我能力;聯繫感意指個體對其 他人或所屬群體感到歸屬感(Deci&Ryan,2002)。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可以同時 擁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且具有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的能力,會依當下情 境調節自己的動機;個體環境若能滿足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則能夠維持及提升內 在動機,並促進外在動機之調整與內化(Deci&Ryan,2000)。王麗斐(2013)將 自我決定理論運用在本培訓計畫中,來幫助專輔、導師和家長了解學生之心理需 求。

個體覺得對自己的行為具有控制感,有選擇的機會,也都是自己主動去做的;勝 任感指個體在和社會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是有效能的,此需求會使個體 尋求與自己能力相當的挑戰,以企圖維持或提升自我能力;聯繫感意指個體對其 他人或所屬群體感到歸屬感(Deci&Ryan,2002)。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可以同時 擁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且具有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的能力,會依當下情 境調節自己的動機;個體環境若能滿足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則能夠維持及提升內 在動機,並促進外在動機之調整與內化(Deci&Ryan,2000)。王麗斐(2013)將 自我決定理論運用在本培訓計畫中,來幫助專輔、導師和家長了解學生之心理需 求。